杜鹃花王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hun1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鹃花为杜鹃花科杜鹃属植物,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及亚热带,主产于东亚和东南亚山区,以中国西南部横断山区最为丰富:杜鹃花科在世界上约有16属1000余种,我国仅3属,却有605种,云南有306个种和变种,占全国该属种类的一半以上。毫无疑问,中国是杜鹃花的原生地,而云南又为其分布中心。
  作为“木本花卉之王”,杜鹃花在园林上极有价值,我国尤其是云南丰富多彩的杜鹃花资源一直为西方各国所觊觎。
  早在19世纪末,他们就不惜巨资,多次派人来到云南、四川、西藏地区采集标本、种子。其中,来云南采集杜鹃花最多的要算英国的傅利斯(G.Forrest)、法国的德拉瓦伊(J.M.Delavav)和美国的罗克(J.F.Rock)。特别是傅利斯,他在中国先后发现了309种杜鹃花新种,并多已引入了爱丁堡皇家植物园,使得这座位于苏格兰首府的皇家植物园成为世界杜鹃花研究中心。
  1919年,乔治·傅利斯在人迹罕至的云南腾冲高黎贡山西坡意外地发现了他从未见过的“杜鹃巨人”——大树杜鹃。要知道,杜鹃花多为高1~2米的小灌木和小乔木,这样高大的品种实在是异常罕见。
  惊异之余,他雇来苦力,横着心,举起斧,硬将一株高约25米、胸径87厘米、树龄达280年的大树杜鹃砍倒,锯了一个圆盘状的木材标本历尽千辛万苦带回国,陈列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里。
  乔治·傅利斯将其定名为大树杜鹃(R hod-odendron rotistum var.giganteum),在拉丁语中,giganteum的意义是巨大的,vat的意义是变种,大树杜鹃意即指这种杜鹃是非常巨大的大树,生长地是“TENGCHONG YUNNAN CHINA”(中国·腾冲)。
  标本一经公开展出,在全世界植物界引起了轰动。很多植物采集家都曾专门前往腾冲,试图寻访其下落,但均无功而返。
  几十年来,大树杜鹃的生长地也就成了谜。
  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著名植物学家冯国楣先生先后组织过几次专门针对大树杜鹃的调查,都因地点不详和季节不当而未能如愿。
  1981年3月,年过花甲的冯国楣和助手们经过多方访问和艰苦跋涉,在中缅边境的腾冲县界头乡上河头村海拔2700多米的原始森林中找到了“杜鹃花王”,圆了中国植物学家的梦。
  后来,经腾冲县林业局进一步调查,发现当地尚有胸径达1米以上的大树杜鹃12株,其中最大的一株高27米,基径粗达3.07米,根部呈板根状,树干布满苔藓,枝丫处附生着许多兰花,树龄已达630年。这是迄今为止在世界上发现的最高大、最粗壮、树龄最长的杜鹃花树。该树也被誉为“大树杜鹃王”。
  大树杜鹃为常绿大乔木,高达27米,基径可达3米;树皮褐色,片状剥落;叶椭圆形至倒披针形,叶缘具波状粗齿,下面幼叶密被棕黄色毡毛;总状伞形花序顶生,每花序由20~24朵长6~8厘米、口径6厘米宽的钟状花冠组成,花蔷薇色带紫色;花梗长1.5~3厘米,密被绒毛;花冠基部有8个深色密腺囊。蒴果长圆柱形,微弯,有棱,被深褐色绒毛;花期2~3月,果熟期9~10月。
  大树杜鹃仅产于云南腾冲县的界头乡大塘,该地位于伊洛瓦底江支流龙川江源头,大树杜鹃就散生在高黎贡山西坡由壳斗科、樟科、木兰科、山茶科等植物共同组成常绿阔叶林中,其分布范围只有数平方千米,种群株数十分稀少。
  1984年,由原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发布的《中国植物红皮书》将其列为国家二级稀有濒危植物;1992年,被林业部列为国家一级珍贵树种;1996年,在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中,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
  目前,已在产地建立了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就地保护,并进行人工繁殖(主要是种子繁殖)。(文章代码:0223)
  
  责任编辑 赵 菲
其他文献
在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与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联合举办的“独特生物·精彩中国——中国各省代表生物评选”活动中,庐山芙蓉以英特有的优美形态、花大色洁和特殊的地理分布当选为江西省的植物“生物名片”。    庐山芙蓉的发现    自17世纪以来,中国的植物不断被美、英、法、德、日和俄国的传教士、探险家、专业采集队、商贩和园艺家采走,这些国家的标本馆、博物馆等研究机构和大学标本室
新西兰研究人员发现,许多种鱼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发音“相互交谈”。不同种类的鱼被分成若干组,分别放入实验室的几个鱼缸中,研究人员用水下麦克风和水波探测设备对它们进行监测。结果发现,一些鱼会通过咕哝、低吼、啁啾和爆破音等进行交流。鲂鱼是最“话痨”的鱼之一,它们不但会发出独特的咕哝声,而且整天都不断发出一种啁啾声;鳕鱼则是最沉默的鱼,只有在产卵时才会发出声音;大眼鲷则会发出爆破音。研究人员指出,鱼类发声
如同所有的人体器官一样,大脑也会随着人的衰老而变老。因为,大脑的神经元会丢失、损耗和变性,如同一部机器的齿轮和螺丝一样会磨损、脱落。大脑衰老的最典型的表现是人的健忘、丢三落四,甚至痴呆。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患老年性痴呆就是证明。  但是,不断公布的一些新的研究却证明,人可以老,但大脑可以不老,或者说大脑比身体所有的器官衰老得更慢,能永葆青春。大脑是如何青春永存的呢?     大脑的季节    美国纽
记忆的确是神奇的东西,人们要么忘却了不该忘的事情,要么是想抛开的回忆却无论如何也摆脱不掉。主动忘却是一种适应性表现,比如,人们常常要忘掉错误的认识、朋友的旧电话号码或者更改前的会议时间。主动忘却有助于大脑的记忆存储系统更新信息。不过,我们在生活中发现,我们常想忘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比如失恋后想忘掉过去的恋人,遇到挫折后想忘掉不愉快的经历,但这些都是很难被忘记的。对于这种“越想忘的越忘不掉”的原因,
人与自然一样,也有内部生态环境。人的内部生态环境(或内环境)在哪里?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是人的内部环境之一,但是人类最大的内部环境则属胃肠道。这个环境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我们是健康还是亚健康,抑或是生病。要了解这个问题,就要先理解我们的内部环境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内部环境的生物多样性    在人的胃肠道中,大肠和小肠充斥着大量的细菌。过去,人们认为人体内大概有500多种细菌,但是,现在的研究结
全球变暖的后果之一是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这已成为今天人们的一个共识。但最近瑞典地质学家兼物理学家尼尔斯-阿克塞尔·默纳却对这个理论发起了挑战,把全球海平面上升的说法指责为“世纪大谎言”。他表示,全球海平面在过去50年来都没有上升过,而且在这个世纪内都不会对人类构成大影响。  在默纳之前挑战气候变暖主流学说的就大有人在。2007年,加拿大的首位气候学博士蒂莫西撰文质疑:“全球变暖:有硬数据支持吗?”
牛类家族之野牛    欧洲野牛分布于欧洲中部一带,栖息于落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中,它们有时到较开阔的沼泽地带活动,没有固定的栖息地。据说它们为了保护自己,常常向远处的敌人会喷射出大量由粪便形成的泡沫。  美洲野牛分布于加拿大西南部、美国等地。美洲野牛和欧洲野牛的外形大体相像,欧洲野牛略高一些,美洲野牛显得更为肥壮。美洲野牛的头部比欧洲野牛大,非常突出,而角却比欧洲野牛小;美洲野牛的额毛长而下垂到鼻骨
相传在七百多年前,元世祖忽必烈率领将士们北征。途中,忽必烈想起草原美味的清炖羊肉,于是就命疱丁杀羊割肉。这时,探马来报:“敌军铺天盖地而来,准备厮杀。”大军来犯,火烧眉毛,眼看清炖羊肉吃不到嘴了,聪明的疱丁想出一个办法,他从羊肉上拣个好部位,切成薄片,放在煮沸的水中,草草搅和一下,捞入碗中,加点盐,送到元世祖面前。忽必烈饥不择食,美美地吃了一顿,之后感到这肉片格外鲜嫩,吃得浑身上下热气腾腾,顿觉精
对于青年农民工,现在有一个正式的官方称呼,叫做“新生代农民工”,在生活中我们又称之为“农二代”、“第二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一般是指1980年以后出生于农村并在城市里务工的青年人。如果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计算的话,2009年从农村离开本乡镇外出就业1个月以上的农民工人数为1.509亿,其中16岁~30岁的占61.6%,据此推算,2009年外出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在8900万左右。由此可以看到,目
毛泽东曾经说过,赵佗是“南下干部第一个将领”,指他是开发岭南的第一个将领。赵佗在公元前203年创立了“东西万余里”的南越国,以后“赵佗归汉”,岭南正式列入中国统一的版图。公元前208年,赵佗封关、绝道;3年后,兼并桂林、象郡,从而统一了岭南地区;公元前203年正式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这是岭南第一个都城。公元前111年,汉平南越时,一把火烧了南越国都城赵佗城,其地上的建筑荡然无存。南越国共存在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