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建学校大都环境优美、设施一流,但往往缺乏内涵。美国教育家伯尔凯说:一个办得很成功的学校,应以它的文化而著称。学校文化是“学校之魂”,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导向和内驱力。引领新办学校发展的最佳路径就是以文化滋养学校,用文化引领学校内涵发展。为此,张家港市白鹿小学从创办之日起,就着手进行了学校文化培植的实践和探索。
一、提炼学校精神
白鹿小学创建于2007年,是适应城市快速发展而建的新区配套学校。教师们在深入讨论的基础上,初步概括出“精诚团结、艰苦创业、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学校精神诠释着一所学校的个性,且一旦物化为一种制度,一种环境,一种准则,一种自觉时,就可能成为学校文化的特征和核心内容。
由于学校所处的城西开发区楼盘林立,且都是高档楼盘,未来的生源势头良好。同时新建学校也往往遭到老百姓的怀疑,学生家长往往会谨慎观察,广泛地听取反响。因此,如何把学校办成“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品牌学校,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办学声誉,是学校发展的新的目标。在分析了学校发展态势之后,学校全体员工基本达成共识:学校发展处在关键期,唯有发扬学校精神,增强创业意识、争先意识和忧患意识,强化“教好每一个学生,发展好每个教师,服务好每个家庭”的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是学校健康、快速、和谐发展的出路。
清晰了目标理念之后,还必须有意识地将核心理念渗透到各项常规工作和各个环节。为此,本学期报名第一天,学校凸显“教好每一个学生,服务好每个家庭”的理念,精心组织开展了“用真诚沟通,让微笑留存”活动。学校在全市率先推出“小卡递真情、摄影校园行”活动,在制作精美的卡片上,印上班主任、副班主任及主要科任老师的姓名和联系电话,印上校长亲切的寄语和温馨的提示,告诉孩子及家长教室的地点、上学放学的时间、校园网址等等。开学第一天,老师亲手拍下每个一年级孩子小学生活的第一张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下孩子们灿烂的笑容、集体活动的快乐。在之后的一周内,照片继续记录下孩子们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的画面。这些画面保存在班级的博客中,为家长记录孩子成长足迹提供了方便,赢得了学生家长的热烈支持和发自内心的感谢。
二、培植共同信念
由于学校新建,教师来自全市各个地区,工作习惯不尽相同,也没有形成主流文化。因此学校领导千方百计听取并尊重广大教师的心声,注重沟通引导,不仅让教师看到校长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对学校的管理,更要体会到学校管理是体现对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教师对学生生命的关怀,让教师过有尊严的教育人生,让学生享受幸福的童年生活,并最终将学校文化化为每个教师共同的内在信念,外显于日常教学行为。学校为此采取了多项有效措施:
一是打造心语空间。学校建立了交流平台,在校园网上设置了一个公共空间,使之成为校长和老师交流的心语空间,取名为“教言絮语”。校长每周给教师“一周寄语”,每位教师对校长寄语进行阅读、回复,回复可公开也可私聊。围绕“寄语”,教师们可向校长倾吐工作中的感触和困惑,可与同伴交流工作感言。通过这种“心与心的沟通”方式,促使教师认同学校文化,并日渐表现于自己的日常行为。同时,学校领导也可以真实地了解教职员工的思想动态,不断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
二是设计“我心中的学校”。学校以办公室为单位,通过“教育沙龙”的形式,让教师们畅想三年以后“我心中的学校”。新建学校起初规模比较小,但如果让所有教师都来关注学校将来会变成什么样,谈论学校未来的发展趋向,就可以清楚理解自己可以如何贡献,以达成远景,这样能激发教师为之奋斗的动力,促使教师自觉将学校文化化为共同的信念。
三是演讲“我的故事我的歌”。在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中,学校适时开展“我的成长故事”或“我和学生的故事”作品征集活动。在此基础上,学校组织评选,通过教师例会或专题沙龙,让作者亲口演讲自己所写的故事,增进教师间的了解,触动教师的心灵,激发教师的爱与责任感,唤起教师的职业尊严和自豪感,树立教师的职业信心,激励教师争做“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的教师”。
通过这些活动,教师们增进了互动和了解,对教育教学形成了共识,对学校远景发展培植了共同信念。
三、推进团队建设
由于学校新建,教师之间缺乏了解,显得比较“客气”,学习研讨气氛不浓厚。为此,必须尽快建立“学习型研究型教师组织”,形成横向与互动的网络组织。在组织建设中,依靠团队力量,激发各成员间的互动及良性竞争,发展教师个体的潜力,促使学校内部形成浓厚的合作氛围,帮助教师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达成共同的进步和发展。学校建立的组织有传统意义上的办公室、教工团支部、教科研组、备课组,另有创新建立的“民心教师联盟”“新教育实验志愿者团”等。在这方面,学校进行了如下推进:
首先是团队同质组合。即对传统的备课组,除了发挥它传统的集体备课功能之外,还通过同组研究同一个微型课题,参加学校教科论坛时,同组教师作为一个团队上台交流;校内展示课,也以“同题异构”形式,上同一内容同一课时;参加教研活动时,也以团队形式,一人代表全组进行发言。合作形式促进了教师互动互助学习,培育了团队精神,达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
其次是团队跨学科组合。学校启动了“民心教师培养工程”计划,将不同学科的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组织起来,成立“民心教师联盟”。联盟定期组织活动,聘请本省特级教师、苏州市名教师、张家港市名师及学校骨干教师担任辅导老师,不拘形式地在德育工作、课堂教学、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方面给予指导、帮助,定期听课评课考核,激励教师们开展良性竞争,扶持他们尽快成长。同时,以“民心教师”成才为榜样,把“民心教师”理念、团队意识、精神力量传递给每一位普通教师,以“民心教师”的工作标准要求自己,让每个人都能找准工作的立足点,让每一个老师都能感受成长的幸福。
再次是办公室建设。办公室是展示学校形象的重要窗口。学校按照年级组划分办公室,形成一个个合作团队,并对办公室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首先要求每个办公室确立奋斗目标,提出个性化的室风;其次搞好执行值日制度,做到天天有记录,每周有反馈,每月有小结;再次重视每学期的星级办公室考核,从“为人师表,师德风尚好;乐意奉献,团结协作好;环境优美,综合工作好;勤奋踏实 ,工作效率高”四方面考核评比,突出团队成果考核,兑现团队奖励,激发团队争先创优的热情。
总之,学校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对增强学校凝聚力,创新形成特色具有巨大推动作用。作为新建学校,其文化建设的过程需要突出师生员工精神氛围的共建,需要日积月累,细水长流。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白鹿小学
江苏张家港215600)
责任编辑余志全
一、提炼学校精神
白鹿小学创建于2007年,是适应城市快速发展而建的新区配套学校。教师们在深入讨论的基础上,初步概括出“精诚团结、艰苦创业、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学校精神诠释着一所学校的个性,且一旦物化为一种制度,一种环境,一种准则,一种自觉时,就可能成为学校文化的特征和核心内容。
由于学校所处的城西开发区楼盘林立,且都是高档楼盘,未来的生源势头良好。同时新建学校也往往遭到老百姓的怀疑,学生家长往往会谨慎观察,广泛地听取反响。因此,如何把学校办成“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品牌学校,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办学声誉,是学校发展的新的目标。在分析了学校发展态势之后,学校全体员工基本达成共识:学校发展处在关键期,唯有发扬学校精神,增强创业意识、争先意识和忧患意识,强化“教好每一个学生,发展好每个教师,服务好每个家庭”的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是学校健康、快速、和谐发展的出路。
清晰了目标理念之后,还必须有意识地将核心理念渗透到各项常规工作和各个环节。为此,本学期报名第一天,学校凸显“教好每一个学生,服务好每个家庭”的理念,精心组织开展了“用真诚沟通,让微笑留存”活动。学校在全市率先推出“小卡递真情、摄影校园行”活动,在制作精美的卡片上,印上班主任、副班主任及主要科任老师的姓名和联系电话,印上校长亲切的寄语和温馨的提示,告诉孩子及家长教室的地点、上学放学的时间、校园网址等等。开学第一天,老师亲手拍下每个一年级孩子小学生活的第一张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下孩子们灿烂的笑容、集体活动的快乐。在之后的一周内,照片继续记录下孩子们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的画面。这些画面保存在班级的博客中,为家长记录孩子成长足迹提供了方便,赢得了学生家长的热烈支持和发自内心的感谢。
二、培植共同信念
由于学校新建,教师来自全市各个地区,工作习惯不尽相同,也没有形成主流文化。因此学校领导千方百计听取并尊重广大教师的心声,注重沟通引导,不仅让教师看到校长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对学校的管理,更要体会到学校管理是体现对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教师对学生生命的关怀,让教师过有尊严的教育人生,让学生享受幸福的童年生活,并最终将学校文化化为每个教师共同的内在信念,外显于日常教学行为。学校为此采取了多项有效措施:
一是打造心语空间。学校建立了交流平台,在校园网上设置了一个公共空间,使之成为校长和老师交流的心语空间,取名为“教言絮语”。校长每周给教师“一周寄语”,每位教师对校长寄语进行阅读、回复,回复可公开也可私聊。围绕“寄语”,教师们可向校长倾吐工作中的感触和困惑,可与同伴交流工作感言。通过这种“心与心的沟通”方式,促使教师认同学校文化,并日渐表现于自己的日常行为。同时,学校领导也可以真实地了解教职员工的思想动态,不断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
二是设计“我心中的学校”。学校以办公室为单位,通过“教育沙龙”的形式,让教师们畅想三年以后“我心中的学校”。新建学校起初规模比较小,但如果让所有教师都来关注学校将来会变成什么样,谈论学校未来的发展趋向,就可以清楚理解自己可以如何贡献,以达成远景,这样能激发教师为之奋斗的动力,促使教师自觉将学校文化化为共同的信念。
三是演讲“我的故事我的歌”。在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中,学校适时开展“我的成长故事”或“我和学生的故事”作品征集活动。在此基础上,学校组织评选,通过教师例会或专题沙龙,让作者亲口演讲自己所写的故事,增进教师间的了解,触动教师的心灵,激发教师的爱与责任感,唤起教师的职业尊严和自豪感,树立教师的职业信心,激励教师争做“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的教师”。
通过这些活动,教师们增进了互动和了解,对教育教学形成了共识,对学校远景发展培植了共同信念。
三、推进团队建设
由于学校新建,教师之间缺乏了解,显得比较“客气”,学习研讨气氛不浓厚。为此,必须尽快建立“学习型研究型教师组织”,形成横向与互动的网络组织。在组织建设中,依靠团队力量,激发各成员间的互动及良性竞争,发展教师个体的潜力,促使学校内部形成浓厚的合作氛围,帮助教师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达成共同的进步和发展。学校建立的组织有传统意义上的办公室、教工团支部、教科研组、备课组,另有创新建立的“民心教师联盟”“新教育实验志愿者团”等。在这方面,学校进行了如下推进:
首先是团队同质组合。即对传统的备课组,除了发挥它传统的集体备课功能之外,还通过同组研究同一个微型课题,参加学校教科论坛时,同组教师作为一个团队上台交流;校内展示课,也以“同题异构”形式,上同一内容同一课时;参加教研活动时,也以团队形式,一人代表全组进行发言。合作形式促进了教师互动互助学习,培育了团队精神,达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
其次是团队跨学科组合。学校启动了“民心教师培养工程”计划,将不同学科的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组织起来,成立“民心教师联盟”。联盟定期组织活动,聘请本省特级教师、苏州市名教师、张家港市名师及学校骨干教师担任辅导老师,不拘形式地在德育工作、课堂教学、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方面给予指导、帮助,定期听课评课考核,激励教师们开展良性竞争,扶持他们尽快成长。同时,以“民心教师”成才为榜样,把“民心教师”理念、团队意识、精神力量传递给每一位普通教师,以“民心教师”的工作标准要求自己,让每个人都能找准工作的立足点,让每一个老师都能感受成长的幸福。
再次是办公室建设。办公室是展示学校形象的重要窗口。学校按照年级组划分办公室,形成一个个合作团队,并对办公室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首先要求每个办公室确立奋斗目标,提出个性化的室风;其次搞好执行值日制度,做到天天有记录,每周有反馈,每月有小结;再次重视每学期的星级办公室考核,从“为人师表,师德风尚好;乐意奉献,团结协作好;环境优美,综合工作好;勤奋踏实 ,工作效率高”四方面考核评比,突出团队成果考核,兑现团队奖励,激发团队争先创优的热情。
总之,学校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对增强学校凝聚力,创新形成特色具有巨大推动作用。作为新建学校,其文化建设的过程需要突出师生员工精神氛围的共建,需要日积月累,细水长流。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白鹿小学
江苏张家港215600)
责任编辑余志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