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蜗牛”意象

来源 :语数外学习·八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q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间万物,自有特性,各具情态。山水草木,花鸟虫鱼,尽入诗人视野。诗人是最具灵性的,在他们的笔下,就连那毫不起眼的小小蜗牛,也能产生不凡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栖息于潮湿之地的软体动物,迈着沉稳的步子走进古诗词,演绎出生活的诸多情趣和岁月的无尽沧桑。
  
  一、篆愁君——或浓或淡的愁绪
  
  蜗牛爬行时黏液在墙上留下痕迹,形似篆文,古人称之为“蜗篆”。也许,这位天才的“书法家”是在用生命书写自己对生存的执着追求吧!我们不妨作这样的想象:那行行晶莹的蜗篆正是蜗牛洒下的泪水,前路的漫长让这位安步当车的“书法家”不免忧心忡忡。蜗牛因此获得了“篆愁君”的美称。例如:
  ①泥银四壁盘蜗篆,明月一庭秋满院。(毛滂《玉楼春》)
  ②断墙着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 (陈师道《春怀示邻里》)
  ③几缕腥涎蜗篆细,一椷乡信雁声长。(侯克中《久客》)
  前两例中,“篆愁君”的杰作透视出诗人家徒四壁的贫寒生活。例③中,“篆愁君”“笔迹”之细反衬出归雁的鸣叫声之长,触发了诗人客居异乡难耐的思乡之愁。原来,无语无字的蜗篆寄托了诗人的真实情意——不尽乡愁、浓浓情愁尽在其中。
  
  二、蜗庐与蜗舍——穷困的处境
  
  古诗词中的“蜗庐”和“蜗舍”是作者对自己居所形象传神的谦称。
  三国时,焦先和杨沛造圆型屋舍,形如蜗牛壳,并称之为“蜗牛庐”。后来,文人雅士习惯称自己的居所为“蜗庐”。蜗庐虽狭小简陋,却是款待客人的好场所,是让人忘却尘世烦恼的好去处。例如:
  ④野老采薇暇,蜗庐招客幽。 (钱起《玉山东溪题李叟屋壁》)
  ⑤闲言挥麈柄,清步掩蜗庐。 (杨巨源《郊居秋日酬奚赞府见寄》)
  ⑥蜗庐四壁空,也过百年中。 (陆游《蜗庐》)
  “蜗舍”义同“蜗庐”,也喻指简陋狭小的房屋。崔豹的《古今注·鱼虫》中说:“野人结圆舍如蜗牛之壳,故曰蜗舍。” “蜗舍”既表现出诗人穷困的生活境况,也传达出他身困寒舍心忧天下的情思。例如:
  ⑦蜗舍嗟芜没,孤城乱定初。 (吕本中《兵乱后杂诗》)
  
  三、蜗角——微小和空虚
  
  “蜗角”的出名,得力于庄周的奇妙想象。这位为文汪洋恣肆的哲人在《庄子·则阳》中描写了一场奇特的“战争”:“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多可怕的一场微型“战争”啊,也只有庄周才能“挑”起!从此,蜗角便用来喻指极微小的境地。例如,“蜗角列州县,毫端建朝市”(沈约《细言应令》)。“蜗角之争”则用来喻指因细小事而作无谓的相争,例如“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白居易《不如来饮酒》)。这样的诗句不无调侃、戏谑与嘲讽之意。
  戏谑与嘲讽之意。
  庄子的“蜗角”创意,得到众多诗人的应和,其后的诗人也化用“蜗角”入诗,南宋陆游尤甚。如:
  ⑧蹙缩战蜗角,崎岖走羊肠。( 《周元吉蟠室诗》)
  ⑨成败两蜗角,贵贱一鼠肝。 (《寓怀》)
  在生物学上,“角”一般指有蹄类动物的头顶或鼻前所生的突起物,具有防御、攻击等功能。“蜗”,有角似牛、慢行似牛而名为“牛”, 然而此角非彼角。蜗角,柔软、善缩,却无防御和攻击之力,所以诗人赋予蜗角以“微小空虚”之意。如:⑩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苏轼《满庭芳》)
  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漫相高。(柳永《凤归云》)
  功名富贵两蜗角,险阻艰难一酒杯。 (黄庭坚《喜太守毕朝散致政》)
  将功名利禄看得如蜗角般微小,这无异于给了热衷于“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的苏秦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其他文献
一、现有班主任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教师专业发展呼声的日益高涨,人们也渐渐关注起班主任的专业发展。但是,仔细观察班主任专业发展的现状和班主任评价的现状,却发现两个不争的事实:现有的班主任评价还是停留在对工作评价的层面;班主任评价与班主任专业发展成了互不相干的两件事。这种工作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评价目的的偏差。重工作考评轻班主任专业发展。评价侧重于对班主任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