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的李勤自己常说:“我只是个很平凡的老师,草根而本色。”然而通过阅读她的文字,通过与她本人的接触,通过她的“导师”“同学”“同事”对她的描述,我发现这种“草根而本色”并非简单的原始,而是一种“植根于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理想的、人文的儿童教育”。她的成长路径、她对儿童对教育的理解对于大多数平凡而草根的教育者们来说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值得去细细品读感悟。
【人物简介】
李勤,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首批“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无锡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主持省、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6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及主编书作4本,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科研奖项。
梭罗在《瓦尔登湖》一书中,曾这样深情地礼赞“黎明”:“每个清晨都是一个令人愉悦的邀请,让我的生活像大自然一样朴实——或许我还可以说是——纯真。我向曙光顶礼,忠诚如希腊人。”他之所以对黎明如此顶礼膜拜,是因为“黎明蕴含着宇宙的禅机,宣泄着世界生生不息的活力与丰盈”,是因为“所有智慧都来自于黎明的苏醒”,更是因为,随着黎明而醒的,不仅有我们的感官,而且还有我们的灵魂——我们内心新生的力量和内心的渴求同时被唤醒。
每一个黎明,都是一种诞生;每一个黎明,都是一种升跃;每一个黎明,都意味着一次新的出发。拥抱黎明,不仅是感官清新,更是精神愉悦;不仅是人对自然的阅读,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作用于生命的一轮撞击。拥抱黎明,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在如此清朗的晨光中,和生命完成一次对视,细细地打量自己,看看我们醒来的生命是否比睡时更高远。拥抱黎明,也意味着一次洗礼,一个被照耀和沐浴的仪式,赋予生命以新的索引、新的知觉、新的闪念、启示与发现……
喜欢并珍视这种“黎明的感觉”:每天早上睁开眼睛,你便获得了一次新生,你的生命开始新的一天,一切对你来说都是新的,你用新奇的眼光与心态去观察,去倾听,去阅读,去思考,去实践,进而,你不断地发现着,也不断地成长着。很庆幸,工作23年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我能常常与这种“黎明的感觉”相遇相拥。驻足回眸,一个个成长的关键节点、关键事件跃然眼前,相继呈现——
迎接挑战:把握成长密码
树木生长,一岁一圈年轮;而人的成长,其印痕常常刻在迎接挑战、超越自我的那些事件及岁月中。一道道坎、一座座峰,唯有奋力跋涉过、登攀过,苦过,也痛过,才能真正地前行与成长,那些刻骨铭心的快乐也才能积蓄成源源不断的力量,充盈在我们日渐坚韧而温润的生命中。
难相忘,1994年,教龄不足3年的我迎来了教学生涯中第一个需要奋力跨越的标杆——无锡市首届教学能手评比。作为洛社辅导区中、青年参赛选手中唯一的一位语文学科代表,我当时被推荐的理由是独立备课能力和课堂组织、应变能力强,但同时,资历浅、经验少是我明显的劣势所在。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心无旁骛,全力以赴。于是,不去想结果,不去揣摩别人的特点与实力,只是安安静静地将中、高年级8册教材作认真的通读与思考,对当时的教学杂志作大量的学习与借鉴,并紧紧围绕“单元备课”“说课”“上课”三轮赛事作扎扎实实的“练兵”。功夫不负有心人,从最初的80余位选手到说课时的40位,再到进入上课关的20位之一,我不仅成功参评县能手,还被评为当年度最年轻的无锡市教学能手。
之后,或许是“一旦起步,便不停步”,而且“一步早,步步早”的缘故吧,2000年我获评锡山市学科带头人;2001年、2003年又分别成功参评无锡市学科带头人和无锡市名教师;2007年被评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科学技术带头人;2008年被评为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2009年被评为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这其间,不同高度的目标跨越,越来越高的任务要求,一次次层层选拔,一轮轮激烈赛事,大大小小的挑战与压力自然不会少。但是上天从来就很公平,只要你愿意迎难而上,往往你付出多少,它会更多倍地馈赠于你——骨干教师系列称号的背后,更让我感到弥足珍贵的是那一份份历练带给我的毅力考量、信心锤炼和专业成长。常有人开玩笑地跟我说,好啦,这下你能歇歇啦,许多人做了一辈子都达不到的事你都已达到了,你还想干嘛?是啊,我还想干嘛?可心底的那个声音却越来越清晰:我不想干嘛,只是内在的生命已经被唤醒,它停不下来了,停止生长的生命就失去了意义,我愿意为了这份意义唤醒更多的生命,与我一起,快乐前行。
细细回味,在23年的职业生活中,敦促我“加速度”成长的,除了来自专业成长的挑战以外,管理岗位的磨练也不得不提。1991年进校的我,1992年任校大队辅导员,之后任教导干事、副教导,1996年起任教科室主任,2001年起任副校长。有人羡慕我“太顺”,其实在管理岗位上身不由己、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着“加速度奔跑”所必须承受的压力与焦虑,个中滋味冷暖自知。做一个优秀的学科教师更多的只要管好自己,管好学生,相对来说比较单纯。但一个优秀的管理人员则不是,她犹如身处繁杂热闹的立交桥,导航,协调,先理而后管,她得带着大家一起往前走。
但人的潜能真的是无限的,生命的力量也从来不会在不经风浪的温室中累积。挑战与机遇常常如孪生姐妹般并存着。只要你积极面对,奋力而为,每一种经历最终都会转化为一笔难能可贵的财富。不正是在一次次焦虑与不安中,我学会了用笔梳理思绪、用文字平和内心?不正是在身兼数职、任务接踵而至中我领悟了整合思维和分轻重缓急、有序做事的方式?不正是岗位职责的多次变化,使我的学习、思考与实践从教学到教育、从条线管理到教师发展、学校文化建设不断拓展?不正是一期期校刊的编辑、一次次文艺汇演的构思、一回回教师活动的创意,提升了我的组织策划和交往沟通能力?不正是在一件件棘手事情的最终妥善解决中,我感悟了心地坦荡、平和以待的智慧与力量? 生活就是这样,当你真诚地笑迎每一个黎明,就一定能迎来灿烂的阳光。
牵手科研:锤炼思想羽翼
据说上帝造物,赐予每个物种一种赖以生存的本领。比如,他让狮子拥有力量,他让苍鹰拥有翅膀。那么,人呢?帕斯卡尔说:人,是会思想的芦苇;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我是个精神和思想都“醒”得很晚的人。学生时代与工作之初,听话、顺从是我基本的思维方式。
直到1996年,洛小成为江苏省实验小学,我开始分管教科研。那时似乎还并不知道,我生命中的另一扇窗将从这里得以徐徐开启。我只知道,教科研工作的起始阶段,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方面,当时对基层学校教科研本身存在着不同的声音——有人将教科研视为写论文;有人认为教科研就是要设立实验班,搞“对比研究”“科学分析”;有人一提教科研就是“自变量”“应变量”,让人望而生畏。另一方面,我校当时申报的省级课题是“构建现代生活教育模式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何谓生活教育?何谓现代生活教育?课题范围那么大,内涵那么丰富,从何着手去实施?我陷入了茫然甚至是恐慌——我进入了一个全然未知的世界!怎么办?
做中学,学中思。我渐渐领悟到:教科研不是人云亦云的东西,当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以去模仿和照搬,就唯有静下心来自己去想清楚。于是“学习”“追问”“思辨”“建构”这些元素悄然来到我的工作与生活中。慢慢地,对于“基层学校的教科研是什么”和“现代生活教育怎么办”似乎也有了些思路:教科研不该是高不可攀、令人生畏的吧?教科研不该是为了研究而研究、“教”“研”分离的吧?对!营造群体教科研氛围,让教研与科研合一,解决教师教学中真实存在的问题不就是最好的科研吗?那么“现代生活教育”呢?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核心精髓是什么?当前的学校教育现状又是什么?继承、借鉴和创新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推进当下的素质教育,不就是我们那个课题要做的事吗?当终于盘通这些事的时候,我的心第一次有了飞翔的感觉。眼前的那片天一下子变得开阔了起来!
当然,教科研也绝不是渐入佳境就一帆风顺的事,解开一个疑团,往前走走又发现新的困惑,那是常有的事。正是在这样“受阻→学习→思辨→研讨→实践→归纳提升→解惑明朗→发现新问题”的循环往复和螺旋上升中,我校的“现代生活教育研究”总课题分四个五年,以“课堂教学”“生活德育”“教师发展”“儿童主动学习”四个支点给稳稳地架构起来了!
“九五”期间的“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针对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异化”“课程教材僵化”“活动方式单一化、理性化”等不足,提出并践行“构建‘我—你’对话的师生关系”“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感性的、主体实践的活动方式促进学生理性智慧的生成”,建构了“行—知—行”课堂教学模式和10个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子模式,《构建生活的课堂》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十五”期间,“关于生活德育的理念建构与实践样态研究”成为江苏省重点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这阶段,紧扣生活德育之“德育为何”“德育何为”作出了理性建构,并在实践层面通过学校生活中教育环境、教育活动、教育评价的意义重构和具体改善,形成了“构建生活课堂 渗透生活德育”“打造班级品牌 营造班队文化”“盘活物理环境 构筑精神家园”“展开教育倾听 走进学生心灵”等生活德育的实践样态。相关成果在《中国德育》、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等杂志及《当代中国陶行知教育思想实验研究》等书作中刊载。
“十一五”期间,开展省重点课题“在职场和非职场生活双向建构中成就教师”的研究,从“个体自醒”与“群体共生”、“机制推动”与“生活渐变”、“专业发展”与“精神成长”等角度,通过机制革新、规划导向、个案研究、建构意义生活等途径,力促教师教育及生活智慧的双重提升,引导教师追求满意的教育人生。多篇课题成果在《教育理论与实践》《江苏教育研究》等杂志发表,书作《生命关怀视野下的教师发展个案研究》和《走向意义建构的教师生活》由文联出版社出版。
“十二五”开始,“儿童主动建构学习生活的实践研究”和“基于儿童生命表达的语文课堂建构研究”双双成为省重点自筹课题。走近儿童,研究儿童,彰显儿童,促进儿童,成为这一阶段“现代生活教育研究”的主旋律。
历时十八年之久的教科研工作经历,历时十八年之久的现代生活教育探索,唤起了我对“人”“生命”“生活”“教育”的本质及内在联系的深深思索,并在一次又一次的审思、追问中逐步建构自己的理解。于是,当我在个人专著《人与教育的视界》中一次次深情落笔:“走进儿童的世界”“做孩子心灵的使者”“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对待生命的方式”“追寻德育幸福的表情”“让班集体成为师生共建的成长家园”“赋课堂教学以生活的意义”“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之美”“课堂:情感和智慧共生”“教育,因研究而充满意义”……我深深地知道:那些已远不是静止无声的文字,虽然它稚嫩,虽然它微不足道,但那分明是我飞扬的思想,它满怀着真诚与热切,那是一位小学老师对职业、对教育、对生命全部的爱与理想,责任与信念,憧憬与行动……
我怎能不由衷地感谢这份经历?是思想,让我的生命真正地独立与站立;是思想,让我的呼吸如此的自由与心怡;是思想,让我的心灵这般宁静而敞亮。而且,是思想,打通并打开了我工作与生活的视域,它转变了我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甚至是生活方式。思想,迎来了我生命中的又一个黎明,让我的心没有翅膀却也能飞翔。
心怀儿童:建构教学主张
无疑,骨干教师系列参评和教科研工作经历作为我专业成长的两大重要节点,已深深地刻入我生命的年轮;而带给我生命再度“出发感”和再次“升跃感”的,则是2009年入选江苏省教育家培养工程,成为培养对象。
确立五年规划时,刘坚教授曾寄语:“人民教育家的称号值得我们每一位发自内心仰视它,沉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研究儿童、研究学科、研究课堂,终身的修行,永远的追求!”朱小蔓、汪霞教授、李吉林老师也提醒我们,行走在教育家之路上,不要急着“奔跑”,更重要的是学会对历史作梳理——过去的那些教育行动,哪些是做对了,对在哪里?哪些做得不对?不对在哪里?有没有误区?导师的点醒让我猛然感悟:行走在教育之路上,要学会从内心深处去追问并厘清,我们“为什么而出发”?“又往何处去”?“工程”要求我们小学教师组的“对象”们提炼自己的教学主张、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正是提醒我们,一个真正优秀的有教育家情怀的老师,要重新认识儿童、重新认识学科、也重新认识自我吗? 因而,我磨砺着自己从“唤醒学生生命意识 促进学生意义建构”的角度去解读教材、确立目标和设计教学,力求语文教学能充分依据教材特点,紧紧抓住语言文字这一根本,努力促成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自我”积极而多元的对话,最终实现由语文抵达“生命”。
清晰地记得《望月》一课,我和孩子们一起,通过配乐范读、自由品读、想象交流等方式,品读“江中月”的美好及文字的隽永;通过赛诗、拓展积累、情景吟诵等方式,感受“诗中月”的源远流长和文化情致;还通过化文为诗、想象仿写体验创作“童心月”的美妙神奇。清晰地记得,《天鹅的故事》《蚁国英雄》《生命桥》所在的单元,我引领着学生聚焦生命、感悟生命,以读、讲、真情告白、诗歌改写等感性实践的方式让学生走进文本,对话课堂,进而心生对生命的敬畏、礼赞和珍爱。清晰地记得,《苹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径》《人类的“老师”》以及所在单元练习二的“读读背背”中八个成语和一首题为《真知》的小诗,被我赋予“学语文 出智慧”的意义主题,因为这个单元的课文或练习,充满了对创造力的礼赞和对创造性思维的暗示。
在立足意义建构和生命对话的语文课堂中,学生的思想与情感被渐渐唤醒,他们逐渐感悟到:文章不是无情物,即便是小到一个个词语,它们也是“有温度的”,它们也能传递最为真切、深沉和细腻的信息。读文章,就要练就走进语言文字的本领,读活其中的画面,读出内含的情景,更要读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智慧、思想来。
开放实践:语言与思维在自由表达中同生共长。
语文说到底不是靠“教”会的。循着“教”的思路,精心设计环环相扣、细致缜密的教学流程,很多时候恰恰剥夺了学生听、说、读、写、思的实践,而且束缚了学生的手脚,禁锢着学生的视野与思维。因此,我的语文课堂打破了以教为主线的线性模式,代之以“学为主体、板块推进”的开放结构。“课前先学→伙伴互学→小组展示→互动提升→拓展延伸”的基本操作流程,砍去了课堂教学中许多不必要的繁琐分析,也摒弃了平均用力式的面面俱到。
开放实践的语文课堂,我以唤醒学生学习潜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生学科能力、学科素养为根本;以设计紧贴教材文本、有一定思维容量、又利于学生合作交流、对学生个体赋予发展意义的“话题”来推进教学;又以小组学习和小组展示作为学生学习实践的重要组织方式。
《特殊的葬礼》教学中,“小组合作,朗读展示”版块,我设计了这样的话题:“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文章中你们最感兴趣的内容作合作朗读展示,并陈述这样选择及分工的理由”。小组展示时,一组学生选择了3和5自然段,因为他们发现这两个自然段作者对赛特凯达斯瀑布作了今昔对比;另一组学生选择了首尾部分朗读,因为他们发现了这篇课文的又一个表达特色:首尾写巴西总统为大瀑布举行葬礼并发出倡议,而中间部分是插叙;还有选择朗读第4自然段的,他们的选择理由是:这部分写了大瀑布逐渐枯竭的原因……这还仅仅是有口无心的朗读吗?这分明是以“朗读展示”为载体,将赛读、读懂主要内容、理清文脉、发现课文表达特色等无痕地融合在一起,融合在学生兴味盎然的主体活动中。
自由作文:生命因发现意义和创造表达而美妙。
我们的教育,其初衷是为了充实生命、促进生命和发展生命的。可是我们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有许多“设限”和“框定”,阅读教学曾如此,作文教学亦不例外——教材出题、教师命题,学生奉题而作、为文而文,作前指导、作后讲评重技能技法,作文背离了其应有的生活素描、生命表达、生命交流等本真状态……
其实,当学生的习作,与其生活息息相关,与其需求不谋而合,被赋予鲜明的“对象感”“挑战性”,化为常变常新的有趣召唤时,孩子们是很愿意融入其中的。瞧,我们的习作,有时是“电视连续剧”,有时是“生活万花筒”,有时又变身为“读书ABC”“童话乐翻天”或“诗歌发烧友”,还有时是“故事连连看”“你我悄悄话”或“词语麻辣串”……
类似的“变脸习作”或“松绑习作”,被我和我的团队成员们称为“自由作文”,我们开展了系列尝试——与传统的作文教学相比,自由作文在内容与命题上不作统一框定;习作时间上有一定的宽松与弹性;习作评价由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共同构成;习作成果一方面以作文袋的形式粘贴于教室墙上,学生之间可以随时互评互赏,另一方面待学年结束,鼓励学生形成个性化的作文集,选择自己一年来最得意的十篇习作,设计封面、自定书名,从目录、序、排版设计、打印或誊写、美工、装订等一应独立完成,最后参加学校读书节上的童书展评。
自由作文的推进中,我们淡化作前指导,着力作后赏评。许多老师和学生一起创造了极具班本特色的作文赏评课:“习作大本营”“欢乐作文对对碰”“文林争霸”,一个个颇具感染力、影响力的赏评课堂应运而生;“我型我秀”“文海拾贝”“锦囊妙计”“点石成金”,一个个学生乐在其中的活动版块渐趋成熟。赏评课上“毛遂自荐夸一夸”“佳作推荐赛一赛”“创意点子赏一赏”“出谋划策改一改”等举措不断生成。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赏”“评”“改”为三大抓手,我们将“如何拟题”“如何选材”“如何写具体、写生动”等习作策略提点融于无痕之中。多姿多彩的习作赏评课,不断唤醒并培植着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和信心,同时也有力地提升了他们遣词用句、谋篇布局的能力。
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视野与心灵日渐拓展,学生的情感与思想更为细腻、深刻。他们的笔下,不仅人有思想,会说话,书本、墙壁、花花草草、潺潺的溪流、曼妙的音乐、奔放的舞蹈,太多太多的东西都有了生命,有了灵性。我深深知道,自由作文给了孩子们一个全新的意义空间和表达空间,他们用笔书写心灵的同时,也正学习着与大自然对话、与生活对话、与社会对话、与书本对话、与自己对话。
当“语文”“儿童”“我”,我们能相遇相融在生命的对话与生长中时,这不是清新、升跃、饱含活力与生机的黎明又是什么?仿佛又回到那美妙的清晨,我和着孩子们饱满、响亮的童声,一起吟诵金子美铃的《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向着明亮那方,哪怕一片叶子,也要向着日光洒下的方向。灌木丛中的小草啊!
向着明亮那方,向着明亮那方,哪怕烧焦了翅膀,也要飞向灯火闪烁的方向。夜里的飞虫啊!
向着明亮那方,向着明亮那方,哪怕只是分寸的宽敞,也要向着阳光照射的方向。生活在乡村的孩子们呀!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们呀!生活在地球每一个角落的孩子们啊!
拥抱每一个“生命的黎明”,这样的感觉真好!
(李勤,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214000)
责任编辑:赵赟
【人物简介】
李勤,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首批“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无锡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主持省、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6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及主编书作4本,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科研奖项。
梭罗在《瓦尔登湖》一书中,曾这样深情地礼赞“黎明”:“每个清晨都是一个令人愉悦的邀请,让我的生活像大自然一样朴实——或许我还可以说是——纯真。我向曙光顶礼,忠诚如希腊人。”他之所以对黎明如此顶礼膜拜,是因为“黎明蕴含着宇宙的禅机,宣泄着世界生生不息的活力与丰盈”,是因为“所有智慧都来自于黎明的苏醒”,更是因为,随着黎明而醒的,不仅有我们的感官,而且还有我们的灵魂——我们内心新生的力量和内心的渴求同时被唤醒。
每一个黎明,都是一种诞生;每一个黎明,都是一种升跃;每一个黎明,都意味着一次新的出发。拥抱黎明,不仅是感官清新,更是精神愉悦;不仅是人对自然的阅读,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作用于生命的一轮撞击。拥抱黎明,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在如此清朗的晨光中,和生命完成一次对视,细细地打量自己,看看我们醒来的生命是否比睡时更高远。拥抱黎明,也意味着一次洗礼,一个被照耀和沐浴的仪式,赋予生命以新的索引、新的知觉、新的闪念、启示与发现……
喜欢并珍视这种“黎明的感觉”:每天早上睁开眼睛,你便获得了一次新生,你的生命开始新的一天,一切对你来说都是新的,你用新奇的眼光与心态去观察,去倾听,去阅读,去思考,去实践,进而,你不断地发现着,也不断地成长着。很庆幸,工作23年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我能常常与这种“黎明的感觉”相遇相拥。驻足回眸,一个个成长的关键节点、关键事件跃然眼前,相继呈现——
迎接挑战:把握成长密码
树木生长,一岁一圈年轮;而人的成长,其印痕常常刻在迎接挑战、超越自我的那些事件及岁月中。一道道坎、一座座峰,唯有奋力跋涉过、登攀过,苦过,也痛过,才能真正地前行与成长,那些刻骨铭心的快乐也才能积蓄成源源不断的力量,充盈在我们日渐坚韧而温润的生命中。
难相忘,1994年,教龄不足3年的我迎来了教学生涯中第一个需要奋力跨越的标杆——无锡市首届教学能手评比。作为洛社辅导区中、青年参赛选手中唯一的一位语文学科代表,我当时被推荐的理由是独立备课能力和课堂组织、应变能力强,但同时,资历浅、经验少是我明显的劣势所在。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心无旁骛,全力以赴。于是,不去想结果,不去揣摩别人的特点与实力,只是安安静静地将中、高年级8册教材作认真的通读与思考,对当时的教学杂志作大量的学习与借鉴,并紧紧围绕“单元备课”“说课”“上课”三轮赛事作扎扎实实的“练兵”。功夫不负有心人,从最初的80余位选手到说课时的40位,再到进入上课关的20位之一,我不仅成功参评县能手,还被评为当年度最年轻的无锡市教学能手。
之后,或许是“一旦起步,便不停步”,而且“一步早,步步早”的缘故吧,2000年我获评锡山市学科带头人;2001年、2003年又分别成功参评无锡市学科带头人和无锡市名教师;2007年被评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科学技术带头人;2008年被评为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2009年被评为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这其间,不同高度的目标跨越,越来越高的任务要求,一次次层层选拔,一轮轮激烈赛事,大大小小的挑战与压力自然不会少。但是上天从来就很公平,只要你愿意迎难而上,往往你付出多少,它会更多倍地馈赠于你——骨干教师系列称号的背后,更让我感到弥足珍贵的是那一份份历练带给我的毅力考量、信心锤炼和专业成长。常有人开玩笑地跟我说,好啦,这下你能歇歇啦,许多人做了一辈子都达不到的事你都已达到了,你还想干嘛?是啊,我还想干嘛?可心底的那个声音却越来越清晰:我不想干嘛,只是内在的生命已经被唤醒,它停不下来了,停止生长的生命就失去了意义,我愿意为了这份意义唤醒更多的生命,与我一起,快乐前行。
细细回味,在23年的职业生活中,敦促我“加速度”成长的,除了来自专业成长的挑战以外,管理岗位的磨练也不得不提。1991年进校的我,1992年任校大队辅导员,之后任教导干事、副教导,1996年起任教科室主任,2001年起任副校长。有人羡慕我“太顺”,其实在管理岗位上身不由己、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着“加速度奔跑”所必须承受的压力与焦虑,个中滋味冷暖自知。做一个优秀的学科教师更多的只要管好自己,管好学生,相对来说比较单纯。但一个优秀的管理人员则不是,她犹如身处繁杂热闹的立交桥,导航,协调,先理而后管,她得带着大家一起往前走。
但人的潜能真的是无限的,生命的力量也从来不会在不经风浪的温室中累积。挑战与机遇常常如孪生姐妹般并存着。只要你积极面对,奋力而为,每一种经历最终都会转化为一笔难能可贵的财富。不正是在一次次焦虑与不安中,我学会了用笔梳理思绪、用文字平和内心?不正是在身兼数职、任务接踵而至中我领悟了整合思维和分轻重缓急、有序做事的方式?不正是岗位职责的多次变化,使我的学习、思考与实践从教学到教育、从条线管理到教师发展、学校文化建设不断拓展?不正是一期期校刊的编辑、一次次文艺汇演的构思、一回回教师活动的创意,提升了我的组织策划和交往沟通能力?不正是在一件件棘手事情的最终妥善解决中,我感悟了心地坦荡、平和以待的智慧与力量? 生活就是这样,当你真诚地笑迎每一个黎明,就一定能迎来灿烂的阳光。
牵手科研:锤炼思想羽翼
据说上帝造物,赐予每个物种一种赖以生存的本领。比如,他让狮子拥有力量,他让苍鹰拥有翅膀。那么,人呢?帕斯卡尔说:人,是会思想的芦苇;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我是个精神和思想都“醒”得很晚的人。学生时代与工作之初,听话、顺从是我基本的思维方式。
直到1996年,洛小成为江苏省实验小学,我开始分管教科研。那时似乎还并不知道,我生命中的另一扇窗将从这里得以徐徐开启。我只知道,教科研工作的起始阶段,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方面,当时对基层学校教科研本身存在着不同的声音——有人将教科研视为写论文;有人认为教科研就是要设立实验班,搞“对比研究”“科学分析”;有人一提教科研就是“自变量”“应变量”,让人望而生畏。另一方面,我校当时申报的省级课题是“构建现代生活教育模式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何谓生活教育?何谓现代生活教育?课题范围那么大,内涵那么丰富,从何着手去实施?我陷入了茫然甚至是恐慌——我进入了一个全然未知的世界!怎么办?
做中学,学中思。我渐渐领悟到:教科研不是人云亦云的东西,当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以去模仿和照搬,就唯有静下心来自己去想清楚。于是“学习”“追问”“思辨”“建构”这些元素悄然来到我的工作与生活中。慢慢地,对于“基层学校的教科研是什么”和“现代生活教育怎么办”似乎也有了些思路:教科研不该是高不可攀、令人生畏的吧?教科研不该是为了研究而研究、“教”“研”分离的吧?对!营造群体教科研氛围,让教研与科研合一,解决教师教学中真实存在的问题不就是最好的科研吗?那么“现代生活教育”呢?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核心精髓是什么?当前的学校教育现状又是什么?继承、借鉴和创新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推进当下的素质教育,不就是我们那个课题要做的事吗?当终于盘通这些事的时候,我的心第一次有了飞翔的感觉。眼前的那片天一下子变得开阔了起来!
当然,教科研也绝不是渐入佳境就一帆风顺的事,解开一个疑团,往前走走又发现新的困惑,那是常有的事。正是在这样“受阻→学习→思辨→研讨→实践→归纳提升→解惑明朗→发现新问题”的循环往复和螺旋上升中,我校的“现代生活教育研究”总课题分四个五年,以“课堂教学”“生活德育”“教师发展”“儿童主动学习”四个支点给稳稳地架构起来了!
“九五”期间的“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针对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异化”“课程教材僵化”“活动方式单一化、理性化”等不足,提出并践行“构建‘我—你’对话的师生关系”“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感性的、主体实践的活动方式促进学生理性智慧的生成”,建构了“行—知—行”课堂教学模式和10个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子模式,《构建生活的课堂》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十五”期间,“关于生活德育的理念建构与实践样态研究”成为江苏省重点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这阶段,紧扣生活德育之“德育为何”“德育何为”作出了理性建构,并在实践层面通过学校生活中教育环境、教育活动、教育评价的意义重构和具体改善,形成了“构建生活课堂 渗透生活德育”“打造班级品牌 营造班队文化”“盘活物理环境 构筑精神家园”“展开教育倾听 走进学生心灵”等生活德育的实践样态。相关成果在《中国德育》、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等杂志及《当代中国陶行知教育思想实验研究》等书作中刊载。
“十一五”期间,开展省重点课题“在职场和非职场生活双向建构中成就教师”的研究,从“个体自醒”与“群体共生”、“机制推动”与“生活渐变”、“专业发展”与“精神成长”等角度,通过机制革新、规划导向、个案研究、建构意义生活等途径,力促教师教育及生活智慧的双重提升,引导教师追求满意的教育人生。多篇课题成果在《教育理论与实践》《江苏教育研究》等杂志发表,书作《生命关怀视野下的教师发展个案研究》和《走向意义建构的教师生活》由文联出版社出版。
“十二五”开始,“儿童主动建构学习生活的实践研究”和“基于儿童生命表达的语文课堂建构研究”双双成为省重点自筹课题。走近儿童,研究儿童,彰显儿童,促进儿童,成为这一阶段“现代生活教育研究”的主旋律。
历时十八年之久的教科研工作经历,历时十八年之久的现代生活教育探索,唤起了我对“人”“生命”“生活”“教育”的本质及内在联系的深深思索,并在一次又一次的审思、追问中逐步建构自己的理解。于是,当我在个人专著《人与教育的视界》中一次次深情落笔:“走进儿童的世界”“做孩子心灵的使者”“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对待生命的方式”“追寻德育幸福的表情”“让班集体成为师生共建的成长家园”“赋课堂教学以生活的意义”“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之美”“课堂:情感和智慧共生”“教育,因研究而充满意义”……我深深地知道:那些已远不是静止无声的文字,虽然它稚嫩,虽然它微不足道,但那分明是我飞扬的思想,它满怀着真诚与热切,那是一位小学老师对职业、对教育、对生命全部的爱与理想,责任与信念,憧憬与行动……
我怎能不由衷地感谢这份经历?是思想,让我的生命真正地独立与站立;是思想,让我的呼吸如此的自由与心怡;是思想,让我的心灵这般宁静而敞亮。而且,是思想,打通并打开了我工作与生活的视域,它转变了我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甚至是生活方式。思想,迎来了我生命中的又一个黎明,让我的心没有翅膀却也能飞翔。
心怀儿童:建构教学主张
无疑,骨干教师系列参评和教科研工作经历作为我专业成长的两大重要节点,已深深地刻入我生命的年轮;而带给我生命再度“出发感”和再次“升跃感”的,则是2009年入选江苏省教育家培养工程,成为培养对象。
确立五年规划时,刘坚教授曾寄语:“人民教育家的称号值得我们每一位发自内心仰视它,沉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研究儿童、研究学科、研究课堂,终身的修行,永远的追求!”朱小蔓、汪霞教授、李吉林老师也提醒我们,行走在教育家之路上,不要急着“奔跑”,更重要的是学会对历史作梳理——过去的那些教育行动,哪些是做对了,对在哪里?哪些做得不对?不对在哪里?有没有误区?导师的点醒让我猛然感悟:行走在教育之路上,要学会从内心深处去追问并厘清,我们“为什么而出发”?“又往何处去”?“工程”要求我们小学教师组的“对象”们提炼自己的教学主张、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正是提醒我们,一个真正优秀的有教育家情怀的老师,要重新认识儿童、重新认识学科、也重新认识自我吗? 因而,我磨砺着自己从“唤醒学生生命意识 促进学生意义建构”的角度去解读教材、确立目标和设计教学,力求语文教学能充分依据教材特点,紧紧抓住语言文字这一根本,努力促成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自我”积极而多元的对话,最终实现由语文抵达“生命”。
清晰地记得《望月》一课,我和孩子们一起,通过配乐范读、自由品读、想象交流等方式,品读“江中月”的美好及文字的隽永;通过赛诗、拓展积累、情景吟诵等方式,感受“诗中月”的源远流长和文化情致;还通过化文为诗、想象仿写体验创作“童心月”的美妙神奇。清晰地记得,《天鹅的故事》《蚁国英雄》《生命桥》所在的单元,我引领着学生聚焦生命、感悟生命,以读、讲、真情告白、诗歌改写等感性实践的方式让学生走进文本,对话课堂,进而心生对生命的敬畏、礼赞和珍爱。清晰地记得,《苹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径》《人类的“老师”》以及所在单元练习二的“读读背背”中八个成语和一首题为《真知》的小诗,被我赋予“学语文 出智慧”的意义主题,因为这个单元的课文或练习,充满了对创造力的礼赞和对创造性思维的暗示。
在立足意义建构和生命对话的语文课堂中,学生的思想与情感被渐渐唤醒,他们逐渐感悟到:文章不是无情物,即便是小到一个个词语,它们也是“有温度的”,它们也能传递最为真切、深沉和细腻的信息。读文章,就要练就走进语言文字的本领,读活其中的画面,读出内含的情景,更要读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智慧、思想来。
开放实践:语言与思维在自由表达中同生共长。
语文说到底不是靠“教”会的。循着“教”的思路,精心设计环环相扣、细致缜密的教学流程,很多时候恰恰剥夺了学生听、说、读、写、思的实践,而且束缚了学生的手脚,禁锢着学生的视野与思维。因此,我的语文课堂打破了以教为主线的线性模式,代之以“学为主体、板块推进”的开放结构。“课前先学→伙伴互学→小组展示→互动提升→拓展延伸”的基本操作流程,砍去了课堂教学中许多不必要的繁琐分析,也摒弃了平均用力式的面面俱到。
开放实践的语文课堂,我以唤醒学生学习潜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生学科能力、学科素养为根本;以设计紧贴教材文本、有一定思维容量、又利于学生合作交流、对学生个体赋予发展意义的“话题”来推进教学;又以小组学习和小组展示作为学生学习实践的重要组织方式。
《特殊的葬礼》教学中,“小组合作,朗读展示”版块,我设计了这样的话题:“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文章中你们最感兴趣的内容作合作朗读展示,并陈述这样选择及分工的理由”。小组展示时,一组学生选择了3和5自然段,因为他们发现这两个自然段作者对赛特凯达斯瀑布作了今昔对比;另一组学生选择了首尾部分朗读,因为他们发现了这篇课文的又一个表达特色:首尾写巴西总统为大瀑布举行葬礼并发出倡议,而中间部分是插叙;还有选择朗读第4自然段的,他们的选择理由是:这部分写了大瀑布逐渐枯竭的原因……这还仅仅是有口无心的朗读吗?这分明是以“朗读展示”为载体,将赛读、读懂主要内容、理清文脉、发现课文表达特色等无痕地融合在一起,融合在学生兴味盎然的主体活动中。
自由作文:生命因发现意义和创造表达而美妙。
我们的教育,其初衷是为了充实生命、促进生命和发展生命的。可是我们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有许多“设限”和“框定”,阅读教学曾如此,作文教学亦不例外——教材出题、教师命题,学生奉题而作、为文而文,作前指导、作后讲评重技能技法,作文背离了其应有的生活素描、生命表达、生命交流等本真状态……
其实,当学生的习作,与其生活息息相关,与其需求不谋而合,被赋予鲜明的“对象感”“挑战性”,化为常变常新的有趣召唤时,孩子们是很愿意融入其中的。瞧,我们的习作,有时是“电视连续剧”,有时是“生活万花筒”,有时又变身为“读书ABC”“童话乐翻天”或“诗歌发烧友”,还有时是“故事连连看”“你我悄悄话”或“词语麻辣串”……
类似的“变脸习作”或“松绑习作”,被我和我的团队成员们称为“自由作文”,我们开展了系列尝试——与传统的作文教学相比,自由作文在内容与命题上不作统一框定;习作时间上有一定的宽松与弹性;习作评价由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共同构成;习作成果一方面以作文袋的形式粘贴于教室墙上,学生之间可以随时互评互赏,另一方面待学年结束,鼓励学生形成个性化的作文集,选择自己一年来最得意的十篇习作,设计封面、自定书名,从目录、序、排版设计、打印或誊写、美工、装订等一应独立完成,最后参加学校读书节上的童书展评。
自由作文的推进中,我们淡化作前指导,着力作后赏评。许多老师和学生一起创造了极具班本特色的作文赏评课:“习作大本营”“欢乐作文对对碰”“文林争霸”,一个个颇具感染力、影响力的赏评课堂应运而生;“我型我秀”“文海拾贝”“锦囊妙计”“点石成金”,一个个学生乐在其中的活动版块渐趋成熟。赏评课上“毛遂自荐夸一夸”“佳作推荐赛一赛”“创意点子赏一赏”“出谋划策改一改”等举措不断生成。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赏”“评”“改”为三大抓手,我们将“如何拟题”“如何选材”“如何写具体、写生动”等习作策略提点融于无痕之中。多姿多彩的习作赏评课,不断唤醒并培植着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和信心,同时也有力地提升了他们遣词用句、谋篇布局的能力。
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视野与心灵日渐拓展,学生的情感与思想更为细腻、深刻。他们的笔下,不仅人有思想,会说话,书本、墙壁、花花草草、潺潺的溪流、曼妙的音乐、奔放的舞蹈,太多太多的东西都有了生命,有了灵性。我深深知道,自由作文给了孩子们一个全新的意义空间和表达空间,他们用笔书写心灵的同时,也正学习着与大自然对话、与生活对话、与社会对话、与书本对话、与自己对话。
当“语文”“儿童”“我”,我们能相遇相融在生命的对话与生长中时,这不是清新、升跃、饱含活力与生机的黎明又是什么?仿佛又回到那美妙的清晨,我和着孩子们饱满、响亮的童声,一起吟诵金子美铃的《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向着明亮那方,哪怕一片叶子,也要向着日光洒下的方向。灌木丛中的小草啊!
向着明亮那方,向着明亮那方,哪怕烧焦了翅膀,也要飞向灯火闪烁的方向。夜里的飞虫啊!
向着明亮那方,向着明亮那方,哪怕只是分寸的宽敞,也要向着阳光照射的方向。生活在乡村的孩子们呀!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们呀!生活在地球每一个角落的孩子们啊!
拥抱每一个“生命的黎明”,这样的感觉真好!
(李勤,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214000)
责任编辑: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