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市场竞争背景下中小学和谐共生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en191128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小学教育在市场竞争的大背景下,无论是人力资源竞争,还是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竞争,都表现出如火如荼的竞争态势。因此,正确认识竞争与发展的关系,建立中小学之间的合作机制、动力机制和政府主导机制,是规范中小学竞争市场并促进中小学和谐共生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中小学 市场竞争 和谐共生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
  
  竞争作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凸显特征,作为一种主要的资源配置方式,是各行各业求生存、谋发展必然手段,教育也不例外。我们所强调的竞争是指在相对公平条件下的相互提升,通过竞争使主体能达到优化升级,和谐共生。现实的竞争扭曲了竞争的本质,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当前中小学之间的竞争进行分析,探索市场竞争背景下中小学和谐共生的基本路径。
  1 中小学竞争的现实状况分析
  1.1 人力资源竞争毫不手软
  (1)优质师资竞相争夺。教育质量的高低事关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一批优质、稳定的教师是学校教育质量的有力保障。为了保证较高的教育质量,近年来,中小学之间开展了争夺优质教师的行动,尤其是一些示范、重点学校及民办学校凭借其品牌效应,以高待遇为条件对其他相对薄弱学校的优质教师进行了挖掘。大量优质教师外流,小学教师勉强提到中学弥补师资的不足,这种不公平的竞争使农村中小学受到了重创,在争夺过程中,使薄弱学校更加举步维艰,优质学校师资力量更加雄厚。
  (2)生源大战持续升温。生源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一所学校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要有足够的生源作为前提。近几年随着生育高峰期入学人数的减少,生源的欠缺已成为制约大多数学校发展的瓶颈。中小学之间由对优质学生的竞争转向了对学生数量的争夺,致使一些学校由于生源的缺乏,而无法生存下去。近些年,许多民办学校的倒闭就是很好的见证。这种生源大战在城乡中小学之间表现更为突出,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对城市中小学招生把关不严,城市中小学不仅囊括了农村中小学优质生源,而且为了获得城市较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大量农村中小学学生也主动地流向了城市学校,这种生源的无序流动,不但使农村中小学面临前所未有的生源短缺,而且由于优质师生流向城区,使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也日益滑坡,让城乡基础教育共生环境遭到了破坏。
  1.2 物力资源竞争非常激烈
  (1)抢占地盘,争夺地理优势。地理位置对于一个学校的发展来说也尤为重要,谁获得了地理上的优势,谁就拥有了办学优先条件,尤其在城区的学校,更是如此。现在一些学生家长为其选择学校,首先选择上学方便,然后就是教育质量。所以现在办学尤其是办民办学校首先考虑的就是如何选好校址。为了得到较好的地段,投资者不惜动用各种手段进行争夺,实力不强的只能看着好的地盘被人抢走。
  (2)设施设备的盲目竞争。薄弱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的设施设备是无法与城区学校特别是城区优质和示范学校相比的。薄弱学校的设施设备一直都是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难以与时俱进。这种设施设备上的竞争主要表现在城区学校之间、优质学校之间。这些学校为了获得较好的师资及生源与取得家长及社会的信任,不断更新设施设备、科技楼、图书馆、实验大楼等标志性建筑物拔地而起。由于使用率不高,好多设施设备都是闲置与浪费。一些学校为了相互攀比,不惜巨额贷款或拖欠工款,结果是房子建了、设施改了、设备添了,学校落得个负债累累;讨债的、封门的、堵路的络绎不绝,负债经营导致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难以得到保障。
  1.3 财力资源竞争不择手段
  (1)不正当手段争取拨款。中小学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拨款,能够获取多少拨款事关学校的生计。学校拨款来自于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具体怎么分配一般还是由市、县级教育部门负责落实。为了获得更多的政府与教育部门的拨款,大多中小学校领导都设法通过找关系、跑路子等不正当手段去取得主管领导的好感,这些主管领导自然在拨款上会偏向那些给他们印象较深的学校。在蛋糕一定的情况下,另一些被领导冷落的学校所能得到的微乎其微,人为地造成资源的不均等。
  (2)竞相争夺社会资源。一直以来,我国办学体制都是典型的以国家办学为主体,国家和各级政府在其中起决定作用,既是举办者又是管理者。这种办学体制难以支撑我国庞大的教育体系,造成了我国教育投入的不足及发展的缓慢,尤其在基础教育上,国家的教育经费非常有限,基于这种现状,中小学教育要健康发展,吸引社会资源已成为一个趋向。社会资源并非无限的,因而这种趋向势必会造成各个学校竞相争夺社会资源的局面。为了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以及取得社会的信任,积聚更多的社会、团体及个人的资助,一些学校一方面通过广告等方式进行宣传,宣传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校园文化等,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其中也不乏一些虚假的信息;另一方面一些学校也通过为捐助者提供各种优质的服务与开绿灯等手段来获得他们的资助。在争夺中,那些薄弱的学校,尤其农村薄弱学校由于信任度低是很难获得社会资源的。
  2 竞争条件下的和谐共生是中小学发展的基本策略
  2.1 正确认识竞争与发展的关系
  (1)公平竞争能够促进学校发展。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竞争,但盲目的竞争又可能造成学校的片面发展。在竞争的教育环境中,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容易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会造成一部分学生与一部分学校得到发展而失去另一部分学生和学校的发展,背离教育的真正意义,还可能造成学校的封闭性与不宽容。梁漱溟先生有一个观点:“毁灭人类的不是科学技术,而是只知相争不知相让的人生态度”。 ①这也是对当今教育市场中学校之间竞争现状的一个真实阐述。
  我们的教育需要竞争,需要通过竞争去提高学校的办学积极性,激发办学的活力,优化学校,进而促进学校的发展,而不是为了在竞争获得有利地位,而进行你死我活的争斗,竞争条件下的学校和谐共生才是学校发展的途径与归宿。通过合理、公平的竞争,学校能够取他之长补己之短,从办学理念、办学条件、校园文化等方面不断完善自己,既要竞争也要合作,以竞争促合作,通过合作带动竞争,最终促进各个学校的和谐共生。
  (2)和谐共生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指在一定行政区域内,如一个县、地区、省的范围内,学校与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方面、教育资源方面、学生素质等方面实现相对均衡,保证所有学生受教育权利与机会的相对平等和公平。均衡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办学条件、教育资源、教育质量的均衡,其外延主要包括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的均衡。②从共生的角度上讲,就是要让各个学校和谐发展。
  共生不排除竞争,共生强调了存在竞争的双方的相互理解和积极态度,希望通过适度的竞争来使各个共生单元达到优化。不能把均衡和优质对立起来,即既不能单纯追求不公平的优质,也不能追求低水平的均衡或共生。均衡发展或共生与优质发展是统一的。均衡发展的本质在于通过合作与协调缩小教育差距,通过普遍优化共生单元,为实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享有同等机会和同样优质教育的目标创造条件。从另一个层面上讲,均衡教育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目的在于消除教育中的两极分化,以实现教育上的共同发展,使各级各类教育能够和谐共生。
  2.2 构建和谐共生的基本对策
  (1)建立中小学之间的合作机制。当前中小学的现状表明,中小学之间合作甚少,合作作为共生理论的本质特征,也是提高中小学校办学水平,促进中小学走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合作办学作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区域的教育之间合作的一种形式,也是目前提高中小学之间共生度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有其必要性和意义的。近些年来,优质中小学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生源爆满,而由于自身基础设施及办学条件的限制,使得城市中小学大班化办学现象较为普遍。我们走访过某市市区的十余所中小学,了解到一般的中小学班级都超过60人,有近半数班级超过70人,还有些学校的班级超过90人,大大超过了国家标准的中小学班级人数40-55人。这种大班化教学是既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不利于教师的教学,长期看来是弊大于利的。而薄弱中小学近年来由于生源的骤减,造成了大量校舍及设施的闲置浪费,相当部分薄弱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的生源减半,一些地方由于生源不足,学校的撤并等原因,校舍及配套设施闲置与流失更为严重,中小学的这种现状为其合作办学创造了条件。为了充分利用薄弱中小学现有闲置教育资源,缓解优质中小学办学的压力,促进中小学的和谐发展,中小学长效合作机制的建立是一条有效的途径。这种“双赢”的合作办学机制,一方面需要中小学之间的主动积极配合,形成互动格局;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提供政策支持与开辟途径,这样才能持久长效。
  (2)建立社会资源办学的动力机制。我们的教育现实是国家和各级政府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它们既是学校的举办者又是管理者。全国民办小学占全国70万所中小学的比例不到0.6%,可以说在基础教育领域政府办学的单一格局几乎没有被打破。③这种以国家投资为主的体制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多元化明显不协调,难以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教育经费吃紧的尖锐矛盾,使得教育发展难以适应社会多方面的需求,同时,办学主体的单一也使得教育难免显得僵化和缺乏活力,学校的活动要由政府来调控,政府的局部政策偏差极易造成教育的整体偏差。因此,吸引社会资源积极推进基础教育的民营运作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更是我国办大教育、国家教育经费缺乏的内在要求。
  当前我国中小学之间竞争激烈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办学资源总量不够,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学要和谐共生,吸引社会资源办学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与大潮流。一方面要通过政策诱导倾斜等措施来吸引社会资源办中小学,另一方面要广开中小学教育民办的途径,为中小学提供公平的竞争共生环境,享有同等的优质社会资源,给中小学办学注入活力。
  (3)完善中小学和谐共生的政府主导机制。从我国基础教育内部的分配来看,有限的教育经费在中小学间分配是不均衡的,这种分配上的不均直接导致了现在中小学之间的差距。教育资源要在中小学间合理分配,必须健全政府主导机制,加大政府的宏观调节力度,保障公共资源分配的公平化。这既是中小学均衡发展的途径,同时也是共生理论的本质要求。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背景下,实现教育的公平公正,促进中小学之间的和谐发展,不可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也就是说实现中小学之间的和谐共生必须得依靠政府行为,强化政府责任,通过政府宏观调控来完成。强化政府责任一方面是政府的经费投入责任,保证经费的足够投入。另一方面是政府的教育资源配置责任,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不但是中央政府,每一级地方政府,都负有统筹本地区教育发展的责任。而且还得从政策上加强对薄弱中小学的扶持,尤其是农村,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
  
  注释
  ① 李燕.共生教育:现代教育的向度调适[D]曲阜师范大学,2002.3:7.
  ② 瞿瑛.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J].教育探索,2006.12:46.
  ③ 程方平.中国教育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1:71.
其他文献
【摘 要】分析新型社会对广西体育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针对广西体育职业教育现状,提出发展对策。  【关键词】社会转型 学校体育职业教育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C-0177-02  “社会转型”是一个战略问题,是以社会结构为核心的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变的过程。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是全方位的,是以经济体制的转变为核心来带动结构
介绍"三步走"教学的涵义,探索在铁路信号电源设备维护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三步走"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学习后续
本文阐述了创新型组织的概念与特征,从六个层面分析了创新型组织构建的条件,包括企业家创新精神、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采用恰当的领导风格、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合理的
国有建筑企业如同其他国有企业一样,面临着党组织主体责任如何有效落实的问题,本文细分析了当前国有建筑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的意义,并进一步从难点和原因上进行逐一剖析,并提出相关
目的:用雄性Wistar大鼠前列腺组织抗原蛋白诱导自身免疫性前列腺炎动物模型。方法:取5只雄性大鼠,在无菌条件下取出前列腺组织,按双缩脲法测定蛋白含量,以生理盐水稀释至40mg
在幼儿园的素质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品德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幼儿园要为文明礼仪教育创设宽松的校园环境,在日常管理和生活过
<正>未来的竞争就是营商环境的全面竞争。第三方满意度评议、万人评议政府、政府效能评议等形式,都是人民评判政府绩效的有益尝试。营商环境本质上指的是政府的管制环境,它既
社会工作实习既是实务取向的也是教育取向的,实习过程涉及学院、机构、学生、督导教师四方参与主体。明晰参与各方的角色和责任是有效达成专业实习目标的重要条件。
新形势下,高等院校团学组织在大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肩负着新的任务,传统的运作模式不能满足时代所赋予的要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团学工作领域、工作思路和工作机制寻中求
【摘 要】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其中途径很多,在语文活动课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时效性更长久,效果更好。本文从五个方面进行尝试:读课外美文、每日一讲、编辑手抄报、看新闻联播、举行语文能力竞赛。  【关键词】语文活动课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B-0083-02  语文学科是各学科中很难在短时间内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