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长档案]
王定新,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王校长自我定位为基础教育改革中的探路卒,始终秉持“卒”之一往无前、折而不退的精神传教育之薪火,承人文之精髓,启生命之智慧。他二十余栽如一日,咬定讲坛不放松,坚持一线教学深入课堂,笃信教与学相长、教与研相生,勤读书以博学,善思考以明理,崇—尚创新并勇于践行,“不奢望浓墨重彩,但亦求真我本色,明知岂能尽如人愿,但亦追求更上层楼”。
王校长自言:年龄增长但教育的激情不减,岗位变换但教育的理想不变。他心中装着学生,眼里看着校园,耳中听着民意,不随波逐流,不墨守成规,将继承与创新和谐地结合在学校的新发展上,使省常申这斯百年名校始终勇立于潮头并创造了属于他自己的辉煌。
[管理哲学]
人——管理的最高法则
一个人应该有理想,它不但鼓舞人不断前行,还可以安慰我们的心灵。有理想就有困惑和疼痛,因为有各种难以超越的现实横亘在从此岸到彼岸的路上。对我这样一位校长来说,教育就是打破各种传统加给我的惯例、常识和教条,用更加开放、科学、理性的眼光审视教育现实,最大限度地整合现实和理想,正确定位,规范运作,建构现代学校制度;坚持全面发展,打造精品学校,实现学校教育向善向美,步向和谐的人类价值。
自西方启蒙运动以来,在科学技术和工具理性的影响下,许多人陷入了“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泥潭。而教育也在这一逐渐“理性化”、“科学化”的社会嬗变中被抽象化了,一味地追求抽象的科学知识和实用的技能、技巧,忽视了人的本真存在的价值理性诉求,忽视了人的主体生命层面的终极关怀,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内涵,教育的诗性被粗暴地剥离了教育的本体。我们走过的是一条忽视人性追求的、“不见人”的教育路径。要使教育真正涵盖学生的生活、生命、人性、价值诸层面,最终塑造出具有健全人格和主动发展精神的人,我们就必须走进人文化的教育。人文化的教育倡扬人性的养育,其所反映的是以个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终极目标的教育价值观。这种人文化的教育包含四方面的内容:植根生活——奠定教育的基础,关注生命——坚持教育的本真,提升精神——实现教育的追求,重塑信仰——恪守教育的灵魂。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在办学中我把“人”当作管理的最高法则。
人类的活动从本质上来说是维系生命的延续和发展,教育作为一种生命的传承,实质上就是个体生命依赖教育不断提高生命质量、提升生命智慧的过程,它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是生命的和谐、充盈与完满,是智慧的增长、丰富和超越,是为了人有力量改变外来压力和内在冲动。忽视生命特征和生命规律的教育、忽视智慧启迪和养成的教育必将因为对个体生命成长的阻碍乃至戕害而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被否定和扬弃。我心目中的教育就是以生命哲学为基础的精神运动和智慧操练,我心目中的好校长就是能够在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贯注生命意识和智慧意识的校长,我心目中的好教师是拥有浓烈生命意识和智慧意识并能将之贯彻到教育实践中的教师,我心目中的好学生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能形成奠定其一生基石的健康生命意识和智慧意识的学生。
如果说教育思想是学校发展的指南针,那么常规管理就是学校发展的船桨,船桨硬则动力足,船桨弱则动力小。学校管理主要包含学校基础管理、教师队伍管理、学生教育教学管理三个相互制约、有机联系的体系。一所学校能否稳健、快速前进,很多时候要看常规管理是否优质。一流的管理能为学校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可以促进合理配置、开发利用教育资源,深化教育改革,增强团队活力,提高教育效能。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教育管理的每一个细微环节都精益求精,力求实现精细化、人本化、民主化和效益化的有机结合。
教育与管理都是缺憾的艺术,直面缺憾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要学会以反思为刀,使自己摆脱稚嫩逐渐成熟,走出肤浅逐渐深刻。校长要学会在观察中反思,让微小的瑕疵转化为宝贵的教育资源;要学会在读书中反思,让书籍成为精神生长的支点;要学会在科研中反思,让教学与科研成为生成教育智慧的契合点。直面缺憾、学会反思还意味着要正确面对各种评价尤其是批评性评价,并根据反思重新制订发展目标,促使自己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并将其转化为促进学生和学校共同发展的创造力。
斯宾塞说:“记住你的管理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人管理的人。”学校的管理虽然头绪纷繁,但如果我们教育中的每一个人都是高度自治的人,那么教育理想的实现还会是虚无飘渺的空中楼阁吗?
[管理案例]
案例一 “三年主动发展规划”宏观指引方向
发展是世界的主题,也是中国的主题,更应是教育的主题。新的社会形势既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对学校提出了挑战。担任校长以来,我一直思考着如何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促进学校的新一轮发展。结合学校实际,我和班子成员共同商讨统一了思想认识,决定制定学校三年主动发展规划,并成立了规划写作班子。
在正式进行规划写作之前,我和写作班子成员一起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广大学生中组织开展了“我为学校发展献一计”活动,举行“促进学校主动发展”毕业生论坛活动;先后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离退休老同志座谈会、民主党派同志座谈会、教师代表座谈会、中层干部和民主党派基层组织领导人座谈会,征求到了很多对制定规划非常有益的“金点子”。在此基础上,我主持拟订了《规划》初稿。
初稿难免粗陋,于是我们一方面继续举行各种类型的座谈会征求修改意见,并专门举行了题为“承载丰厚历史底蕴,促进学校主动发展”学习讨论活动,广大教师就《规划》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并在确立现代教育理念、把握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主动权、形成学校主动发展目标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共识。另一方面还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来校对《规划》的完善进行具体指导,对提高规划水平、形成本校特色提供了宝贵的意见。
题为“坚持全面发展,创建精品学校”的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历时10个月,十易其稿后终于定稿。《规划》起点高、定位准、目标明、措施实,具有超前性、时代性、方向性、民主性、系统性,提出了“坚持全面发展,创建精品学校”的教育发展思路,追溯了学校的发展背景,确定了发展目标及发展内容,建立了评估机制,并着重科学提出了“明德正行、精微志远”的办学理念,“明德”是指:道德高尚,思想进步,学会做人。“正行”是指:行为规范,崇尚实践,全面发展。“精微”是指: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精益求精。“志远”是指:视野开阔,理想宏大,追求卓越。
《规划》在通过省内外专家论证和教育局行政论证
王定新,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王校长自我定位为基础教育改革中的探路卒,始终秉持“卒”之一往无前、折而不退的精神传教育之薪火,承人文之精髓,启生命之智慧。他二十余栽如一日,咬定讲坛不放松,坚持一线教学深入课堂,笃信教与学相长、教与研相生,勤读书以博学,善思考以明理,崇—尚创新并勇于践行,“不奢望浓墨重彩,但亦求真我本色,明知岂能尽如人愿,但亦追求更上层楼”。
王校长自言:年龄增长但教育的激情不减,岗位变换但教育的理想不变。他心中装着学生,眼里看着校园,耳中听着民意,不随波逐流,不墨守成规,将继承与创新和谐地结合在学校的新发展上,使省常申这斯百年名校始终勇立于潮头并创造了属于他自己的辉煌。
[管理哲学]
人——管理的最高法则
一个人应该有理想,它不但鼓舞人不断前行,还可以安慰我们的心灵。有理想就有困惑和疼痛,因为有各种难以超越的现实横亘在从此岸到彼岸的路上。对我这样一位校长来说,教育就是打破各种传统加给我的惯例、常识和教条,用更加开放、科学、理性的眼光审视教育现实,最大限度地整合现实和理想,正确定位,规范运作,建构现代学校制度;坚持全面发展,打造精品学校,实现学校教育向善向美,步向和谐的人类价值。
自西方启蒙运动以来,在科学技术和工具理性的影响下,许多人陷入了“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泥潭。而教育也在这一逐渐“理性化”、“科学化”的社会嬗变中被抽象化了,一味地追求抽象的科学知识和实用的技能、技巧,忽视了人的本真存在的价值理性诉求,忽视了人的主体生命层面的终极关怀,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内涵,教育的诗性被粗暴地剥离了教育的本体。我们走过的是一条忽视人性追求的、“不见人”的教育路径。要使教育真正涵盖学生的生活、生命、人性、价值诸层面,最终塑造出具有健全人格和主动发展精神的人,我们就必须走进人文化的教育。人文化的教育倡扬人性的养育,其所反映的是以个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终极目标的教育价值观。这种人文化的教育包含四方面的内容:植根生活——奠定教育的基础,关注生命——坚持教育的本真,提升精神——实现教育的追求,重塑信仰——恪守教育的灵魂。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在办学中我把“人”当作管理的最高法则。
人类的活动从本质上来说是维系生命的延续和发展,教育作为一种生命的传承,实质上就是个体生命依赖教育不断提高生命质量、提升生命智慧的过程,它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是生命的和谐、充盈与完满,是智慧的增长、丰富和超越,是为了人有力量改变外来压力和内在冲动。忽视生命特征和生命规律的教育、忽视智慧启迪和养成的教育必将因为对个体生命成长的阻碍乃至戕害而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被否定和扬弃。我心目中的教育就是以生命哲学为基础的精神运动和智慧操练,我心目中的好校长就是能够在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贯注生命意识和智慧意识的校长,我心目中的好教师是拥有浓烈生命意识和智慧意识并能将之贯彻到教育实践中的教师,我心目中的好学生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能形成奠定其一生基石的健康生命意识和智慧意识的学生。
如果说教育思想是学校发展的指南针,那么常规管理就是学校发展的船桨,船桨硬则动力足,船桨弱则动力小。学校管理主要包含学校基础管理、教师队伍管理、学生教育教学管理三个相互制约、有机联系的体系。一所学校能否稳健、快速前进,很多时候要看常规管理是否优质。一流的管理能为学校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可以促进合理配置、开发利用教育资源,深化教育改革,增强团队活力,提高教育效能。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教育管理的每一个细微环节都精益求精,力求实现精细化、人本化、民主化和效益化的有机结合。
教育与管理都是缺憾的艺术,直面缺憾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要学会以反思为刀,使自己摆脱稚嫩逐渐成熟,走出肤浅逐渐深刻。校长要学会在观察中反思,让微小的瑕疵转化为宝贵的教育资源;要学会在读书中反思,让书籍成为精神生长的支点;要学会在科研中反思,让教学与科研成为生成教育智慧的契合点。直面缺憾、学会反思还意味着要正确面对各种评价尤其是批评性评价,并根据反思重新制订发展目标,促使自己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并将其转化为促进学生和学校共同发展的创造力。
斯宾塞说:“记住你的管理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人管理的人。”学校的管理虽然头绪纷繁,但如果我们教育中的每一个人都是高度自治的人,那么教育理想的实现还会是虚无飘渺的空中楼阁吗?
[管理案例]
案例一 “三年主动发展规划”宏观指引方向
发展是世界的主题,也是中国的主题,更应是教育的主题。新的社会形势既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对学校提出了挑战。担任校长以来,我一直思考着如何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促进学校的新一轮发展。结合学校实际,我和班子成员共同商讨统一了思想认识,决定制定学校三年主动发展规划,并成立了规划写作班子。
在正式进行规划写作之前,我和写作班子成员一起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广大学生中组织开展了“我为学校发展献一计”活动,举行“促进学校主动发展”毕业生论坛活动;先后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离退休老同志座谈会、民主党派同志座谈会、教师代表座谈会、中层干部和民主党派基层组织领导人座谈会,征求到了很多对制定规划非常有益的“金点子”。在此基础上,我主持拟订了《规划》初稿。
初稿难免粗陋,于是我们一方面继续举行各种类型的座谈会征求修改意见,并专门举行了题为“承载丰厚历史底蕴,促进学校主动发展”学习讨论活动,广大教师就《规划》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并在确立现代教育理念、把握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主动权、形成学校主动发展目标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共识。另一方面还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来校对《规划》的完善进行具体指导,对提高规划水平、形成本校特色提供了宝贵的意见。
题为“坚持全面发展,创建精品学校”的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历时10个月,十易其稿后终于定稿。《规划》起点高、定位准、目标明、措施实,具有超前性、时代性、方向性、民主性、系统性,提出了“坚持全面发展,创建精品学校”的教育发展思路,追溯了学校的发展背景,确定了发展目标及发展内容,建立了评估机制,并着重科学提出了“明德正行、精微志远”的办学理念,“明德”是指:道德高尚,思想进步,学会做人。“正行”是指:行为规范,崇尚实践,全面发展。“精微”是指: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精益求精。“志远”是指:视野开阔,理想宏大,追求卓越。
《规划》在通过省内外专家论证和教育局行政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