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城市、人——“熊猫之都”的三组场景

来源 :城市建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mmh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都一直在追求城市独特性,其长久留存的闲适、宽容的文化基因在持续演变和沿革。本文以一个将熊猫话题成都化、成都话题国际化的策划为例,把脉成都城市的诉求,深度挖掘成都市民对成都本土文化的热爱,探讨大熊猫对于成都国际化的作用与贡献。以大熊猫保护和发展为契机,解读生态文明背景下场景对动物保护的价值,文化输出背景下场景对国际交往的价值,人人共享城市背景下场景对成都建设"公园城市"地域特色的价值,以熊猫与动物、熊猫与人、熊猫与城市相处的三处场景为基础,策划打造以大熊猫为触媒的熊猫文化都市。
其他文献
作为人们获取信息重要来源的视觉模式,网络上的视觉传达设计也在不断地进行着色彩、观感、角度、画面、结构、排版等多方面的更新,在促进视觉传达设计本身发展的同时,也在使得其满足大众对于信息的获取能力的提高。以新媒体技术为依托,结合信息技术以及有关媒介,进行合理构造,完成视觉传达设计,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快速让受众接收数据信息,就成为了视觉传达设计的独特内涵。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有着其自身独特的背景以及独特
期刊
为了分析含气陆相页岩中石英矿物的成因、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四川盆地自流井组含气页岩层段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普通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电子探针及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手段,识别出陆源石英和成岩过程中形成的石英。陆源石英在阴极光下表现为棕色光,粒径较大。成岩过程中形成的石英在阴极发光下不发光,晶形较好,粒径较小。根据成岩作用的不同,将成岩过程中形成的石英细分为黏土矿物转化过程中形成
针对三峡升船机水域水面漂浮物的清理需求,结合漂浮物的自身特性,研制了一种自动清漂装置。该装置主要包括无人清漂装置及便携式操控装置两部分,无人清漂装置采用双体船型及双桨电力推进模式,数值仿真结果显示其具备较好的流体性能、抗风浪能力和续航能力。另外该装置搭载了GPS、激光雷达、高清摄像云台及主控设备,使其具备遥控和自主两种模式。现场试验表明:该自动清漂装置具备较好的综合性能,能够在类似库区清漂中广泛推
期刊
储藏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而在储藏过程中因微生物和害虫的发生和活动所带来的粮食生物安全问题,已经受到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关注。据此,本文研制了一套基于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TDLAS)技术的储粮生物安全多参数检测系统,旨在为储粮生物安全的现场快速检测和分析提供一种有效的工具。TDLAS技术是一种高分辨率且高灵敏度的气体检测技术,其利用半导体激光器的波长调谐特性,可用于提高粮仓CO2浓度的检测精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时代命题,要求在全媒体技术赋能的推动之下,有效提升内容建设、技术创新、平台拓展等层面的全方位效能。在过去几年的快速发展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熊猫频道通过深耕垂直领域,升级直播与短视频产品,打造平台矩阵,深化社群互动,在国际受众群体中建立起了独树一帜的品牌。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电脑、手机等各种通信设备已成为生活日用品,这导致传统意义上的视觉传达设计开始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通过对电脑、手机等各种通信设备阅读方式的考察、比较与体验,可以发现依赖电子屏的视觉传达设计呈现出三维场景、可演变性、声音与图像结合、单向传递信息向双向互动交流的多元状态,这种转变使视觉传达设计在形式和内容上走向碎片化、情境化、交互性、艺科融合性、沉浸体验式的发展方向。
抗战期间,出于共同抵抗法西斯强暴的战斗情谊,国民政府将一对大熊猫赠送给了英国伦敦动物园。当时有一位画家名叫蒋彝,早年因为学习西洋油画,由国民政府教育部外派留学英伦三岛,抗战爆发以后,因为失去了政府的奥援,断绝了经济资助,只得一边打工,一边写作维持生计。他写了一本《儿时琐忆》,叙述中国儿童在封建大家庭的生活,
期刊
医疗吉祥物是文化的使者,集行业特色、大众诉求、地域文化等于一体。独具亲和力的吉祥物,是文化与形象的独特表达,为各医疗卫生机构硬实力赋予了软内涵,也展现了医护人员的亲切形象,向大众传递着人文关怀,给患者带来慰藉。为挖掘吉祥物设计初衷与理念,表达对生命及人文的渴求与热爱,2021年12月起,丁香园特联合《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社及其医学与艺术委员会、医疗品牌管理联盟,在全国医疗卫生机构范围内首次开展“优秀
期刊
2018年出版的宋雅兰的新作《熊猫:中国现代国宝的构建与保护》,以熊猫的现代中国国宝形象的构建为线索,讨论中国社会环境与生态观念的变化。书中对大熊猫这一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政策的发展进程,以及大熊猫借“国宝”形象转化为新中国国家象征的过程两大书写脉络,认为本书从熊猫保护的视角重新观察中国历史发展进程,进一步呈现了野生动植物与人类社会在共生共处中的相互影响,构建起结合环境史研究与文化史研究的独特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