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他汀类药物为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广泛应用的降脂药,但随着患者人数的增加以及该药物应用的范围的增加,用药后不良反应情况也有明显的增加。本文重点分析他汀类药物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情况,并提出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 不良反应 防治对策
他汀类药物为临床一种常用的降脂药物,被广泛用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高胆固醇血症等疾病。临床他汀类药物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对其用药安全性也越来越关注。为研究他汀类药物的用药安全性,本文中重点分析他汀类药物用药后不良反应情况,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治对策。
1 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发应
1.1 已经确认的不良反应
1.1.1 肝损伤
他汀类药物治疗过程中,多合并无症状性肝酶升高,潜在的肝毒性不良反应引起人们的重视。肝酶升高为他汀类药物的类效应,而且具有剂量依赖性。他汀类药物强化降脂治疗过程中一过性血清转氨酶增高的检出率可达到20%[1]。
分析出现这么高的检出率可能与他汀类药物用药剂量大相关,而临床实践提出,常规剂量的他汀类药物用药后,患者肝酶水平明显增高的检出率<1%。除大剂量用药外,临床并未发现他汀类药物治疗患者出现明显症状性肝酶异常。
1.1.2 肌肉相关的不良反应
分别为:肌病、肌痛、肌炎、肌腱损伤、横纹肌溶解。肌病主要表现为肌肉疼痛或肌无力,无肌酸激酶(CK)升高。肌病不仅表现为肌肉症状,且CK升高,超过正常水平上限5-10倍。肌炎不仅表现为肌肉症状,且合并CK轻微升高。横纹肌溶解为一种严重的肌病,不仅表现为肌肉症状,而且合并CK升高, 最明显的特征表现为肌红蛋白尿、肌红蛋白血症,严重肾功能衰竭者甚至会死亡。
分析肌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可能是因辅酶Q10缺乏,线粒体呼吸功能受损而影响能力生成;可能与硒蛋白缺乏相关,参与肌肉相关不良反应生成;分析可能与已经存在代谢性疾病相关。
1.2 可能或比较少见的不良反应
1.2.1 间质性肺疾病(ILD)
ILD是临床比较少见,且难以明确病因关联性的、可能会危及生命健康的不良反应,因此临床医生应对其引起足够重视。
临床关于他汀类药物引发的间质性肺疾病的原因尚未明确。有学者提出,该不良反应发生是因他汀类药物作用机体后,改变线粒体代谢;也存在另外一种解释,认为该不良反应发生是因免疫反应介导,一些患者存在低滴度抗核抗体阳性,而导致血沉加快;一些患者表现为停止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后,出现良好反应[2]。
1.2.2 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在大脑形成以及功能方面,胆固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降低他汀类药物浓度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神经症状,例如记忆力衰退、认知功能障碍、激惹行为、勃起功能障碍。多数患者的这些症状是可逆转的,复用时,疾病会复发。也有报道提出,少数患者他汀类药物使用后出现疼痛、肢体麻木等异常。
流行病学相关研究指出,胆固醇水平下降,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率会有明显增加。因此关于他汀类药物降脂治疗是否会引发脑出血发生仍存在一定争议。但多数研究指出,他汀类药物用药后可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
1.2.3 蛋白尿
他汀类药物会导致轻微短暂性蛋白尿,分析原因是因他汀类药物诱导的抑制近端肾小管重吸收蛋白质。采用辛伐他汀、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用于治疗短暂性蛋白尿发生率较低。他汀类药物被认为不具有肾脏损伤作用,而具有保护肾脏的作用。
2 预防措施
2.1 强调降脂效果与风险的并存
防治冠心病的关键在于重视降脂效果,保证LDL-C达标;强化降脂并不是指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单纯的强化他汀类药物药物治疗并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应联合有效的的降脂方法。临床用药治疗时,应注意不能单纯的追求疗效,安全问题不可忽视,用药剂量与不良反应发生密切相关,在具体用药时,应考虑患者个体性差异。
2.2 医生必须熟悉掌握药物相互作用情况
当前临床用药治疗中,多强调联合用药,尤其是给予老年人用药时,考虑到老年人合并多种疾病,若同时并发几种疾病,需要服用多种药物是十分常见的情况。因此采用他汀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时,为了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优先选择氟伐他汀以及瑞舒伐他汀。
2.3 补充外源性辅酶Q10
在抑制胆固醇生物合成的过程中,他汀类药物会降低同一生物合成途径中某一中间产物。辅酶Q10在维持肌细胞完整性、神经传导功能、细胞完整性以及心功能方面十分重要。多数学者研究指出,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一个重要机制为辅酶Q10不足,因此主張临床治疗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时,可增加适量的辅酶Q10,而且人类对辅酶具有良好的耐受性,用药安全性良好[3]。
2.4 及时监测肌肉相关不良反应并做好预防工作
治疗前有必要检测血清CK基础值,且用药后1个月后需要对肌酶谱进行复查,之后每3个月需复查一次,1年后可半年复查1次。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肌肉症状。若存在肌肉症状,CK超过正常值上限5倍,需要停止用药观察。总之,应采取一系列综合性措施:观察易发人群,谨慎评估,综合判定;他汀类药物服用期间,禁止剧烈运动;严重感染、大手术、肝肾功能不全等严重应激状况下,暂停他汀类药物,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他汀类药物相关的横纹肌溶解患者中,约有一半患者会因药物间相互作用而引发,因此若与影响CYP450酶药物合用时,应慎重选择。
2.5 警惕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
他汀类药物所引发的不良反应中,一些不良反应虽然少见,但可能会致命。因此,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过程中,应警惕治疗中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早发现诊断并进行治疗。
3 总结
他汀类药物为一种安全高效的药物,虽然用药过程中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良反应产生,但仍有显著的药物优势,而且多数不良反应比较轻微或接受辅助治疗便可改善。少数致命不良反应发生,主要是因用药剂量过大,或与其他药物合用。总之,临床应用他汀类药物时,应谨慎选择,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参考文献
[1]严晓伟.他汀类药物的肝脏安全性[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3):2012,02.
[2]那开宪,张桂云,徐文拓,等.调脂治疗的重要性及他汀类药物的合理使用[J]. 中国临床医生,2012,40(9):3-7.
[3]荆颖,王倩.他汀类药物致药源性肌病不良反应分析[J].天津药学,2010,22 (5):21-23.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 不良反应 防治对策
他汀类药物为临床一种常用的降脂药物,被广泛用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高胆固醇血症等疾病。临床他汀类药物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对其用药安全性也越来越关注。为研究他汀类药物的用药安全性,本文中重点分析他汀类药物用药后不良反应情况,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治对策。
1 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发应
1.1 已经确认的不良反应
1.1.1 肝损伤
他汀类药物治疗过程中,多合并无症状性肝酶升高,潜在的肝毒性不良反应引起人们的重视。肝酶升高为他汀类药物的类效应,而且具有剂量依赖性。他汀类药物强化降脂治疗过程中一过性血清转氨酶增高的检出率可达到20%[1]。
分析出现这么高的检出率可能与他汀类药物用药剂量大相关,而临床实践提出,常规剂量的他汀类药物用药后,患者肝酶水平明显增高的检出率<1%。除大剂量用药外,临床并未发现他汀类药物治疗患者出现明显症状性肝酶异常。
1.1.2 肌肉相关的不良反应
分别为:肌病、肌痛、肌炎、肌腱损伤、横纹肌溶解。肌病主要表现为肌肉疼痛或肌无力,无肌酸激酶(CK)升高。肌病不仅表现为肌肉症状,且CK升高,超过正常水平上限5-10倍。肌炎不仅表现为肌肉症状,且合并CK轻微升高。横纹肌溶解为一种严重的肌病,不仅表现为肌肉症状,而且合并CK升高, 最明显的特征表现为肌红蛋白尿、肌红蛋白血症,严重肾功能衰竭者甚至会死亡。
分析肌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可能是因辅酶Q10缺乏,线粒体呼吸功能受损而影响能力生成;可能与硒蛋白缺乏相关,参与肌肉相关不良反应生成;分析可能与已经存在代谢性疾病相关。
1.2 可能或比较少见的不良反应
1.2.1 间质性肺疾病(ILD)
ILD是临床比较少见,且难以明确病因关联性的、可能会危及生命健康的不良反应,因此临床医生应对其引起足够重视。
临床关于他汀类药物引发的间质性肺疾病的原因尚未明确。有学者提出,该不良反应发生是因他汀类药物作用机体后,改变线粒体代谢;也存在另外一种解释,认为该不良反应发生是因免疫反应介导,一些患者存在低滴度抗核抗体阳性,而导致血沉加快;一些患者表现为停止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后,出现良好反应[2]。
1.2.2 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在大脑形成以及功能方面,胆固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降低他汀类药物浓度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神经症状,例如记忆力衰退、认知功能障碍、激惹行为、勃起功能障碍。多数患者的这些症状是可逆转的,复用时,疾病会复发。也有报道提出,少数患者他汀类药物使用后出现疼痛、肢体麻木等异常。
流行病学相关研究指出,胆固醇水平下降,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率会有明显增加。因此关于他汀类药物降脂治疗是否会引发脑出血发生仍存在一定争议。但多数研究指出,他汀类药物用药后可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
1.2.3 蛋白尿
他汀类药物会导致轻微短暂性蛋白尿,分析原因是因他汀类药物诱导的抑制近端肾小管重吸收蛋白质。采用辛伐他汀、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用于治疗短暂性蛋白尿发生率较低。他汀类药物被认为不具有肾脏损伤作用,而具有保护肾脏的作用。
2 预防措施
2.1 强调降脂效果与风险的并存
防治冠心病的关键在于重视降脂效果,保证LDL-C达标;强化降脂并不是指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单纯的强化他汀类药物药物治疗并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应联合有效的的降脂方法。临床用药治疗时,应注意不能单纯的追求疗效,安全问题不可忽视,用药剂量与不良反应发生密切相关,在具体用药时,应考虑患者个体性差异。
2.2 医生必须熟悉掌握药物相互作用情况
当前临床用药治疗中,多强调联合用药,尤其是给予老年人用药时,考虑到老年人合并多种疾病,若同时并发几种疾病,需要服用多种药物是十分常见的情况。因此采用他汀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时,为了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优先选择氟伐他汀以及瑞舒伐他汀。
2.3 补充外源性辅酶Q10
在抑制胆固醇生物合成的过程中,他汀类药物会降低同一生物合成途径中某一中间产物。辅酶Q10在维持肌细胞完整性、神经传导功能、细胞完整性以及心功能方面十分重要。多数学者研究指出,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一个重要机制为辅酶Q10不足,因此主張临床治疗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时,可增加适量的辅酶Q10,而且人类对辅酶具有良好的耐受性,用药安全性良好[3]。
2.4 及时监测肌肉相关不良反应并做好预防工作
治疗前有必要检测血清CK基础值,且用药后1个月后需要对肌酶谱进行复查,之后每3个月需复查一次,1年后可半年复查1次。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肌肉症状。若存在肌肉症状,CK超过正常值上限5倍,需要停止用药观察。总之,应采取一系列综合性措施:观察易发人群,谨慎评估,综合判定;他汀类药物服用期间,禁止剧烈运动;严重感染、大手术、肝肾功能不全等严重应激状况下,暂停他汀类药物,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他汀类药物相关的横纹肌溶解患者中,约有一半患者会因药物间相互作用而引发,因此若与影响CYP450酶药物合用时,应慎重选择。
2.5 警惕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
他汀类药物所引发的不良反应中,一些不良反应虽然少见,但可能会致命。因此,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过程中,应警惕治疗中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早发现诊断并进行治疗。
3 总结
他汀类药物为一种安全高效的药物,虽然用药过程中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良反应产生,但仍有显著的药物优势,而且多数不良反应比较轻微或接受辅助治疗便可改善。少数致命不良反应发生,主要是因用药剂量过大,或与其他药物合用。总之,临床应用他汀类药物时,应谨慎选择,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参考文献
[1]严晓伟.他汀类药物的肝脏安全性[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3):2012,02.
[2]那开宪,张桂云,徐文拓,等.调脂治疗的重要性及他汀类药物的合理使用[J]. 中国临床医生,2012,40(9):3-7.
[3]荆颖,王倩.他汀类药物致药源性肌病不良反应分析[J].天津药学,2010,22 (5):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