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组课文是“父母之爱”专题,有四篇课文,多角度反映了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让人感动,让人震撼,引人思考。我们的教学如何因文而异让学生感悟“父母之爱”呢?
一、想象补白,感受爱的力量——爱是一次承诺
《地震中的父与子》父亲的了不起比较容易理解,描写他永不放弃的执著,文中用了很多笔墨,是条明线;儿子的了不起描写比较少,是条隐线。而作为小学生,阅读的着眼点却可能是地震中的儿子。因此应抓住这条隐线,让学生补白,从而感受儿子的了不起。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为什么说这是个了不起的儿子?你找到了哪些语句?说出你的体会。”在引导学生体会了描写父亲了不起的句子后,紧接着提出“阿曼达在废墟下漫长的等待中,你最想了解什么”这个话题,让学生通过想象补白儿子在废墟下的表现。最后提出:“为什么阿曼达比其他同学更冷静、更勇敢?”从而让学生明白“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这句话的分量: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学生的年龄和阿曼达相近,利用这个“心理连通点”,让学生想象补白,紧紧抓住“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让学生反复品读,从而体会到儿子了不起力量的源泉是因为父亲的诺言,真切感受到父爱的伟大。
二、对比阅读,感受爱的胸襟——爱是一次宽容
《慈母情深》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此文应抓住几个地方进行对比阅读,从而深切感悟母亲的爱。首先,抓家庭的艰辛(那时我家的破收音机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肚子里了)、母亲挣钱的不易(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和母亲慷慨给钱的对比,让学生体会瘦小的母亲对儿子却是如此的宽宏大量。其次,抓母亲和年轻同事的对比。年轻的同事极力劝阻和母亲淡淡一句“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白同事极力劝阻的合理性,衬托母亲为了儿子甘受千辛万苦的爱心。第三,抓母亲两次给钱的对比。第一次给得极其干脆,第二次是在“数落一顿”后才给的。让学生重复读:“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么多钱呢!”紧扣“舍不得”与两次“舍得”的对比,在家庭如此困难的情况下,硬是掏出极其困难挣来的、养家糊口的钱来给“我”买书,是何等的伟大。让学生感悟到妈妈的宽容是因为对儿子爱得深、爱得切。第四,换位思考。如果那位同事是“我”的母亲,她会不会掏钱给“我”买书(或是如果那位同事的儿子向她要钱买书,她会不会答应)。这个问题学生会有不同答案,作为长者的教师可以明确地告诉答案:会的,这就是“天下父母心”。
三、角色体验,感受爱的滋味——爱是一次否定
并不是所有的爱都是那么直接和深厚,爱也有酸甜苦辣。《“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中同样爱着儿子的父亲与母亲却有着不一样的态度。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感悟母亲的爱,又要感悟父亲的爱,从而理解爱的不同滋味。相对而言,学生对 “外冷内热”的爱往往难以理解、承受,这也是教学的难点。应当让学生进入角色体验,在时空转换中理解、感悟。尽快把学生引入“我”的角色,七八岁的“我”写了一首诗,父亲却用一句“糟糕透了”来评价,“我”心里有委屈和不服。这种感受在生活中是常见的,应该让学生把这些感受都说出来,让学生进入“我是巴迪,巴迪就是我”的情境。几年后,“我”再次把自己的文章拿给爸爸看,爸爸的评价是“写得不怎么样,但还不是毫无希望”。应当抓住“根据父亲的批语,我学着进行修改”这句话,也正是开始“学着修改”,“我”后来才有一定的成就。这种苦尽甘来的滋味,很多人在年少、年轻时无法体会,等到明白的那一天时往往只留下遗憾。让学生转换时空来理解、品读父爱有难度,联系上下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品词析句,感受爱的付出——爱是一次决定
《学会看病》是篇略读课文,文中用了较大篇幅写妈妈的语言和心理活动。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然后按照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边读书边勾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然后交流。在交流时点拨要点,理出母亲决定让儿子独自看病时的心理变化过程:由犹豫、后悔、担心、自责到勇决又回到心里。再指导学生回到文本有感情地朗读,把母亲内心的变化表现出来,明白在母亲看似冷漠的背后是焦急、自责、不安、矛盾。同时让学生体会父母严格要求子女有时候是自我折磨,是把疼爱之心埋藏在心底,从而理解父母爱的意义。
爱是神圣、伟大、崇高的,却又如此简单,一个眼神、一句话语都是爱的音符,对爱的理解和回报需要每个人一生的努力。就本组课文教学而言,还应进一步整合资源,在阅读教学中、口语交际教学中、习作训练中让学生去感受、感悟和表达父母之爱。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逸夫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徐纯军
一、想象补白,感受爱的力量——爱是一次承诺
《地震中的父与子》父亲的了不起比较容易理解,描写他永不放弃的执著,文中用了很多笔墨,是条明线;儿子的了不起描写比较少,是条隐线。而作为小学生,阅读的着眼点却可能是地震中的儿子。因此应抓住这条隐线,让学生补白,从而感受儿子的了不起。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为什么说这是个了不起的儿子?你找到了哪些语句?说出你的体会。”在引导学生体会了描写父亲了不起的句子后,紧接着提出“阿曼达在废墟下漫长的等待中,你最想了解什么”这个话题,让学生通过想象补白儿子在废墟下的表现。最后提出:“为什么阿曼达比其他同学更冷静、更勇敢?”从而让学生明白“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这句话的分量: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学生的年龄和阿曼达相近,利用这个“心理连通点”,让学生想象补白,紧紧抓住“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让学生反复品读,从而体会到儿子了不起力量的源泉是因为父亲的诺言,真切感受到父爱的伟大。
二、对比阅读,感受爱的胸襟——爱是一次宽容
《慈母情深》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此文应抓住几个地方进行对比阅读,从而深切感悟母亲的爱。首先,抓家庭的艰辛(那时我家的破收音机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肚子里了)、母亲挣钱的不易(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和母亲慷慨给钱的对比,让学生体会瘦小的母亲对儿子却是如此的宽宏大量。其次,抓母亲和年轻同事的对比。年轻的同事极力劝阻和母亲淡淡一句“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白同事极力劝阻的合理性,衬托母亲为了儿子甘受千辛万苦的爱心。第三,抓母亲两次给钱的对比。第一次给得极其干脆,第二次是在“数落一顿”后才给的。让学生重复读:“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么多钱呢!”紧扣“舍不得”与两次“舍得”的对比,在家庭如此困难的情况下,硬是掏出极其困难挣来的、养家糊口的钱来给“我”买书,是何等的伟大。让学生感悟到妈妈的宽容是因为对儿子爱得深、爱得切。第四,换位思考。如果那位同事是“我”的母亲,她会不会掏钱给“我”买书(或是如果那位同事的儿子向她要钱买书,她会不会答应)。这个问题学生会有不同答案,作为长者的教师可以明确地告诉答案:会的,这就是“天下父母心”。
三、角色体验,感受爱的滋味——爱是一次否定
并不是所有的爱都是那么直接和深厚,爱也有酸甜苦辣。《“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中同样爱着儿子的父亲与母亲却有着不一样的态度。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感悟母亲的爱,又要感悟父亲的爱,从而理解爱的不同滋味。相对而言,学生对 “外冷内热”的爱往往难以理解、承受,这也是教学的难点。应当让学生进入角色体验,在时空转换中理解、感悟。尽快把学生引入“我”的角色,七八岁的“我”写了一首诗,父亲却用一句“糟糕透了”来评价,“我”心里有委屈和不服。这种感受在生活中是常见的,应该让学生把这些感受都说出来,让学生进入“我是巴迪,巴迪就是我”的情境。几年后,“我”再次把自己的文章拿给爸爸看,爸爸的评价是“写得不怎么样,但还不是毫无希望”。应当抓住“根据父亲的批语,我学着进行修改”这句话,也正是开始“学着修改”,“我”后来才有一定的成就。这种苦尽甘来的滋味,很多人在年少、年轻时无法体会,等到明白的那一天时往往只留下遗憾。让学生转换时空来理解、品读父爱有难度,联系上下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品词析句,感受爱的付出——爱是一次决定
《学会看病》是篇略读课文,文中用了较大篇幅写妈妈的语言和心理活动。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然后按照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边读书边勾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然后交流。在交流时点拨要点,理出母亲决定让儿子独自看病时的心理变化过程:由犹豫、后悔、担心、自责到勇决又回到心里。再指导学生回到文本有感情地朗读,把母亲内心的变化表现出来,明白在母亲看似冷漠的背后是焦急、自责、不安、矛盾。同时让学生体会父母严格要求子女有时候是自我折磨,是把疼爱之心埋藏在心底,从而理解父母爱的意义。
爱是神圣、伟大、崇高的,却又如此简单,一个眼神、一句话语都是爱的音符,对爱的理解和回报需要每个人一生的努力。就本组课文教学而言,还应进一步整合资源,在阅读教学中、口语交际教学中、习作训练中让学生去感受、感悟和表达父母之爱。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逸夫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徐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