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那么崇高,却又如此简单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ozhang781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组课文是“父母之爱”专题,有四篇课文,多角度反映了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让人感动,让人震撼,引人思考。我们的教学如何因文而异让学生感悟“父母之爱”呢?
  一、想象补白,感受爱的力量——爱是一次承诺
  《地震中的父与子》父亲的了不起比较容易理解,描写他永不放弃的执著,文中用了很多笔墨,是条明线;儿子的了不起描写比较少,是条隐线。而作为小学生,阅读的着眼点却可能是地震中的儿子。因此应抓住这条隐线,让学生补白,从而感受儿子的了不起。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为什么说这是个了不起的儿子?你找到了哪些语句?说出你的体会。”在引导学生体会了描写父亲了不起的句子后,紧接着提出“阿曼达在废墟下漫长的等待中,你最想了解什么”这个话题,让学生通过想象补白儿子在废墟下的表现。最后提出:“为什么阿曼达比其他同学更冷静、更勇敢?”从而让学生明白“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这句话的分量: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学生的年龄和阿曼达相近,利用这个“心理连通点”,让学生想象补白,紧紧抓住“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让学生反复品读,从而体会到儿子了不起力量的源泉是因为父亲的诺言,真切感受到父爱的伟大。
  二、对比阅读,感受爱的胸襟——爱是一次宽容
  《慈母情深》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此文应抓住几个地方进行对比阅读,从而深切感悟母亲的爱。首先,抓家庭的艰辛(那时我家的破收音机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肚子里了)、母亲挣钱的不易(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和母亲慷慨给钱的对比,让学生体会瘦小的母亲对儿子却是如此的宽宏大量。其次,抓母亲和年轻同事的对比。年轻的同事极力劝阻和母亲淡淡一句“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白同事极力劝阻的合理性,衬托母亲为了儿子甘受千辛万苦的爱心。第三,抓母亲两次给钱的对比。第一次给得极其干脆,第二次是在“数落一顿”后才给的。让学生重复读:“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么多钱呢!”紧扣“舍不得”与两次“舍得”的对比,在家庭如此困难的情况下,硬是掏出极其困难挣来的、养家糊口的钱来给“我”买书,是何等的伟大。让学生感悟到妈妈的宽容是因为对儿子爱得深、爱得切。第四,换位思考。如果那位同事是“我”的母亲,她会不会掏钱给“我”买书(或是如果那位同事的儿子向她要钱买书,她会不会答应)。这个问题学生会有不同答案,作为长者的教师可以明确地告诉答案:会的,这就是“天下父母心”。
  三、角色体验,感受爱的滋味——爱是一次否定
  并不是所有的爱都是那么直接和深厚,爱也有酸甜苦辣。《“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中同样爱着儿子的父亲与母亲却有着不一样的态度。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感悟母亲的爱,又要感悟父亲的爱,从而理解爱的不同滋味。相对而言,学生对 “外冷内热”的爱往往难以理解、承受,这也是教学的难点。应当让学生进入角色体验,在时空转换中理解、感悟。尽快把学生引入“我”的角色,七八岁的“我”写了一首诗,父亲却用一句“糟糕透了”来评价,“我”心里有委屈和不服。这种感受在生活中是常见的,应该让学生把这些感受都说出来,让学生进入“我是巴迪,巴迪就是我”的情境。几年后,“我”再次把自己的文章拿给爸爸看,爸爸的评价是“写得不怎么样,但还不是毫无希望”。应当抓住“根据父亲的批语,我学着进行修改”这句话,也正是开始“学着修改”,“我”后来才有一定的成就。这种苦尽甘来的滋味,很多人在年少、年轻时无法体会,等到明白的那一天时往往只留下遗憾。让学生转换时空来理解、品读父爱有难度,联系上下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品词析句,感受爱的付出——爱是一次决定
  《学会看病》是篇略读课文,文中用了较大篇幅写妈妈的语言和心理活动。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然后按照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边读书边勾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然后交流。在交流时点拨要点,理出母亲决定让儿子独自看病时的心理变化过程:由犹豫、后悔、担心、自责到勇决又回到心里。再指导学生回到文本有感情地朗读,把母亲内心的变化表现出来,明白在母亲看似冷漠的背后是焦急、自责、不安、矛盾。同时让学生体会父母严格要求子女有时候是自我折磨,是把疼爱之心埋藏在心底,从而理解父母爱的意义。
  爱是神圣、伟大、崇高的,却又如此简单,一个眼神、一句话语都是爱的音符,对爱的理解和回报需要每个人一生的努力。就本组课文教学而言,还应进一步整合资源,在阅读教学中、口语交际教学中、习作训练中让学生去感受、感悟和表达父母之爱。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逸夫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徐纯军
其他文献
美术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养,包括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能力等方面。课堂引导和环境陶冶对学生审美文化素养的提高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一、课堂教学与审美情感的契合  在美术的审美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至关重要。它要求美术教学与审美情感有完美的契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的正是对审美情感二者的契合。教师必须具有深厚而真挚的审美情感,
随着世界田径运动水平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田径水平也在逐步提升。这和学校体育蓬勃发展是分不开的。田径作为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项目,历来受到广泛重视。其中短跑运动又是广大学生的喜爱项目之一,所以也备受广大体育工作者的青睐,成为研究的重点。短跑,顾名思义就是快速奔跑的能力,现代短跑技术的发展是后蹬技术和摆臂技术的结合,并提出了快速摆臂技术和充分后蹬技术与高度重视伸髋与积极着地速度,同时也包含了短跑训练中的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当教师由“带着教材走进课堂”变为“带领学生走进教材”时,课堂所呈现的不再是沉寂,而是精彩的交流,能感受到的是学生的童真、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创造以及师生的和谐,这就是教学的艺术。因此,我们要追求互动的课堂,把“一言堂”变为“群言堂”,让学生愿说、乐说、敢说,说出个性,绽放课堂的精彩。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愿说”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能让学生很快地进入角色,产生主动、情愿说出想说
课程改革实施了多年,虽然我有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经历,但说到语文教学该如何进行,我也是难以定论。2011年,我有幸参加了在厦门举行的第四届“相约名师,聚焦课堂”的教学观摩活动,在那两天的学习中,我仿佛享受到一顿色、香、味俱佳的营养大餐,满口生津且受益无穷,仿佛一下子给我指明了道路使我在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下不断摸索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路子。  一、语文教学要深挖教材,感受文本  教师们在深入文本的同时
义务教育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朗读方面“要充分地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要让学生“喜欢读,感受朗读的乐趣”,并且在各个学段的教学中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俗话说,读一书,增一智。要想学生有兴趣地去朗读,首先是要让学生有兴趣去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我采取以下措施,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名言熏陶,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平时在课堂上我经常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关注的重点之一。在以往的教学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始终处于不放心、不放手的强化训练,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实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认
诚然,多媒体对于改革传统教学的确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只是一旦走向了极端,必然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在听课过程中,时常发现,有些媒体的使用非但与提高课堂效率初衷相背离,还严重干扰了目标的达成。只有围绕教学目标,恰如其分地运用多媒体才能提高课堂效果。  一、用于激发兴趣时  色彩鲜明的图片、悦耳动听的声音或形象生动的视频,无疑会强烈冲击学生的视听。因此,在教学内容特别平淡的课文时,巧妙使用媒体,可以有效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方式。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的高低,是一个人能否较好地运用语文及其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生的语文水平怎样,作文是一个衡量的重要尺度。”可见,作文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下面我就从作文教学的角度来谈一谈小学作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一、兴趣是激发学生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会有意无意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