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改中语文教学探讨与研究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eg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更加注重教学方法、形式、题味与一体,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更加乐学、爱学、主动的学习。使他们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感受课堂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关键词】教育;方法;探究;乐学
  
  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呼唤充满崇高人性的对话。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融入语言的交流和情境中,语文的学习应该在活生生的动态语言环境中进行。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应该注重培植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使他们一起在受教育的同时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语文教材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宽阔的知识背景,这一独特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阅读和学习文学作品,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使学生进入文学情境。在“背影”中有浓浓的舔犊之情,“三国”节选中,曹操观沧海的壮志豪情,《大海的歌》中,作者把大海的风比作“琴师”“花神”“大力士”,让人感受到大海的涛声美,浪花美,帆影美,无形化有形,令人陶醉,让人神往。还有那羚羊木雕上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一段难言的委屈之情……,怎会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有所悟呢?只要学生理解课文,也就把握了朗读的情感基调,进一步启会出作者的情感思维。
  教学的过程中,要利用教师的情感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言传身教,情感渲泄对学生来说是主体、是火种、是典范。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体验用自己丰富的情感表现传授给学生。教师应以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使学生增强学习信心,树立美好的积极向上人生观,这样的身教,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语言表达等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
  鲁迅先生的《伤逝》是描写民生意识觉醒的知识青年爱情经历的一部重要作品。目光敏锐的先生,站在思想者的高度上,在沉痛的思索之后,借助涓生,子君为爱情共同奋斗,勇敢追求,在“严威”与“冷眼”中筑起了爱巢,直至爱的消失殆尽,这一曲爱的悲歌,揭示了一个直至近百年后的今天,仍令人深感战栗的道理——平庸是扼杀爱性的利剑,更是摧毁人们意志的精神鸦片。平庸的可怕,首先在于它是在不知不觉间发生、发展的,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琐屑、繁劳、日复一日的刻板模式,理所当然地麻木着人们的思想。在讲解时,声情并茂,以古喻今。让学生感受至深。
  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思维敏捷,联想活跃,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创设情境导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设计《藤野先生》的导语时,我开头用了这样一段话:“同学们,我们曾到过鲁迅的《故乡》,认识了闺土和杨二嫂,也看过《社戏》,领略了平桥村的谆朴民风,还到过鲁迅小时候玩耍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今天,我们要去认识鲁迅先生的一位日本老师《藤野先生》。这样的导语,内容承上启下,知识衔接自然,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的核心是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转变为自立、探究、合作的学习、意在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在引导学生自立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转变过去以“教”为中心到以辅导学生的“学”为中心。这一过程,其实是一次真正的学生学的过程。是一次交流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感悟和接受的过程。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现自己难解决的问题。交流过程中学生明白了这些问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的学习,主动的探究过程,改变了被动接受的学习方法。
  教育的真谛在于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仅仅是教给知识,知识是无尽止的,是教不完的,而启蒙后的智慧,可以用来自己发现和生成知识。教的本质在于引导、点拨。教学过程中提倡教师与学生平等。但不等于教师在课堂中作用的淡化。而是平等中的主角,是学生发展中的引导者、促进者。强调学生与老师平等交流,自主对话,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关键点,及时引导,施教才能真正优化课堂教学,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伤仲永》这一课时,同学们在讨论时有一个同学提出了“家庭的经济环境的好坏是一个人成材的关键”。并列举了现实生活中许多贫困地区家庭的学生就算考取了大学也因经济困难没法上学的事例。他的这一关点在班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学生代表提议,让老师评判。这时,做为老师,就要适时的给以引导、提示,并没有直接的肯定那方正确,那方错误,只是列举现实生活中一些家庭环境优越的同学的学习状况和家庭比较贫困的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同学们自己对比。最后,同学们心平气和的对现实生活中身边的人和事进行对比讨论,最终明白了一个道理“家庭环境的好坏并不是一个人成材的关键”,通过这样的引导,能够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自己去对事情的对错进行正确的判断。即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想境界得到了提高。
  在教学中,语文课同样离不开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和手段,多媒体进入课堂,使语文课超越了时空限制,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克服传统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气氛的沉闷不足,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课堂教学的优化,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崔颢的《黄鹤楼》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观看有关黄鹤楼的资料介绍,主观的再现黄鹤楼的风景地。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的领悟到诗人的情怀,自然想到传说中从前有仙人骑黄鹤过此,但年代久隔,了无痕迹,因而诗人感慨“昔人已乘黄鹤去”这是心灵中的意象,是现在时间里对于过去的怀想。诗人登楼的瞬间所看到的只有眼下实实在在的黄鹤楼,“此地空余黄鹤楼”这一句,使诗人思维拉回到现实空间中,但诗人是不安于现实空间的,那只幻想境界里的“黄鹤”又飞回到意念中来,构思中的时间,又离开了现实的空间,成为诗人的臆想。当诗人想到黄鹤不返时,其视线在扫描着天空,期待着能有奇迹发生,重遇那只浮云而去的黄鹤飞来,可是现实空间里,除了片片的白云悠悠而过,并无他物,只能是“白云千载空悠悠。通过视频,使同学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一定社会中的人,总是受一定时空的限制,但人们又不甘受其限制,总想扩大对时空的占有,这就要借助于幻想。尤其是到山高水长的风景聚汇处,登高远望,面对名山大川,感到宇宙是那么的辽阔,空间无穷,时间无尽,心头很容易涌上一种难以名状的情感。尤其是崔颢这样的盛唐诗人、气质浪漫,让自己的思绪飞扬,即驰骋于天人之际,又追求于现实之中。身处盛唐的崔颢在浩浩长江边的黄鹤楼上呼出他的千古绝唱,勤于思辩的中国人没有沉醉于盛世的繁荣富强,歌舞升平。一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让我们知道了祖先的深遂。这是对于苍生、宇宙的终极关怀,这是“沧海之一粟”的生命个体。学生这种通过直观获得的感悟比老师夸夸其谈,口若悬问,空洞讲授的教育获得要有力的多,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身临其境的快乐,直观学习学到的知识更加牢固。
  总的来讲,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可以充分发挥老师的各种教学手段,快乐教学、趣味教学、直观教学、情景教学、喻教于乐之中,使学生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身心也得到了极大的享受。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爱我学为我爱学”,把我们神圣而伟大的事业做得更加精彩绚丽。
其他文献
【摘要】人教版小学语文从四年级开始,每一单元都安排了词语盘点。教材安排词语盘点,目的是让学生及时清点本单元课文中学过的新词,进行自查自测,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丰富语言积累”的要求。而当今的教学现状是,老师的教学态度普遍存在弱化、僵化、简化的“三化”现象,致使“词语盘点”形同虚设,学生识字情况不尽人意。 本文基于单元整合这一环境下,从教材、教学现状引发思考,结合教学实践尝试,从“整合‘盘点’的
【摘要】在课堂上,多种多样的英语互动活动不仅能增加学生英语应用实践的机会,也能为他们提供丰富的资料;并营造一个英语学习环境,让他们产生交际的需要,从而激发其学习英语及应用英语的迫切愿望,强化与周围世界用英语交流的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 互动 课堂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英语的教学越来越注重实践性,教学目标也更多的倾向于培养学生在现实中的交际能力,在以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
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让学生进入实验环境,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游戏、观察、实验、操作等亲身体验,主动去探究新知识,是使学生牢固掌握科学知识、探索科学的有效途径。    一、做实验让农村孩子更爱科学     生活在农村,实验器材不足,实验的劣势非常明显。有一次,在和一位长辈、也是一
我国的传统作文教学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也存在许多的问题。在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这些问题越加严重的凸显出来,笔者作为一名热爱语文教学的老师,对此思索良久,也试着在课堂上用理性实践的精神探索改革,回答新课改面临的种种难题,收获颇多,此论文中笔者想集中笔墨说说在小学作文教学中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    一、作文教学过程脱离学生的实际写作    我们知道,传统的作文教学,老师根据自
摘要:儿童与版画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版画的设计和制作是对学生心智教育、动手实践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但现在的版画教学过程成了一个缺乏活生生的生活内容和多样化形式的按部就班的工作过程。而这样的教学只能是对个体发展的一种压迫,注定没有好的效果,版画教学变成简单的技法训练。怎样在儿童版画中保持儿童的情趣?这个问题也是我这几年在儿童版画教学中所探索问题。  关键词:旨趣、志趣、兴
【摘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会学习。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阐述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关键词】自主创新;激发兴趣;交流合作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客。自主创新学习通常是指主动、自觉、独立的学习,它与被动、机械、接收式的学习相对。自主创新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有人说:“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学好化学难就难在怎样识记众多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化学知识广,内容杂,难记全。如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通过十年的教学实践,深深地认识到: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若讲求语言的趣味性,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实践中,巧妙运用化学韵语、口诀、顺口溜,可增加化学课堂语言的趣味性,有利于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有利于学生对化学基本技能的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
从去年开始我区高中正式推行了新课改。新课改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主导,老师要少讲,学生要多做、、、、、、然而物理这门学科对于大部分民族学生而言太难,考纲要求的最简单的问题让他们讨论也不知从何下手,一道简单的习题让学生自己做是完成不了的、、、、、、这么难,让学生畏惧;那些规律定理公式又是那样的客观、死板与机械,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这样下去,学生哪还有学习物理的兴趣,没有了兴趣就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转变旧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把“结果教学转变为过程教学,把知识转变为智慧”。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数学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特别是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结合本人多年教学,现谈几点浅见。  一、注重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能力  思维品质体现了思维的水平和差异,培养思维品质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突破口,教学中唯有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的智力、能力乃至此创造精神才会
坚持“以学为本”,真正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关键,也是深化数学教改的急切呼唤。如何立足课堂,实施自主创新教学,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对此,我着手把好课堂教学中的“三关”即“激疑、探究、应用”。以此改革传统教学中重教轻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等弊端,建立探索性、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在教学活动中获得主动和生动活泼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