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曾经讲过在唐朝大诗人杜甫的诗《客从》中记述了一件他十分迷惑不解的事情:诗人珍藏在竹箱中的珍珠过了好长一段时间后,只剩下了一些红色的液体。我们知道这是由于珍珠遇到水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后分解了,有机质也就化为了“血”。
科学之严谨求实,诗歌之浪漫想象,两者之间似乎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其实不然,真正伟大的诗人不仅通晓诗词韵律,而且善于把文学想象和科学思维溶于一体,因此产生了很多的美好诗篇。如著名的托物言志诗《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中包含的化学变化如下:CaCO3=CaO+CO2↑,CaO+H2O=Ca(OH)2,Ca(OH)2+CO2=CaCO3↓+H2O。诗人于谦把石灰的整个生产过程描述得惟妙惟肖,更借此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在古时候就有广泛的应用。如古代酿酒中就普遍采用石灰(实际是溶于水后生成氢氧化钙)作净水剂。当酒刚刚酿成时,投下石灰使之澄清,则称为灰酒。李贺的《奉和二兄罢使遣马归延州》就有:“笛愁翻陇水,酒喜沥春灰。”而陆龟蒙的《和袭美初冬偶作》中也有:“小垆低幌还遮掩,酒滴灰香似去年。”
这里说到酒,在古诗中还有酒的发酵原理的记述。“醡头夜雨排檐滴,杯面春风绕鼻香”,这是黄庭坚在《次韵杨君金送酒长句》中的诗句。醡头,这里指酿制酒的醡床。由此也可以看出,诗人生活的北宋时期,酿酒还仅仅是把黍(古代专指一种子实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子实煮熟后有黏性,可以酿酒、做糕等)煮烂后加曲蘖(酒母)发酵制成,而并不经过蒸馏,酒当然也就是低度酒。于是,古人饮酒如虹也就有了科学的解释。
再来看煤。煤古称石炭,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煤的国家。唐代贯休写有“铁盂汤雪早,石炭煮茶迟”。而宋代的大诗人苏轼,在徐州作知州的时候,看到城中百姓常为缺少烧饭取暖的柴草而愁苦,就派人四处查访以解决燃料问题。终于在徐州西南发现了石炭。这不仅解决了百姓的燃料问题,而且还可以用来冶铁、制造农具和兵器。百姓欢欣鼓舞,苏轼更是兴奋异常,激动地写下了《石炭》诗:“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为君铸作百链刀,要斩长鲸为万段。”诗中“投泥泼水愈光明”,描写的现象包含着复杂的反应原理: C+H2O=CO+H2,CO+H2O=H2+CO2,C+2H2O=CO2+2H2。原来高温下碳遇水产生水煤气,所以燃烧更旺。“烁玉流金见精悍”记录了煤燃烧的发热量高,可用于矿物的冶炼。而“为君铸作百链刀”也记录下了当时已经普遍采用煤来炼铁。
当然还有石油。第一个釆用“石油”这一科学名词的是宋朝的沈括。沈括在任知延州(今延安)兼鄜延路经略安抚使时,看到当地人烧一种从石头里流出来的液体照明,他预言,此液体“后必大行于世”,并起名“石油”。他将“石油”的演变、开采、性能、用途等做了详细记载。并在《延州诗》中写下了“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不老,石油多似洛阳尘”。诗中用“多似洛阳尘”预言了中国石油蕴量丰富,多生于地下。
俄罗斯科学家伊林说过:历史上“科学与文学是同时起跑的”。以化学的视角读读诗歌别有一番滋味。
编辑/姚 晟
科学之严谨求实,诗歌之浪漫想象,两者之间似乎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其实不然,真正伟大的诗人不仅通晓诗词韵律,而且善于把文学想象和科学思维溶于一体,因此产生了很多的美好诗篇。如著名的托物言志诗《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中包含的化学变化如下:CaCO3=CaO+CO2↑,CaO+H2O=Ca(OH)2,Ca(OH)2+CO2=CaCO3↓+H2O。诗人于谦把石灰的整个生产过程描述得惟妙惟肖,更借此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在古时候就有广泛的应用。如古代酿酒中就普遍采用石灰(实际是溶于水后生成氢氧化钙)作净水剂。当酒刚刚酿成时,投下石灰使之澄清,则称为灰酒。李贺的《奉和二兄罢使遣马归延州》就有:“笛愁翻陇水,酒喜沥春灰。”而陆龟蒙的《和袭美初冬偶作》中也有:“小垆低幌还遮掩,酒滴灰香似去年。”
这里说到酒,在古诗中还有酒的发酵原理的记述。“醡头夜雨排檐滴,杯面春风绕鼻香”,这是黄庭坚在《次韵杨君金送酒长句》中的诗句。醡头,这里指酿制酒的醡床。由此也可以看出,诗人生活的北宋时期,酿酒还仅仅是把黍(古代专指一种子实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子实煮熟后有黏性,可以酿酒、做糕等)煮烂后加曲蘖(酒母)发酵制成,而并不经过蒸馏,酒当然也就是低度酒。于是,古人饮酒如虹也就有了科学的解释。
再来看煤。煤古称石炭,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煤的国家。唐代贯休写有“铁盂汤雪早,石炭煮茶迟”。而宋代的大诗人苏轼,在徐州作知州的时候,看到城中百姓常为缺少烧饭取暖的柴草而愁苦,就派人四处查访以解决燃料问题。终于在徐州西南发现了石炭。这不仅解决了百姓的燃料问题,而且还可以用来冶铁、制造农具和兵器。百姓欢欣鼓舞,苏轼更是兴奋异常,激动地写下了《石炭》诗:“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为君铸作百链刀,要斩长鲸为万段。”诗中“投泥泼水愈光明”,描写的现象包含着复杂的反应原理: C+H2O=CO+H2,CO+H2O=H2+CO2,C+2H2O=CO2+2H2。原来高温下碳遇水产生水煤气,所以燃烧更旺。“烁玉流金见精悍”记录了煤燃烧的发热量高,可用于矿物的冶炼。而“为君铸作百链刀”也记录下了当时已经普遍采用煤来炼铁。
当然还有石油。第一个釆用“石油”这一科学名词的是宋朝的沈括。沈括在任知延州(今延安)兼鄜延路经略安抚使时,看到当地人烧一种从石头里流出来的液体照明,他预言,此液体“后必大行于世”,并起名“石油”。他将“石油”的演变、开采、性能、用途等做了详细记载。并在《延州诗》中写下了“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不老,石油多似洛阳尘”。诗中用“多似洛阳尘”预言了中国石油蕴量丰富,多生于地下。
俄罗斯科学家伊林说过:历史上“科学与文学是同时起跑的”。以化学的视角读读诗歌别有一番滋味。
编辑/姚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