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预习进行到底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h_kit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特别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讲课前学生先行自学的一个阶段,是“训练阅读最主要的阶段”。其最大的好处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弄懂新课的内容和概念,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动机,为老师上课做好听说准备。
  我国的教育界十分重视预习,早在明代就有人提出:“与初学讲书,教弟子先将该讲之处理会一遍,方与讲解。” 叶圣陶先生也强调:“上课之前,学生要切实预习。”在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当然更应该重视预习。
  一、课前预习之误区
  受“我教你学”的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我们往往只把目光瞄准在课堂上,从而忽视了通过预习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这一有效途径。“向四十五钟要质量”这一口号曾经作为一句时髦的话语在教师中广为流传。其实细细想来,四十五分钟的天地究竟有多广阔?实践证明:单纯靠课堂上塑造出来的学生,只能适应机械化的学习模式,即被动地学习。离开课堂,离开老师就无所适从,更谈不上什么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了。即便是部分教师注意了预习的引导,但因跳不出传统观念的羁绊,也不过是从一个误区陷入另一个误区中。
  误区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对课前预习这一环节并不陌生。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开场白:“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新课。首先,让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然后或板书,或小黑板出示,或多媒体显示一些词语——基本上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里面的词语,组织学生或读,或个别查词典解释,教师也相机正音,释义,甚至自作主张圈定几个所谓“重点”词语强调。完了以后便欣慰地说:“好,同学们做得不错,预习检查到这里,下面,我们开始学习新课文……”如此预习,不禁让我们顿生疑窦。我们不禁要问:预习课文就是简单掌握几个词语吗?
  误区二:学生对课前预习认识不够,认为预习课文只是老师布置作业的一种形式,只要把课文读两遍,抄抄生字词就可以了。思想上没有足够重视,认为预不预习无关紧要,反正老师会讲,长期以来,依赖性越来越严重。加之老师在方法没有正确指导,学生就像无头苍蝇不知所为。
  二、课前预习之必要
  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对预习的意义认识不足,摆脱不了传统教学观念的困扰,不敢大胆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个语文教师,若能组织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那么在老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就能抓住重点,解决难点,提高学习效率。而且长期坚持,还能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逐步提高自学能力。面对一篇新鲜生疏的课文,产生一种求知的愿望,在这种内动力的趋动下,主动地去研读课文。在预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新的知识,就会竭力地运用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去了解、分析和吸收。勾联和融汇就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一则有利于对旧知识的回顾和复习,乃至运用;二则有利于培养自觉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前预习之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预习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具体地说就是阅读课文,翻查字典资料,初步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难句、篇章结构、中心思想、艺术特色、思考练习、困惑疑问等,以便为进一步理解、鉴赏课文打下基础。用什么方法预习为好呢?“走出传统教学观念的误区,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与精髓。我认为,做好预习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读。这是预习的第一步。古人说:“读书贵神解。”读,就是要求快速通读(朗读或默读)课文,即从提示、标题、正文、注释、练习等总体浏览课文,以辨识文体,了解课文内容大意。每一遍读都有具体要求:第一遍——对课文的生字新词进行圈点勾画;第二遍——大致了解作品内容。能大概说出文中的主要事件主要人物,能复述作品的梗概,解决“读出了什么,明白了什么”的问题;第三遍——发现作品的特色之处,解决“我懂得了什么,我喜欢什么,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三遍读完以后,也就完成了对作品的整体感知环节,使学生有所得,有所疑。
  2、划。这是预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要求熟读课文,把生字、新词、难句、重要内容和疑惑的问题用符号标划出来,便于理解应用和查考。标记的符号很多,应根据需要而用,只要突出重点,划得明显,便于鉴别就行,不必划得过多过杂,以免影响课文的洁净美观。常用的符号有:框“□”(表示生字新词需注音、释义)“@①”(表示语句特别重要);圈“○○○”、点“···”、角“△”(表示重要词语);线“—一”、“~~~”(表示重要句子);号“?”“!”(表示疑问、惊叹);勾“ˇ”(表示段落终止)。
  3、查。这是最基本的自读方法。也是预习的必要环节,要求预习时借用工具书(字典、词典、资料书),翻查弄明生字新词的音、形、义,难句,疑惑问题以及与课文内容有联系的问题。
  4、疑。这是预习的深化。古人说:“学贵有疑”。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更显示出一个人的创造才能。”预习深入了就会有疑。疑,就是要求在精读课文,思考揣摩课文有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去钻研课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就学得深刻,便于讨论研究。这也是一种较高标准的预习要求。一般来说,学生很少能做到这点。所以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养成发疑的习惯和兴趣。
  5、比。这是预习(自读)的比较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突出特点,分清优劣。比较法的运用,在单元学习中更为有效。要求在预习中把所阅读的这篇课文同本单元几篇课文或不同单元的其他课文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在内容(题材、人称、主题)、形式(文体结构、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的异同点,从而正确掌握预习课文的特点,整个理解单元课文。
  6、记。这是预习时的摘录和笔记,也是较好的自读法。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预习同样要动笔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就是说,要求把在预习中发现的精彩语句、哲理性强的成语典故、警句,所理解的重要内容,尚未明白的地方,以及通过查阅资料、参加讨论所解决问题的答案以至心得体会等,都可摘录、笔记下来,为进一步研讨、听课、和积累资料作好准备。
  或许有人会担心,这样的要求对初中生来说是否门槛太高?我们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惯的形成也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教无定法,预习方法亦多种多样,因人、因文、因对象而异。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学生在预习的阶段,初意本来不要求弄得完全头头是道,最要紧的还是让他们自己动天君。”总之,只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能开动脑筋,积极寻求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真正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浓郁的学习氛围,初中语文教学也必将在新课标旗帜的指引下开创一个更加明媚的春天!
  
  参考文献
  [1] 吴凤霞《上课前你预习了吗?》.
  [2] 周涛《浅谈学生课前预习》.
  [3] 廖广卿《抓好预习环节培养自学能力—一兼谈语文自读法》.
其他文献
【摘要】很多数学教师往往为了追求备课时的省时省力,再加上数学教学内容的本身特点,对于数学问题常采用简单讲授法,这样,数学课就容易被老师上得很单调,并不能广泛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学起来不但理解困难,而且学过的知识很容易遗忘。笔者从理化课堂上和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数学课堂中如果也能让学生多动手实践,也会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关键词】动手实践;数学课堂;应用    最
[摘要]计算机病毒已经成为困扰大家日常使用网络及计算机的难题,如何应对他也成为大家重点关注的事情。但有些担心是不必要的,计算机病毒是可以通过对他的正确认识和积极防范中得到较好的避免的。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防范措施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Internet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内容面临着比过去更多的威胁,病毒破坏、蠕虫攻击、木马控制、垃圾邮件侵害以及其它具有黑客性质的入侵行为,都造成信息内容的不安
【摘要】现有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我们正视并加以解决,本文通过对我国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问题及改善意见进行集中阐述,试图为之提供行之有效的指导性意见。  【关键词】初中教育英语课堂    一、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    (一)重知识灌输、学生积极性差。在初中的英语教学中很多学生都缺乏有足够的兴趣,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由于考试等原因才勉强学习英语的。教师只是系统的讲解单词、词组
【摘要】本文以优秀儿童图画书译本为研究对象,结合翻译实例,探讨其翻译语言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优秀的翻译语言具有以下特点:选词简单生动、图文呼应、符合儿童认知水平、文化差异小等。  【关键词】儿童图画书;翻译;语言特点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教育思想、方式也需要吸收西方成功之处。因此,儿童文学的引进就变得很有必要,并成为图书界的新亮点。这其中,由于图画书市场大,在价值规律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创新,科学才会进步,技术才会得以发展,国家才能兴旺。激励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在于基础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把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放在首要位置,并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小抓起。小学教师必须承担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的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这一理论充分体现了教育活动的功能和教育活动中教与学双方的“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教师的“主导”是为了让幼儿获得主动的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幼儿的主动发展首先受制于幼儿的自主意识,因此,在集体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对促进幼儿的主动发展是极为重要的,本文根据作者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也就是说教育是关于人的教育,其重要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而終极目的是“培养人”。赫尔巴特也认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一旦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也就不成其为教育了。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着眼于培养既具有良好科学知识又具有良好人文素质、道德素质、心理品质的人,着眼于培养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兼美的现代文明人。语文是一门人
[摘要]新一轮新课程改革开启了对传统课程理论的反思,实现学生个体成长,尊重个体差异,促进个体个性发展已成为改革的侧重。生本课程作为此次课改的重要理念,其主张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生为本,协调个体差异,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实现个体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课程改革 生本课程 个体发展    生本教育作为贯穿当前课改的理念,是对教育现实的真切感受与反思传统教育种种弊端的结果。生本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高度
[关键词]历史材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不应该仅仅限于为教材作注脚,历史材料在历史教学中应当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就是培养学生综合探究的思维能力。    [摘要]史料教学 历史思维   梁启超先生曾云:“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可言。对于历史学科而言,要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当然不能仅靠一些现成的结论,史料是历史学科研究与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新课标对此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教育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进行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没有思想与感情的物。健康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之一。  在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中,虽教师担任传授的角色,学生扮演受教育角色,但教师和学生可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教师作用于学生,学生也可以能动的反作用于教师。这就是教学相长的规律。《学记》说:“学然后只不足,教然后只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