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囊持续扩张治疗高位一穴肛的疗效分析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sideCShar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球囊持续扩张技术治疗高位一穴肛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12月至2014年8月间河北医科大学附属沧州市中心医院及首都儿科研究所行球囊持续扩张技术治疗的21例高位一穴肛患儿的临床资料。手术前采用球囊持续扩张共同管,每天向球囊内注水,使囊内压力保持在30~50 mmHg,直到共同管的直径达到3 cm后,再行阴道和尿道成形术。

结果

21例患儿均利用扩张增粗的共同管组织成功行尿道及阴道成形。共同管的扩张时间(26.8±3.1)d,共同管扩大直径至(2.8±0.2)cm,未见泌尿生殖器的感染及共同管壁的溃疡。病理检查示经过球囊扩张的共同管组织复层鳞状上皮增厚,基底层上皮细胞增生活跃,黏膜下层毛细血管增生。1例患儿术后6 d远端尿道裂开,术后6个月再次手术成功。全组随访0.5~11.0年,效果满意,无死亡发生。17例术前伴有Ⅳ级尿失禁的患儿术后9例达到Ⅰ级,8例达到Ⅱ级。1例患儿术后9年尿道直径变大,行尿道紧缩成形术,尿淋漓消失。所有患儿术后均未行阴道扩张治疗。

结论

球囊持续扩张技术可以有效地诱导共同管壁生长发育,可以为高位一穴肛患儿的尿道和阴道同时行一期成形术提供足够的组织,为治疗高位一穴肛提供了新途径。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与Milligan-Morgan术(MMH)对脱垂性痔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及维普(VIP)等数据库自1998年1月至2015年1月公开发表的有关PPH和MMH治疗脱垂性痔的随机对照研究。同时手工检索成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
目的探讨荷包缝合包埋阑尾残端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因急性和慢性阑尾炎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1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残端荷包包埋72例(包埋组),残段丝线结扎74例(结扎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率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
复杂性肛瘘的诊断和治疗对于结直肠肛门外科医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过去30年,复杂性肛瘘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主要包括术前瘘管复杂性的评价水平显著提高、克罗恩病肛瘘诊疗过程的不断完善和规范化以及多种"保留括约肌"手术的创新应用等。但尽管如此,复杂性肛瘘的治疗仍面临高复发率和肛门功能高损伤率的难题。治疗方式的多样性也从侧面反映出目前尚没有一种公认的治疗复杂性肛瘘的金标准。本文通过复习相关文献,结
期刊
目的分析85岁以上超高龄结直肠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探讨其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中医院2003年2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并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64例85岁以上超高龄结直肠癌的临床资料。结果择期手术58例(90.6%),急诊手术6例(9.4%);平均手术时间156.8 min,平均获取淋巴结12.4枚,手术中位出血量55 ml。共19例(29.7%)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5例患者因
目的观察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相关性咳嗽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间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胃食管反流病科连续收治并接受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治疗的70例GERD相关性咳嗽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手术前后食管反流相关症状(反流、烧心、咳嗽、咳痰、咽部异物感和声音嘶哑)评分,计算各症状的评分缓解率[(术前症状评分-术后症状评分)/术前症状评分×100%]
拖线疗法是基于中医捻疗法和挂线疗法并结合现代微创理念所创立治疗肛瘘的方法。该疗法无需完全切开瘘管表面的正常皮肤、肌肉和管道,因此组织损伤小、愈后形态好,能有效保护肛周组织的生理功能。本文详述拖线疗法治疗肛瘘的操作要点和作用机制,并对拖线疗法在其他肛门疾病的应用拓展及改良方法进行客观评述。
目的评价一种新型的微创视频辅助肛瘘治疗技术(VAAFT)治疗复杂性肛瘘的初步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普通外科2015年5—7月期间采用VAAFT手术治疗11例复杂性肛瘘患者的临床资料。VAAFT是在内镜下对瘘管进行处理,无需瘘管切开或切除。结果11例患者均成功完成VAAFT手术,其中有10例患者内口的处理采用缝合方法,1例使用Endo-GIA关闭。手术时间为(42.0±12.4
目的探讨改良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FT)治疗经肛管括约肌型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沈阳市肛肠医院在传统LIFT术的基础上,在肛瘘外口切口处与括约肌间沟切口之间行对口引流,即进行胶圈引流以及喇叭口型切口设计,使聚集于括约肌间沟的感染坏死组织引流通畅。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62例经改良LIFT治疗的经肛管括约肌型肛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
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FT)是一种有效地治疗经括约肌肛瘘的保留括约肌手术,并发症少,对肛门功能影响小。本文总结LIFT术治疗高位经括约肌肛瘘的成功率、并发症以及对肛门功能的影响,探讨LIFT手术治疗高位经括约肌肛瘘的临床疗效和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