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三种入路的解剖学研究

来源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dear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尸体标本研究分析比较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3种外侧手术入路的特点。

方法

取8具成人新鲜冰冻膝关节标本,每具标本分别采用腓骨头上入路(A组,n=8)、腓骨头二分截骨入路(B组,n=8)及股骨外侧髁截骨入路(C组,n=8),测量每组中腓骨头上方结构向后牵开的距离和牵开后胫骨髁增加的显露面积。制作胫骨平台后外侧劈裂骨折模型,观察复位及固定是否易于操作。

结果

A组、B组、C组膝关节标本腓骨头上方结构向后方牵开距离平均分别为(10.61±0.97)、(15.41±1.05)、(20.72±1.35) mm,向后牵开腓骨头上方结构后增加显露的面积平均分别为(107.55±13.89)、(155.86±10.74)、(197.46±13.52) mm2,以上项目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不方便从胫骨平台后外侧髁的后方直视下处理后侧壁;B组、C组均可从后方直视下操作,尤以C组显露最佳,操作最为方便。

结论

三种入路均可用于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复位及固定,采用腓骨头上入路显露范围最小,不便处理胫骨平台后外侧髁的后壁,但手术创伤最小。与腓骨头上入路比较,腓骨头二分截骨入路及股骨外侧髁截骨入路显露更充分,复位固定更方便,但手术创伤稍大。

其他文献
1  我们遇见的第一天,医生告诉我说:现在的人工智能,最重要的不是智能,而是人工。  当时我尚未涉足这一行,对他说的话似懂非懂。于是他带我去看公司的最高一层,这里是识图A.I.的训练场,被分割成一个个的隔音小房间,里面坐着来自附近城中村的女工们。她们或年老或年少,有些人握着鼠标的手尚且笨拙。  一幅幅图片在屏幕上闪过,她们点击这些图片,对着麦克风大声读出这些图片里物件的名字。这些声音被收集起来,汇
期刊
目的探讨尺骨茎突骨折未愈合对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锁定钢板固定128例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尺骨茎突骨折患者,男41例,女87例;年龄18~80岁,平均53.2岁;41例尺骨茎突骨折愈合,87例尺骨茎突骨折未愈合,比较尺骨茎突骨折愈合与未愈合患者术后影像学资料及末次随访时握力、健患侧腕关节的主动活动度差异等。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小腿下段断肢再植术后肢体短缩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4年12月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的6例小腿下段离断伤断肢再植术后肢体短缩患者资料:男2例,女4例;年龄24~40岁,平均31.7岁。2例伴对侧胫腓骨开放骨折。断肢再植均予单臂外固定支架固定,断肢再植后肢体平均短缩7.8 cm(5~12 cm);再植后平均12.7周(9~18周)行环形外
目的探讨前外侧锁定加压钢板(LCP)结合后内侧有限切开小型锁定钢板短螺钉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36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21例,女15例;年龄23~62岁,平均42.3岁。骨折Schatzker分型:Ⅴ型21例,Ⅵ型15例。患者骨折采用前外侧LCP结合后内侧有限切开小型锁定钢板短螺钉单皮质锁定固定。术后即刻和术后12个月根据X线片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对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TPOF)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5年11月期间156例急诊拟诊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X线片资料,将其中疑诊TPOF患者行CT及MRI检查,比较CT与MRI显示TPOF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并通过临床诊断和随访进行验证。结果156例患者中临床诊断17例无骨折,139例骨折;X线片明确诊断胫骨平台骨折6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合并后内侧劈裂骨折的手术技术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1月治疗的17例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合并后内侧劈裂骨折患者资料,男12例,女5例;年龄21~52岁,平均32.4岁。术前均对患者进行正、侧位X线片及膝关节CT平扫+三维重建检查,以辨明骨折塌陷程度、部位及位移状况;先采用后内侧入路复位固定后内侧骨折块,再采取腓骨头部分截骨入路显露后外侧塌陷骨折块,复
摘 要:随着电传操纵技术的日趋与广泛应用,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对操纵系统进行创新研究至关重要。与电传控制系统相比,光传控制系统具有抗电磁干扰特性,并且传输容量相对较大,体积小,重量也相对较轻,是未来飞行控制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实际研究中需要从操纵系统的发展情况出发,在掌握光传操纵系统的应用优势的同时,对光传操纵系统的实现技术进行充分把握,并根据国内当前光传操纵系统的具体研究现状,分析相关
目的探讨改良后外侧入路2.4 mm系统桡骨远端锁定钢板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5年12月间手术治疗的11例单纯后外侧胫骨平台塌陷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4例;年龄23~75岁,平均35.9岁;根据CT三柱分型,11例均为后外侧柱单纯塌陷骨折,基于AO/OTA分型为41B-2.2.4型。经后外侧入路显露、复位骨折并植骨,用2.4 mm系统桡骨远端锁
目的探讨骨应力刺激仪叩击治疗能否加速兔胫骨缺损内新骨生成及脱蛋白松质骨(DPB)支架的降解。方法取30只新西兰大白兔,均在右胫骨中段制备长5 mm的骨缺损模型,骨缺损两端用钢板固定,随机分为3组:A组(n=12)在骨缺损处植入DPB并给予骨应力刺激仪叩击治疗;B组(n=12)植入DPB不给予应力刺激;C组(n=6)为空白对照组验证骨缺损模型是否成功。所有动物术后均给予下肢免负重石膏固定制动以限制活
目的探讨创伤后兔膝关节外源性挛缩基因表达的差异性。方法建立新西兰兔创伤后膝关节挛缩模型。取3只12~18个月龄新西兰兔,左侧膝关节经手术造成关节内骨折后予以固定作为实验组,右侧未经任何处理的膝关节作为对照组。使用Agilent兔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关节囊中的基因表达谱,通过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基因表达谱来筛选挛缩关节囊中的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出的差异基因经注释后在REVIGO中总结其功能。在差异表达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