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三分之一学生是指品行较差或学业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学生。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具体体现在——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关注后三分之一学生是我们永恒而热议的话题。
后三分之一学生新课标关爱关注新课标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这里的面向全体有两层含义:一是尊重主体发展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二是平等对待所有学生,使他们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后三分之一学生是指品行较差或学业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学生。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具体体现在: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陶行知先生也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关注后三分之一学生是我们永恒而热议的话题。
我校有个叫李xx的学生,也是学校里的“名人”。说他是“名人”不仅指他的名字和香港首富李嘉诚同音,更是指他在学校是出了名的学困生,不听讲、不完成作业是他一贯的作风,在班级稳拿倒数第三的交椅。可就是因为村小并校,重新分班,使他凤凰涅槃,获得了重生。分班后他无论是从学习态度上还是从学习习惯上都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一跃成为班级的佼佼者,各项活动的领导者。他是班级的体育委员,还是值周学生队长,这让他感到无比的自尊。课堂上他也一改常态,积极举手,大胆发言,各科成绩进步很快。分析他进步的主要原因就是在新班级中找到了自信。这个班级中除了他和其他两名原中心校的学生外都是村小刚并校来的学生,由于他熟悉学校环境又是个热心肠,新老师喜欢找他做一些“外交工作”,他就越发地自信起来。课上也是一样,老师喜欢找他回答问题,他也就喜欢思考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有了学习的动力,学习就越来越起劲,越来越有自信,学习效果越来越好。
通过这一案例使我想到了该怎样去帮助后三分之一的学生,促进他们学业和品德的不断进步。
一、在教学中要多关注后三分之一学生
心理学的期望理论提示我们作为教育者要对学生怀有成长的期望。教育家本尼斯认为:“只要教师对学生抱有很大的希望,仅此一点,就足以使学生的智商提高25分。”教師的期望化作对学生的关注、鼓励,学生则因此增强了自信心、求知欲,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关注后三分之一学生要做到:
一是在课前关注。例如,在What’s she like ?这一节课的教学中,备课时就要考虑到后三分之一学生的基础能力,设计一些低起点多层次的问题和练习,为他们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如利用旧单词描述朋友的外貌特征,每次提出问题时提供给学生可以作为选择的答案等,降低难度,让后三分之一学生也能完全参与到新授的每一个过程中来。还可以在课前让后三分之一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做好充分准备,(课堂学习过程中让他们以精彩的回答超越优生),让“后三分之一学生”也体验做优生的感觉。通过体验优生,满足心理需要,促使他们热爱学习,并体验学习中的诸多乐趣。
二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关注。新课改倡导的理念是,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参与、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教学新思路和学习新方式。其中,生生互动是新课改课堂教学理念中重要的一环。生生互动的实施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获取知识的转变。一些学校的分组合作学习经验,就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相互受益、共同提高的学习模式是可以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的好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要充分发挥语言的优势:富有磁性引力的声调、风趣幽默的话语、通俗易懂的分析、恰如其分的比喻等都会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同时利用手势、关注的眼神、脸部的微笑等体态效应,让后三分之一学生在心理上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同时教师在讲课中、在指导学生操练过程中多关注后三分之一学生,看他们是不是学会了,还有哪些问题和困难,甚至多手把手教教他们,让他们感觉“老师也会帮助我的”“老师在关注着我的一言一行,老师没有嫌弃我”,从而促进师生的情感共鸣,使认知与情感交融,引发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后三分之一学生”学习上取得成绩时,我们还可以用一些肢体语言去加以鼓励。如一个轻轻的抚摸、一个赞许的目光等,这些肢体语言对老师来说是一个轻微的小动作,但对常被我们忽视或遗忘的“后三分之一学生”这个“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的培养来说也许已是一个莫大的呵护。
三是在课外关注。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可以提供不同层次作业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大小来选择完成一项或几项作业。同样的作业也可以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如英语写作训练,要求优生独立完成文章的书写,要求中等学生能模仿优生的文章做仿写,要求后三分之一学生会默写重点句型即可。此外在作业、试卷批改时教师也要抓住机遇在作业本上、试卷上写一些鼓励和充满期望的批语如“进步很大!再加把劲一定有新突破”“这份试卷,如果你再细心些,老师觉得你完全有能力考一百多分的”“这次作业让老师进一步确信你真的努力了”“通过近段时间的努力,你学得越来越棒了!”等等。使他们体验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和期望,激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上进心。
二、在生活中要多关爱“后三分之一学生”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也有一个精彩的比喻:要像呵护荷叶上的露珠那样去保护孩子的心灵。所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要和学生平等对话,倾心交流,用“爱”去正面引导他们,适时点醒他们。要善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深深的爱意。在教学中,我们应尽量用“爱”的方式去感染、教育学生,树立以学生为主的观念,蹲下来聆听学生的心声,真正走进学生心中,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温暖与呵护,与老师的接触和交流就像与知心朋友或亲密的人一样自然、亲切、温馨。
只有倾听最直接的声音,我们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才能知道从哪里起步为后三分之一学生助跑,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问题。
面对一群活泼、天真可爱、情感丰富的学生,我们只有一路洒下“爱”的种子,才会获取爱的回报。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对后三分之一的学生,对他们多一点关心、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爱心、多一份恒心,让他们在快乐与温馨的环境中健康、幸福地成长。
后三分之一学生新课标关爱关注新课标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这里的面向全体有两层含义:一是尊重主体发展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二是平等对待所有学生,使他们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后三分之一学生是指品行较差或学业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学生。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具体体现在: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陶行知先生也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关注后三分之一学生是我们永恒而热议的话题。
我校有个叫李xx的学生,也是学校里的“名人”。说他是“名人”不仅指他的名字和香港首富李嘉诚同音,更是指他在学校是出了名的学困生,不听讲、不完成作业是他一贯的作风,在班级稳拿倒数第三的交椅。可就是因为村小并校,重新分班,使他凤凰涅槃,获得了重生。分班后他无论是从学习态度上还是从学习习惯上都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一跃成为班级的佼佼者,各项活动的领导者。他是班级的体育委员,还是值周学生队长,这让他感到无比的自尊。课堂上他也一改常态,积极举手,大胆发言,各科成绩进步很快。分析他进步的主要原因就是在新班级中找到了自信。这个班级中除了他和其他两名原中心校的学生外都是村小刚并校来的学生,由于他熟悉学校环境又是个热心肠,新老师喜欢找他做一些“外交工作”,他就越发地自信起来。课上也是一样,老师喜欢找他回答问题,他也就喜欢思考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有了学习的动力,学习就越来越起劲,越来越有自信,学习效果越来越好。
通过这一案例使我想到了该怎样去帮助后三分之一的学生,促进他们学业和品德的不断进步。
一、在教学中要多关注后三分之一学生
心理学的期望理论提示我们作为教育者要对学生怀有成长的期望。教育家本尼斯认为:“只要教师对学生抱有很大的希望,仅此一点,就足以使学生的智商提高25分。”教師的期望化作对学生的关注、鼓励,学生则因此增强了自信心、求知欲,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关注后三分之一学生要做到:
一是在课前关注。例如,在What’s she like ?这一节课的教学中,备课时就要考虑到后三分之一学生的基础能力,设计一些低起点多层次的问题和练习,为他们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如利用旧单词描述朋友的外貌特征,每次提出问题时提供给学生可以作为选择的答案等,降低难度,让后三分之一学生也能完全参与到新授的每一个过程中来。还可以在课前让后三分之一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做好充分准备,(课堂学习过程中让他们以精彩的回答超越优生),让“后三分之一学生”也体验做优生的感觉。通过体验优生,满足心理需要,促使他们热爱学习,并体验学习中的诸多乐趣。
二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关注。新课改倡导的理念是,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参与、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教学新思路和学习新方式。其中,生生互动是新课改课堂教学理念中重要的一环。生生互动的实施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获取知识的转变。一些学校的分组合作学习经验,就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相互受益、共同提高的学习模式是可以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的好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要充分发挥语言的优势:富有磁性引力的声调、风趣幽默的话语、通俗易懂的分析、恰如其分的比喻等都会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同时利用手势、关注的眼神、脸部的微笑等体态效应,让后三分之一学生在心理上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同时教师在讲课中、在指导学生操练过程中多关注后三分之一学生,看他们是不是学会了,还有哪些问题和困难,甚至多手把手教教他们,让他们感觉“老师也会帮助我的”“老师在关注着我的一言一行,老师没有嫌弃我”,从而促进师生的情感共鸣,使认知与情感交融,引发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后三分之一学生”学习上取得成绩时,我们还可以用一些肢体语言去加以鼓励。如一个轻轻的抚摸、一个赞许的目光等,这些肢体语言对老师来说是一个轻微的小动作,但对常被我们忽视或遗忘的“后三分之一学生”这个“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的培养来说也许已是一个莫大的呵护。
三是在课外关注。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可以提供不同层次作业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大小来选择完成一项或几项作业。同样的作业也可以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如英语写作训练,要求优生独立完成文章的书写,要求中等学生能模仿优生的文章做仿写,要求后三分之一学生会默写重点句型即可。此外在作业、试卷批改时教师也要抓住机遇在作业本上、试卷上写一些鼓励和充满期望的批语如“进步很大!再加把劲一定有新突破”“这份试卷,如果你再细心些,老师觉得你完全有能力考一百多分的”“这次作业让老师进一步确信你真的努力了”“通过近段时间的努力,你学得越来越棒了!”等等。使他们体验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和期望,激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上进心。
二、在生活中要多关爱“后三分之一学生”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也有一个精彩的比喻:要像呵护荷叶上的露珠那样去保护孩子的心灵。所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要和学生平等对话,倾心交流,用“爱”去正面引导他们,适时点醒他们。要善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深深的爱意。在教学中,我们应尽量用“爱”的方式去感染、教育学生,树立以学生为主的观念,蹲下来聆听学生的心声,真正走进学生心中,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温暖与呵护,与老师的接触和交流就像与知心朋友或亲密的人一样自然、亲切、温馨。
只有倾听最直接的声音,我们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才能知道从哪里起步为后三分之一学生助跑,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问题。
面对一群活泼、天真可爱、情感丰富的学生,我们只有一路洒下“爱”的种子,才会获取爱的回报。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对后三分之一的学生,对他们多一点关心、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爱心、多一份恒心,让他们在快乐与温馨的环境中健康、幸福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