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创新技法 引领学生改进化学实验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ciq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妙用创新技法引领学生发现实验不足、创新实验方案、再造实验装置、优化实验方法改进实验,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缺点列举法;希望点列举法;组合法;逆向法;替换法
  多年来,我们在化学教學中根据学校装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以课外活动的形式开展有关化学实验改进的科技活动。在具体的活动中,学生知道了实验创新的基本思路(先列出原实验的缺点或新实验的希望点,再通过替换、模仿、组合、逆向等方法,克服缺点、落实希望[1])。在不断的尝试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被激活,探究意识得到强化,实践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
  下面,以“检验蜡烛燃烧的产物”实验为例,谈谈如何基于创新技法引领学生开展实验改进活动。
  一、发现缺点 改进实验不足
  毋庸置疑,不少化学实验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操作烦琐、现象不明显、结论不流畅、污染环境、安全性不强等。针对某个化学实验,一一列出其缺点,然后逐一改进,这就是实验创新中的缺点列举法。
  如按照科学或化学课本上的方法检验蜡烛燃烧的产物时(方法见图1),虽然操作简单,但实验现象不够明显。这是为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稍作分析,就知道实验存在如下的一些不足:
  ①在通常情况下,不具备使烧杯变冷的条件;烧杯内壁较薄,罩在火焰上热得快,这就导致水蒸气不易在杯壁上液化,因而难以观察到产物水的出现。
  ②燃烧生成的气体产物具有流动性,而烧杯是宽口的圆柱形仪器,即便罩在火焰上也不容易捕获较多的二氧化碳气体,因而石灰水变浑浊不够明显。
  ③如果将石灰水涂到烧杯内壁上,石灰水在受热时也会变浑浊(因为温度升高,固体氢氧化钙会析出),这样得出的实验结论可信度不高。
  图3所示的三种改进方案,基于原型诱导,无论是操作方法还是实验现象,都比图2所示的改进方案更优化;虽然是仿造,但已渗透新的元素,显然是对原实验的升华。
  三、提出希望 追求实验完美
  针对某个化学实验,有目的地列出希望点,并刻意追求,从而实现美好愿望,这就是实验创新中常常使用的希望点列举法。
  我们已了解检验蜡烛燃烧产物实验的缺点,根据这些缺点,师生对该实验不难列出如下的一些希望:①燃烧产物便于捕获;②燃烧产物可以直接观察到;③实验操作相对方便。
  依据上述希望点,师生不断尝试、相互评价、反复修正,设计出图4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的V形弯颈漏斗是用长颈漏斗加工而成的;漏斗口便于捕获燃烧的产物,V形长颈弯管有利于气体流动和水蒸气液化,石灰水可以直接检验出二氧化碳的存在。
  具体操作是:按图4连好实验用品(夹持装置略),点燃蜡烛,待其充分燃烧后,将漏斗口罩在火焰中上部;然后将挤瘪的洗耳球插入V形管口抽气,燃烧产物就被吸入漏斗的弯颈中;很快漏斗的弯颈内壁上有大量的水雾出现,同时V形管里的石灰水中冒气泡,且石灰水变浑浊。
  四、巧妙组合 创新实验方案
  创新归根结底是两条路,一是全新的发现,二是针对已有物品的组合。组合创新一般有异类组合、同类组合、主体附加、延伸组合等方式。
  如果我们把捕获燃烧产物、检验水、检验二氧化碳的实验用品巧妙组合起来,那么实验操作将更简便、实验现象更直观,于是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组合法继续改进实验。通过思想交流、思维碰撞、取长补短、不断完善,研制出图5所示的实验装置。   具体操作是:对于图5A实验,按图连好实验用品;点燃蜡烛,待其充分燃烧后,轻轻后拉注射器活塞,燃烧产物依次进入玻璃管、注射器;一会儿,白色硫酸铜变蓝色,石灰水变浑浊,从而直观显示燃烧产物有水和二氧化碳。对于图5B实验,按图连好实验用品,待蜡烛充分燃烧后,将挤瘪的洗耳球插入V形管口抽气,燃烧产物就被吸入长柄V形玻璃管;一会儿,白色硫酸铜变蓝色,石灰水变浑浊,从而直观显示燃烧产物有水、二氧化碳。
  需要说明的是,图5所示的改进实验装置属于异类组合,并且达到了1 1>2的效果。
  五、等值替换 优化实验方法
  替换法就是通过更换不同性能或不同类别的仪器或药品,对原有的实验方法、实验装置进行创新,从而产生更好的实验效果。
  像图5所示的实验装置已经很完美了,但实验用品有点多,能否压缩简化呢?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师生想到了石蕊试纸。利用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替换白色硫酸铜和石灰水,于是又有了图6所示的改进实验。
  具体操作是:按图连好实验用品,待蜡烛充分燃烧后,轻轻挤压橡胶负压球抽气,一会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说明试纸接触到了水和二氧化碳,所以蜡烛燃烧的产物有水和二氧化碳。
  六、逆向思维 突破实验弊端
  逆向思维法是指为实现某一创新时不循常规思路,而采取反向思维去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案。
  像上面的实验改进方案,都是将仪器罩在蜡烛火焰上捕获燃烧产物。此时,教师提醒学生逆向思考:若将燃烧的蜡烛置于容器内,燃烧产物不就自动储存在容器里了吗?据此,师生设计出图7所示的实验方案。
  具体操作是:在图7A所示的实验中,将长3~4cm的短蜡烛粘在燃烧匙上,点燃后,小心伸入干冷的250mL平底烧瓶中;7~8s后,取出燃烧匙,可以看到烧瓶内壁有水珠;再将少许澄清石灰水倒入烧瓶中,振荡,石灰水明显变浑。在图7B所示的实验中,用双面胶将一张干燥的石蕊滤纸(提前在石蕊试液中浸泡,然后晾干)粘到250mL烧杯内底上;点燃长3~4cm的短蜡烛,然后将该烧杯罩在蜡烛上[4];大约15s后,取走烧杯,可以看到烧杯内底上的石蕊试纸变红,说明蜡烛燃烧的产物有水和二氧化碳。
  学生参与的实验创新是综合性较强的实践活动,教师要注意通过专题讲座、示范引导、小组合作等形式,向学生渗透创新技法、提供创新模型,从而引领学生有效地改进和设计化学实验。要相信学生、敢于放手,要鼓励创新,善于指导,着力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从而为未来高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总之,引导学生参与化学实验创新,不仅丰富了实验课程资源,也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化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在实验创新的过程中,学生体验了探究的过程,享受了成功的快乐,点燃了创造的激情,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将不断生长。
  参考文献:
  [1] 李德前.例谈初中化学实验创新的思维方法[J].化学教学,2013(3):65-68.
  [2]甘磊,李德前.《化石燃料》教学实录与评价[J].中小學教学研究,2013(9):50-53.
  [3]刘桂军,荆啸海.探究蜡烛燃烧产物实验的改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3):122-124.
  [4]熊言林,李晓龙,金海莲,等.蜡烛燃烧产物二氧化碳非常规灭火原因的实验探究[J].化学教育,2011(8):48-50.
其他文献
编者按: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英语的一年两考。一次在6月,与语文、数学高考同期进行;一次在10月,与选考考试同期进行。首次考试将于2016年10月开考。随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语科考试说明(高考综合改革试验省份试用)(第一版)》的出版,浙江省新的高考英语试卷的大概模样也浮出了水面,题型、题量、分值等大家关心的问题终于尘埃落定。其中,变化最大的莫过于
摘 要:非连续性文本的主题意义具有隐蔽性。在以漫画文本写作教学为例的非连续性文本的主题意义探究中,师生要基于生活视域,拓展与漫画文本相关联的主题情境,发掘主题事件,演绎主题结果,借助思维地图的综合应用,探究漫画深层寓意,把握文本主题意义。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漫画;主题意义;思维地图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主题为语言学习提供主题范围或主题语境
摘 要:“学习任务群”的提出,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一大特色,越来越受到高中语文教师的关注。“任务”是“学习任务群”的导向。面对教材中明确的学习任务,教师要通过真实的情境设计,在把握住情境设计的整体统整性和重点深入性的基础上,将它们转化成一个个鲜活的学习项目,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习任务;情境设计;高中语文  随着统编教材的陆续启用,新课标的理念也
摘 要:由于对理性思维的内涵缺乏系统认识,当前教学中常将其片面地等同于理解和运用科学概念与原理的能力,这易导致教学问题类型与教学策略单一化。厘清理性思维各组成要素的相关性、明晰各要素培养路径的差异性是培养理性思维的关键。通过引发观点碰撞、构建证据链、呈现思维过程以及促进问题解决等策略以发展实证意识、得出结论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高阶思维。  关键词:理性思维;初中科学;教学策略;液体压强  理性
摘 要:历史学科研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学科课程教学的重大变革。学科性、实践性、价值性则是其本质属性,教师要把握历史研学的本质属性,丰富其形式,以有吸引力、有感染力、有震撼力的方式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历史学科;研学实践;老物件  中学历史学科研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学科课程教学的重大变革。从教学的空间看,从单一的校园课堂教学走向校园内的课堂外拓
经常听到教师抱怨,课上不完,一节课讲不了多少东西,意思是要讲的东西很多而可用的时间太少。这确实是目前课堂教学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一为例,4个专题共有课文22篇,课时却只有36个(新课程规定每个模块都是36课时),平均每篇1.5课时,这还不算作文教学及其他需要机动的时间,这显然是不够的。经典诗文的品读不是吃麦当劳之类的快餐,吃饱就好,而是像喝茶,得慢慢呷,品出个味道来。因此
摘 要:从三维目标的视角观察一堂历史好课应该具有如下三个重要的特征,即:从知识与技能维度观察,好课应该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思路上加以拓展;从过程与方法维度观察,好课应该注重知识学习的理解与批判、学习过程的联系与建构、学习结果的迁移运用和问题解决;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观察,好课应该注重重温历史人物的心路历程,着重感悟历史人物的人生智慧。  关键词:拓展式学习;深度式学习;体验式学习  什么是好课,仁者
摘 要: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方式,不能仅是持怀疑、反对的态度,还需要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形成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体验,发现史料、史家和教材观点背后的逻辑,并在理解、同情基础上进行历史的阐释。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通过情境设置、核心问题探究、反复拷问知识,引导学生在历史解释中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历史教学;批判性思维;美国邦联制  谈起“批判性思维”,在如今新一轮以核心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劳动教育成为高中的必修内容。各高中学校要结合当地、本校的实际,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校园“微农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做中学”的机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开展地理实践,建立区域认知,并结合现实、探究原理、立足地方、投身环境,提高了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水平、综合思维能力,人地协调价值观也在实践和劳动教育过程中得以提升。   关键词:劳动
摘 要:模型建构是科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对象模型是物理模型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类,在对象模型的教与学中,通过实验、操作等活动,识得对象模型的基本特征;通过情景实践,习得建构对象模型的主要方法;通过迁移应用,悟得对象模型传递的科学思维、物理观念,有利于学生真正掌握对象模型建构的方法,提升思维品质与学科素养.   关键词:科学思维;模型建构;对象模型  一、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