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病因及治疗研究进展

来源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是一种特殊的在没有主动脉夹层的情况下发生的夹层。其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SISMAD患者的临床表现是非特异性的,最常见的症状是腹痛。针对影像学表现,已经提出了多种分型方案,其最佳分型方案尚未达成共识。SISMAD的最佳治疗方式仍存在争议,包括保守、腔内介入和外科开放手术治疗。本文将对SISMAD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分型及治疗方式进行阐述。

其他文献
主髂动脉分叉部覆膜支架重建术(CERAB)在治疗复杂主髂动脉闭塞性疾病中逐渐受到关注。本文将通过关于CERAB技术的文献报道以及临床应用体会进行综合分析,从该技术的治疗要点、技术特点优势、中远期疗效和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四个方面解析,从而证实CERAB技术在治疗复杂主髂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抛出该技术值得思考的问题为后续CERAB研究提供方向。
主髂动脉闭塞症的治疗逐渐从开放手术向腔内治疗转变,部分复杂病变应用腔内治疗也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开放手术仍然有通畅率高和避免使用造影剂的优势,而且对于腔内治疗失败或者出现主髂动脉破裂等严重并发症时,开放手术是重要的保障。本文对主髂动脉闭塞症的开放手术治疗进行阐述。
目的分析主髂动脉闭塞症(AIOD)开放手术与腔内治疗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92例TASCⅡC/D型AIO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开放手术组(38例)和腔内治疗组(54例),比较两组的围术期和随访期结果。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术后通畅率和累积生存率。结果90例患者取得技术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7.8%,85例(92.4%)患者症状得到改善。8例(8.7%)出现围术期并发症,开放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高
目的探讨主髂动脉闭塞症(AIOD)外科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2年10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血管外科收治并行外科治疗的21例AIO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Rutherford3期3例,4期8例,5~6期10例。采取开放手术(腹主动脉-双髂/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腔内手术(腹主动脉-双髂动脉球囊扩张 对吻支架植入术)及杂交手术(双侧股动脉切开取栓 支架植入术)治疗并随访观察患者临床改善及血管通畅情况。结果21例患者中,13例患者行开放手术,4例行腔内手术,4例行杂交手术,闭塞
目的探讨TASC-D型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AIOD)腔内治疗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管外科115例行腔内治疗的TASC-D型AIOD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根据Rutherford临床分级及相应的影像学检查拟定治疗方案。术后随访,观察临床症状、踝肱指数(ABI)、并发症发生率和通畅率情况。结果115例患者(148条靶血管)均实施了腔内治疗,总体技术成功率为98.3%(113/115),靶血管开通率为98.6%(146/148)。术后Rutherford分
目的比较不保留膝下大隐静脉的高位结扎剥脱术(HLS)和保留膝下大隐静脉的腔内射频消融术(RFA)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4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和太原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77例(217条患肢)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HLS组(n=90,112条患肢)和RFA组(n=87,105条患肢)。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两组术后两年内复发率、术后并发症、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CSS)以及慢性静脉功能不全问卷评分(CIVIQ-14
目的研究IL-6高表达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连续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11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下肢ASO患者45例(ASO组)和随机数字表法选取同期体检中心的健康者30例(正常组)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两组的IL-6情况。ASO组根据IL-6是否升高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的DVT发生率。结果ASO组IL-6水平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14(4.47,21.39)pg/ml比2.06(0.94,3.
本文报道一例57岁女性后腹膜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病例,患者经手术完整切除瘤体,术后随访4个月,未见复发与远处转移。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生物学行为为中间型肿瘤,手术完整切除是其首选治疗方式,术后患者可以适当给予药物治疗和/或放射治疗,同时术后需长期随访监测。
文章汇报了1例采用右侧胫前动脉-足弓动脉自体大隐静脉血管旁路术 浅组静脉动脉化手术方式治疗右下肢动脉严重钙化闭塞病例,患者术后右下肢血运明显改善,证明了该手术方式的有效性及可靠性,并对这一手术方式进行相关的文献回顾及讨论。
随着血管腔内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腔内器具的快速更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腔内治疗已经成为主流治疗方式。基于普通球囊扩张成形术及金属裸支架植入后日益凸显的管腔再狭窄和闭塞的问题,近些年陆续出现了包括药物涂层球囊(DCB)和药物洗脱支架(DES)在内的载药器具等新型腔内技术,给下肢ASO腔内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发展方向。相关的高证据级别的临床研究显示载药治疗的一期通畅率和中期疗效得到了较广泛的肯定,但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潜在风险,如远期动脉瘤样变性、全因死亡率、DCB扩张后远端无复流现象以及DES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