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你是水,引我忘了归路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8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一年,他刚刚经历了一场无果的苦恋,带着伤心来到武汉。在朋友的帮助下,他进入了政治部第三厅宣传处,而上司就是剧作家田汉。在田汉的帮助下,他很快就进入了一直热爱的音乐事业,他积极组织训练群众的抗日歌咏活动,融入一个革命激情高昂的大时代。在这些日子里,他为歌咏活动谱写抗日歌曲,其中就有人们广为传唱的《救国军歌》和《太行山上》。而人们也因此记住了他的名字——冼星海。
  1938年1月,冼星海在上海读书时的恩师钱亦石教授因病不治逝世了。在上海时,上海左翼文学艺术家们经常到他家聚会,冼星海也在其中。钱教授还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冼星海主动要求为恩师写挽歌,挽歌写好后,他把歌谱交给歌咏队排练。歌咏队的一位姑娘应邀前来取歌谱,让冼星海惊讶的是,姑娘的表情异常悲伤,看到歌谱之后更是泪流满面。冼星海询问原因,姑娘哽咽着告诉他,她叫钱韵玲,钱亦石是她的父亲。两人聊起钱教授的往事,钱韵玲告诉冼星海,其实他们见过一次面,是在上海。有一年冼星海为电影录制插曲,电影公司经常找上海新华艺专的学生演唱冼星海的歌曲,而当时钱韵玲刚好是音乐系的学生,所以见过冼星海,只不过冼星海没有印象罢了。这一次再相遇,也许就是天意吧。
  这次意外相逢在武汉,钱韵玲已经由一名音乐系学生成为武汉一所小学的音乐老师,同时她还有另一个身份,武汉抗日歌咏队的骨干队员。因为工作上的交集,他们常常见面,一些像春花一样美的情愫在彼此心中盛开了。每次冼星海指挥抗日歌咏队排练演出,钱韵玲都会站在离指挥最近的位置,一边唱歌,一边用水汪汪的大眼睛看着冼星海。
  1938年春天,著名演员金山来到武汉,想在东湖取景拍电影。金山让冼星海担任影片的作曲,还让他饰演一个角色。因为还缺一个女演员,冼星海便向金山推荐了钱韵玲。在电影拍摄的过程中,钱韵玲和冼星海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两颗热爱艺术的心靠得越来越近。这一年,冼星海34岁,钱韵玲24岁,年龄差距丝毫没有阻挡住爱情的脚步。为了向钱韵玲表达心中的炽热的感情,冼星海把诗人应修文的一首诗《妹妹你是水》谱成歌曲,献给心上人。闲暇的时光,他唱给她听:“妹妹你是水,你是清溪里的水。无愁地整日流,率真地常是笑,引我忘了归路……”
  1938年7月,他们经历半年的恋爱时光,终于修成正果。一个简朴的仪式之后,他們就过起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但蜜月期一过,美丽的江城就陷入战火纷飞中,冼星海和钱韵玲的工作也被迫停止了,在不安中度日。9月的一天,冼星海接到一封来自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信,信中热情地邀请冼星海去担任鲁迅艺术学院的音乐系教授。对于共产党,冼星海并不陌生,冼星海欣然接受延安的邀请,带着妻子一起奔赴革命大后方。
  来到延安以后,组织上安排他们住进了一孔窑洞。冼星海在鲁迅艺术学院的音乐系担任教授,钱韵玲则在学院的高研班学习。延安的物质生活条件艰苦,没有两人吃惯了的大米饭。只有看起来漂亮,吃起来粗糙的小米饭。能买到的商品也非常有限,有很多东西都需要手工制作。有西方留学经历的冼星海喜欢喝咖啡,但在陕北根本买不到咖啡。钱韵玲就把黄豆磨成粉,拌上糖,用开水冲一下,做成“土咖啡”给他喝。冼星海的烟斗嘴坏了,在延安配不上,她就把一支毛笔的笔头拔了,将笔杆安在烟斗上当烟嘴用。尽管条件很艰苦,但是夫妻俩苦中作乐。
  婚后的第二年,冼星海几乎六天六夜不眠不休,在窑洞中完成了著名的《黄河大合唱》的创作。从笔杆烟斗里冒出的袅袅烟雾以及炕桌上的土咖啡的清香,一同化作了时而激昂、时而婉转、时而深沉的华彩乐章。在创作的日子里,钱韵玲不但一如既往地照顾他的饮食起居,为他熬红枣汤,烤山药蛋,还帮他在五线谱上画好格子,便于他谱写曲谱。可以说,民族声乐大合唱巨作《黄河大合唱》的诞生,离不开钱韵玲在冼星海背后的默默付出。1939年7月,《黄河大合唱》首次在延安公演引起轰动。
  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爱情也开花结果了。半年之后,他们的女儿冼妮娜出生了,这是冼星海平生第一次体会到家庭事业双丰收的喜悦和幸福。女儿出生的这一年,他加入了共产党,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如果时光就此停住,他们就这样过完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一生,该有多好。可是乱世浮萍,人不由自主地沉浮。
  1940年春天,冼星海接到组织上安排的任务,和电影导演袁牧之一起前往苏联为纪录片《延安和八路军》做后期。纵然有万般不舍,他还是不得不告别妻子和几个月大的女儿,在西安等待出行的半年时间里,他给留在延安的妻子写过18封信,信中字字句句都溢满牵挂和不舍、爱和思念。同时,在这期间,他也多次托往返于西安和延安的友人给妻子和女儿带去饼干和奶嘴等物品。可就在他们到达莫斯科后不久,苏德战争爆发了,冼星海等人不得不离开莫斯科。为了返归祖国,冼星海费尽了周折,却没有成功,并且彻底失去了和国内的联系。迫不得已,他先后在蒙古的乌兰巴托和哈萨克斯坦等地停留,后来在库斯坦纳依,有朋友举荐他担任了该地正在筹建中的音乐馆音乐指导一职,才结束了他漂泊无依的生活。
  冼星海积极投入到当地的音乐活动中,同时开始了新的创作,他以旺盛的精力创作了大量作品。随着时间的流逝,冼星海和国内断了联系已经有3年了。3年让他终于明白,回国的希望已经越来越渺茫,这么长时间杳无音信,说不定钱韵玲已经改嫁,而他在物质匮乏,生活艰苦的环境里,也逐渐摧垮了自己的身体。4年后,他病倒了,并且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库斯坦纳依是个小城市,没有像样的医院,他只好在友人的陪同下千里跋涉到莫斯科去看病。在住院的日子里,他得到一些朋友无微不至的照顾,但是终于回天乏术,病魔无情地夺取了他年轻的生命。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客死他乡,天妒英才,年仅41岁。弥留之际,想到生死两茫茫、天各一方的妻子和女儿,他心中充满了遗憾。而在国内,钱韵玲带着女儿生活,终身未改嫁,望眼欲穿的等待着爱人归来,好再给她唱一曲那首动听的情歌:“妹妹你是水,你是清溪里的水……”
  但使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晚年的钱韵玲,一直致力于国家的儿童音乐和群众的歌曲创作,即使在病中也笔耕不辍。这一切,都只为继承先夫的遗志。她说:“有音乐相伴,星海便不会离开我。”
  (编辑/张金余)
其他文献
“姝蕊,坚持住,快点醒过来,妈妈等着你。”宋姝蕊的妈妈焦急地喃喃自语。  2017年12月19日,未满18岁的女孩宋姝蕊接受了骨髓移植手术,术后引发了严重的并发症,肺部病毒感染,这也让姝蕊一直没能从移植仓出来。那些天,妈妈的心一直悬着,姝蕊反复高烧,从39℃到41℃。胸片平扫、CT、彩超各种检查都做了,却找不出原因。戴着冰帽、全身贴着冰贴降温各种手段都用了,温度还是降不下来。抗感染的药物也用了个遍
风雅  风雅,能有谁超过南北朝时期的钱塘苏小小?她只活了23岁,但是,却以一首《同心歌》,写绝恋人约会的风情,引得千百年以来的文人墨客无限的膜拜与向往。苏小小常坐油壁车,她的《同心歌》是这样的:“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朴素无华但真挚感人的文笔,把千年的恋情风景写尽。白居易、李贺、张岱、曹聚仁等都写过关于苏小小的诗文。有的文学家甚至认为苏小小就是中国版的茶花女。白居易诗云
成功的秘诀很简单,让缺点去睡觉,让优点起来干活  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千里迢迢地赶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向婦科主任王世军求诊,在看完病后,老太太从贴身的一个小包里拿出几位长辈的病历递给王主任,请他看看问题重不重。王医生接过病历,刚看到落款就惊了。原来,这竟是当代妇产科泰斗林巧稚写的病历。他在求得老太太的同意后,将这份病历用手机拍下来,发在朋友圈上。  这份字迹端正工整、内容紧凑凝练、中英文对照的病
近日,英国伦敦上映了一部纪录片《咫尺天国》,影片讲述的是中国20岁的少女莹玲从事殡仪师工作的故事。影片完整地记录了莹玲从害怕、排斥尸体到坦然面对的过程。影片一经上映,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17岁那年,莹玲离开家乡来到大都市长沙,由于长期找不到工作,她硬着头皮去应聘殡仪师。令她意外的是,她当场就被录用了,这从天而降的“幸福”反而令她有些犯难了。面试人员看出她畏难的情绪说:“如果你做不了,可以拒
有一次,辽宁大学校长黄泰岩在该校研究生开学典礼上讲道:“羊有几种活法?首先,大学的关键在大师,求学的关键在拜大师。拜大师,用一个形象化的比喻,你虽然是‘羊’,但你只要与‘大’连接,你就会活得很‘美’。其次,突出自身的特色,以特色获取核心竞争力。形象地说,你虽然是‘羊’,但只要有‘特色’,就是为自己穿上一件漂亮的衣服,一旦羊穿上衣服,就成了‘祥’,一切吉祥了。最后,要学會创新,创新就是在似乎没有路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也更加注重道德,提倡道德,但有许多所谓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人们,却用他们所制定的极端准则去要求别人,自己却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道德和道德标准。  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可是有些人活了大半辈子都没有弄明白什么是真的道德。道德顺理则为善,违理则为恶。道德是用来警示人们的言行的,而不是用来禁锢和践踏他人的。每个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都大不相同,所以每个人所理解的道德也大
人生只有两件事情我们无法抗拒:死亡和妈妈的电话。  前天我正在赶稿子,我妈电话打进来了:“孩子,我刚刚给你准备了一些南瓜和红薯,都是我自己院子里边种的。”  “谢谢啊,我现在在赶稿子,我来不及了。”  “这南瓜你要几个?红薯一袋子行不行?”  “妈,我真的来不及了,我要是不能交稿,编辑会杀了我的。”  “你这个孩子怎么这样啊?妈妈每天在给你操碎了心,你连多说一句话……”  “妈,你烦不烦!”  好
老舍有三次养狗经历。一次是父母养了一只大黄狗,在老舍一岁多时死于八国联军的刺刀下;第二次是上师范时,母亲和哥哥养了另外一只大黄狗;第三次是抗战中后期老舍在重庆北碚捡了一只小花狗,成了家庭成员。  老舍对狗一直有好感,认为狗不嫌主人穷,看门守夜毫不马虎,忠实地尽责尽力。值得人们把最美好的词语给它们。乃至于听到人们称汉奸和小人为“走狗”时,老舍为狗喊冤叫屈,认为这是对狗的侮辱,每每要和人家争吵一番。 
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用才情横溢的笔墨写了许多当时的寻常生活,比如,写南京城每年的四月后,桨声如歌的秦淮河上的风光越来越好了,乘船游赏的人们,喜欢在船舱中放一张小方金漆桌子,桌子上摆着宜兴紫砂壶和细瓷的杯子,烹的是上好的雨水毛尖茶。寻常人家已是这般讲究,难怪《儒林外史》中的杜慎卿由衷地感叹道:“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六朝烟水气,就是一份寻常日子里的优雅。更令人惊叹的是,在《儒林外史》中,竟
“见善若惊”出自孔融《荐祢衡表》,说祢衡是“见善若惊,嫉恶如仇”。见善若惊指看见好人好事就会受到震动。  一个见善若惊的人,一定是对善特别敏感的人。什么样的人对善特别敏感?我感觉有两类人。一类是心底天生单纯善良的人,孟子所谓保持人的“良知良能”的人;一类是对世间恶看得特别深透而又怀着一份善念的人。这种人对荀子所谓“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观点大约是认同的。前者应该是沈从文这样的人,后者应该是鲁迅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