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eyNUMBER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这一理念说明了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泽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要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学生有了运动兴趣,才能使他们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从某种意义上讲,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比关注学生的技能掌握更重要。依照这个理念,我校体育组的教师积极开动脑筋,想出了许多新点子、新方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使体育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景象。下面我就谈谈我们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平等对待学生,教师和学生建立了一种互动、合作的关系
  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的地位是崇高的,所谓“师道尊严”,是说在教育领域中教师与学生是不在同一个等级上的。体育教学中出现的强制性教育,甚至打骂、体罚学生的现象,使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出现了紧张的局面,造成了教师开展工作被动。在新课标指引下,现代体育教学十分推崇“平等受益”这一理念,因为它反映了学生主体的呼唤,学生有人格尊严,要求教师一视同仁。既然如此,体育教学中不应该因为学生身体条件、兴趣爱好、体能和运动能力存在差异而受到不平等对待,甚至冷落。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做到始终微笑面对学生,和学生一起活动,扮演不同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运动中去,分享他们的成功与失败的体验,从而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亲切的感觉,愿意和教师交流。这样使他们在充分体验体育学习乐趣的同时,提高自己信心,激发学习动机,这样我们的教学可以在良好的氛围中开展。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多考虑趣味性强的项目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一直采用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的教材分类体系,只要有几年教龄的体育教师对这种分类体系可谓大都熟记于心。我们一直沿袭着传统的竞技理论,并且始终认为这些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们从未想过学生是否愿意学习那些复杂的运动技术,如背向滑步推铅球、背越式跳高、挺身式跳远等。正是课标新理念带来巨大冲击,体育教师在现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许多创新性的改革,活跃了学校的体育教学。例如跑的教材中,我们从这种竞技运动项目中寻找出了更多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跑的练习内容,更多利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如“长江黄河”“攻关”“撒渔网”等。这些游戏比起枯燥乏味的跑步来说是趣味盎然的,深受学生喜爱,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有选择投掷教材内容教学时,我们将器材室中废弃的“手榴弹”拿出来,放在指定的地方,开辟简易的保龄球道,用实心球当作保龄球来掷,非常受学生欢迎。毋庸置疑,竞技运动项目具有健身价值,但是我们以往所做的是把培养运动员的教学方法带进了体育课堂,结果使许多学生对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失去兴趣,并厌恶体育课。因此,体育课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些普遍不受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完全可以不被选择为教学内容。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多样性,努力活跃教学氛围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系统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视学生技术动作学习的系统性。比如对蹲踞式跳远来说,我们总是先教学生跑三步的起跳,然后是三步起跳后落入沙坑,接着是腾空步练习,最后短程助跑到全程助跑跳入沙坑,这就是所谓的系统教学法。这些系统的教学方法,是为了让运动员到竞技场地比试高低,而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生存”。如果还是采用这样正规的教学方法,学生会喜欢吗?如果学生不喜欢,他又怎能学好技术动作呢?
  在现在的体育教学中,我们按不同的水平目标分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对低年级学生就特别适合情境教学法、配乐教学法,对初二的学生我们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探究心理,引导他们主动学习,而对初三的学生我们较多地采用单元教学法。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技能的能力普遍提高了。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就要打破常规,大胆创新,使用新颖的教学方法,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当然,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正确实施评价也很重要。我们要遵循主体原则,使评价的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努力地学习、更好地发展,使学生体验到体育学习进步所带来的欢乐,评价的方法和结果不能使许多学生都成为体育学习的失败者。
  回顾我们以往的体育教学,由于教学内容过于竞技化,教学方法过于刻板化等因素,导致了许多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当学生走向社会工作后,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就很少了。因此,体育教学应该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中心位置。学生多学或少学一些竞技运动技能、学生掌握得运动动作是否非常规范,并不是最重要的,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才是体育教学最重要的事情。体育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挖掘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