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狐狸和葡萄》是小语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作者透过狐狸这个动物形象,对那些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反而找出各种借口自我解嘲的人尖刻讽喻”(语文教学参考用书注),针对“知故事,明寓意,获教益”这一目标,笔者进行了如下的教学实践:
师:自读第一自然段,画一画,想一想,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
生:我从“馋得直流口水、想尽各种办法”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
师:我们来体会一下狐狸的心情,想象一下狐狸的做法。你在什么时候才会“馋得直流口水”,心里会怎么想?
生:遇到一直想吃却没机会吃的食物會特别想吃,心里会想“太好了,终于可以一饱口福了”。
生:肚子饿的时候,看到好吃的会很想吃,心里会想“我一定要大吃一顿。”
生:……
师:那你们有没有“直流口水”的时候?
生(笑):没有。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狐狸是特别想吃到这又大又甜的葡萄,如果吃不到的话……
生:一定会很伤心、难过。
生:一定会非常失望。
生(调皮):一定会大哭一场。
师:想象一下狐狸会想哪些方法去“够”葡萄?
生:……(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
师:想了这么多的办法,结果还是吃不到葡萄,狐狸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生:从“只好”“边走边回过头来”可以看出狐狸很不甘心。
生:我也有一次想吃肯德基套餐爸爸妈妈却没给我买的体验,所以我知道狐狸的心情一定是失望、难过,甚至很生气。
生(调皮地):狐狸要抓狂了。
生(齐笑):……
师:你们吃过成熟的葡萄吗?是什么滋味?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生:狐狸是吃不到葡萄才会说葡萄是酸的,它是得不到而嫉妒。
生:狐狸因为恼恨吃不到葡萄,就抹黑葡萄的味道。
生:狐狸死要面子,明明自己做不到,反而说别人不好。
生(别有新意):狐狸得不到葡萄心里很难过,说葡萄酸的是安慰自己,让自己心里好受一些。
生:……
师:你觉得狐狸这种做法好不好?
生:狐狸自己做不到就找借口为自己开脱的做法不好。
生:我认为狐狸死要面子,自己做不到还不承认,不诚实。这种做法让人看不起。
生:狐狸得不到就诋毁别人的做法不对。
生(不确定):我有不同意见,狐狸得不到葡萄心理一定很难过,找个借口自我安慰一下未尝不可。
生:赞同,为了得到葡萄,狐狸已经想尽了各种办法,尽到了自己的努力,找个借口,让自己不难过,不遗憾很正常。
生:……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狐狸最后的做法有错误的一面——自己办不到,不应该诋毁、贬低别人;但也有可取的一面——当我们尽到努力而不能获得成功时,不要灰心丧气过于自责,要学会心理调节,自我安慰。
师:下面,再来联系你的生活谈一谈学了这则寓言后你的收获……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但也“应当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本则寓言对寓意的揭示为“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教参对本则寓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解读为“透过狐狸这个动物形象,对那些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反而找出各种借口自我解嘲的人尖刻讽喻”,均对狐狸的做法持否定态度。
本片段教学,就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而言,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寓言对“狐狸”这个角色的“尖刻讽喻”.学生理解了“做不到就找借口为自己开脱”“死要面子”的做法不可取,但是,对于寓言中狐狸这个形象,我们该带着孩子们“一棒打死”吗?《伊索寓言》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不否认其主流的思想与价值观,然而,现在我们来学习它,是否应该赋予它新的认识?
这只狐狸的做法该全面否定它吗?这是另一个《狐狸和葡萄》版本中其他狐狸的做法:第三只狐狸高喊着“下定决心,不怕万难,吃不到葡萄死不瞑目”的口号,一次又一次跳个没完,最后累死在葡萄树架下。第四只狐狸因为吃不到葡萄,整天闷闷不乐,忧郁成疾,不治而亡。第五只狐狸想:“连个葡萄都吃不到,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呀!”于是找个树藤上吊了。第六只狐狸吃不到葡萄便破口大骂,被路人一棒子了却了性命。第七只狐狸抱着“我得不到的东西也决不让别人得到”的阴暗心理,一把火把葡萄园烧了,遭到其他狐狸的共同围剿。第八只狐狸想从第一只狐狸那里偷、骗、抢些葡萄,也受到了严厉惩罚。第九只狐狸因为吃不到葡萄气极发疯,蓬头垢面,口中念念有词:“吃葡萄不吐葡萄皮……"
正如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交流:尽到自己的努力,而得不到,自我安慰,调节心理,是正确的做法,当然,这种自我安慰不应该建立在诋毁、贬低别人的基础上。在教学中,教师没有被教参所局限,通过“体会狐狸想吃的感受——想象狐狸千方百计的做法——理解狐狸吃不到的心情——客观评价狐狸的做法”这四个环节,让学生人情入境,换位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独特体验来促进价值取向的发展与丰富。引导学生认识心理调节的意义,学会辨证看待问题是本片段价值观教学的亮点。
师:自读第一自然段,画一画,想一想,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
生:我从“馋得直流口水、想尽各种办法”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
师:我们来体会一下狐狸的心情,想象一下狐狸的做法。你在什么时候才会“馋得直流口水”,心里会怎么想?
生:遇到一直想吃却没机会吃的食物會特别想吃,心里会想“太好了,终于可以一饱口福了”。
生:肚子饿的时候,看到好吃的会很想吃,心里会想“我一定要大吃一顿。”
生:……
师:那你们有没有“直流口水”的时候?
生(笑):没有。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狐狸是特别想吃到这又大又甜的葡萄,如果吃不到的话……
生:一定会很伤心、难过。
生:一定会非常失望。
生(调皮):一定会大哭一场。
师:想象一下狐狸会想哪些方法去“够”葡萄?
生:……(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
师:想了这么多的办法,结果还是吃不到葡萄,狐狸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生:从“只好”“边走边回过头来”可以看出狐狸很不甘心。
生:我也有一次想吃肯德基套餐爸爸妈妈却没给我买的体验,所以我知道狐狸的心情一定是失望、难过,甚至很生气。
生(调皮地):狐狸要抓狂了。
生(齐笑):……
师:你们吃过成熟的葡萄吗?是什么滋味?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生:狐狸是吃不到葡萄才会说葡萄是酸的,它是得不到而嫉妒。
生:狐狸因为恼恨吃不到葡萄,就抹黑葡萄的味道。
生:狐狸死要面子,明明自己做不到,反而说别人不好。
生(别有新意):狐狸得不到葡萄心里很难过,说葡萄酸的是安慰自己,让自己心里好受一些。
生:……
师:你觉得狐狸这种做法好不好?
生:狐狸自己做不到就找借口为自己开脱的做法不好。
生:我认为狐狸死要面子,自己做不到还不承认,不诚实。这种做法让人看不起。
生:狐狸得不到就诋毁别人的做法不对。
生(不确定):我有不同意见,狐狸得不到葡萄心理一定很难过,找个借口自我安慰一下未尝不可。
生:赞同,为了得到葡萄,狐狸已经想尽了各种办法,尽到了自己的努力,找个借口,让自己不难过,不遗憾很正常。
生:……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狐狸最后的做法有错误的一面——自己办不到,不应该诋毁、贬低别人;但也有可取的一面——当我们尽到努力而不能获得成功时,不要灰心丧气过于自责,要学会心理调节,自我安慰。
师:下面,再来联系你的生活谈一谈学了这则寓言后你的收获……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但也“应当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本则寓言对寓意的揭示为“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教参对本则寓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解读为“透过狐狸这个动物形象,对那些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反而找出各种借口自我解嘲的人尖刻讽喻”,均对狐狸的做法持否定态度。
本片段教学,就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而言,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寓言对“狐狸”这个角色的“尖刻讽喻”.学生理解了“做不到就找借口为自己开脱”“死要面子”的做法不可取,但是,对于寓言中狐狸这个形象,我们该带着孩子们“一棒打死”吗?《伊索寓言》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不否认其主流的思想与价值观,然而,现在我们来学习它,是否应该赋予它新的认识?
这只狐狸的做法该全面否定它吗?这是另一个《狐狸和葡萄》版本中其他狐狸的做法:第三只狐狸高喊着“下定决心,不怕万难,吃不到葡萄死不瞑目”的口号,一次又一次跳个没完,最后累死在葡萄树架下。第四只狐狸因为吃不到葡萄,整天闷闷不乐,忧郁成疾,不治而亡。第五只狐狸想:“连个葡萄都吃不到,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呀!”于是找个树藤上吊了。第六只狐狸吃不到葡萄便破口大骂,被路人一棒子了却了性命。第七只狐狸抱着“我得不到的东西也决不让别人得到”的阴暗心理,一把火把葡萄园烧了,遭到其他狐狸的共同围剿。第八只狐狸想从第一只狐狸那里偷、骗、抢些葡萄,也受到了严厉惩罚。第九只狐狸因为吃不到葡萄气极发疯,蓬头垢面,口中念念有词:“吃葡萄不吐葡萄皮……"
正如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交流:尽到自己的努力,而得不到,自我安慰,调节心理,是正确的做法,当然,这种自我安慰不应该建立在诋毁、贬低别人的基础上。在教学中,教师没有被教参所局限,通过“体会狐狸想吃的感受——想象狐狸千方百计的做法——理解狐狸吃不到的心情——客观评价狐狸的做法”这四个环节,让学生人情入境,换位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独特体验来促进价值取向的发展与丰富。引导学生认识心理调节的意义,学会辨证看待问题是本片段价值观教学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