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牛兴旺繁盛,但是它们的祖先去哪了?

来源 :中国科技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jinjin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Chauvet洞穴中的原牛岩画,绘制于距今3万年前(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疲惫的巨兽在沼泽旁踌躇。不知已经过去了几天,密林深处马格尔莫斯人呼唤猎犬的声音还在步步逼近,他们没有放弃追捕。伤口正隐隐生痛,它抽动鼻翼,凝视眼前这汪碧波,准备投身一场生命的豪赌。
  l万年后的我们已经知道豪赌的结局。松软的泥沼没能成就它的生路,但泥沼也塑造了永恒。1905年,人们在丹麦奥斯海勒兹挖掘到这具骸骨,现在,它正傲立在哥本哈根的丹麦国家博物馆展厅中。我们也得以见证曾经的欧亚大陆森林王者——原牛的风采。
  与人类同行的巨兽
  这并不是人类第1次见证原牛的风采。
  原牛和人类的相逢漫长又遥远。大约200万年前,第1批古人类离开非洲,几乎是在同一时间,诞生于南亚次大陆的原牛也开始了它们的扩散之旅。它们首先征服了中东和北非,最终在距今25万年前转入欧洲和中亚、东亚。最繁盛时,从大不列颠岛到朝鲜半岛,从北非灌丛到西伯利亚苔原,甚至在已经没人大洋的欧洲北海、中国黄渤海海底,都有原牛留下的痕迹。
  与巨兽同行的人类祖先当然注意到这些孔武巨兽的身影。在欧洲的一些古老洞穴里,最早的艺术家们将这种原牛的英姿描绘在石壁上。当然,重达1吨的原牛也是人们狩猎的最佳目标,从欧洲到中国的许多古文化遗址里,总能找到堆积的原牛骨骼,和丹麦国家博物馆的这副骨架一样,被丢弃的原牛骨骼上不难找到致命创伤的痕迹,而这些骨骼的主人也集中在体型最大、出肉量最高的青壮年阶段,这些都反映出入类对这种巨兽的早期利用方式。
  人类和原牛的早期碰撞充满野性,但也随着种植文明的兴起而悄然变化。距今8000 - 10 000年之间,安纳托利亚的新月沃地地区完成了对原牛欧亚亚种的驯化,一个不到80头雌牛组成的原始族群成为今天几乎所有家牛的源头;在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古文明则独立完成了原牛印度亚种的驯化,今天被大量饲养在热带地区的瘤牛正是它的直系后代。我们可以推断,当时的原牛一定极为常见,因为只有最常见的生物才更容易被古人类捕获,也才能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尝试后,最终完成驯化的过程。
  野生动物走进人类社会,这似乎是一幅浪漫和谐的画面,但我们不应忽视的是,最早进行动物驯化的这些古文明,农业技术也最为发达,人口增速也最为迅猛。驯化牛最初的目的,正是为了给植物耕种提供劳动力,以及给日益增长的人口规模提供肉食。显然,种植业需要开垦肥沃的土地,城镇发展需要砍伐木材,这势必会挤压原牛的生存空间。
  在这个过程中,针对原牛的捕猎也从未结束。人们驯化了家牛,但饲养如此大的动物,成本和时间都很不划算。在许多地区还处在农业文明阶段时,家牛是农户最宝贵的财产,猎杀野生原牛作为肉食补充依旧是一种难以抵挡的诱惑。
  无法阻止的衰亡
  从古文献的记载中我们能清晰地再现原牛在重压下衰退的过程:在公元前5世纪,希腊的原牛已经非常罕见;公元前1世纪,即便是南征北战多年的恺撒,也只是在征服高卢时才得以一瞥原牛在野外的魅影;到了公元10世纪,欧洲大多数地区的原牛已经无法形成庞大的牛群;而在13世纪,就只有在中欧偏远地区的沼泽和森林里才能偶然听到它们沉重的鼻息了。
  欧洲的贵族们乐观地判断,只要禁止民间对原牛的狩猎,就足以减缓原牛数量下滑的趋势,但原牛种群锐减的速度显然超出了他们的设想。不得已之下,各国皇室又颁布法律,禁止了大多数贵族对原牛的狩猎-1359年,谢莫维特王子允许姑妈在自己的公国任意狩猎,但唯独排除了原牛。在波兰西部的森林中,皇室还划定原牛的保护区,并以减免赋税的优渥条件招募当地村民看守。对于胆敢继续盗猎原牛的不法之徒,皇室的法规毫不留情——只要一经发现,就地判处死刑。
  严苛的法律并非没有任何效果,当其他地区的原牛种群最终消逝后,波兰果然成了原牛最后的庇护所,但这种庇护也仅仅是延缓了悲剧到来的脚步。1564年,波兰皇室对保护区内的原牛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摸排,人们悲哀地发现,这种孔武的巨兽仅存38头;而26年后,这一数字便下滑到20头。1630年,皇家特使被派往原牛保护区调查牛群恢复情况,他惊讶地从当地看守口中得知,最后1头雌性原牛个体早已在3年前自然死亡。
  实际上,在波兰苟延残喘的这群原牛,很可能早已不能算作这个威猛种群的代表了。1620年,波兰保护区中的公牛死亡(多年之后人们才知晓,这可能就是最后一头雄性原牛个体),由它的牛角制成的饮酒杯被立刻呈送给波兰立陶宛联盟国王齐格蒙特三世。1655年,瑞典和波兰战端再起,这支牛角杯也被瑞典带回斯德哥尔摩。
  不过,对于这支牛角杯是否真的来自已经绝迹的巨兽,學界一直颇有疑惑——和古罗马时代遗留下的动辄1米多长的原牛牛角杯相比,这一支实在太短了。以往的观点认为,是人类对长有长角的原牛不断猎杀带来的“意外人工选择”,让最后存活的原牛种群出现了侏儒化、短角化的趋势,但对这支牛角杯的mtDNA研究表明,这头公牛身上出现了1个只存在于家牛群体中的单倍型, “最后的原牛”很可能是野生原牛和家牛再次杂交的后代。
  今时今日,家牛和瘤牛依旧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牛乳和牛肉是优质的蛋白质来源;牛皮紧实坚韧,无论是在箱包还是鞋履制作过程中都必不可少;在缺乏机械的地区,耕牛依然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劳动力;在原牛的故乡南亚次大陆,牛被赋予神圣的宗教意义;而在华夏大地,我们将牛视为崭新一年的图腾。但另一个事实是,这一庞大家族的根基,居然已经灭绝近400年了。
  在牛年的第1天,我讲述了1个悲伤的故事,这不太应景,但有意义。发生在原牛身上的故事最能反应物种灭绝的吊诡与迅猛,最能体现人类在其中的强大推动,和试图扭转局势时的无能为力。原牛几乎陪伴人类走过文明的全程,直到1627的崩塌才戛然而止,我们和其他自然造物的羁绊能否有不一样的结局?它们的故事能否始终延续?站在新年的起点,远去的原牛或许能帮我们解答谜题。
其他文献
博物馆在中小学研学旅行中具有重要的价值,针对不同需求的观众设计不同的课程有利于提升研学旅行的质量。本文以上海自然博物馆“演化的力量”精品研学课程为例,阐述依托博物馆资源和学生需求,利用“问题式学习”(PBL)教育理论开发课程的理念和思路,并通过实践研究和反思总结探讨博物馆如何助力中小学生更好地开展研学实践,使“研”和“游”真正结合起来。本项目的开发验证了以PBL为理论基础进行博物馆研学课程开发的可
2020年8月14日,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共同主办,国务院港澳办、中国科学院、中国铁路等单位支持的2020年青少年“云上科学营活动”全国开营仪式在新华网创意工场MR演播厅成功举行。“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孟庆海,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局长周德进,国务院台办交流局一级巡视员王明鉴,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辛兵、副主任刘会强,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高中处
“英特尔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Intel School of Distinction Award)由英特尔公司在美国设立,旨在奖励在科学和数学教育方面有出色成绩的学校。为引进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完善创新人才培养环境,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于2010年将这个项目带入中国,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一起,设立“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和奖励在科学教育中有出色成绩的学校,中国也成为在美国以外的第
本次实验活动是一个简单的游戏,但是要玩好也需要一点小技巧。让我们试一试,然后找出为什么这是一个挑战。  实验条件及材料  ·同一种颜色的1个大棋子和6个小棋子  ·与之前棋子不同颜色的1个大棋子和6个小棋子  ·棋盘(你可以用这里的链接下载棋盘并打印出来https://blog.doublehelix.csiro.au/wp-content/uploads/2019/03/agon-a3.pdf)
陈巍,理学博士,现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科技知识在古代世界的传播并把世界连为一体的历程。喜爱“上穷碧落下黄泉”,品鉴各个文明在应对相似问题时展现出的智慧。  从8世纪中叶起的百余年间,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统治者们推行开明包容的文化政策,在他们的支持及造纸术传播的推波助澜下,来自古希腊、古波斯、古印度甚至古代中国的深厚文化传统犹如百川汇流,彼此冲撞激荡,铸造了伊斯兰黄金时代
9月20日,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的第11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展映活动开幕式在天津大剧院拉开帷幕。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中国科技馆馆长殷皓,天津市委常委、市委教育工委书记于立军,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虹,天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卫东,天津市政协副主席李绍洪出席并共同启动展映活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苏万华,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辛兵
2015年暑假期间,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首届西部试点营开营。营员们在美丽的云南品尝科学的盛宴,感受不一样的夏天。营员们探究天文、地球、生命3个学科领域的科技前沿理论并体验最新科技成果;走进5所中国科学院科研机构和2所高等院校;开展专题科研探索、与科学家面对面、了解前沿科技成果、参观科普基地、赏析科普影片、参观国家重大科学装置;参与种子科学探究,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动物解剖、自然笔记,太阳黑子描绘
The Cover封面故事  今年致力于迎接科学上最大挑战的10名科学家:2020年值得特别关注的科学家包括应对山火烟雾、青少年自杀和地震监控等的研究人员。 News科学新闻  以鼻腔冠状病毒为目标的治疗方法或可有助于预防COVID-19:科学家正在开发并验证各种办法阻止病毒在鼻腔的主要区域定居。  这种寄生植物仅仅由鲜艳的花朵和怪异的吸盘组成:作为已知仅有的4种生物,管花菰就像小偷一样,它们靠从
2019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大连海事大学分营以“瀚海凌风”为主题,将活动整体划分为“梦青春”“梦科技”和“梦中国”3个篇章,对营员进行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等方面的教育培养。第1篇章“梦青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通过开展系列文化知识和科普知识讲座,带领营员领略航海科技史和航运业前沿科技成果,感受科学精神和科学魅力。第2篇章“梦科技:求真学问,练真本领”,通过开展现代技术和创新技术系列主题体验活动,
2020年10月14—16日,第5届科普场馆科学教育项目展评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重庆科技馆举办。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李晓亮,重庆市科协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牛杰出席颁奖典礼并为获奖项目颁奖。本届展评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和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共同主办。  本届展评共收到来自全国86家科技馆、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专业技术博物馆、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