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发展和生存的关键要素之一,为了在竞争中保持优势,企业必须充分重视信息技术给业务变革带来的冲击。经管类专业专为企业培养未来的职业经理人,因此有必要重新塑造新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齐峰(1970-),男,山西朔州人,浙江财经学院信息学院,副教授。(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财经学院教学科研重大课题(项目编号:JK200904)资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20-0084-02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企业生存的基本必要条件,市场竞争使信息化管理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新法则和技能。同时,也对能否培养出适应数字化、信息化企业经营和管理的企业未来管理者和决策者提出了挑战。经管类专业,无论是营销、会计、生产与运作管理、人力资源,还是任何企业运作中的其他专业,每一位毕业生都将作为一名知识工作者进入企业,并最终要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为企业服务或者运用新的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和创业。
因此,必须从社会技术的视角重新审视经管类专业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要从了解知识,到掌握技能,再到从思想和观念上理解信息技术的商业价值和战略价值,以及在创新过程的促进作用,从而使学生在专业学习、工作以及创新和创业过程中,能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价值,并且在决策制定、执行和管理过程中,善于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决策的质量和效率,挖掘更大的商业价值,提高创新能力。同时要有效解决知识、技能和思维三者的结合,综合性训练要有机结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这样才能构建三位一体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何具体应用,觉得前面学到的东西有用,同时也了解具体的专业领域必须要应用前面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到为什么用信息技术。
本文通过梳理现有面向经管类专业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在充分考察和研究知识经济时代对经管类专业信息技术素养的新需求的基础上,从社会技术的视角出发,重新设计了面向完全学分制的新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为进一步理顺和改革新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面向经管类专业的信息技术素养培养的新需求
信息技术素养通常从四个层次加以解释: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和技术;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意识指的是对信息要求的欲望和兴趣,对信息价值的敏感性,以及利用信息为个人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愿望等。信息知识和技术包括: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基本的多媒体知识;基本的网络知识。信息能力指的是信息工具的使用能力,包括信息收集获取能力、信息分析鉴别能力、信息加工处理能力、信息沟通和交流的能力、信息再生创新能力以及信息的综合应用能力。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获取、使用、制造和传播过程中,应该遵守的伦理道德规范,注重知识产权保护,以及遵循信息法律和法规,尤其是面临愈来愈严重的信息污染、信息滥用、信息侵权和信息犯罪情况下。在这四个层次中,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
经管类专业培养的是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职业经理人,因此他们不仅要具有一般意义上的信息技术素养,比如要具有一般的信息技术知识、掌握并熟悉一般的信息技术工具(文字处理、电子邮件、网络浏览等),同时还应该掌握直接与专业相关的专业软件工具包,并且有非常清楚的信息意识,了解并能在业务过程中体现信息的价值,善于利用信息工具改善业务流程、挖掘和创新业务价值,提升企业的竞争地位。综合分析经管类专业的特点,知识经济时代下,经管类专业对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有了新的要求。
1.具有敏感的专业信息意识
能随时感受到专业领域中的信息需求,能够理解和评价专业领域中的各种现象,能够对相关信息自觉地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能够意识到信息技术的专业价值,能够在业务领域自觉地挖掘信息价值,促进业务竞争优势的提升。
2.具有专业相关的基本信息知识和信息技术
比如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信息产生、加工处理、传播的基本知识,信息安全和保密的基本知识等。基本知识是提高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的基础。
3.具有与专业要求相适应的信息能力
这里信息能力包括两个层次:基本能力,包括文字处理、展示、一般数据处理、交流沟通等;专业能力,包括专业工具软件包、高级统计分析、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企业应用集成等,除了掌握这些专业工具软件包的操作之外,还需要对其信息处理的原理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在企业应用中更好地体现信息技术的价值。
4.在信息应用过程中,能够自觉地遵循信息道德和信息规范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当信息滥用、信息侵权严重影响信息的正常使用、传播和交流时,作为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更要具有严谨的信息道德和信息规范意识,因为,稍有不慎,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二、现有“信息技术”课程体系架构
浙江财经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是一所以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主体的财经类院校,其中经管类专业占全校本科专业的64.86%,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占全校在校生总数的70%以上。同时,经管类专业也是我校办学历史最久、最具特色的主要专业。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开设好符合经管类专业发展需要的“信息技术”课程,对于我校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信息学院面向经管类专业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有:大学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应用基础、商业信息技术、计算机实用技术、多媒体技术、Flash动画设计、Internet与网页设计、管理信息系统、企业资源计划(ERP)、ERP软件应用、知识管理与信息应用等。其构成关系如图1所示。
从图1中看出,III区的课程是面向全校大一学生开设的基础课程,II区的课程是面向全校开设的学科选修课程,I区的课程是面向经管类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从教学内容上也反映了信息技术类课程的三个层次的要求:认知、技能和综合性。
目前此类课程的体系虽然已基本建成,但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1)在第I类课程中,部分课程内容设置起点相对偏低,与新课改后高中阶段的“信息技術”课程内容部分有重复。(2)集中在第I类课程上,主要表现为课程比较宏观、内容较空泛,一方面与经管类专业背景结合较少,另一方面偏重于技术层面的东西太多,理论性内容太多,实践应用性的内容太少,与第II类和第III类课程的结合太少,缺乏生动的案例以及实践环节,偏离了综合性要求的初衷——不是要求学生去应用技术真正地去开发系统,而是要求学生理解信息技术的商业价值和战略价值,并在其专业领域的决策和执行过程中加以应用。(3)集中在第II类课程上,课程的主要内容大都基于原有的学科体系,注重理论和体系的完整性,缺少与经管类专业背景知识的沟通和融合。而且内容较简单,许多内容属于认知类的范畴,与第III类课程的内容有重复或者部分内容完全可以在第III类课程中解决。(4)从整个课程体系上来看,还缺乏一个统一的面向经管类专业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体规划,各层次的课程设置还不尽合理,其中第II类课程的设置没有反映出经管类专业应该掌握的信息技术的内容,另外各层次课程的内容存在着重复、缺失,需要进行进一步整合。
三、完全学分制基础上的信息技术类课程体系新构建
通过对长三角地区财经类院校的广泛调研,我们了解到在完全学分制环境下,不同高校都对面向经管类专业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和实践,具体的措施包括:以学生为中心,充分结合学生的个体需求,进行差异化培养和教学。在信息技术的课程设置方面,通过入学测试,按照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能力的不同,分别采用免修、免听、免试等方式,对学生适当分流,分流的学生可以选修更高层次的信息技术类课程。
在此调研的基础上,我们从我校经管类专业的共性出发,从信息技术的社会经济角色出发,通过对比分析,设计了面向经管类专业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具体制定的原则和依据如下。
其一,从经管类专业的共性出发,构建并实施一个满足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既具前瞻性,又具灵活性。通过对国内外知名高校经管类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体系的充分调研,分析我校经管类各专业之间对信息技术的共性需求,梳理信息技术各层次课程之间的关系,将内容划分为相对独立的模块,加强各层次模块纵向之间的延续性,结合完全学分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基础和专业背景,允许学生灵活选择,形成一个规范的体系。
其二,应用社会技术理论,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是一个技术系统,更重要的是社会系统,强调以社会系统视角梳理相关课程,对内容重新定位,设置和设计更符合专业需求的课程。
研究社会技术理论,对综合性的课程重新定位,弱化技术方面的内容,强调和专业课程内容的融合,丰富案例库,构建灵活多样的立体式教学模式。
其三,在综合性课程中,探索与“信息技术”课程融合的教学方法。在综合课程中,设计课程内容和实验实践项目,将前面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和经管类专业背景结合起来,融会贯通,提高综合效应。
在以上原则指导下,提出了面向经管类专业的“信息技术”课程新体系,以反映知识经济时代对经管类专业信息技术素养培养的新需求。如表1所示。
该课程体系进一步理清了“信息技术”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模块划分更加合理化,也满足了完全学分制的要求,同时在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培养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强化了信息价值在业务处理中的集中体现,也强调了从社会技术系统的视角重新审视和挖掘信息技术的战略价值,为流程变革、业务创新和竞争优势的提升提供支撑。
四、结论
课程体系的构建既考虑了完全学分制的要求,又从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共性出发,克服了原来课程体系中的内容重复、层次不清、模块交叉,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培养不足的缺点,同时在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方面强调了课程之间相互衔接,为下一步教学计划的调整和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秋生,周绿林,赵广凤.经济管理类专业“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25(3):71-74.
[2]踞春华,周怡.高校财经类专业“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设计与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7,(9):76-77.
[3]葉龙.财经类专业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研究[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7,8(4):91-93.
[4]王俊杰.略论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J].图书馆论坛,2004,24(4):194-196.
[5]李耀俊.美国ACRL理工科大学生《科技素养标准》详解与启示[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0,(3):66-68.
(责任编辑:刘辉)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齐峰(1970-),男,山西朔州人,浙江财经学院信息学院,副教授。(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财经学院教学科研重大课题(项目编号:JK200904)资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20-0084-02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企业生存的基本必要条件,市场竞争使信息化管理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新法则和技能。同时,也对能否培养出适应数字化、信息化企业经营和管理的企业未来管理者和决策者提出了挑战。经管类专业,无论是营销、会计、生产与运作管理、人力资源,还是任何企业运作中的其他专业,每一位毕业生都将作为一名知识工作者进入企业,并最终要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为企业服务或者运用新的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和创业。
因此,必须从社会技术的视角重新审视经管类专业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要从了解知识,到掌握技能,再到从思想和观念上理解信息技术的商业价值和战略价值,以及在创新过程的促进作用,从而使学生在专业学习、工作以及创新和创业过程中,能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价值,并且在决策制定、执行和管理过程中,善于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决策的质量和效率,挖掘更大的商业价值,提高创新能力。同时要有效解决知识、技能和思维三者的结合,综合性训练要有机结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这样才能构建三位一体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何具体应用,觉得前面学到的东西有用,同时也了解具体的专业领域必须要应用前面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到为什么用信息技术。
本文通过梳理现有面向经管类专业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在充分考察和研究知识经济时代对经管类专业信息技术素养的新需求的基础上,从社会技术的视角出发,重新设计了面向完全学分制的新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为进一步理顺和改革新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面向经管类专业的信息技术素养培养的新需求
信息技术素养通常从四个层次加以解释: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和技术;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意识指的是对信息要求的欲望和兴趣,对信息价值的敏感性,以及利用信息为个人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愿望等。信息知识和技术包括: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基本的多媒体知识;基本的网络知识。信息能力指的是信息工具的使用能力,包括信息收集获取能力、信息分析鉴别能力、信息加工处理能力、信息沟通和交流的能力、信息再生创新能力以及信息的综合应用能力。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获取、使用、制造和传播过程中,应该遵守的伦理道德规范,注重知识产权保护,以及遵循信息法律和法规,尤其是面临愈来愈严重的信息污染、信息滥用、信息侵权和信息犯罪情况下。在这四个层次中,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
经管类专业培养的是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职业经理人,因此他们不仅要具有一般意义上的信息技术素养,比如要具有一般的信息技术知识、掌握并熟悉一般的信息技术工具(文字处理、电子邮件、网络浏览等),同时还应该掌握直接与专业相关的专业软件工具包,并且有非常清楚的信息意识,了解并能在业务过程中体现信息的价值,善于利用信息工具改善业务流程、挖掘和创新业务价值,提升企业的竞争地位。综合分析经管类专业的特点,知识经济时代下,经管类专业对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有了新的要求。
1.具有敏感的专业信息意识
能随时感受到专业领域中的信息需求,能够理解和评价专业领域中的各种现象,能够对相关信息自觉地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能够意识到信息技术的专业价值,能够在业务领域自觉地挖掘信息价值,促进业务竞争优势的提升。
2.具有专业相关的基本信息知识和信息技术
比如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信息产生、加工处理、传播的基本知识,信息安全和保密的基本知识等。基本知识是提高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的基础。
3.具有与专业要求相适应的信息能力
这里信息能力包括两个层次:基本能力,包括文字处理、展示、一般数据处理、交流沟通等;专业能力,包括专业工具软件包、高级统计分析、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企业应用集成等,除了掌握这些专业工具软件包的操作之外,还需要对其信息处理的原理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在企业应用中更好地体现信息技术的价值。
4.在信息应用过程中,能够自觉地遵循信息道德和信息规范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当信息滥用、信息侵权严重影响信息的正常使用、传播和交流时,作为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更要具有严谨的信息道德和信息规范意识,因为,稍有不慎,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二、现有“信息技术”课程体系架构
浙江财经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是一所以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主体的财经类院校,其中经管类专业占全校本科专业的64.86%,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占全校在校生总数的70%以上。同时,经管类专业也是我校办学历史最久、最具特色的主要专业。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开设好符合经管类专业发展需要的“信息技术”课程,对于我校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信息学院面向经管类专业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有:大学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应用基础、商业信息技术、计算机实用技术、多媒体技术、Flash动画设计、Internet与网页设计、管理信息系统、企业资源计划(ERP)、ERP软件应用、知识管理与信息应用等。其构成关系如图1所示。
从图1中看出,III区的课程是面向全校大一学生开设的基础课程,II区的课程是面向全校开设的学科选修课程,I区的课程是面向经管类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从教学内容上也反映了信息技术类课程的三个层次的要求:认知、技能和综合性。
目前此类课程的体系虽然已基本建成,但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1)在第I类课程中,部分课程内容设置起点相对偏低,与新课改后高中阶段的“信息技術”课程内容部分有重复。(2)集中在第I类课程上,主要表现为课程比较宏观、内容较空泛,一方面与经管类专业背景结合较少,另一方面偏重于技术层面的东西太多,理论性内容太多,实践应用性的内容太少,与第II类和第III类课程的结合太少,缺乏生动的案例以及实践环节,偏离了综合性要求的初衷——不是要求学生去应用技术真正地去开发系统,而是要求学生理解信息技术的商业价值和战略价值,并在其专业领域的决策和执行过程中加以应用。(3)集中在第II类课程上,课程的主要内容大都基于原有的学科体系,注重理论和体系的完整性,缺少与经管类专业背景知识的沟通和融合。而且内容较简单,许多内容属于认知类的范畴,与第III类课程的内容有重复或者部分内容完全可以在第III类课程中解决。(4)从整个课程体系上来看,还缺乏一个统一的面向经管类专业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体规划,各层次的课程设置还不尽合理,其中第II类课程的设置没有反映出经管类专业应该掌握的信息技术的内容,另外各层次课程的内容存在着重复、缺失,需要进行进一步整合。
三、完全学分制基础上的信息技术类课程体系新构建
通过对长三角地区财经类院校的广泛调研,我们了解到在完全学分制环境下,不同高校都对面向经管类专业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和实践,具体的措施包括:以学生为中心,充分结合学生的个体需求,进行差异化培养和教学。在信息技术的课程设置方面,通过入学测试,按照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能力的不同,分别采用免修、免听、免试等方式,对学生适当分流,分流的学生可以选修更高层次的信息技术类课程。
在此调研的基础上,我们从我校经管类专业的共性出发,从信息技术的社会经济角色出发,通过对比分析,设计了面向经管类专业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具体制定的原则和依据如下。
其一,从经管类专业的共性出发,构建并实施一个满足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既具前瞻性,又具灵活性。通过对国内外知名高校经管类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体系的充分调研,分析我校经管类各专业之间对信息技术的共性需求,梳理信息技术各层次课程之间的关系,将内容划分为相对独立的模块,加强各层次模块纵向之间的延续性,结合完全学分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基础和专业背景,允许学生灵活选择,形成一个规范的体系。
其二,应用社会技术理论,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是一个技术系统,更重要的是社会系统,强调以社会系统视角梳理相关课程,对内容重新定位,设置和设计更符合专业需求的课程。
研究社会技术理论,对综合性的课程重新定位,弱化技术方面的内容,强调和专业课程内容的融合,丰富案例库,构建灵活多样的立体式教学模式。
其三,在综合性课程中,探索与“信息技术”课程融合的教学方法。在综合课程中,设计课程内容和实验实践项目,将前面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和经管类专业背景结合起来,融会贯通,提高综合效应。
在以上原则指导下,提出了面向经管类专业的“信息技术”课程新体系,以反映知识经济时代对经管类专业信息技术素养培养的新需求。如表1所示。
该课程体系进一步理清了“信息技术”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模块划分更加合理化,也满足了完全学分制的要求,同时在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培养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强化了信息价值在业务处理中的集中体现,也强调了从社会技术系统的视角重新审视和挖掘信息技术的战略价值,为流程变革、业务创新和竞争优势的提升提供支撑。
四、结论
课程体系的构建既考虑了完全学分制的要求,又从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共性出发,克服了原来课程体系中的内容重复、层次不清、模块交叉,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培养不足的缺点,同时在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方面强调了课程之间相互衔接,为下一步教学计划的调整和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秋生,周绿林,赵广凤.经济管理类专业“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25(3):71-74.
[2]踞春华,周怡.高校财经类专业“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设计与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7,(9):76-77.
[3]葉龙.财经类专业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研究[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7,8(4):91-93.
[4]王俊杰.略论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J].图书馆论坛,2004,24(4):194-196.
[5]李耀俊.美国ACRL理工科大学生《科技素养标准》详解与启示[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0,(3):66-68.
(责任编辑:刘辉)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