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心引力》,大家找出好多茬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h2727870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现在临时中断音乐节目,向大家报告‘洲际无线电新闻社’的重要新闻:今晚7点50分的时候,芝加哥天文台的法勒尔教授发现火星上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次白热气体爆炸!据分光镜观察,这种气体是氢,现时正以极高的速度向地球移动。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天文台的皮尔逊教授已证实了这一观察……”
  正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频率里传来的这么一段话,使得全美发生了一系列恐慌事件,人们以为外星人真的入侵地球了。1938年11月1日出版的《费城探询者报》详尽描述了头一天全美发生的乱象——“听到广播,在费城,妇女和儿童尖叫着跑出家门,新泽西州的纽瓦克城出动了救护车。在南方,成千上万的人跪在街头不停地祷告。几分钟内,各地报社、广播电台和警察局被急切的电话打爆。正驾车穿越新泽西州的人听到广播后立即调头而去,公路上一片大乱。人们根本不再理会电台的解释,在北卡罗来纳州、阿拉巴马州、亚特兰大州、田纳西州,西弗吉尼亚州……,各地乱作一团。歇斯底里的罗得岛人甚至又哭又叫,要电力公司‘关掉电灯!让外星人找不到这座城市!’”
  好吧,这一切都发生在1938年。
  今天,当听众到观众都不那么好骗了,即使是很像真的一样的3D。当2013年,著名导演阿方索·卡隆执导的美国电影《地心引力》全球热映之时,许多人怀疑演员桑德拉·布洛克饰演的宇航员石博士(Dr. Ryan Stone)是否真能以影片中的方式,换乘中国神舟飞船回到地球。面对逼真的视觉效果,比如空间站爆炸的碎片满天飞,确实会有观众情不自禁地躲来躲去,甚至不自觉地摘掉3D眼镜,可在观影后,大多在一笑之余,问一句——是真的吗?
  那么,就不妨做一个“大家来找茬”的游戏,看看《地心引力》到底有几处硬伤。
  卫星碎片反着飞
  《地心引力》剧组请来的科学顾问,是在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供职15年的科学家凯文·格雷泽。同时,制片方声称影片是基于事实拍摄的,换言之,这可真的不是一部搞笑剧。
  但在影片公映之后,格雷泽的同行们却纷纷站了出来。
  天体物理学家、罗斯地球与太空中心海顿天象馆弗雷德里克·罗斯馆馆长奈尔·德葛拉司·泰森就在其推特上列数了《地心引力》的几大硬伤。比如卫星碎片飞行的方向反了,气旋的方向反了。影片中,俄罗斯导弹击毁了自家的卫星,导致无数卫星碎片袭扰到哈勃太空望远镜。片中卫星绕行地球的方向,全部都是由东到西,这一点完全错误,因为几乎所有地球卫星,都是由西向东飞。
  泰森称:“轨道上出现卫星等航天器事故是正常的事件,发生轨道碰撞或者爆炸后,会形成无数的碎片,但是影片中的卫星碎片几乎都是自东向西运动,这与现实情况不符合,因为发射卫星时都是向东发射,利用地球自转减少发射卫星的燃料消耗,这也是为什么航天发射场修建在纬度低的地方更好,比如卡纳维拉尔角就是一个不错的地方。”
  如果影片中的卫星碎片飞行方向是真的,很有可能太阳真的从西边出来了。
  轨道不同如何中转
  泰森认为,影片中关于卫星碎片的问题还不止一处。比如影片开头,当通信卫星爆炸时,瞬间释放出无数卫星碎片,并导致哈勃望远镜受损。泰森认为这与现实不符。现实情况是哈勃太空望远镜距离地球表面的高度不到600公里,而通信卫星的轨道高度在3.6万公里。而影片之后出现的国际空间站、中国天宫,现实中的轨道高度都在350公里左右。换言之,影片中卫星碎片袭扰哈勃的事情如果发生,那么那颗俄罗斯通信卫星的轨道高度之低,已经低到无法正常进行通信服务的程度,这种情况根本不可能发生。
  而石博士想从哈勃到达国际空间站,再从国际空间站到达天宫,这种情况是否可能发生呢?这可以从三个航天设备的所处位置进行分析。三者不仅轨道高度不同,倾角也都不同,比如国际空间站的为51.65°,哈勃望远镜为28.5°。在《地心引力》拍摄期间,还未发射的天宫一号,如今的轨道倾角是42.78°。
  2012年1月7日,英国《太空飞行》杂志就曾披露称,一架从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升空的代号为X-37B的美国空军轨道试验飞行器,其运行轨道和轨道倾角与中国的“天宫一号”非常接近。这架X-37B第二次发射时轨道倾角为42.8度,与天宫一号只差0.02度,该杂志由此推断X-37B运行轨迹也与天宫一号非常接近。并称“根据已经披露的信息有人得出这样的结论,天宫一号被X-37B跟踪了。”
  上海航天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告诉《新民周刊》:“国际空间站、哈勃望远镜以及天宫一号之间,理论上是可以互相‘走动走动’的,但这需要轨道飞船进行数次变轨机动。”而《地心引力》影片中,宇航员飘飘忽忽就直接从哈勃到了国际空间站,又飘飘忽忽到了天宫。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任务组负责人瑞伯·思科威尔在接受采访时,也指出——乔治·克鲁尼利用身上的喷气背包,带着同伴从太空望远镜飞向国际空间站,根本不可能發生。“从这点到另一点,所需的能量即便是宇航飞船载满燃料都无法做到。克鲁尼所用的喷气背包看起来像是MMU(载人机动装置),早已经过时了。”
  知乎网一位网友所言,也很有道理:“石博士乘坐俄国的航天器接近我天宫时,看起来好像就是‘瞄准’与‘发射’这么简单,但实际上换轨需要经过精确的计算。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事故发生前,跟地面NASA还未失去联系,七个宇航员加地面几百个工程师和科学家,都没能来得及在飞船爆炸前找出如何返回国际空间站的办法,最后七个人全军覆没了。”言下之意,凭什么影片里演员想怎么飞就怎么飞?
  《新民周刊》注意到一个细节,则是当石博士进入国际空间站时,国际空间站空无一人。进站以后,国际空间站有一个舱室有火球冒出,之后又有舱室发生小型火灾。这里的错误也不少。首先,目前的国际空间站是有人值守的,而假若国际空间站无人值守,那当石博士进入空间站后,站内未必能够立即提供适合人类呼吸的氧气。比如今年6月神舟十号发射之前,天宫一号就已经在做迎接新客人的准备,舱室排出有毒气体,制氧等等,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假若石博士进入的国际空间站有火苗冒出,说明站内有氧气,起码站内得有人吧?没有人的废弃空间站,凭什么会有氧气?又怎么着火的?影片里都找不到答案。   难道是为了俏和帅?
  众所周知,《地心引力》所反映的是失重的太空状态,比如中国天宫中飘飘忽忽飞出的乒乓球拍,做得就很逼真。在地球上拍摄失重状态的电影,《地心引力》绝不是第一部,自1977年开始,卢卡斯电影公司就率先推出《星球大战》系列电影。可这类电影拍摄至今到《地心引力》,仍然有许多反映无重力情况下的细节明显有误。
  比如石博士在太空舱里摘掉面罩后,头发非常平顺。许多看过6月份王亚平太空授课的观众,一眼就能发现其中的不同。王亚平在天宫一号里,摘掉面罩后,头发是上翘的。无论是神舟九号还是神舟十号,无论是刘洋还是王亚平,观众都能看到在太空飞行数日之后,这两位女性明显有些浮肿的脸。在太空失重的状态下,石博士能保持俏佳人的面容,甚至在太空舱内脱掉太空服,大秀手臂和美腿。一位前美国国家航天局航天员称:“《地心引力》里,石博士的内衣也不是很正确,即使是在太空舱内,航天员也是全身包紧的。” 科幻小说《与月球失之交臂》的作者杰弗瑞·克鲁杰表示:“真正的宇航员从太空回来会浑身是汗,他们的衣服会被穿成‘尿布’。” 加拿大宇航员海德菲尔德表示:“在航天服内,我们会穿一件液体冷却服,还会穿类似‘成长裤’的内裤。经过数小时排汗,脱下宇航服时头发就像老鼠毛一样。在太空中,没人能像内衣模特一样漂亮。”
  而更深一步思索,会发现在失重状态下完全不会发生的一个现象——乔治·克鲁尼饰演的科瓦尔斯基之死。当时科瓦尔斯基告诉石博士,说她脚下的绳子拉不动两个人,为此解开系带坠入了太空,把生的机会留给了同伴。可在太空失重的状态下,一个人的重量和两个人的重量,乃至十个人的重量,只要拴在一根绳子上,都只要轻轻一带就能拉回身边,根本不会有持续的引力拖着。即便放手,他也只会飘在原地不动而已。这俏佳人和帅哥到底是在太空还是地球呢?
  想来,这地球人在地球拍摄的电影,终究逃不出地球的“轨道”。值得庆幸的是,当影片公映后,能引起人们如此热议,而不是像1938年那样造成几乎全民误解,这也正说明了时代的进步。
  最后,不得不提阿方索·卡隆對电影主题的说法。卡隆认为,电影末段石博士乘坐神舟飞船回到地球,坠入海里,海水进入舱内,出现很多气泡,是比喻人类的一种进化,因为人类最初本就是从水里的单细胞生物进化而来的,影片的结尾,Ryan从海中缓缓爬到陆地,适应了一下,最终爬起来直立行走,整个过程如同人类进化、生命演变的缩影。而现实情况是——无论中、美、俄各种航天器,回到地球的第一时间,宇航员由于地心引力的作用,无法第一时间站起来,更遑论从海底游到海平面。《地心引力》,毕竟只是电影。
其他文献
以张艺谋为代表的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是20世纪80年代毕业于我国北京电影学院的一批优秀学生,对于我国电影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所制作的很多影视作品不仅注入了新
小儿心脏术后气管切开误吸致呼吸心跳骤停一例石家庄市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050082]马继红,鲍玫,郭斌心脏术后气管切开常见的并发症有出血、误吸、感染、气管套管梗阻、咽下障碍、溃疡形
82例小儿厌食症发锌测定分析及治疗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县人民医院(519100)赵华新厌食症是指小儿较长时间的食欲减退,甚至对任何食物都有厌烦的感觉。产生厌食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献报道微
选用低含硫的廉价轻质油为原料,经加氢脱芳烃得到合格的链烷烃稀释剂。对多种催化剂进行了筛选,从中筛选出高芳烃饱和性能的催化剂,并考察了反应温度、压力、空速、氢油比、预处
剖析了传统的热壁减压转油线存在的低速段水平直管热位移量大,对减压蒸馏塔和支架的推力大以及硫腐蚀严重等问题,详细介绍了冷壁减压转油线技术的开发及其在常减压蒸馏装置上的
本文采用扩大样品处理量,用稀硝酸润湿──炭化——高温灰化方法进行样品预处理,空氧一乙炔火焰直接测定溶液,氘灯扣除背景吸收原子吸收法,测定植物性食物中锌、铜、铁、锰、镉、
婴幼儿化脓性脑膜炎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分析焦雄,张如弼,焦旭文化脓性脑膜炎(简称化脑)为小儿,尤其是婴幼儿时期常见感染性疾病。文献报道,2岁以下患儿的病死率可达60%[1]。早期诊断并及时
对CJ30-18型采油井架进行了卧式轴向加载型式试验,并电测了主要构件的应变,静压缩载荷最大为1000kN,最大的压应力绝对值为127MPa,低于井架材料的屈服极限(240MPa),这就考核了井架的抗
1996年是“九五”规划的第一年,石油战线在各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层。既保持了油、气产量、储量的持续增长,又有效地控制了投资、成本的上升,实现了生产和效益的同步增长,创出了历
环保迫使硫的允许排放量降低,且全球性地降低燃料的含硫指标,随着合破原油数量增加,每年回收的硫量逐年增加。为满足硫排放的环保要求,美国天然气中HZS的99.8%必须脱除,一般使用Cl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