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京某部委工作的刘红把自己的女儿送到美国“交换家庭”,自己在北京的家里则迎来了来自美国的同龄女孩。为了为国争光,刘红设法尽量好好招待这个美国女孩。然后她问美国女孩:“中国好不好?”美国女孩用外交辞令委婉作答,表示感谢。半年后,自己的女儿交换回来了,刘红加倍优待女儿,然后问女儿:“美国好还是中国好?”女儿答:“美国好。”原来,美国的学校课程轻松、气氛活跃,这些都是中国学校没有的,不管刘红怎么努力,靠她自己也给不了孩子美国那样的学校生活。
刘红的女儿从此全力备考美国的大学入学测试。对于这种现象,青少年问题专家、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表示,这还不能算是游学失败,还有更失败的。他呼吁,少年外出游学的路上要防止走偏。
少年游学出问题
孙云晓认为:“家长希望让孩子看看国外的教学环境,增长见识,提高学习的目的性和动力。结果有的孩子去国外看了以后,反而学习兴趣降低了。因为国外很多学校学生上半天课,其余半天,学生都是在运动或者发展兴趣爱好,中国学生去了之后因为只看到表面现象,很多人很震撼,回来反而不想上学了。家长花钱买回孩子厌学。”
少年外出游学的形式不仅限于“交换家庭”形式。更多的少年游学是以夏令营和冬令营形式进行的。2012年8月,发生了一起中国赴英国少年游学夏令营中出现大学生情侣团员,而且还殴打初中学生的事件。
来自无锡的家长陆先生介绍说,自己14岁的儿子在伦敦游学期间遭到同团大学生情侣殴打,打人的大学男生身高1.8米。小陆参加的是新东方语言学校组织的英国留学体验系列“伦敦 剑桥”3周深度游学营,7月30日英国当地时间9时,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发生了大学生情侣殴打同队低龄初中生事件。
事发后组织者没有报警,由校医草草检查了一下就没有其他举动。陆先生的儿子(下称小陆)的心理开始变得忧郁。“带队老师告诉我,孩子8月5日在英国搭乘轨道交通时,别人都走天桥,他为躲避大家,竟然直接从铁道上就走过去了。”陆先生说。
新东方总部国际游学推广管理中心“英加组组长”金飞飞这样解释:打人的大学生是一对情侣,跟小陆一起是混龄游学团成员,此前互相不认识。冲突的起因,是小陆拍了女生的照片,男生很生气要求删掉,但小陆不肯,还骂了脏话,双方于是就扭打起来了。14岁的孩子当然不可能是大学生的对手,所以就被打了。
金飞飞表示,小陆的年龄处于青春期,事发后不愿意去医院也不肯和家长通话。金飞飞称,小陆不仅乱拍照,还犯了很多错误,带队老师和同团的团员都可以证明。新东方拟了一份列举小陆诸多“罪证”的清单给陆先生,但陆先生依然觉得,就算老师说的都是真的,孩子的确犯了错,但他毕竟是未成年人,需要得到应有的保护。而大学生情侣当众亲热,已经违反了游学团的规定,主办方不处理违反规定的,反而处理被打的,立场有问题。
不成功游学之旅
小陆参加的国际游学团明文规定不得谈恋爱、异性不准同宿,但实际上却存在大学生情侣在公开场合亲密的情况,而大学生情侣公开场合做出的一些举动或多或少会对刚进入青春期的小陆产生一定不良影响。此外,14到23周岁混龄团的年龄心理跨度还是比较大的,安排这个年龄段的人在一起,主办方是怎么考虑的?
对此,新东方国际游学推广管理中心公关经理高晟表示,学生在参团的时候,主办方没有办法确定学生之间是否是情侣关系,也无法防止学生情侣共同参团的情形。在游学过程中,领队老师会叮嘱大学生情侣,请他们注意自己的行为。
曾组织游学活动的旅行社从业人员苑京告诉《教育》旬刊记者,许多游学团主办方不是旅行社而是教育培训机构,他们不受旅游业管理条例制约,操作不够规范,除个别团注明安排学生住宿当地学校校舍以外,其余均对食宿标准、是否包含景点门票等重要信息略而不提。由于缺乏出境团队的组织管理经验,不但容易出现纠纷,而且纠纷发生后难以追责。
14岁的无锡少年小陆最终被主办方以“不良行为威胁到其他团员安全”为由强制送回国。他的这趟英国之行显然算不上一次成功的游学之旅。
“游而不学”现状堪忧
目前国内的诸多少年游学组织者,包括新东方,均没有取得“国际游学”相关资质。这是因为“国际游学”并未被纳入任何一个行政许可。这也意味着,“国际游学”在国内尚处于监管空白区。这块空白有多大呢?据美国旅游接待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11年到美国游学的中国学生大约有10万人次,2012年前3个季度就已超过13万人次。
湖北初中学生夏丫2012年8月与20多名同学一起赴美国暑期游学两周,几乎耽误了暑假作业。夏丫对美国印象最深的是一系列奢侈品品牌,对于到访过的美国校园却没有多少印象。她是在学校报名参加的游学团。《教育》旬刊记者采访了解到,游学团一般有两大组织途径,一种是孩子所在学校推荐或组织,另一种是语言培训教育机构组织,比如新东方等,而前者所占比重更大。也就是说,公办学校已经成为少年游学市场的主要参与者。
游学团之所以大行其道,是因为多以名校游为吸引,行程中有哈佛大学、西点军校、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名校,带孩子到这些学校咨询入学申请和奖学金申请等。但是,现实中“游而不学”或“少学”是目前游学团普遍存在的问题。据美国导游司柯特介绍,游学团刚兴起时,大多数团队的确还是安排较多与学习交流有关的活动,旅游仅是附带。而如今到美国游学的相当比例团队都仅安排三分之一的时间交流学习,三分之二左右时间都是在纯旅游消费。事实上,所谓的交流学习也仅仅就是带孩子参观一下学校,然后找间教室放映一些幻灯片,或发放一些介绍学校历史及入学要求等的资料。这些操作都非常简单,很多时候甚至都不需要专业的老师接待,只要该校的中国留学生接待。
“游而不学”的原因竟是带队教师的购物需求,接待方为满足教师需求,也为自己盈利,在游学行程中安排大量购物内容。尽管导游也知道这并不适合孩子,但鉴于老师的强烈要求,通常都会将购物加入行程。 恢复健康的少年游学
中国古代一直有“壮游”的传统,青年人要脱离家庭,外出行走天下。欧洲历史上也有这样的传统。但是在当代中国,这个传统中断了。孙云晓认为:“中国的青少年现在非常缺乏体验,中小学生的天地非常狭窄,课业负担很重,体验的机会贫乏。”
孙云晓本人身体力行“壮游”的传统。他的女儿毕业于北京月坛中学,这是一所以日语学习为特色的学校,跟日本有长期的交流,休学旅行、民宿活动,坚持了20多年。孙云晓的女儿在上初中和高中期间,家里接待过4批日本学生和老师,而她自己也两次到日本去民宿。
孙云晓表示,现在中国开始恢复了游学主题夏令营,但是很多时候这个主题跑偏了。他曾经在法国巴黎的“老佛爷”商店看到里面挤满了中国孩子,买各种各样的名牌,由此萌生出一丝忧虑:这样的游学不适合未成年孩子。
“未成年人不适合住高级宾馆、购买奢侈品的旅行,他们有更多成长的需要,更多开阔眼界的需要。”孙云晓认为,组织者或家长应该为青少年设计特定路线,包含文化、历史、人文内容。“比如在丹麦,能不去看看安徒生吗?当你走在他写的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走过的那条街上,你能够没有触动吗?到了法兰克福,能不去海德堡看一看歌德的故居吗?到了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你能不去寻访一下诺贝尔吗?”孙云晓认为,有很多文化名人,其实是青少年精神上的导师,精神上的火炬,有机会就要去看看。
但现实却恰恰相反,是青少年的旅行偏偏就缺少这些内容。孙云晓建议:“我们在推动游学的活动当中,一定要满足青少年的精神成长需要,甚至可以搞一些世界文化名人之旅,寻访历史人物,让阅读和游历、寻访结合起来。”
青少年游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尽可能让他们住进当地人的家里。这是孙云晓一直提倡的:“如果要了解一种文化,一个民族,只住宾馆走马观花地看一看,绝对是不够的。如果能够在当地,特别是在同龄人的家里住上一周,或者更长时间,那么对一个民族和文化,理解肯定是不一样的。”
在美国从事律师执业的女律师丁媛媛告诉《教育》旬刊记者,中国学生和美国的接待家庭之间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有时他们相处困难,但在学校里交到了很好的朋友。因此,当他们调换接待家庭时,学校的同学和老师成为了他们新的接待家庭。
丁媛媛介绍说:“有的孩子,进入的家庭突然发生了变故,但这家庭的人真的很善良。这时,有些中国孩子会选择和接待家庭共度难关,这些中国孩子往往有意外的收获。有个中国女孩,她的接待家庭是白人,但住在黑人区。这女孩在国内的生活条件非常好,她因此一直要求调换家庭。但这个接待家庭得到接待组织的强力推荐,说他们人非常好。在女孩到达之前,接待家庭的爸爸突然去世,只剩下接待妈妈。女孩此时决定接受这个家庭,坚持和接待妈妈一起生活,她们彼此照顾、彼此安慰。她的接待妈妈开着破烂的小卡车,带她在小镇兜风,沿路的黑人都善意地和她打招呼,她心里特别地感动。这个刚刚丧失亲人的妈妈和这个中国女孩的善良与勇敢感动了当地所有的人。她最终被美国著名的女子学校威尔斯利录取。”
丁媛媛介绍的另外一个案例中,有一个女孩,在家里被妈妈认为非常自我,很少顾及他人。她的接待家庭在俄勒冈一个偏僻的牧场,是一个单亲妈妈带了几个孩子。这个家庭也是生活很贫困,冬季甚至没有暖气取暖。女孩的妈妈一直敦促她换家庭,但这个自我的女孩一直坚持不换,她说,我能行。这个在国内被妈妈认为极度“自我”的女孩,不仅和接待家庭相处融洽,而且成了学校的篮球经理,经常组织自己的球队去各地打比赛,有时要去其他的州,光开车就好几个小时。这女孩后来被清华大学录取了。
这才是真正的游学:在坚持中收获。“游学的收获,绝不仅仅是英语和美国学校的成绩单、推荐信,这一年的经历才真正价值千金。”丁媛媛说。
刘红的女儿从此全力备考美国的大学入学测试。对于这种现象,青少年问题专家、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表示,这还不能算是游学失败,还有更失败的。他呼吁,少年外出游学的路上要防止走偏。
少年游学出问题
孙云晓认为:“家长希望让孩子看看国外的教学环境,增长见识,提高学习的目的性和动力。结果有的孩子去国外看了以后,反而学习兴趣降低了。因为国外很多学校学生上半天课,其余半天,学生都是在运动或者发展兴趣爱好,中国学生去了之后因为只看到表面现象,很多人很震撼,回来反而不想上学了。家长花钱买回孩子厌学。”
少年外出游学的形式不仅限于“交换家庭”形式。更多的少年游学是以夏令营和冬令营形式进行的。2012年8月,发生了一起中国赴英国少年游学夏令营中出现大学生情侣团员,而且还殴打初中学生的事件。
来自无锡的家长陆先生介绍说,自己14岁的儿子在伦敦游学期间遭到同团大学生情侣殴打,打人的大学男生身高1.8米。小陆参加的是新东方语言学校组织的英国留学体验系列“伦敦 剑桥”3周深度游学营,7月30日英国当地时间9时,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发生了大学生情侣殴打同队低龄初中生事件。
事发后组织者没有报警,由校医草草检查了一下就没有其他举动。陆先生的儿子(下称小陆)的心理开始变得忧郁。“带队老师告诉我,孩子8月5日在英国搭乘轨道交通时,别人都走天桥,他为躲避大家,竟然直接从铁道上就走过去了。”陆先生说。
新东方总部国际游学推广管理中心“英加组组长”金飞飞这样解释:打人的大学生是一对情侣,跟小陆一起是混龄游学团成员,此前互相不认识。冲突的起因,是小陆拍了女生的照片,男生很生气要求删掉,但小陆不肯,还骂了脏话,双方于是就扭打起来了。14岁的孩子当然不可能是大学生的对手,所以就被打了。
金飞飞表示,小陆的年龄处于青春期,事发后不愿意去医院也不肯和家长通话。金飞飞称,小陆不仅乱拍照,还犯了很多错误,带队老师和同团的团员都可以证明。新东方拟了一份列举小陆诸多“罪证”的清单给陆先生,但陆先生依然觉得,就算老师说的都是真的,孩子的确犯了错,但他毕竟是未成年人,需要得到应有的保护。而大学生情侣当众亲热,已经违反了游学团的规定,主办方不处理违反规定的,反而处理被打的,立场有问题。
不成功游学之旅
小陆参加的国际游学团明文规定不得谈恋爱、异性不准同宿,但实际上却存在大学生情侣在公开场合亲密的情况,而大学生情侣公开场合做出的一些举动或多或少会对刚进入青春期的小陆产生一定不良影响。此外,14到23周岁混龄团的年龄心理跨度还是比较大的,安排这个年龄段的人在一起,主办方是怎么考虑的?
对此,新东方国际游学推广管理中心公关经理高晟表示,学生在参团的时候,主办方没有办法确定学生之间是否是情侣关系,也无法防止学生情侣共同参团的情形。在游学过程中,领队老师会叮嘱大学生情侣,请他们注意自己的行为。
曾组织游学活动的旅行社从业人员苑京告诉《教育》旬刊记者,许多游学团主办方不是旅行社而是教育培训机构,他们不受旅游业管理条例制约,操作不够规范,除个别团注明安排学生住宿当地学校校舍以外,其余均对食宿标准、是否包含景点门票等重要信息略而不提。由于缺乏出境团队的组织管理经验,不但容易出现纠纷,而且纠纷发生后难以追责。
14岁的无锡少年小陆最终被主办方以“不良行为威胁到其他团员安全”为由强制送回国。他的这趟英国之行显然算不上一次成功的游学之旅。
“游而不学”现状堪忧
目前国内的诸多少年游学组织者,包括新东方,均没有取得“国际游学”相关资质。这是因为“国际游学”并未被纳入任何一个行政许可。这也意味着,“国际游学”在国内尚处于监管空白区。这块空白有多大呢?据美国旅游接待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11年到美国游学的中国学生大约有10万人次,2012年前3个季度就已超过13万人次。
湖北初中学生夏丫2012年8月与20多名同学一起赴美国暑期游学两周,几乎耽误了暑假作业。夏丫对美国印象最深的是一系列奢侈品品牌,对于到访过的美国校园却没有多少印象。她是在学校报名参加的游学团。《教育》旬刊记者采访了解到,游学团一般有两大组织途径,一种是孩子所在学校推荐或组织,另一种是语言培训教育机构组织,比如新东方等,而前者所占比重更大。也就是说,公办学校已经成为少年游学市场的主要参与者。
游学团之所以大行其道,是因为多以名校游为吸引,行程中有哈佛大学、西点军校、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名校,带孩子到这些学校咨询入学申请和奖学金申请等。但是,现实中“游而不学”或“少学”是目前游学团普遍存在的问题。据美国导游司柯特介绍,游学团刚兴起时,大多数团队的确还是安排较多与学习交流有关的活动,旅游仅是附带。而如今到美国游学的相当比例团队都仅安排三分之一的时间交流学习,三分之二左右时间都是在纯旅游消费。事实上,所谓的交流学习也仅仅就是带孩子参观一下学校,然后找间教室放映一些幻灯片,或发放一些介绍学校历史及入学要求等的资料。这些操作都非常简单,很多时候甚至都不需要专业的老师接待,只要该校的中国留学生接待。
“游而不学”的原因竟是带队教师的购物需求,接待方为满足教师需求,也为自己盈利,在游学行程中安排大量购物内容。尽管导游也知道这并不适合孩子,但鉴于老师的强烈要求,通常都会将购物加入行程。 恢复健康的少年游学
中国古代一直有“壮游”的传统,青年人要脱离家庭,外出行走天下。欧洲历史上也有这样的传统。但是在当代中国,这个传统中断了。孙云晓认为:“中国的青少年现在非常缺乏体验,中小学生的天地非常狭窄,课业负担很重,体验的机会贫乏。”
孙云晓本人身体力行“壮游”的传统。他的女儿毕业于北京月坛中学,这是一所以日语学习为特色的学校,跟日本有长期的交流,休学旅行、民宿活动,坚持了20多年。孙云晓的女儿在上初中和高中期间,家里接待过4批日本学生和老师,而她自己也两次到日本去民宿。
孙云晓表示,现在中国开始恢复了游学主题夏令营,但是很多时候这个主题跑偏了。他曾经在法国巴黎的“老佛爷”商店看到里面挤满了中国孩子,买各种各样的名牌,由此萌生出一丝忧虑:这样的游学不适合未成年孩子。
“未成年人不适合住高级宾馆、购买奢侈品的旅行,他们有更多成长的需要,更多开阔眼界的需要。”孙云晓认为,组织者或家长应该为青少年设计特定路线,包含文化、历史、人文内容。“比如在丹麦,能不去看看安徒生吗?当你走在他写的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走过的那条街上,你能够没有触动吗?到了法兰克福,能不去海德堡看一看歌德的故居吗?到了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你能不去寻访一下诺贝尔吗?”孙云晓认为,有很多文化名人,其实是青少年精神上的导师,精神上的火炬,有机会就要去看看。
但现实却恰恰相反,是青少年的旅行偏偏就缺少这些内容。孙云晓建议:“我们在推动游学的活动当中,一定要满足青少年的精神成长需要,甚至可以搞一些世界文化名人之旅,寻访历史人物,让阅读和游历、寻访结合起来。”
青少年游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尽可能让他们住进当地人的家里。这是孙云晓一直提倡的:“如果要了解一种文化,一个民族,只住宾馆走马观花地看一看,绝对是不够的。如果能够在当地,特别是在同龄人的家里住上一周,或者更长时间,那么对一个民族和文化,理解肯定是不一样的。”
在美国从事律师执业的女律师丁媛媛告诉《教育》旬刊记者,中国学生和美国的接待家庭之间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有时他们相处困难,但在学校里交到了很好的朋友。因此,当他们调换接待家庭时,学校的同学和老师成为了他们新的接待家庭。
丁媛媛介绍说:“有的孩子,进入的家庭突然发生了变故,但这家庭的人真的很善良。这时,有些中国孩子会选择和接待家庭共度难关,这些中国孩子往往有意外的收获。有个中国女孩,她的接待家庭是白人,但住在黑人区。这女孩在国内的生活条件非常好,她因此一直要求调换家庭。但这个接待家庭得到接待组织的强力推荐,说他们人非常好。在女孩到达之前,接待家庭的爸爸突然去世,只剩下接待妈妈。女孩此时决定接受这个家庭,坚持和接待妈妈一起生活,她们彼此照顾、彼此安慰。她的接待妈妈开着破烂的小卡车,带她在小镇兜风,沿路的黑人都善意地和她打招呼,她心里特别地感动。这个刚刚丧失亲人的妈妈和这个中国女孩的善良与勇敢感动了当地所有的人。她最终被美国著名的女子学校威尔斯利录取。”
丁媛媛介绍的另外一个案例中,有一个女孩,在家里被妈妈认为非常自我,很少顾及他人。她的接待家庭在俄勒冈一个偏僻的牧场,是一个单亲妈妈带了几个孩子。这个家庭也是生活很贫困,冬季甚至没有暖气取暖。女孩的妈妈一直敦促她换家庭,但这个自我的女孩一直坚持不换,她说,我能行。这个在国内被妈妈认为极度“自我”的女孩,不仅和接待家庭相处融洽,而且成了学校的篮球经理,经常组织自己的球队去各地打比赛,有时要去其他的州,光开车就好几个小时。这女孩后来被清华大学录取了。
这才是真正的游学:在坚持中收获。“游学的收获,绝不仅仅是英语和美国学校的成绩单、推荐信,这一年的经历才真正价值千金。”丁媛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