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感恩品质的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1597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感恩是对他人给予自己的善行报以正确认知并合理反馈,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前社会发展迅速,出现了较多新思潮,而新思潮中消极、负面的部分对初中生感恩品质的培养带来了不利因素,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多方的力量共同改善现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实施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课程,将感恩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感恩品质。基于此,文章介绍了感恩的含义,论述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在培养学生感恩品质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感恩品质;德育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绝大多数家庭的经济条件得到了改善,家长也想方设法地满足子女的物质需求。但同时,家庭教育的职能却持续缺失,家长并不注重对子女进行正确的精神文明和价值观念引导,从而导致他们的道德品德出现缺点。就当代的初中生而言,该年龄段的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并未发育成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具有较强烈的个人意识,但却缺乏责任担当精神。究其根源,还是因为家庭、学校对其感恩教育不到位,从而导致他们不能正确看待他人对待自己的善行并做出回馈。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應当深刻反思当前中学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强化对初中生的感恩教育,从而促进他们的感恩品质全面提升。
  二、 感恩的含义
  我国的传统文化非常注重感恩,早在诗经中就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的语句,号召人们应感恩父母、回报父母。随着时代的发展,“感恩”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如孝亲敬长、关爱社会等。可以说,感恩是衡量个人道德品质的一把标尺,懂得感恩的人往往能更深刻地理解责任和义务的含义并主动去回报社会。感恩教育是塑造学生道德品质和责任担当精神的一种教育行为。在人生发育、成长的最关键阶段,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加强对初中生的感恩教育,有利于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思想和行为习惯,这是确保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实际需要。
  三、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感恩品质的重要作用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而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感恩品质由感恩意识、感恩志向、感恩行为、感恩习惯等内容组成,教师在教学中有意地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有助于他们道德水平的全面提高。然而就当前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状而言,大部分教师对感恩品质的认识并不深刻,也没有对其中的思想内涵进行深入挖掘,这就导致感恩教育拘泥于形式,没有起到铸魂育人的作用。感恩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理论的传授,它实质上是一个思想传播的教育过程,这要求教师更新观念,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精神、伦理等意识形态的渲染,以显性的教学活动和隐性的潜移默化共同影响学生,从而让学生真正地内化这些思想内容,并将理论知识迁移为自己的智慧经验。
  四、 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感恩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一)注意运用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启迪学生
  感恩是个人内心对获取他人恩惠的一种铭记与回报,构成了个人与他人或个人与外界的一种善意关系,这意味着感恩属于品行、品格的范畴。当学生循着“感恩”的方向付出行动时,即能触及到这种善意。感恩教育正是以教学引领学生认识的过程,教师应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实际认知水平出发,将“感恩”的相关内容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相结合,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运用启发性或引导性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切实的启迪和感染,从而改善他们的行为,提高他们对感恩的认识。这有别于传统的讲授式、灌输式教学,是一种先进的并契合教育心理学的育人技巧。
  (二)注重让学生形成感恩的道德自觉
  任何品质的形成都是道德观念自然发展的结果,即是人由“我应该或我必须这么做”的被动约束转变为“我愿意或我想要这么做”的主动道德行为。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时,应充分遵循道德发展的规律,将感恩教育的具体内容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相结合,以此陶冶他们的情操,增强他们的感恩行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将从道德与法制课堂上获得的知识经验转化为生活中的具体感恩行为。将“感恩”的文化理论转化为实际的自觉体验,并由此树立起相应的感恩意识,将感恩的外在行为内化为自我的道德认知,最终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感恩”的道德自觉。
  五、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感恩品质的有效策略
  (一)以课本中的情感因素为诱因,启发学生的感恩意识。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青少年思维有其独特性,他们更多地倾向于用自身的情感去认知世界。”这说明教育要取得成功既要注重对学生智力因素进行开发,也不能忽视学生的自律精神、学习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教学内容主要由国情国策、道德法治和伦理关系等版块组成,其中的选文多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教师在教学时应以教材为依托,对选文中蕴含的情感因素进行深入挖掘,从而有效启发学生的感恩意识。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七年级“友谊的天空”一课为例,该课旨在通过话友谊让学生知道友情可贵,应懂得欣赏同学、关心伙伴、感恩朋友,从而在校园生活中与其他同学友善交往。校园生活是学生最熟悉的场景,教师对其中的情感因素如“同桌”“同年”等进行有效开发,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生活经验,就非常容易在心理上产生“共情”,教师再借机对学生进行引导,告诉他们能在一个班级共同学习生活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来自同学的关心和关爱会让人感觉十分温暖,这样就能启发他们内心萌发感恩意识。
  (二)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引导学生树立感恩志向
  志向是人内心有所追求时所表现出来的决心并为之努力奋斗的方向,价值观念不同的人其志向也不同,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也存在较大差异。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立足于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素材进行开发,运用素材引导学生树立感恩志向并成为一个对社会事务勇于担当的人。比如在中午放学后,住读的同学会在食堂用餐,但部分同学习惯性的剩餐,究其根源,并非学生故意浪费,主要是因为他们出生在和平、物质充足的时期,因而对“饥”“饿”缺乏透彻认识。针对“剩餐”现象,教师应告诉他们自己眼前的餐食十分珍贵,既有农民伯伯的辛勤耕耘,也有食堂员工的辛苦烹饪,而且自己能在十分美好的环境中用餐,也离不开边防军人日复一日的无私奉献。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自己眼前岁月静好,只因有人为己负重而行。教师再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树立起感恩的志向,鼓励他们长大后以自身的实际行为回报社会、回报祖国。   (三)开展反思活动,激发的学生感恩情绪
  道德与法治课重在正确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教师既是知识内容的传授者,更是思想工作者,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教师必须要不断总结、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从而提高教学能力。同时,也要在学生中开展反思活动,引导他们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深刻理解和思考自己当前的学习生活,从而在未来的生活中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以道德与法治课“亲情之爱”一课为例,该课旨在通过对家的内涵进行详细解读,促进学生认识到亲情的温暖,从而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孝亲敬长。但从教学现状来看,学生普遍难以体会父母的付出蕴含着浓厚的爱。教师可以该课的教学内容为依托开展相应的反思活动,比如让学生把自己的日常开销记录下来,再对开销进行阶段性的回顾,通过回顾他们就能明白父母日常为自己付出很多,也能品味出其中亲情的韵味,内心自然能生发出感恩之情。
  (四)开展主题教育,增进学生的感恩体验
  主题本意是指文本内容或社会活动的中心思想,将“主题”的思想融入感恩教育中即教师对课堂内外能够塑造学生感恩品质的内容进行挖掘和提取,并将之作为教学的“主题”。开展主题教学打破了传统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拘泥于理论的封闭形式,任何与感恩相关的课内外文本内容、实践活动均能作为感恩教育的主题。但应注意的是,开展主题教学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提升学生的体验感。因此,教师应选择合适的主题内容与形式,比如当某社会热点事件出现后,教师就可以该热点事件作为窗口、契机,对学生进行主题教育,通过对热点事件的具体分析,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又如在每年的植树节,可组织学生进行义务植树,在父母生日让学生主动帮父母分担家务等。在主题教育中,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再只是简单的记忆,而是以一些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推动学习任务的完成,这样的方式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感恩的理解并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实施。
  (五)建立评价体系,鼓励学生付出感恩行为
  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评价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教学培养体系对学生的评价多来自教师的主观看法或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不科学。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既要让学生从理论上认知感恩的重要性,也要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付出感恩行为,因此其评价模式也更注重全面性。教师应建立科学的感恩评价体系,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来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综合评价。比如,可以定期以班会的形式让学生主动讲出自己日常生活中感恩或主动施恩的事情,然后让其余學生对此进行评价。首先,“演讲者”是学生最熟悉的同学,其感恩行为对其余学生有极大的激励作用;其次,学生在获得评价权利后,可以从他人身上审视自己的行为,对自身的不足之处也能得到一定认识;最后,学生在听取他人故事反思自己行为后,能对感恩有更深刻的感悟,从而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做到主动感恩并逐渐养成感恩的习惯。但应注意的是,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不大,认知有较大的局限性,教师应对评价过程进行有效把控,才能确保评价的准确性。
  六、 结论
  感恩是一个人品德的最初发端和对个人行为的最基本要求,将感恩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利于在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期,涵养其道德品质,进而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但应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注意方法,比如可运用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启发学生的感恩意识,以日常生活中的素材引导他们树立感恩志向,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主动付出,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感恩品质。感恩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多方联手共同影响学生,这样才能将感恩由家庭中的尊老爱幼延伸到全民的各守其位、各司其职,最终构建起良好有序的社会公德。
  参考文献:
  [1]许晓华.高中语文课程中的感恩教育探究[J].语数外学习:高中语文教学,2014(5).
  [2]关美红.心存至善 春风化雨:说一说感恩意识的培养[J].人生十六七,2016(30).
  [3]葛大伟,金桓宇.习近平新时代家风建设观的四重价值维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1).
  [4]袁小苑.浅谈初中生感恩意识缺失与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7(10).
  [5]陈彩红.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的分析:以心理教育的渗透为例[J].新课程研究,2017(8).
  [6]任俊霞.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渗透感恩教育的路径探究[J].中国德育,2020(20).
  作者简介:
  张丽玉,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南平建瓯市小桥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伴随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深入发展,初中体育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课程之一,在新课程改革中更加注重对学生身体素质及体育综合能力的培养。为进一步推动初中体育教育深化改革、提升体育教学质量,教师要在对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中进行反思性评价,帮助学生在对原有知识回顾反思的基础上评价和分享他人观点,有效改善学生自我完善中存在的问题。基于此,文章在对反思性评价相关内容阐述的前提下,深入分析其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
摘 要:新课改环境下,诸多教育机构已经意识到促进小学生健康发展是关键。但是在实际教育教学时,教师过于关注小学生学习成绩,忽视了他们的思想道德。因此,教师在小学体育教学时,应重视对情境教学方法的运用,激发小学生学习热情,带动学习情绪。基于此,文章研究了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小学体育;教学;运用  一、 引言  体育活动的展开对推动小学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可以提升他
美国2000年报告一期和二期(早期)梅毒5979例,发病率为2.1/10万,是1941年开始报病以来最低的发病率,从2001年早期梅毒病例数开始增长,到2004年报告7980例,发病率为2.7/10万,主要是男男性接触者(MSM)中病例增加的结果。
期刊
摘 要:高中数学具有知识量大、理论性强、公式多、抽象等特点,而学生存在兴趣、理解能力、学习方法不同等方面的差异,这就决定了高中数学必须要实现分层次教学。文章对该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展开分析,对具体应用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并最终给出相应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分层次教学;高中数学;数学教学;应用分析  一、 前言  数学是思维体操,要求学生具有强大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推理能力。高中数学對学生
摘 要: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应更加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认识与探索化学世界,从而发现当中各事物间存在的内在联系,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优化策略  一、 引言  在新课改持续深入的背景下,如何做到有效教学不仅是化学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问题,也是教師教学实践中的核心问题。这里所指
摘 要:在初中物理实验中,微课的应用能够让教学方式更加丰富,有利于学生实验思维及方法的联想和拓展,充分激发学生实验的灵感;有利于增加学生实验的渠道,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够更好地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打下坚实的物理基础,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文章主要介绍了微课的特点和优势,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微课教学实践对改进初中物理实验现状的感悟以及微课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肯定。只有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高中生物的教学效率,才能促使学生在未来成为科学的探究者,进而更加自主地探索知识与技能。对此,合作学习策略可以更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以此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文章分析合作学习的含义与应用现状,并从问题情境、准备工作等多个方面,制定有效的
摘 要:高中物理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习题教学,习题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整体质量。传统习题教学时受到诸多因素影响,造成习题教學效果不理想,无法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文章以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为着手点,分析习题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具体措施,增加物理习题教学的实效性,达成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建设目的。  关键词:物理观念;创新思维;培养措施  一、 引言  每一个问题都可以分成三部分:给定、目标及障碍,三
摘 要:思维导图是时下一种比较受欢迎的思维制作专用工具,能够根据多样化基础理论,改善传统思维局限性,更加关心知识的本质逻辑联系,帮助学生提高对知识的梳理与剖析能力,并促进思维细化、数据可视化,从而加强学生学习能力。文章依据初中地理的课程特点,依靠思维导图梳理知识间的关联,搭建了知识体系。  关键词:初中地理;思维导图;地理教学;应用研究  一、 引言  伴随着教育信息化课程内容的改革创新,初中地理
摘 要:“自学·议论·引导”教学理念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进一步拓展,以社会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来创设情境,以解决问题为任务,创设问题链引导学生展开自学,继而在合作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从中引导学生排除不合理因素,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自学;议论;引导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初中化学有这样描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