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节课下来,反思教学过程,总感觉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需要进行改进。孔子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它既是对学生说的,更是对我们教师讲的。一般来说,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并非难事,难得是按照数学知识的发展线索,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把好的课案变成好课。课案与课堂的有机结合,教育理论与教学实际的融合,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更多的要依靠教学反思,通过教学这个平台,研究课堂教学,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教学案例1:从“买布问题”导人——元一次方程的讨论。
因教材上例2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因此,我仿照教材上的例2自编了一道例题。
师板书例题:学校委托木器加工厂加工桌椅,已知木器加工厂共22名工人,每位工人每天可加工课桌3张或加工椅子5把,一张课桌要配两把椅子,为了使每天加工的课桌椅刚好配套,应该分配多少名工人加工课桌,多少名工人加工椅子?
师:这道题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解答吗?
生思考。
生:可以。
师:那这道题列方程依据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生小组讨论。
师提示:为使每天加工的桌椅配套,加工1张课桌就需要加工几把椅子?(2把)
生恍然大悟,这道题的等量关系是:每天加工的课桌数量:每天加工的椅子数量=1:2。
师:很好。还能找出等量關系吗?
生:根据内项积等于外项积,每天加工的椅子数量一每天加工的课桌数量×2。
师:非常好!下面就以这道题为例,同桌合作,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编题比赛,看你们能编出多少好题。
学生带着积极的情绪参与编题比赛,仅10分钟,几乎每一位同桌都编出了1~2道题,内容有涉及商店提货的,木器加工厂为学校加工门、窗的,制锁厂加工锁与钥匙等等。然后教师又按学习小组组织学生进行解题比赛和解法评价比赛。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本节课的收获。学生都感觉对这种类型的题真正理解并掌握了。
反思这个教学案例,有以下几点是值得肯定的。其一,等量关系是学生自己找到的,题目是学生自己编出来的,教师只是为学生提供了编题的思路。“新课程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中。”教师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发他们的认知冲突,激起他们的兴趣,又用富有鼓动性的语言和有效的比赛形式把学生引到数学活动中来。其二,在活动中生成意义,形成数学理解。构建主义认为,学习者不是知识信息的被动吸收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者,主张在“自主活动”中形成数学理解,在活动参与中不断生成意义及新问题。案例中学生参与了编题活动,编题是一种重要形式的智力活动,它涉及如何去解答问题。且在解答过程中相关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被唤醒、被激活,尽管有些问题有些学生自己提不出来,有些问题的解法想不到,但是他们了解问题提出的背景,在实践、对话活动中,易产生心灵感应和思维的碰撞,有利于生成数学知识的意义、理解,这比机械式的教给他们算法和规则奏效很多。其三,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新课程倡导关注学习者的情感生活,并且作为教学目标的一个方面提出了“情感和态度”方面的目标。课例中教师融教学活动于学生乐于接受的竞赛活动之中,调动了学生参与探索活动的积极性,并没有把这种类型的应用题的解法生硬地塞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编题、解题活动中去体会这类题型的等量关系,接受这种方法,并把研究性学习活动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教学案例2:三角形的复习课。
教师在小黑板出示四道填空题。(此处略)
学生练习。
(在学生解题的同时)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五道解答题。(此处略)
学生练习的时间是25分钟,教师讲授的时间是20分钟,学生做完填空题后,教师组织学生订正,点击知识,复习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与三角形有关的角、多边形及其内角和、镶嵌。学生做到第5、6题时,教师讲解第6题,突出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的应用。下课前几分钟,教师讲解第8题,重点分析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在实际解题中的应用,第9题留给学生课外思考。
教学反思就是要把自己的教学活动纳入教育科研的范畴,总结经验,更多地反省不足,用教学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可在教学活动中理解、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我想只有这样,教育教学水平才能得到不断地进步和提高。
教学案例1:从“买布问题”导人——元一次方程的讨论。
因教材上例2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因此,我仿照教材上的例2自编了一道例题。
师板书例题:学校委托木器加工厂加工桌椅,已知木器加工厂共22名工人,每位工人每天可加工课桌3张或加工椅子5把,一张课桌要配两把椅子,为了使每天加工的课桌椅刚好配套,应该分配多少名工人加工课桌,多少名工人加工椅子?
师:这道题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解答吗?
生思考。
生:可以。
师:那这道题列方程依据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生小组讨论。
师提示:为使每天加工的桌椅配套,加工1张课桌就需要加工几把椅子?(2把)
生恍然大悟,这道题的等量关系是:每天加工的课桌数量:每天加工的椅子数量=1:2。
师:很好。还能找出等量關系吗?
生:根据内项积等于外项积,每天加工的椅子数量一每天加工的课桌数量×2。
师:非常好!下面就以这道题为例,同桌合作,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编题比赛,看你们能编出多少好题。
学生带着积极的情绪参与编题比赛,仅10分钟,几乎每一位同桌都编出了1~2道题,内容有涉及商店提货的,木器加工厂为学校加工门、窗的,制锁厂加工锁与钥匙等等。然后教师又按学习小组组织学生进行解题比赛和解法评价比赛。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本节课的收获。学生都感觉对这种类型的题真正理解并掌握了。
反思这个教学案例,有以下几点是值得肯定的。其一,等量关系是学生自己找到的,题目是学生自己编出来的,教师只是为学生提供了编题的思路。“新课程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中。”教师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发他们的认知冲突,激起他们的兴趣,又用富有鼓动性的语言和有效的比赛形式把学生引到数学活动中来。其二,在活动中生成意义,形成数学理解。构建主义认为,学习者不是知识信息的被动吸收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者,主张在“自主活动”中形成数学理解,在活动参与中不断生成意义及新问题。案例中学生参与了编题活动,编题是一种重要形式的智力活动,它涉及如何去解答问题。且在解答过程中相关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被唤醒、被激活,尽管有些问题有些学生自己提不出来,有些问题的解法想不到,但是他们了解问题提出的背景,在实践、对话活动中,易产生心灵感应和思维的碰撞,有利于生成数学知识的意义、理解,这比机械式的教给他们算法和规则奏效很多。其三,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新课程倡导关注学习者的情感生活,并且作为教学目标的一个方面提出了“情感和态度”方面的目标。课例中教师融教学活动于学生乐于接受的竞赛活动之中,调动了学生参与探索活动的积极性,并没有把这种类型的应用题的解法生硬地塞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编题、解题活动中去体会这类题型的等量关系,接受这种方法,并把研究性学习活动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教学案例2:三角形的复习课。
教师在小黑板出示四道填空题。(此处略)
学生练习。
(在学生解题的同时)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五道解答题。(此处略)
学生练习的时间是25分钟,教师讲授的时间是20分钟,学生做完填空题后,教师组织学生订正,点击知识,复习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与三角形有关的角、多边形及其内角和、镶嵌。学生做到第5、6题时,教师讲解第6题,突出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的应用。下课前几分钟,教师讲解第8题,重点分析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在实际解题中的应用,第9题留给学生课外思考。
教学反思就是要把自己的教学活动纳入教育科研的范畴,总结经验,更多地反省不足,用教学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可在教学活动中理解、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我想只有这样,教育教学水平才能得到不断地进步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