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辅梅:在勇气与智慧中展现光芒

来源 :现代妇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shurong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省三八红旗手、酒钢集团宏兴股份公司不锈钢分公司工程师喻辅梅

勇者之心与工匠精神


  “我在酒钢工作25年了,基本陪伴酒钢的一半历程,其中我参与和见证了两件大事:生产出第一块中厚板和生产出第一卷不锈钢2B卷。能为酒钢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我感到非常自豪。我从事的工作是平凡的,但我一直坚信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谈到自己的工作,喻辅梅谦虚自信,作为酒钢集团宏兴股份公司不锈钢分公司的工程师,她的技能与成就彰显着巾帼不让须眉的匠心与勇气。
  1993年,从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后,喻辅梅被分配到酒钢集团,入厂时正是酒钢中板项目的筹建期,当时有大量的英语资料需要翻译,她外语出色,就被安排翻译设备资料。虽然在校期间她学业优秀,但在实践中还是遇到了不少问题。她说:“在翻译电气设备的资料时,我遇到一些不太理解的专业术语和设备原理,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和向电气专业的同事请教,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力求将资料翻译得准确通顺,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凭着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她翻译的资料得到进出口公司资深翻译的认可和好评。
  在设备调试期间,喻辅梅被安排到磨床班。当时她和另一名同事一起翻译了POMILI磨床操作和维护手册,当时计算机还没有普及,他们翻译一部分,字写得好的同事负责誊清一部分,最后形成了一份2厘米厚的完整的操作维护手册,这份手册作为最原始的培训资料一直使用至今。
  虽然已经离开校园,但喻辅梅依然保持着一颗好学之心。在配合外方专家调试的同时,她积极学习,力求快速全面地学会磨床的操作和维护方法,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她就掌握了一系列流程。“最后我成为班组里第一个操作磨床的‘勇者’。”她笑着说,言语间是一种胸有成竹的自豪感。
  在投产初期,为配合轧机的生产,喻辅梅和班组里的同事并肩作战,常常加班加点。她说:“记得有一次我们连续工作了48個小时。但那时我们内心里充满了要生产出国内一流的中厚板产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没有人抱怨和退却,大家都是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在工作中,这种团结奉献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
  2003年,喻辅梅被调往不锈钢项目部,负责不锈钢冷轧磨床项目设备的引进工作。厚积薄发,之前她在中板磨床工作积累的技术和经验派上了用场,她带领小组完成了不锈钢冷轧工程磨床及公辅设备的技术交流和技术谈判工作,制定了不锈钢磨床和辅助系统管理、操作和培训等技术规范,及时满足了不锈钢冷轧生产和二十辊轧机调试的条件。为了使轧辊管理方式满足现场需要,她组织建立了冷轧分厂轧辊管理系统,促进了轧辊磨削装配使用各个环节的质量过程控制和成本控制。期间,她提出的关于磨床设备改造和轧辊磨削工艺的三项合理化建议,分别获得集团公司合理化建议优秀成果奖和青工创新创效奖。

知难而上的勇气,创新的活力


  2008年5月,喻辅梅遇到了工作以来最大的困境,板面振纹成为困扰冷轧产品的主要质量问题,当时轧辊被认为“嫌疑”最大。作为轧辊的“提供者”,喻辅梅承受了很大压力。她说:“我知道这是挡在我面前的一块大石头,只有我自己才能搬走它。”喻辅梅沉着下来,寻找问题的所在。她在现场反复跟踪试验,判定板面振纹来自轧机固有振纹和轧辊振纹,而轧机固有振纹经酸洗平整处理可以消除,因而影响板面质量的还是轧辊振纹。要消除轧辊振纹,首先要能识别它。喻辅梅听说轻微对眼能很容易地看出振纹,便开始练习对眼,经过一番努力,终于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不仅能快速准确地识别轧辊振纹,还能识别出辊面斜纹、车胎纹等缺陷。识别出了轧辊振纹,喻辅梅很快找出了轧辊振纹产生的原因。通过不断优化砂轮选型和磨削程序,提高操作工操作水平,轧辊振纹率由20%降到了0.2%以下。2009年初,冷轧板面振纹问题终于得以解决。
  2010年下半年,喻辅梅开始担任冷轧分厂二十辊轧机区域和精整区域机械设备责任工程师。凭着过硬的技术能力和敬业精神,她在2011年7月成功地组织了冷轧分厂首次轧切区域设备年修。2012年,她带领技术人员解决了影响六辊轧机和二十辊轧机故障时间的多项关键问题,有效提高了设备的作业率。她主持了《六辊轧机稳定运行技术攻关》项目,使热线六辊轧机作业率、产品厚度、设备稳定性和轧制产量等指标,在全国同类轧机中处于先进水平。
  不锈钢二十辊轧机区域是不锈钢公司技术最复杂、设备最精密的关键区域。对于设备管理,喻辅梅有一套自己的思路。“我觉得设备管理人员不仅要了解设备的结构和原理,还必须要懂工艺、会操作,才能更好地进行设备管理。另外,设备管理应当由设备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共同完成,操作人员要将监控设备作为职责的一部分,而设备管理人员除了要对设备进行点检外,还要教会操作人员如何正确使用设备,才能从根本上减少设备故障的发生。”她说。
  对于未来的展望,喻辅梅依然谦虚自信:“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最重要的是不能有畏难情绪,要有孜孜不倦的学习能力,始终保持自己的创新活力。作业一名技术人员,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
其他文献
一、学规    学规,是古代学校规章的总称,犹今日之学校章程。最初仅为学子在学时有关思想行为之要求和规定,如《管子》的《弟子职》。到宋代则发展成为学校和书院的规章制度,如《白鹿洞学院揭示》。明清时期的官学学规,则偏重对学生思想行为的规范和限定,如《圣谕广训》等。学规在文体上,兼用了语录和文赋等语文形式。  清张伯行作《学规类编》,辑录宋、元、明时期程朱学派有关修身、治学的规则和方法,共二十七卷。以
高校学生思想工作虽然有学生工作部门、班主任、辅导员等齐抓共管,但仍然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方式方法问题。例如,学生工作部门主要投入到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事务之中,无法深入到学生中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班主任基本上由任课教师担任,他们整天忙于教学科研,往往无暇顾及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辅导员虽说是学生思想工作的专职教师,但是在高校重教学、重职称的环境中,他们自身思想就不太稳定,加之他们的数量与学生人数之比严重
把大量精力投入到青少年报刊图书的编辑出版工作中,可以视为叶圣陶先生为实现自己教育理想而进行的努力。1931年1月,叶圣陶辞去商务印书馆的职务,到开明书店当协理,主编《中学生文艺》和《中学生》杂志。《中学生》杂志创刊于1930年1月,起先由夏丏尊主编。《中学生》杂志自始就像和煦的春风,薰沐着广大的读者。自1931年3月号(总第13号)起,改由叶圣陶主编。叶圣陶在介绍辞中说,《中学生》是“为中学一切利
学风,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学风,关系到知识、学术的健康发展;学风,关系到知识界、学术界的声誉和科学人才的成长;学风,关系到一个国家甚至人类对自然、对社会的态度……教育学风还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问题。    一、由季羡林提出“三辞”想到的教育学风问题    著名学者季羡林在《病榻杂记》中以真挚语言,请辞“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及“国宝”三顶桂冠。这是三顶光荣桂冠,是多少
量体载衣,因地制宜,是学校教育科研“经济化”、“实用化”的必由之路。我校“在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课题的开发和研究,即在这一路径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困惑与反思,催生课题    日常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由于不能完全读懂教材内容,抓不住中心,理不清层次结构,制约了学生将学习内容内化为自身的思想观念和品德素养。特别是在检测应试中,由于理解能力较差,导致学生不能根据材
儿子小时候很乖,人见人爱,别人一见我们母子俩,便说:“你的儿子真不错,又听活又聪明,你是怎么教育的哟!”  听得我心里乐滋滋的,嘴上却谦虚道:“哪里哪里,他很调皮,我也没有花太多的精力教他什么。”  小时的儿子对我也真贴心,他小学五年级时,在一篇题目為《我的母亲》的作文中,把他在生病时,我如何悉心照料他的经过写得颇为动情,老师阅后批了个“优”,我看后也直想掉泪。说实在的,儿子有病,母亲理应照料,儿
一提起“维他命”,科学家头脑中呈现的是特定的化学成份、物质结构;普通百姓头脑中呈现的,则是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相当模糊(与科学家相比)却略带灵性的那么一种东西。百姓不可能,也无必要像科学家那样清楚、精确。正因为模糊、不那么精确,才为自由想象预留了空间,使百姓能以“用”为基础,在一物与另一物间建立起一种想象性联系。于是,科学家的精密学理,便转化为大众化的知识形式——“喻”。自然科学与大众的关系如此,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我国改革开放30年之际,回顾与反思这一阶段教师社会地位的变化,对于我们的教师队伍建设、对于教育事业和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是很有意义的。    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劳工组织在1966年《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书》中指出:“用于教师的‘地位’一语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赋予他们的地位和尊重,其具体表现为对教师职务的重要价值及履行该职务的能力水平的肯定;二是
如果你问我,养育孩子最大的期待是什么?我的答案是: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当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时,肯定希望孩子见这3种世面。带孩子感受生命的真实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一直希望多带孩子去大自然里走走。在我儿子很小的时候,我经常陪他在乡下玩,看路边的小花小草,教他分辨蒲公英和其他野草的区别,也让他去抓一切可以抓的东西,所以他摸到的是一个真真切切的世界。  很多父母给孩子在游乐场办了卡,玩海盗船、云
作为两个男孩儿的妈,看《妈妈是超人》时,对胡可家的俩孩子百看不厌,俨然看到了我家俩娃相处的典型日常,无比过瘾。  胡可家的俩男孩儿以相爱著称,我家目前的状况也类似。不过在老二刚出生的时候,可不是这般甜蜜光景——哪里出了问题  我家弟弟出生的时候,哥哥1岁多。弟弟出生后的3个月里,我发现,每天两个孩子一睁开眼睛,他们的任务似乎就只为了一件事:让对方不好过!  看到妈妈抱弟弟,大哭;看到弟弟睡觉,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