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方法优化及在大疱性类天疱疮抗体检测中的应用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优化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方法(IIF-SSS),评价其在大疱性类天疱疮(BP)抗体检测中的应用。

方法

通过调整试验条件,利用正常人包皮或非包皮皮肤制备盐裂底物,分为3组:传统组在4 ℃旋转皮肤48~72 h;低温浸泡组在4 ℃浸泡皮肤48~72 h;室温浸泡组在室温25 ℃(23 ℃~27 ℃)浸泡皮肤24 h。收集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确诊的20例BP患者血清,采用倍比稀释法,利用上述3种试验条件制备的盐裂底物、未盐裂底物进行IIF检测。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两配对样本的比较。

结果

低温浸泡组在48~72 h未出现真表皮分裂;室温浸泡组非包皮盐裂底物与传统组一样,真表皮分裂界面位于透明板下部。20例BP患者血清,在室温浸泡组盐裂非包皮皮肤、盐裂包皮及传统组盐裂非包皮皮肤这3种底物上,抗体滴度的倒数MQ1Q3)分别为5 120(2 560,17 920)、1 280(640,2 560)、1 280(640,2 560)。室温浸泡组制备的盐裂皮肤效果优于传统组,其中19例(95%)BP患者的滴定抗体滴度比传统盐裂方法高出1~5个倍比稀释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8.04,P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相变氟碳纳米材料的研究机制并评估其增效微波消融(MWA)疗效的作用。方法制备以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为外壳,配比全氟化碳(PFC)为核心的相变纳米液滴(PTN),探究一种基于热致相变的相变机制——微波致液滴汽化(MWDV)。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动态光散射仪、体外溶血实验及CCK-8实验监测PTN的基本理化性质及生物学特性。构建体外凝胶孔洞模型监测PTN的相变;通过活死荧光实验、流式分析及细胞活性实验评估MWDV介导后相变PTN增效微波消融疗效的作用。结果当全氟戊烷和全氟己烷按3∶2配比构成全
期刊
期刊
21-三体综合征是最常见的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部分胎儿在宫内死亡,存活患儿表现为智力发育迟缓合并其他畸形,该病给患儿家庭及社会带来了巨大负担。目前,针对该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对其进行早期筛查是实现早期干预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超声的快速发展,孕11 0~13 6周胎儿超声检查已成为产前超声的重要研究方向。笔者就近年来孕11 0~13 6周超声在筛查21-三体综合征胎儿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涉及各超声指标包括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多个颜面轮廓指标(包括鼻前软组织厚度、鼻骨、鼻前软组织厚度与鼻骨长度的比值、前
自身免疫性表皮下大疱病主要包括大疱性类天疱疮、黏膜类天疱疮、瘢痕性类天疱疮、妊娠类天疱疮、扁平苔藓类天疱疮、线状IgA大疱性皮病、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抗p200/层黏连蛋白γ1类天疱疮及疱疹样皮炎,不同的疾病靶抗原和致病性自身抗体存在差异,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也有明显不同,诊断与鉴别诊断有赖临床、病理、免疫病理检查及血清抗体检测等。为规范此类疾病的临床诊疗,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组织本领域专家,依据近年国内外临床研究数据和指南共识,制订本共识。
目的探讨伴大细胞转化的蕈样肉芽肿(TMF)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20年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诊治的24例TMF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其中11例患者的16份外周血样本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结果24例患者中男11例,女13例,诊断TMF时年龄平均为50.0(18~77)岁,早期(9例)及肿瘤期(15例)患者分别为44.8岁和52.6岁。诊断MF至发生大细胞转化的时间间隔平均为3.7年,其中8例初诊时即为TMF(经组织病理检查明确诊断)。组织病理显示,20例患者大细胞呈弥漫分布,4例呈
目的初步探究circIGF2BP3对光老化皮肤成纤维细胞自噬水平的影响。方法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泌尿外科6例儿童包皮环切术后包皮组织,分离培养成纤维细胞,以每日10J/cm2长波紫外线(UVA)连续照射14d,建立UVA诱导的光老化成纤维细胞模型(UVA处理组),未经处理的正常成纤维细胞作为对照组,β半乳糖苷酶染色、Western印迹法检测P21蛋白表达,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验证建模是否成功。Western印迹法检测光老化成纤维细胞中自噬相关蛋白P62、LC3-Ⅱ、LC3-Ⅰ表达,qRT-PCR验证光
目的探索长链非编码RNA(lncRNA)068对黑素瘤细胞系A375迁移的影响及潜在机制。方法2015年12月至2020年11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收集经病理确诊的皮肤黑素瘤患者21例,采用定量PCR(qPCR)检测其黑素瘤组织与相邻癌旁组织中lncRNA068的表达。通过慢病毒转染在A375细胞中过表达或敲降lncRNA068,过表达实验分为LV-GFP组和LV-lncRNA068组,低表达实验分为LV-LacZshRNA组和LV-lncRNA068shRNA组,其中LV-GFP组和LV-Lac
目的分析4例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V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2020年1-11月行皮肤组织病理确诊的4例IVLBCL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4例患者年龄57~76岁,男2例,女2例。4例出现神经系统症状,3例发热,3例运动耐量下降、憋气,3例躯体凹陷性水肿。例1背部出现0.2cm大小樱桃状血管瘤样丘疹,例2左侧乳房及上腹部见毛细血管扩张。4例患者取材6处行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其中樱桃状血管瘤、毛细血管扩张2处阳性,余4处正常皮肤中2处阳性。组织病理均提示真皮血管管腔内单一核
目的比较308nmSQLED光与308nm准分子光治疗面部白癜风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理疗科采用308nmSQLED光(LED组)或308nm准分子光(准分子光组)治疗的稳定期面部白癜风患者。每周治疗1次或2次,纳入治疗8次以上的患者,分析其疗效及安全性。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LED组纳入68例,男36例,女32例,年龄(25.01±13.37)岁,90处皮损接受治疗;准分子光组纳入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2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