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地理教学长期以来沿用“死背书,多做题,拼时间”的“经典”路线。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在实际教学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仅仅单方面提升了学生的应试能力,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是与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相违背。在实际教学中采取引导学生采用合作式学习法,可以能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
一、构建合作学习平台
在短时间内引入新的教学方式是难以被学生及教学工作者所接受的,因此,合作式学习模式的引入需要从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和习惯上进行有效的过渡,根据地理学科和高中生实际学习特点,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是十分必要的。
(一)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营造融洽和谐的合作式学习环境
高中地理教学中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可在教学工作正式开始之前和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营造。例如大气环境部分的知识相对较难,尤其在其中的气候、季风等部分的教学中,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教学工作明显吃力,学生配合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教师可以在课程引入时和学生一起回顾一下三国中的相关故事,在赤壁之战之时,诸葛亮说明了问题的根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诸葛亮答应帮助周瑜“借东风”,结果就真的在交战之际“借”来了东风。在学生积极地融入到讨论中的时候,教师再适时提出引导问题:大家觉得赤壁之战中的“欠东风”是什么意思?请大家结合赤壁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讨论一下为什么诸葛亮恰好就“借”来了东风呢?请大家分析一下我国季风区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教学中的案例引用起到了良好的过渡作用,学生自然而然地跟随教师进入教学重点,教师只需要在集体探讨交流之后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和补充即可。
(二)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合理组织合作式学习
在地理观念和学生实践、探究、观察能力培养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背景,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和交流的方式,根据自身生活环境和所了解的社会环境建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等与地理教学紧密相连的地理观念。如在学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相关内容时,可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使学生积极发表自身经验和看法,广泛听取他人不同的想法,通过这种辩证的探讨交流,消除学生片面的思想观念,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二、合作学习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应用
(一)充分调动师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在教学中,合作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意识和习惯,师生之间的合作意识的形成是需要有效的调动和培养的,例如在学习地球是太阳系唯一有生命物质存在的星球这一部分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巧妙的创设教学情境,将火星与地球进行多方面的对比分析:火星与地球有哪些相似的地方?火星与地球有那些重要的不同之处?为什么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而火星上却没有生命物质的存在?在轻松地进行情景引入后,教师可以自然地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和资料查找,在全体学生进行激烈的合作式探讨合作之后,进行适当的知识补充,使学生明确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所需必要条件的重要原因是地球与太阳有着适当的距离、地球自身的质量和体积也适中,最终形成了生命物质。
(二)引导学生课前合作预习
良好的课前预习需要有效的合作交流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可以从“新知识”的某一点入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预习重要性的认识,再有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式的课前预习,学生在合作式预习过程中会不断形成有效的预习模式和方法,笔者则扮演好引导者和陪伴者的身份,适时为学生提出更省时、更高效的预习方法。学生在合作预习时,教师则事先拟好预习提纲,在学生进行合作式预习后,安排小组长分小组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将检查结果上报;此外,还要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对预习态度好的学生多加表扬和鼓励。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合作学习
课堂合作学习可以采取讨论式学习、互助式学习、分工式合作等多种方法。如在进行“气温分布”内容教学时,学生需要通过阅读世界平均气温的分布图,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和提高阅读等温线图的技能,可以根据教学要求设计问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解决,把课堂交回学生的手上,在讨论的过程中,既各抒己见,又可以集百家之长,解决自己不懂的问题,老师也不再是信息的唯一来源。在讲了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接着讲授温度带的划分、降水量的分布、干湿地区等知识都可以利用互助式,同桌之间一个翻开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另一个可以翻开正讲到的《溫度带的划分图》或《降水量的分布图》或《干湿地区图》,比较着来看,从而轻易直观地找出秦岭—淮河这条重要的地理界线是8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的地区,是亚热带与暖温带、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通过这样的活动,就可以把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地理环境、农业发展和存在的环境问题等清晰的呈现给学生。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先进带动后进,教学效果得以提高。
三、实际效果及意义
笔者经过长期合作学习教学的积极实施和探索,班级学生不仅提升了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还形成了团队合作意识,掌握了多种学习方法,建立起各自完善的知识体系,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可见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和推广合作式学习,不仅能开阔学生学习思路,启发思维,增强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能力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共同提升。
四、存在的困难及反思
将合作学习法引入到地理教学中需要一定的过程,在实施合作学习教法的过程中,会遇到学生分组问题难以协调,和组内、组间合作学习意识难以调动等问题,这是在合作学习法初步引入时期不可避免的。我认为,根据班级学生实际学习状况及相关背景,在充分了解学生课程学习情况、性格特点、思维模式、兴趣爱好的基础上,以小组成员协调互补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及分组调整,并在课前组织一些合作式的小游戏来促进组内、组间成员的相互了解和熟悉,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同过有效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为之后的合作学习奠定基础。通过长期的时间和探究,我认为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扮演好引导者和陪伴者的角色,鼓励有效的合作学习方式,指出错误的观念和模式,广泛引导和组织学生使用合作学习的方式的确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
一、构建合作学习平台
在短时间内引入新的教学方式是难以被学生及教学工作者所接受的,因此,合作式学习模式的引入需要从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和习惯上进行有效的过渡,根据地理学科和高中生实际学习特点,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是十分必要的。
(一)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营造融洽和谐的合作式学习环境
高中地理教学中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可在教学工作正式开始之前和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营造。例如大气环境部分的知识相对较难,尤其在其中的气候、季风等部分的教学中,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教学工作明显吃力,学生配合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教师可以在课程引入时和学生一起回顾一下三国中的相关故事,在赤壁之战之时,诸葛亮说明了问题的根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诸葛亮答应帮助周瑜“借东风”,结果就真的在交战之际“借”来了东风。在学生积极地融入到讨论中的时候,教师再适时提出引导问题:大家觉得赤壁之战中的“欠东风”是什么意思?请大家结合赤壁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讨论一下为什么诸葛亮恰好就“借”来了东风呢?请大家分析一下我国季风区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教学中的案例引用起到了良好的过渡作用,学生自然而然地跟随教师进入教学重点,教师只需要在集体探讨交流之后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和补充即可。
(二)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合理组织合作式学习
在地理观念和学生实践、探究、观察能力培养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背景,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和交流的方式,根据自身生活环境和所了解的社会环境建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等与地理教学紧密相连的地理观念。如在学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相关内容时,可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使学生积极发表自身经验和看法,广泛听取他人不同的想法,通过这种辩证的探讨交流,消除学生片面的思想观念,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二、合作学习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应用
(一)充分调动师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在教学中,合作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意识和习惯,师生之间的合作意识的形成是需要有效的调动和培养的,例如在学习地球是太阳系唯一有生命物质存在的星球这一部分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巧妙的创设教学情境,将火星与地球进行多方面的对比分析:火星与地球有哪些相似的地方?火星与地球有那些重要的不同之处?为什么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而火星上却没有生命物质的存在?在轻松地进行情景引入后,教师可以自然地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和资料查找,在全体学生进行激烈的合作式探讨合作之后,进行适当的知识补充,使学生明确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所需必要条件的重要原因是地球与太阳有着适当的距离、地球自身的质量和体积也适中,最终形成了生命物质。
(二)引导学生课前合作预习
良好的课前预习需要有效的合作交流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可以从“新知识”的某一点入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预习重要性的认识,再有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式的课前预习,学生在合作式预习过程中会不断形成有效的预习模式和方法,笔者则扮演好引导者和陪伴者的身份,适时为学生提出更省时、更高效的预习方法。学生在合作预习时,教师则事先拟好预习提纲,在学生进行合作式预习后,安排小组长分小组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将检查结果上报;此外,还要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对预习态度好的学生多加表扬和鼓励。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合作学习
课堂合作学习可以采取讨论式学习、互助式学习、分工式合作等多种方法。如在进行“气温分布”内容教学时,学生需要通过阅读世界平均气温的分布图,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和提高阅读等温线图的技能,可以根据教学要求设计问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解决,把课堂交回学生的手上,在讨论的过程中,既各抒己见,又可以集百家之长,解决自己不懂的问题,老师也不再是信息的唯一来源。在讲了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接着讲授温度带的划分、降水量的分布、干湿地区等知识都可以利用互助式,同桌之间一个翻开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另一个可以翻开正讲到的《溫度带的划分图》或《降水量的分布图》或《干湿地区图》,比较着来看,从而轻易直观地找出秦岭—淮河这条重要的地理界线是8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的地区,是亚热带与暖温带、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通过这样的活动,就可以把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地理环境、农业发展和存在的环境问题等清晰的呈现给学生。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先进带动后进,教学效果得以提高。
三、实际效果及意义
笔者经过长期合作学习教学的积极实施和探索,班级学生不仅提升了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还形成了团队合作意识,掌握了多种学习方法,建立起各自完善的知识体系,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可见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和推广合作式学习,不仅能开阔学生学习思路,启发思维,增强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能力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共同提升。
四、存在的困难及反思
将合作学习法引入到地理教学中需要一定的过程,在实施合作学习教法的过程中,会遇到学生分组问题难以协调,和组内、组间合作学习意识难以调动等问题,这是在合作学习法初步引入时期不可避免的。我认为,根据班级学生实际学习状况及相关背景,在充分了解学生课程学习情况、性格特点、思维模式、兴趣爱好的基础上,以小组成员协调互补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及分组调整,并在课前组织一些合作式的小游戏来促进组内、组间成员的相互了解和熟悉,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同过有效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为之后的合作学习奠定基础。通过长期的时间和探究,我认为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扮演好引导者和陪伴者的角色,鼓励有效的合作学习方式,指出错误的观念和模式,广泛引导和组织学生使用合作学习的方式的确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