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问题探讨中看清人性的美丑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ring_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进入文本世界,探索文本内涵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对美丑善恶的分辨能力,涵养其追求人性之美的情感和人道主义的情怀。
  
  教材分析
  
  课文《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节选自雨果《巴黎圣母院》第六卷。在这部气势恢弘的巨著中,教材选文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章节,《巴黎圣母院》弘扬的人道主义精神,对真善美的热烈褒美,对假丑恶的无情鞭笞,都聚焦在对伽西莫多行刑的看台上。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的“美与丑的对比”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以及雨果擅长的场景描写,在这一章节也得到典型表现。爱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水喝这一情节,就像一道人性的光芒,划破那个时代的黑暗,给人以希望,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人性的热烈赞美,也对照出了中世纪人性的蒙昧和愚妄。伽西莫多丑陋的外表与单纯的内心对比,令读者产生极大的同情。因而,就文本价值而言,教材节选部分,堪称雨果人道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艺术的浓缩。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以人文主义话题组织单元,本专题为“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教材建议的学习方式为“活动探究”,其意为通过本专题的学习,探讨人性之美丑,从而丰富学生对人性的理解,树立正确的美丑观念。教学《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当以探讨人性美丑为教学内容。编者建议的学习方式是“问题探讨”。那么怎样的“问题探讨”才更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主动参与?笔者将教师主动提问、学生被动探讨的传统方式改为学生主动提问、主动探讨的方式。因此,笔者在课前让学生充分自读文章,然后各自将预习过程中的疑问整理成一系列的问题,以书面形式提交,笔者再把这些问题归纳整理,拿到课堂上现场探讨,用学生自己的问题带动学生再深入地阅读文本,走进文本所创造的生活世界。
  
  学情分析
  
  从作品理解的角度分析,高一年级的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容易浮于表面,因为他们对历史,尤其是西方历史缺乏了解,也因为他们的生活阅历尚浅,另外,他们对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及精神内核,也不太了解。从学习方式的角度分析,高一年级的学生习惯于接受性的学习,自主探究的习惯还未完全形成。鉴于此,教师在课前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包括历史背景、作家、作品、艺术手法等,可建议学生看一看《巴黎圣母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活动探究的引导,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趣导入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微小的事物可以折射出大千世界。有时候,对细微处的体察,可以让我们体悟到世界的奇妙;生活中的一滴泪水也可以映照出人性的美丑善恶。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法国浪漫主义大师雨果的作品——《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探索这一滴泪水折射出了什么样的世界,折射出了什么样的人性光辉。
  
  二、现场问题探讨
  对文学作品的探究有很多种方式,疑问就是其中一种。昨天大家预习的时候,已经提出了很多问题。现在我们把同类的问题放到一起,细读相关段落,共同来探讨解决。我们探讨这些问题有一个目的,就是认清“人性的美丑”。小说的思想总是寄托在人物形象上,因此我们的探讨先从人物形象入手。
  探讨话题1:伽西莫多是个什么样的人?
  教师:首先我们一起来探讨伽西莫多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从大家提出的这些问题中选择几个最值得研究、最能够表现伽西莫多形象的问题来探讨。
  问题1:为什么伽西莫多在刑场上不强烈反抗,而是任人打骂,当他看见克洛德(伽西莫多受鞭刑就是因为他的唆使)出现时又那样温和地微笑?
  教师提示与本节相关的内容:伽西莫多是一个弃儿,生来就畸形、独眼、驼背、跛足。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收养了伽西莫多,在伽西莫多成年后让他在圣母院当敲钟人。伽西莫多忠于职守,对副主教极为崇敬,唯命是从。
  学生研读相关内容,探讨后形成共识:他不知道为什么要被绑到这里,绑到这里来是要干什么,由此看出他的单纯,也说明他有极强的忍耐力。伽西莫多从小就是克洛德养大的,他的世界里只有克洛德一个人,克洛德就是他的上帝,克洛德的话就是真理,所以他根本不知道劫持爱斯梅拉达是个错误,看到经过的克洛德就会微笑,就像看到救主降临一般。由此也可以看出伽西莫多内心单纯得近乎无知,不知道善与恶的区别。
  问题2:伽西莫多为什么会流他生平第一次泪?
  学生阅读相关内容,探讨后形成共识:伽西莫多遭遇的种种不幸,如残酷的刑罚、群众的冷嘲热讽与打骂、克洛德的忘恩负义,都没有使他流泪。但爱斯梅拉达以德报怨的“一滴水”唤醒了他已经接近僵化的人性,所以“生平第一次”流出了眼泪,这充分表现了爱斯梅拉达的美好人性对伽西莫多的精神召唤。
  问题3:为什么伽西莫多用充满责怪和无限悲哀的眼光望着她?
  学生阅读相关内容,探讨后形成共识:伽西莫多要亲吻爱斯梅拉达的手是要表示感激,但是爱斯梅拉达躲开了。他“责怪”爱斯梅拉达误解了他的好意,悲哀自己曾伤害过爱斯梅拉达,而让爱斯梅拉达对自己产生误解。这些充分表现了他内心的单纯善良,但又近于无知,不懂得世事。
  (设计意图:对伽西莫多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以上问题的探讨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人物行为的分析把握伽西莫多这—人物形象,领悟其丰富而复杂的精神世界,为理解作品主题作铺垫。)
  探讨话题2:爱斯梅拉达是个什么样的人?
  教师:关于爱斯梅拉达,同学们提出了以下问题——(1)为什么爱斯梅拉达会给劫持过她的伽西莫多送水喝?(2)这个情节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3)这个形象在小说里有什么意义?
  学生研读相关内容,探讨(1)后形成共识:表现了她的善良、不记前仇、以德报怨,是个内外皆美的人。
  教师补充相关内容:爱斯梅拉达是个“超自然的生灵”,她从小在吉卜赛人中长大,浑身洋溢着蓬勃朝气和青春活力,她粗犷热情、矫健活泼。她不仅容貌美,而且心灵更美,是体态美和心灵美和谐完美的统一,是“纯洁而光辉”的人,是善的化身。
  学生先分小组讨论问题(2)(3),再全班讨论,最后形成基本共识:雨果塑造爱斯梅拉达这个光辉形象,是为了展示美好人性的力量,唤醒人们沉睡的良知,呼唤美好人性的回归。
  (设计意图:雨果人道主义的理想以及对美好人性的热情,全寄托于爱斯梅拉达这~形象上,因此,引导学生探究爱斯梅拉达这一形象的意义是教学的重点所在。以上三个问题由浅入深,促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对文本进行深度挖掘。)
  探讨话题3:围观群众是些什么样的人?
  教师:我们看到伽西莫多这个单纯到无知的人被围观的群众无情地辱骂、嘲讽,这些围观群众到底是些什么样的人?我们同样选择几个最感兴趣的问题深入地探讨。
  问题1:为什么作者在开头花大量笔墨写人们观看刑台?
  学生探讨后形成共识:观看刑台的民众就像鲁迅笔下的看客一样,作者对他们的描写充分暴露了他们的无聊和庸俗。
  问题2:人们嘲笑伽西莫多的时候,为什么小孩子和姑娘们 笑得特别厉害?为什么人们不议论伽西莫多犯的罪,而是一味地羞辱他,打骂他?
  学生阅读、探讨后形成共识:嘲笑、辱骂的行为,充分暴露了围观群众的冷酷和无情。连小孩子和姑娘们都这样,可见当时人们的冷漠。
  问题3:在笞刑后为什么要涂上治愈一切的药膏,并给他披上黄色衣服?判决书说是“一个钟头”,为什么过了“一个半钟头”,还是没有人提出停止刑罚?
  学生阅读相关内容,探讨后形成共识:不让他因受伤而死,他还要在刑台上挨完一个钟头的“私人报复”。结合人们对他的嘲讽和攻击,可以看出围观群众的无聊和残忍,缺乏同情和怜悯之心。围观群众在对伽西莫多的虐待中忘记了时间,充分表明了他们的残忍。
  教师顺势归纳:其实围观的群众在“看”刑台上的伽西莫多,隐藏的作者雨果也在“看”围观的群众,以他冷峻的眼光审视着人性中的愚妄和冷酷。
  (设计意图:对围观群众的探究,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世纪的社会环境,更好地理解文本丰富的意蕴。)
  探讨话题4:前后情节是否矛盾?
  教师:这些充分表现了人r性之丑的观众在文章结尾处却为爱斯梅拉达的行为欢呼了,这样写是不是前后矛盾?很多同学注意到了这个地方,提出了疑问。
  学生分小组讨论,最后形成基本共识:作者在前文用大量的篇幅表现围观群众的愚昧无知和缺乏同情怜悯之心,但最后用爱斯梅拉达的善良举动,唤醒了他们人性中的良知,这是可以理解的。
  教师顺势归纳:雨果在此写爱斯梅拉达给仇人喂水,民众为之欢呼这一笔,应该有歌颂美好人性的力量和呼唤美好人性的意图。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是教学的难点,在探讨完社会环境后必然要探究它,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和雨果的写作目的。)
  探讨话题5:题目的含义是什么?
  教师:课文题目“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是什么意思?
  我们探讨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明白“眼泪”和“水”这两个意象分别有什么内涵。
  学生先分小组讨论,再参与全班讨论,最后形成基本共识:“眼泪”这个意象蕴涵着“忏悔”“感激”等人类心底的美好感情;“水”则有着“关怀”“希望”“温暖”“救赎”的意味。伽西莫多流的泪是自责、感激的泪,是爱斯梅拉达的水唤醒了伽西莫多的人性。
  教师顺势归纳: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解读——雨果这里所指的不仅是伽西莫多流的泪和爱斯梅拉达送的水,而是以此为象征,希望用美好的人性,来唤醒包括伽西莫多在内的所有人的美好人性。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的题目是全文之眼,对题目内涵的探究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个选段的主旨和它在这部小说中的作用,从而进一步领悟雨果的人道主义情怀。)
  
  三、教师补充提问
  话题:美丑对照。
  问题:作者想通过一个惩罚犯人的刑台来表现什么主题?
  学生先分小组讨论,再参与全班谈论,最后形成基本共识:作者想通过一个惩罚犯人的刑台,充分展示人性的复杂,表现美与丑的并存。
  教师顺势归纳:小说中既有外表、内心俱美的爱斯梅拉达,外表丑陋、内心单纯的伽西莫多,也有行为丑陋的围观群众,当然还有一个今天没有展开讨论的道貌岸然的克洛德。这部小说展现了一个浪漫主义文学的新美学原则——对照,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这个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书里曾这样说:“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对雨果小说艺术特点的介绍,加强学生对人物形象和主旨的理解,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四、推想故事结尾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课前的提问和课堂的共同探讨,对这篇作品的主题和人物性格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我把这些人物的特点列在下面。用PPT显示下列文字——
  善良的吉普赛羡少女爱斯梅拉达;
  丑陋单纯的敲钟人伽西莫多;
  英俊帅气的救命恩人弓箭队队长弗比斯;
  深沉虚伪而又暗暗喜欢爱斯梅拉达的副主教克洛德:
  无聊、庸俗的群众。
  现在请根据你所知道的信息,设计一下故事的结尾。或者说,如果你是这部小说的作者,你如何安排他们的命运?
  学生独立准备3分钟,然后现场交流。
  教师最后介绍:每个人的想象都是自己内心愿望的反映,都有一定合理性。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雨果原作的结尾。(用PPT显示)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建立在前三个环节的基础上,是对课文内容的拓展。这个-环节可以加深学生对《巴黎圣母院》崇高的悲剧之美的感受,也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五、教师课堂总结
  雨果可谓匠心独运,笔力深厚,这个结局更能让人为美的逝去而痛心,更能激发人们探索人性美的愿望。单从课文的这个选段中,从伽西莫多的这滴眼泪里,我们也大致可以窥见围观群众的麻木、克洛德的虚伪,这些丑陋的人性。我们也能看到像爱斯梅拉达那样善良、美好的人性之光,虽然这道光芒是微弱的,但是美的力量是强大的,不管它们出现得多么短暂,都足以震撼人心。
  在我们生活的现代社会,仍然存在着真善美和假恶丑,但只要我们能保持住心灵的本真,付出我们感激的泪水,我们就能够穿过人性中那些丑陋的东西,寻找到人生里像水一样温柔的希望,获得生命的救赎。
  (设计意图:文学教育是情感的教育,教师的总结应当感情饱满,并能唤醒学生的现实感受和审美经验,从而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好的课堂结尾,应当余音绕梁,给学生以情感的回味。)
其他文献
编者按:自我们刊发了两组有关文言文教学的文章后,不断收到一线老师的反馈信息,希望继续刊发这类设计。本期我们刊发的四篇文言文教学设计,从四个角度探求了“文”与“言”的有机融合,希望广大同人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视角,拓宽文言文的教学思路。    一、教学设想    《寡人之于国也》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的一篇课文,集中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作为儒家思想千年亚圣的孟子,其言辞更多体现了“经世济民”的
编者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解决基础教育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重教学,轻育人”的现实问题,让教育回归本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也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  北京师范大学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基础教育内在质量提升与学校管理改进研究”,与天津市东丽区教育局合作开展
一、命题理念突显三个特点    1.突显考试主体(语文课程)的开放性  一是考试材料更趋开放。2008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大多遵循“以课外文字材料为主,注重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的考查”的原则,在选材上突出以下特点:第一,来源广泛,风格多样。既有名家名篇,也有精短时文;既有文学作品,也有纪实佳作;既有全文引用,也有片段摘录;既注重文体兼顾,也注意突出重点。比如武汉卷《元青花之谜》是根据
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彰显。面对题目,是准确理解还是偏颇无绪,是思路清晰还是紊乱不堪,是思考深刻还是肤浅低幼,这些都能在文章中体现出来。同时,品位、情怀与气度也决定了作文的高低深浅。是胸怀大志还是目光短浅,是悲天悯人还是冷漠麻木,是无私坦荡还是小肚鸡肠,是勇敢担当还是逃避畏缩,对自然有没有敬重,对生命有没有关爱,对社会有没有感恩,这些情怀都在文章的一字一句中流露出来。临近高考,如何步步为营,引领
谈鬼,是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世界各民族都有许多关于鬼的故事,因此,谈鬼也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在我国,不但民间社会的聊天中老百姓喜欢谈鬼,文人的清谈里,“鬼”也是一个最有吸引力的话题,以至于鬼字已经渗透到我们民族的语言中了。在朱自清先生的《话中有鬼》中,谈到了许多有关鬼的语言现象:“鬼”通常不是好词儿,说“这个鬼”是在骂人,说“死鬼”也是的,还有“烟鬼”“酒鬼”“谗鬼”等,都不是好话。但骂人有怒骂,
在上郑振铎《海燕》一课时,一位学生提出了疑问:“作者是在去欧洲的船上见到海燕,才想起家乡小燕子的,为什么却先写家乡的小燕子后写海燕呢?”问题一提出,整个课堂都陷入了沉寂中,没有了往日那种踊跃发言的课堂氛围了,同学们都在沉思中。我也感到一时难以回答,就问:“假如你是郑振铎,你怎样写呢?”“我会先写海燕,再回忆故乡的小燕子,最后点明乡愁。”大部分同学都纷纷表示赞同。“可是作者为什么要倒过来写呢?”面对
读、讲卢森堡《狱中书简》。关键是要体会和把握作者的写作环境、语境,以及由此决定的文章的特点和性质。标题“狱中书简”告诉我们,文章是在“狱中”所写,作者是处在被监禁、人身不自由的状况下。在另一封书信里,她说到在单独囚禁中,“很少想讲话。甚至几个星期听不见我自己的声音”;写作“书简”是她和外界联系的唯一方式,但书简的传递,却又是受到严密检查的:这是一个不自由的写作。在这样的“非常状态”下。依然要表达自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传世之作,也是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高中语文教材选了这部戏的第三折,即全剧的高潮部分。可是,在读完选文之后,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即在《滚绣球》里,窦娥斥天骂地,指责它不公平,使善良之人多灾多难。可后来她又指天发誓,要老天彰显自己的冤屈,并说“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这岂不前后矛盾?的确,若单从这些话语来看,窦
北京市西城区优质教育资源丰富,名校云集,有多所示范校、优质校、百年老校,也有北京四中、八中、实验二小、北京小学等知名教育品牌。近年来,西城区立足首都城市发展新战略和区域功能新定位,着眼重大民生工程,深化教育改革,先后推出建立教育集团和实施学区制等重大改革举措,进一步扩大优质资源规模,优化教育结构布局,均衡配置优质资源,有效解决了“择校”等社会焦点问题,全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一、教育
教学內容的有机整合是创造有效课堂的首要因素,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设计教学时只考虑到知识,将一个个能够引起知识呈现的问题像摆山药蛋似的堆叠出来,而不考虑将它们进行有机的统整,看似将该教的內容都照顾到了,实际却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支离破碎,教学反而低效。  如何对一篇课文的教学內容进行有机整合,我们看看余映潮、黄玉峰和程翔三位名师是怎样教学《老王》的。  一、聚焦鉴赏能力的培养  余映潮老师教授的对象是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