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转炉渣缓冷时间对浮选回收铜的影响

来源 :铜业工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ene_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贵溪冶炼厂五种不同缓冷时间(15、20、25、30、40小时)的转炉渣,进行了化学成分、化学物相、矿物组成、粒度组成、浮选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冷却时间的延长,炉渣中的铁橄榄石有向铁酸盐转换的现象;缓冷15小时已经足够获得浮选所需的铜矿物结晶粒度,在试验研究范围内,冷却时间对炉渣中铜矿物的粒度影响不明显,也没有对浮选指标产生明显影响;硅酸盐中铜物相的含量是影响浮选指标的主要因素,而这很大程度上是由渣的性质决定的,因此尽量优化冶炼过程以获得性能更好的冶金渣是能够获得较好铜冶炼渣浮选指标的前提。
其他文献
采用金相组织观察、力学性能测试和统计分析等手段,研究了退火工艺对Φ7mm薄壁内螺纹铜管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影响规律。结果表明:Φ7mm薄壁内螺纹铜管退火温度为440℃、460℃时,铜管组织细小、均匀,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铜管的延伸率、抗拉强度是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退火温度460℃、保温时间37min对Φ7mm薄壁内螺纹铜管进行生产,铜管内部晶粒细小均匀,而且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硬度和延伸率,铜管组织状态和综合力学性能最佳。
贺兰山750kV变电站是宁夏750kV主网架结构组成之一,也是宁夏大坝电厂电能输送的桥梁。在其建成运行后的若干年中,出现了一些常见的变电站地基病害,其原因并非前期设计或施工问题,而是传统填方法无法夯实,且传统的回填土抗冲刷能力差,导致后期出现了不均匀沉降和因冲刷而诱发的塌陷,经过现场勘查和论证分析,提出了对不均匀沉降用变电站附近的沙漠砂制备的贫混凝土进行回填,对于沟槽和管线附近的塌陷,用自密实沙漠砂贫混凝土进行自密实灌浆处理的措施,现场试验取得了成功。
本文针对新型的船舶柴油机调速器有限转角力矩电机控制系统优化与稳定性问题,在Matlab/Simulink中基于电枢回路方程与力矩方程搭建有限转角力矩电机动态系统模型。通过数据拟合方法构建电机非线性模型,基于线性控制理论对串级PID控制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最后使用遗传算法对PID参数进行优化设计。研究成果可为该电机用于柴油机电子调速执行机构提供优化及控制参考。
贵溪冶炼厂测量蒸汽时多选用涡街流量计,而涡街流量计输出多为体积流量,不方便进行能源统计热力计算。根据贵溪冶炼厂现有设备,通过DCS对涡街流量计的输出数据计算转换成显示质量流量输出,在不更换设备的情况下,可以获得能源统计所需要的质量单位,便于能源统计热力计算。
贵冶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通过对各类粗杂铜原料状况进行深入研究,尤其是对铜锭中金、银分布规律的研究,对提高样品代表性提供了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按炉次比例组样、提高取样比例、分区钻样、碎料铜米均匀布点等途径保障样品代表性;同时通过加强对钻样、开炉、制样等过程控制,减小分析误差,进一步改善样品代表性。
针对阳极铜浇铸过程中产生的废铜模处理问题,通过对竖炉操作及设备的改造,在不影响竖炉使用寿命及现场作业的情况下,实现了竖炉对废旧铜模的处理,减少了废旧铜模的中转及固定式反射炉的处理成本,节约了处理费用。
陕西某低品位铜钼矿含铜0.32%、含钼0.048%,矿石中矿物组成复杂,嵌布粒度细,铜、钼矿物主要以硫化矿形式存在。试验根据其矿石性质,采用“铜钼混浮—铜钼分离”的工艺流程,其中铜钼混浮以石灰为调整剂,以自行复配药剂L03作为捕收剂,经“一粗三精二扫”的混浮流程得到铜钼混合精矿;混合精矿再磨,添加硫化钠抑制铜矿物,以水玻璃作为矿泥分散剂并抑制硅酸盐类脉石矿物,以煤油作为捕收剂,采用“一粗五精三扫”进行铜钼分离。最终的闭路浮选试验流程得到了铜品位18.82%,铜回收率85.35%的铜精矿和钼品位47.14%
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工业行业中,自动化系统广泛运用,以自动化技术与设备设备替代传统人工,有力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及安全系数。在工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变频调速技术较为常见,为社会大众提供了更多的便捷。对此,本文以铜电解专用行车技术改造为例,分析了该技术在工业自动化系统中的运用,并展望了该技术发展趋势,以此来更好地指导工业实践活动。
介绍了铜精矿仓储[1]优化管理在铜精矿预干燥生产中成本管控、安全生产及员工职业健康等方面的具体实践情况。阐述了铜精矿仓储系统的具体设计布置情况、原铜精矿仓储管理状况及铜精矿仓储优化管理的具体措施和实施效果。
微纳米级颗粒材料的合成研究一直是材料研究领域的热点,微流控技术的进步为此类材料的合成提供了理想的平台。通过精准控制层流液体或液滴的混合效应来实现传统常规液体混合方法难以完成的微纳米粒制备。本文以应用于药物递送的纳米材料的制备为切入点,综述了目前微流控制备方法和微流控技术的应用范围,比较了微反应器与传统间歇工艺的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