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佛教世界的“声音”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ard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年10月,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了周耘教授的新著《曼妙和谐——佛教音乐观》?穴觉群丛书?雪,全书分为四章:一,梵呗佛乐、艺术奇葩;二,晨钟暮鼓、礼敬诸佛;三,庄严道场、宣唱法理;四,禅琴合一、悟道修身。我以为,读其著作,可以使人较快地了解佛教音乐的本质特征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一、佛教的东来与其音乐的华化
  公元前6—前5世纪,佛祖释迦牟尼在印度创立佛教时就使用音乐,以“清净和雅”的呗唱来]说经法。大致在东汉明帝之时,佛教由西域陆路传入中国。接着,佛教又从锡兰经海道传入中国。佛教东来之初,其影响还仅限于诵经祈祷等宗教仪式,华人将它与黄老之术等量齐观。到汉桓帝时,西域僧人安世高来洛阳讲《长阿含》等小乘经,后来,支娄迦谶也来洛阳译《道行般若》等大乘经,此二人精通华语,以汉文讲佛法,才学博妙。此时,中原人开始注意到在六经以外尚有义理境界:安世高、康僧会等所传小乘佛教主张养生成神,与道教练丹成仙相似;支娄迦谶、支谦等所传大乘佛教主张神与道合,与老子的“善为道者,微妙玄通”(《老子·第十五章》)、庄子的“始于玄冥,返于大通”(《庄子·秋水篇》)皆有相似之处,所以,佛教的东来与老庄的超世思想相依而存。
  印度的佛教音乐尤其是赞呗(或称梵呗,梵文“pnthakg”)以短偈形式赞颂佛与菩萨,当印度佛教音乐传入中国后,由于梵音与汉语的结构不同,无论用梵腔以咏汉语,或用汉曲而歌梵声,都有困难,故当佛教初入中国之时,印度的赞呗音乐并未能得到广泛的传播与应用。中国佛教赞呗相传始于曹魏陈思王曹植酎治《端应本起经》,制《太子颂》和《溪颂》(见《高僧传·卷十三经师论》)。所以,在印度佛教东传的过程中,佛教音乐产生华化,既含有印度与西域的佛教音乐因素,又含有中国西域少数民族音调,也掺杂了我国中原的民间音乐的因素。
  二、佛教仪礼与佛教音乐
  现存佛教寺院法事仪轨包括“修行”、“典礼”、“普济”等。修行法事指禅寺僧尼依照佛教教义进行的自我修持活动,包括佛教禅宗寺院常住僧众最重要的日常修行活动,如每天早晚例行的“朝时课诵”与“暮时课诵”;典礼法事指佛教徒在佛教的重要节日里和祭祀时举行的庆典仪礼活动,如“佛诞节”、“佛成道日”、“涅槃节”等,常常有盛大的场面和庄重热烈的气氛;普济法事指寺院为超度亡灵、普度众生举行的各种法事活动。在各种佛事活动特别是在瑜伽焰口、水陆道场等法事中,无一例外都应用“梵呗”唱诵,即所谓“音声佛事”,这成为不可或缺的佛教仪轨。
  书中作者以佛教仪式中使用的音乐实例,来详细阐释梵呗佛乐。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水陆道场》,来说明佛教仪轨及其音乐的戏剧性特征:从整体结构上看《水陆道场》具有戏剧性特征;从法要内容上看,《水陆道场》有很强的戏剧性特征,其中的实例是《熏坛洒净》、《梁皇宝忏》、《五大士瑜伽焰口》、《结界》、《发符悬幡》、《请上堂》、《供上堂》、《告赦》、《斋天·放生》、《请下堂》等10个方面的主要情节内容,周耘通过依次的顺序,分析了占主导结构线索的各法要的情节内容,进一步说明《水陆道场》的戏剧性特征。他在书中指出:一般而言,法会仪礼的规模越大,亦即时间越长,空间越广阔,其呈现的戏剧性特征就越鲜明突出,如汉传佛教地区寺院的大型普济法事《水陆道场》等。就周耘书中的这些实例说来,是一般读者不大了解的,这就为我们了解佛教音乐使用情况及其戏剧化特征,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三、佛教音乐的发展及音乐特征
  由于佛教的“轮回”、“报应”之说,比儒教、道教对待生死、贫富问题更有独到之处,再加上佛教涅槃学说提出“一切众生皆能成佛”及大乘佛教的“顿悟成佛”等理论,上至皇帝、门阀士族,下至贫苦农民都竭诚信奉,因此,西晋以后,寺院林立,僧尼众多,故而佛教音乐此后在我国大量传播。在书中第二章“晨钟暮鼓、礼敬诸佛”,作者详细地描述了佛教音乐的发展历史,论述了佛教音乐随佛教东来,在汉代及至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历程。这些,都为我们认识佛教音乐的发展提供了许多的信史。
  佛教直接使用的音乐是赞呗,其形式有独唱、齐唱或合唱,亦可有乐器伴奏。赞呗主要用于讲经仪式、六时行道(后世朝暮课诵)与道场忏法,有时也用于一般斋会。书中详细地分述了中国佛教“梵呗”的“赞、偈、咒、文”等的宗教特征、句法结构以及音乐形态,细致地阐述“朝暮课诵”中用于礼敬诸佛的音乐性较强的“梵呗”段落,如《称佛号》、《八十八佛》、《回向偈》、《赞佛偈》、《发愿偈》、《三皈依》、《韦驮赞》、《弥陀赞》、《伽蓝赞》等,并分析了佛教以音声礼赞诸佛的殊胜功德的原因。通过举例,作者展示出佛教音乐的实质,可以使我们直观地认识佛教仪式与音乐之关系。
  四、佛教音乐的世俗化倾向
  应该说,佛教“梵呗”有着悦佛和悦人的双重特点。书中分析佛教“梵呗”的悦佛娱人的娱乐性时指出,佛教“梵呗”有两个倾向:一为音乐形态样式的世俗化,二为音乐行为过程的戏剧化。作者还探究了其产生的原因:其一,佛教信仰的普及,民间斋事活动的日渐增多,对经师和导师的邀请自然随之增多;其二,佛寺和僧尼的数量一天天增加,促使僧众多赴社会人士的斋请,以减轻寺院经济压力。
  周耘认为,如果从佛教信众的角度看待佛教音乐的世俗化、民间化现象,可概括为佛教音乐具有悦佛娱人的特色;如果从佛教的立场看待佛教音乐的世俗化民间化现象,可总结出佛教音乐(尤其是“梵呗”)具有宣唱法理、化导众俗、开导众心的功能作用。由于佛教音乐悦佛、娱人的性质,使其并不排斥民间的世俗音乐,倒是广泛吸纳民间音乐,而且,“梵呗”的宣唱法理开导众心,则常常是借其戏剧化的仪式来实现的。
  五、佛教音乐与中国文人
  在中国的历史过程中,文人常常深感人生的虚幻不实,并导致了中国历史中隐逸思想的大盛。中国文人常追求“清虚寥廓”、“冰心玉质”、“恬淡无欲”的高度纯洁宁静之精神境界,因此,便使许多历代文人的琴曲蕴涵有清高孤傲、洁身自爱、视富贵如浮云的人生观,于是,就常常在琴曲中表现出某些对扰攘的世俗的唾弃心态,以及在这种情感下对自然山水所表现出的特有的强烈向往,如晋·王珣对琴的感慨是“穆穆和琴、至至愔愔,如彼清风,冷焉经林”(王珣《琴赞》);晋·戴逵也说:“至人托玩,导德宣情,微旨虚远,感物悟灵”(戴逵《琴赞》)。这些对自然山水的亲近观赏,表现人品高洁的琴曲,排除一切低级的感官欲望,来把握、追求“宁静”“超逸”“声微志远”这类超越形、色的声音美,及“中、和、古、淡”、“轻、微、逸、静”的审美情趣,便构成中国琴曲的一大特征,也反映出文人在政治纷纭之时感到绝望、伤时、痛苦与忧虑的心迹。
  在书中的第四章“禅琴合一,悟道修身”中,周耘认为,中国文人与佛教“禅”的“静虑”、“思维修”思想相融合,是以心注一境、正审思虑为起点的。他认为,这种思想与古印度佛教调息静坐、暝思入定的修行方式的“瑜伽”,与佛教禅修法门有着一定的关联。
  六、周耘与其新著
  从20世纪90年代起,周耘就开始研究佛教音乐。时至今日,他始终坚持着对佛教音乐的研究热情,就连在日本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也持续对佛教音乐关注和进行研究。长期的积累,使他在这一研究领域硕果累累。发表了大量佛教音乐的学术论文,尤其是关于日本佛教黄檗宗的音乐以及日本佛教音乐与中国佛教音乐比较的研究成果,受到学术界瞩目。
  如今,他又出版了让人耳目一新的著作《曼妙和谐——佛教音乐观》。我想,如果想要了解中国佛教音乐,想要了解佛教那庄严的道场与宣唱,想要了解佛教用音乐来礼敬诸佛的实质,想要了解中国文人悟道修身与佛教禅琴合一的关系,想要了解佛教音乐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就不妨拿这本新著一读。
  田可文 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
  (责任编辑 张宁)
其他文献
在“第十二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中,原生态唱法从民族唱法组中分离成为单独的一组。从那一刻起,原生态一度成为音乐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这不禁使我回想起第十一届青歌赛中的一幕:当时,来自云南的原生态歌手李怀秀、李怀福姐弟,以一曲原汁原味的彝族海菜腔《金鸟银鸟飞起来》,把民间音乐的表演和表现形式推向了中国音乐最引人注目的舞台。在用歌声打动观众的同时,也打破了声乐界传统的评分标准。  给出低分的是部分学院
题记:不止是博览,还要深思。如此才有可能把初看不很相干的东西联系起来,这便是给历史研究以生命,使过去遗存下来的文本、文物等活了过来。在这一过程中,要能抓住大的东西,孟子所谓“先立乎其大者,则小者不能夺矣”。  ——陈致《余英时访谈录》  2015年,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再生教授的《嘤鸣集》时,约我写了一段推荐语,我遵嘱写下这样的话:三十年来,再生先生坚守史论两域,纵横捭阖,成就斐然。其治史,以问
前 言   真相需要语言去呈现,无需语言包装;真相需要学科去澄清与保护,无需学科去渲染与放大;真相需要直面客观真实,并有赖于符合逻辑的推理,未必要有习惯性的、刻意的文化提升。曾侯乙编钟的音乐学研究经历了四个十年,饱尝了无数心酸,也收获了丰硕成果。这40年只是学术探索征途的一个阶段,或说第一个40年。其间很多谜题先后揭开,也有一些探讨被迫搁置;很多认识猛然颠覆,也有一些问题选择了回避;礼崩乐坏的政
一、反客为主  走进大英博物馆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竟然摆放的全是别人的东西,而且皆被置于显赫地位,没有我们在中国博物馆所习惯的那样,理所当然把本国文化当主角。中国人习惯于在博物馆把本土宝藏置于头等地位,可英国人不这样,也没法这样。他们懂得,自己的历史没多少年头,不硬撑门面。中国瓷器流向丝路时英国人还在用瓦罐,中国孩子翻读线装书《论语》时,英语还没有成型,埃及人站在金字塔上俯视地球时
广西艺术学院主办的“第五届中国-东盟音乐周”于2016年6月7日至13日在广西南宁举办。第五届音乐周主要成果之一是展演了中外当代音乐新作品,笔者徜徉在当代音乐的作品之中,感受良多,尤其是陈怡、金平、钟峻程、叶国辉等中国作曲家的作品,拥有优美动听的旋律、新颖独特的和声、严密精致的结构和色彩鲜明的配器,在艺术特征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得到了国内外音乐家们很高的评价。究其原因,灵活运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与创
皮村,一个位于北京东五环外,地处朝阳区边界的小村庄,由于外来打工者的大量聚集,成为一个飞悬并自立于北京的地理与人文空间。相较于仅占全村人数不到一成的本村村民,皮村中近三万的外来打工者,成为本文的第一个关注点。作为城市里的打工者聚居地,皮村组建了自己的艺术团、文学小组、女工小组等,也因此吸引一批学人关注和应援。5年前的“打工春晚”,①崔永元和他们站在一起;3年来的文学小组,工友范雨素写出了社会热议的
风摇杂树,葳蕤绿且丹。”南朝沈约写这句诗时,曾感怀年华易逝,但同时又欣喜于生命之昂扬。春来之时,草木以衰败之象重获新生,虫鸟以勃勃之势竞相斗嘴,叫人愈看愈欣喜,愈看愈兴奋,愈看愈不舍。或许正是有感于春之万物欣欣向荣之态,《葳蕤》亦是这样一首让人听之有所动的乐曲。初听《葳蕤》是在音乐评论课程上,习惯于古典作品的我竟觉这样的作品逸趣横生,颇有孩童嬉戏玩闹之趣,亦有草木欣欣生长之势。聆听之时,只觉着,春
部集传统与现代、民族与西洋于一体的“新咸水歌”——大型交响清唱剧《咸水歌》(以下简称《咸水歌》)于2018年12月16日在广东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上演。《咸水歌》由中山市政协主席丘树宏任总编导和总撰稿,广州交响乐团驻团作曲家蓝程宝作曲、编曲并任艺术总监,并由广州交响乐团、中山合唱团、中山市歌唱演员以及东升胜龙童声合唱团联袂出演。在指挥家夏小汤的执棒下,为一千二百多名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
译者按 特瑞斯坦·米赫耶是一个蜚声国际的法国作曲家、频谱乐派创始人之一,1947出生在法国Le Havre,曾获得古典阿拉伯语学位、经济学学士学位和巴黎法政学院学位,现为法国里昂音乐学院作曲教授、上海音乐学院客席作曲教授。1967年他师从巴黎音乐学院梅西安(Olivier Messiaen),1971年获得第一作曲奖文凭,同年被授予罗马大奖。早期的创作风格包含一种持续的混合声波,声音含糊不清,或
西方国家,表演艺术机构的观演群体常年以白人为主,但随着种族多样化在美国这类多元社会中愈发凸显,传统表演艺术的未来观众不论从族裔、阶层、文化、喜好上,都将与过往的“白人精英”群体大相径庭。为了提前应对未来的观众结构变化,不少艺术机构选择通过公共教育项目培养潜在观众,从而保障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常被采用的观众培养方法包括设置公共项目、增加宣传、提供优惠等等。近年来,美国的多个表演艺术组织找到了一个新的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