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养成记

来源 :百科探秘·海底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ling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它只是一粒珠子,不会很大,有点儿圆,但不会很圆,散发着晶莹的光泽,安静而迷人。然而,就是它,曾掀起过腥风血雨,有人为它迷醉,有人为它受重伤,有人为它死于非命,也有人因为它升官发财。
  它就是珍珠。
  早在远古时期,原始人类就在海边发现了它,并被它深深吸引,从那时起,珍珠就成了人们喜爱的饰物,一直流传至今。
  大约在2000年前,中国人就开始把它磨成粉,当中药用。据说,珍珠磨成的粉具有美容、安神、解毒、明目等各种功效。
  遗憾的是,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不知道它是如何出现的。于是,出现了种种传说:
  有人说,珍珠是珍珠贝在早晨晒太阳时,露珠滴到它的体内形成的:
  有人说,它是南海鲛人思念丈夫而流下的悲伤眼泪……
  直到17世纪,才有位意大利的学者提出了“沙砾说”,即一粒沙砾进入贝的身体内,形成了珍珠——当然,这并不完全正确,想想看,珍珠贝就生活在沙砾的世界里,它们在生活中会不停地吸入和吐出沙砾——如果这样,珍珠将随处可见,绝不会成为珍宝!
  再后来,19世纪的海洋学家又提出珍珠是珍珠贝死亡的卵(这也太能想象了吧)。
  时光荏苒,到了20世纪的头10年,法国和日本的研究者提出了“珍珠囊”的理论,好了,人们终于发现了珍珠最大的秘密,并且开始介入研究。
  目前,人们采用的最多的人工养殖方式,是由日本的御木本幸吉发明的,他于1896年获得了专利权。
  欲生珍珠,先办“托儿所”
  如果人们想养珍珠,首先需要珍珠贝——这是一种双壳类动物,主要生活在潮间带下部浅海岩石或珊瑚礁上,珍珠就是它“生”的。而如何获得更多的珍珠贝呢?人们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去海区采集幼苗,另一种是人工育苗,现在,后者用得较多哟。
  他们先采集野生珍珠贝,从中挑选体格健壮,没有疾病的大珍珠贝作为亲贝。然后进行人工育苗,也就是人工授精。在合适的条件下,珍珠贝的卵子和精子相遇,孵化出了一个个小小的贝苗。
  小贝苗们在海水中发育、四处流浪,寻找安居之处。当然了,人们绝不会让它们跑到远方——他们早摸清了小贝苗的习性,投放了采苗器。新生的小贝苗兴高采烈、接二连三地在上面安家落户,成为人们的“囊中物”。
  接下来,人们在海洋中架起了一排排木架,把它们圈养在贝笼里,从此之后,它们再别想偷偷溜走。不过,小珍珠贝可不是哪儿都能养的,它们喜欢住在1到1.5米深的海水层中,要水温合适、干净卫生、食物充足(人们会根据情况,喂它们饵料,比如,前期是投喂干酵母,其余用微小生物和有机碎屑,比如扁藻、盐藻、小硅藻、湛江叉鞭藻等)。
  大约一两年后,小贝长成了大贝,每一只都有着两片厚厚的壳,看上去非常结实,嘿嘿,俗话说得好,“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它们的辛苦日子要来了。
  只有经过手术,对可能生出珍珠
  长成的大贝们首先要经历的是一道可怕又至关重要的手术。只有健康合格的大贝才有可能被选中,那些老弱病残幼大多会被重新送回去。
  人们把合格的大贝清洗干净,然后腹面向上,一个个地排在木盘或水泥池中,因为窒息,要不了两个小时,珍珠贝们便不得不张开大壳——如果它不张口,人们还有开口器,撬开大壳,趁机塞入木楔,再将它们固定到手术台上。
  手术必须马上开始!人们在珍珠贝的身体里割开一个小口,把用贝壳做成的珠核(只有米粒那么大哟)塞进去,接着再紧贴珠核,植入一小块儿从另一个健康贝上切下的外套膜细胞小片(没错,植核需要两种贝,一种是用来植入珍珠核和外套膜细胞小片的手术贝,另一种是专门供应外套膜细胞小片的小片贝)。
  别小看这点儿小片,它可是分泌珍珠质的主力。当它被移植进去,和母蚌的外套膜长在一起后,就会形成一个没有缝隙的珍珠囊,母蚌分泌出的珍珠质就在囊内,一层一层地把珠核包裹起来。这个手术可是个细活儿,要是不小心让大贝伤口感染或吐出珠核,那可就前功尽弃了(所以这活儿大多由女性承担)。
  经历了这么一场手术,大贝难免元气大伤,因此,人们会把它们放到“观察室”(有活水的休养笼)观察十天半个月,直到它们消除疲劳,恢复健康后才会被送到育珠场。育珠场大多位于水流平缓、食物丰富的海区。
  接下来就万事大吉了吗?你想得太简单了,珍珠贝的自卫能力有限,小牡蛎、藤壶等小贝类喜欢在它们身上建新居,章鱼和螃蟹等更是视它们为天生的小菜。因此,人们不公要定期清除珠贝身上的“隐患”,还要朝夕提防敌害的攻击,倘若遇上台风暴雨,更得将它们转移到平静的海湾。
  收珍珠=珠贝的大限
  又一两年过去了,最激动人心的时候,即收珍珠的大好时刻终于来到了!
  经过无数次失败,人们终于把珍珠的收获时间选在11月到第二年的2月之间。原因很简单,如果天气太热,珍珠质沉淀快、质地松,珍珠表面往往蒙上一层白色的物质,光泽暗淡,质量自然不太好。相反,如果天气比较冷的话,珍珠贝分泌珍珠质的速度会相对缓慢,珍珠质表层不仅细致、光滑,光泽也好,相应地,采收出好珍珠的概率也大大增加。
  可惜,人们的好日子,却是珍珠贝的末日。经过这一次,它们十有八九会死于非命。人们从贝笼里取出珍珠贝们,用刀插入它们的身体,用力割断闭壳肌,露出体内最柔软的部分。接着,用镊子或刀子轻轻地插入育珠囊,逐个儿从中取出珍珠,放入盘中。
  珍珠贝的用途还不仅仅是贡献珍珠,它们的贝肉可用于加工食品,贝壳的珍珠层加工生产珍珠层粉,贝壳加工成饲料粉——总而言之,珍珠贝的一生毫无疑问是全心全意奉献的一生。
  对于人工养殖的珍珠贝而言,生产珍珠似乎是它们无可奈何的选择——那些侵入都是蓄意造成的:而对于野生的珍珠贝来说,珍珠则是它们难言的痛。
  生活在海底的它们,看起来无比风光,其实却被沙砾以及各种各样的寄生物——包括多种蠕虫、海绵和贻贝困扰着,一旦它们钻透珍珠贝的贝壳,处在了外套膜和贝壳中间,珍珠贝的好日子就要结束了。   如果小灰尘飞到你的眼睛里,你会舒服吗?
  不会,所以你会不断地分泌眼泪。
  珍珠贝也是这样的,为了让自己少疼一点儿,再少疼一点儿,它会把这些寄生物隔离在“珍珠液囊”中。在珍珠贝的壳体里层有一种膜,叫外套膜,由它来分泌珍珠质,这是一种惊人的物质,坚固又有韧性,还有光泽。本来,它被分泌出来后,只是一层又一层地累加起来,形成贝壳的形状,是一片一片的。但在异物进来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它开始尽力一层又一层地包裹着异物(珍珠质每天可以形成4层之多),年复一年,最后形成了珍珠。
  但珍珠的形状是什么样的,根本无人可以预测,因为一般来说,只有入侵物是圆形的,产生的珍珠才会是圆的:如果入侵物形状不规则,那产生的珍珠自然也是不规则的。所以,见到一个圆圆的天然珍珠真的很不容易,有科学家甚至说,它们成为完美无瑕的球形珍珠的可能性是百万分之一。而在人工养珠之前,曾有人统计过,要找到足够的珍珠以穿成一条珠链,需要100 000个贝!
  英雄的珍珠贝们
  毫无疑问,每一粒珍珠都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妈妈生的也不一样),至于能做它们“妈妈”的,据统计,在自然界约有30多种,可以把它们简单地分为生活在海里的珍珠贝类和生活在淡水中的蚌类。前者生出的“孩子”更加光泽绚丽。对于养珠人来说,选择什么样的“妈妈”,就可能生出什么样的孩子。
  1号 马氏珍珠贝
  作为生产珍珠的主力军,马氏珍珠贝绝对值得关注。
  外貌特征:贝壳是斜四方形的,壳质薄而脆。
  饮食爱好:硅藻类、其他藻类、小型浮游生物以及一些有机碎屑。
  生活地:多是波浪较平静的内湾、沙泥岩礁或沙砾多的海底以及低潮线至水深10米处。
  主要生活在中国的广西合浦、广东、海南等地,国外就是日本啦。
  2号 大珠母贝
  大珠母贝又叫白蝶贝,是我国最大的珍珠贝。妈妈体格大,生的孩子也不小哟。
  外貌特征:又大又重,壳一般长25厘米左右,最大的壳长可达32厘米,体重4~5千克;外形圆而稍方,看上去有点儿像碟子。
  饮食爱好:食性有点儿杂,马氏珍珠贝爱吃的硅藻类它也喜欢,但一些无脊椎动物的幼虫、有机碎屑和其他原生动物等也在它的食谱上。
  生活地:喜欢成群结队地生活在20~50米深的海底,那儿有珊瑚礁、岩礁沙砾,无风又无浪。
  家庭分布:比较狭窄,主要在印度洋和南太平洋沿岸。在中国主要是海南岛、西沙群岛、雷州半岛沿海海域。
  3号 池蝶蚌
  是名副其实生产淡水珠的最佳母亲,深得各位养殖大户喜爱。
  外貌特征:壳大而扁平,壳质厚而坚硬,壳后背缘向上突起。壳面是黑褐色的。
  饮食爱好:好吧,这位也是个爱吃鬼,水中的细菌、浮游植物、原生动物、轮虫、小型枝角类、小型桡足类和有机碎屑等都是它的口中餐。
  生活地:水质清爽、水流急的淡水里。
  家庭分布:原产于日本,现在被中国引进了不少。
  毫无疑问,珍珠是珠宝界最有“星”光的家族之一。在它们的家族中,熠熠生辉者绝不在少数,随便说几个就令大家惊叹不已。
  最大的珍珠因死人而被发现——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天然珍珠,名叫“阿拉珍珠”,它长23.88厘米,重6.4千克。而它的发现源于一场悲剧。那是1934年的一天,在菲律宾海域,一群达雅族原居民正在从事潜水捕捞作业,其中一个人因为手被贝壳夹住而活活淹死了,人们把杀人凶手撬开,发现了这颗巨大的珍珠。
  富有传奇的“亚洲之珠”——在“阿拉珍珠”被发现之前,“亚洲之珠”是世界上最大的珍珠,由于它被发现的时间早(发现于1628年),传奇故事也特别多,开始时它被当时的波斯国王买下,送给了妻子,并为这颗珍珠修了一座寺庙。后来,这颗珍珠辗转成为乾隆、慈禧的“宠珠”,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抢走此珠。18年后,它出现在香港,被卖掉、被盗走、被抵押,最后去向不明。据说,目前被伦敦的一位收藏家收藏。
  正是珍珠贝的无限辛苦才造就出了华美无比的珍珠。遗憾的是,随着人们无节制的采集,以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贝类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获得天然珍珠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了。而人工养殖珍珠,对珍珠贝而言,真的不是很愉快的过程。那么,如何两全其美还真是一个问题。
其他文献
我的家住在美丽的青岛崂山脚下,偎着青山,傍着大海。靠近岸边矗立着一座礁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它酷似一位屹立在海中的老人。我的家乡也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风景区。  毫无疑问,我热爱我的家乡,热爱石老人的海。我常常漫步海滩,欣赏壮阔的海景。你看,海浪一层又一层地赶来,撞击着“石老人”礁石,溅起水花,又落下,打湿了我的脚丫,还顽皮地带走了我留在沙滩上的脚印,作为它永久的珍藏。看着大海时时奔来,好像永远
提起鲨鱼,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大白鲨,体型庞大,非常凶猛。其实鲨鱼的种类非常多,今天我们要给大家介绍的是一种小型鲨鱼,体长最长也就1米左右,体表呈灰褐色,背面有暗色横纹及大小不一的白色斑点和小黑点,它的名字叫条纹斑竹鲨,生活在浅海底层多藻类生长的岩礁环境中,行动缓慢,性情较温顺,我们又亲切地叫它“猫鲨”。  富国海底世界养殖猫鲨已经有15年的历史了。刚开始我们把它们和其他鲨鱼放在一起养殖,每天饲
2002年4月,经省科协批准,青岛市同安路小学正式成立全省第一所少年海洋学校。2011年6月被命名为“中国海洋学会、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实验学校”。在梁斌校长的带领下,同安路小学全体干部、教师凝心聚力,矢志创新,学校的海洋教育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风景这边独好——构建海洋世界融童心之中  步入同安路小学,就如同走进一个微型的“海洋世界”。在标本制作室、宝贝工作室,学生可以制作各种标本,开展
南极考察具有极大的风险性和危险性,各种意外事故也是常常发生。在这块纯净的冰雪大陆,到处潜伏着令人望而生畏的“死亡阴影”。我在跟随昆仑站队深入南极内陆期间,就亲身感受到背后隐藏的致命危险。  冰裂隙就是通常说的冰缝,是冰川在运动过程中由于冰层相互挤压作用而形成的裂隙。南极冰盖下的冰裂隙深不可测,深度常达到上千米,顺着冰裂隙向下望的感觉,比站在几十层的高楼上向下看还要恐怖,两边露出的蓝色冰体,笔直地向
提到动物抚育后代,你是不是有这样的印象:那些哺乳动物,虽然每次产崽数量比较少,但后代都会得到父母的精心呵护,成活率较高;而鱼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虽然每次产卵数量多,但是生下后父母却不怎么管了,因此只有少数幼崽能存活下来。那么,究竟是不是这样呢?  翻车鱼是世界上产卵最多的鱼,每次产卵多达3亿粒,但能存活下来的却屈指可数;海龟妈妈在沙滩上产下卵后便返回大海,小海龟破壳后永远见不到自己的父母,只有
传说生活在深海之中的玳瑁是一种非常有灵性的生物。在沿海地区发生了许多“玳瑁报恩”、“玳瑁救人”的事情。在下面的这个故事中,玳瑁用自己的行动,温暖着每一个人……  这是一只成年玳瑁。在一次觅食的过程中,它被一只大型的水母死死缠住,无论怎么挣扎都无济于事。正在它绝望的时候,一张渔网撒了下来……  它得救了,救它的是一位十二岁左右的男孩。男孩是出来打鱼的,行至此处时发现它正被水母纠缠,便赶紧抛出渔网将它
教育部完善职教教师培养培训制度    教育部近日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提出要科学构建覆盖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全过程的各项制度。  《意见》提出,要完善培养院校招生办法,实行多渠道招收职业教育师范生。在继续做好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毕业生招生的同时,探索招收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行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办法,对非师范类本科及以上毕业生举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鼓励有条件的
曾经在南极饱览过洁白无瑕、晶莹剔透的浮冰,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美好印象,我想北极的冰相比之下一定不会逊色,甚至比南极的冰更加美妙。然而,当我乘坐“雪龙”号进入北冰洋,第一次看见北极浮冰的时候,惊讶得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北极的浮冰居然是“脏”的!  只见一块块淡蓝色的浮冰中间夹杂了许多土黄色、看上去脏兮兮的浮冰,迅速地从“雪龙”号船舷边疾驰而去。“北极的浮冰为什么这么脏,难道是人类的污染已经如此之
亚速海是乌克兰和俄罗斯南部海岸外的内陆海。长约340千米,宽135千米,面积约38840平方千米。亚速海平均深度只有8米,最深处只有14米,是世界上最浅的海。位于亚速海南边的是面积比它大11倍的黑海,亚速海很像黑海的一个港湾。亚速海海洋生物丰富,有无脊椎动物300多种,鱼类约80种,其中沙丁鱼和鲲鱼特别多。
【前情回顾】出海的船只,不管多么龐大、坚固,也难以避免被腐蚀侵袭。然而,柔韧的海草却在这看似严酷的环境中安然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