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尔滨石化公司是中国石油所属国有大型石化企业。建成投产三十多年来,特别是“八五”以来,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企业履行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的能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稳定增长,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市纳税大户,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近年来,在党政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企业生产、经营、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绩取得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员工队伍。特别是通过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把“创争”活动与夯实企业“基层建设、基础工作、基本功训练”工作相结合,系统思考,建立目标体系,创新学习载体,完善保障机制,增强了职工学习力和企业创新力,推进了学习型企业的创建步伐,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2007年,公司被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等单位授予“学习型企业先进单位”称号。
一、把人才培养提高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全面提升员工队伍素质。
对于一个现代化石化企业来说,人才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十一五”以来,企业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面临着新的挑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适应发展的需要,持续抓好员工队伍素质的提高。
企业坚持把培训工作摆在生产经营管理中突出的位置,积极探索科学培训方式,不断创新教育培训内容,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制定了“十一五”人才规划,强化“三支”人才(操作人才,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夯实基础,全面推进人力资源的管理开发,确保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特别是贯彻“安全第一、环保优先”各项目标的实现。
1、注重企业战略管理培训,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综合管理素质。根据企业战略管理的要求和持续发展的需要,企业把培养一批政治素养好、业务能力强、具有全局思维的“一把手”放在首要位置,在抓好政治理论培训的基础上,加强了以提高创新能力为重点,以胜任本职工作为目标的知识更新培训和相关能力的培养,采取脱产和在职培训相结合的形式,举办中层干部、后备干部培训班,98%以上管理人员和后备干部参加培训。企业不惜重金邀请杜邦中国公司、壳牌全球公司、炼化技术中心、华南理工大学的领导、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促进了领导干部战略决策、安全管理和科技信息管理水平的提高。
2、重视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工艺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针对一些专业技术人员知识老化、技术攻关、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的现状,企业围绕培训一支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能够加快企业科技进步的专业技术骨干人才队伍,注重加强了两级技术专家和学术技术带头以及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训,2006年在公司技术管理岗位评选出公司一级技术专家4人,二级技术专家7人。公司以举行年度科技大会为契机,邀请国内一批优秀的专家学者对新理论、新技术和新工艺进行培训,不断拓展科技人员的视野。开展炼油化工技术和设备技术培训,通过培训互动、地区资源共享、开展拓展训练等提高科技人员技术水平,使他们在职业精神、团队建设、技术技能方面得到相应提升。在创新模式上以对新技术、新工艺的消化吸收后的再创新为主,推动“四新”技术的应用。2005年公司被评为股份公司重组以来的首批“科技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90#欧Ⅲ标准汽油生产等3个项目获股份公司优秀项目奖,重油催化裂化汽油MSCP脱臭新技术开发获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科技进步三等奖。2006年荣获中油股份公司科技工作先进单位和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光荣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标志着公司在科技创新、技术研发、生产攻关能力方面的进步,体现了高层次技术人才对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
3、加强现场操作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操作技能人才队伍的技术水平。公司注重操作技能人员的技能培训和高学历人员进入操作技能人才队伍的吸收选拔。企业每年都引进大专学历以上技术人才,使操作服务人员大中专以上学历占了17%;突出了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及技术拔尖人才的培训,通过组织对新版操作规程的培训,强化员工的基本操作技能;组织开展了技术比武、员工操作技术运动会和星级操作员评定,鼓励员工一专多能,培养系统化操作员,操作技能人才的职业素质和技术水平稳步提高,。
二、夯实基础,规范管理,从班组长培训抓起,从养成教育入手,锤炼一支懂规矩、守规矩的员工队伍。
几年来,公司每年都举办脱产的班组长培训班。培训内容丰富,授课采取内请外聘相结合的方式。授课老师分别从如何加强班组长自身建设、班组受控管理、班组安全生产管理、班组培训管理、班组沟通、单装置核算等多个方面进行系统的讲解。在培训过程中,授课教师引用了大量鲜活的事例,贴近生产、贴近工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指导性,深受学员好评。同时,班前班后会演练、仿宋字比赛,让班组的细节管理贯穿到日常管理的每个环节。一些形式新颖的拓展训练使学员们体会到,在工作上要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发挥团队优势、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工作、去生活,关爱他人、共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企业。
从2005年以来,公司还连续三年进行百日强化培训活动,使培训面基本达到了百分之百。公司组织有关部门人员编写题库,全公司人员分岗位进行理论和实际课目的复习。人人接受培训,考试合格上岗。通过严格培训考试程序,使广大员工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企业的各项工作取得显著的成绩,2006年,公司原油加工量290.50万吨,销售收入112.43亿元,创历史新高。
三、完善企业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科学的培训等考核体系和相对应的薪酬机制。
为激发广大员工努力学习,勇于实践的积极性,动员专业技术人员攻克生产过程中的“瓶颈”和难关,企业制定了《技术进步奖励办法》等有关规定,对科技成果、管理成果、技术攻关、技术改进、技术创新成果以及合理化建议进行表彰奖励。这些都推动了企业综合实力的进一步增强。
公司还变革传统薪酬体系,突出了绩效管理。2003年底,公司引入劳动力市场价位理念,进行基本工资制度改革。对公司需要的紧缺人才或新增员工,参照劳动力市场价位,实行协议工资制;其他员工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按员工岗位性质和特点分为管理、专业技术、操作服务岗位三个职能宽带,针对每个职能宽带区设置晋升通道,鼓励不同专业人员专精所长,以岗定薪,易岗易薪,实现岗位责任、岗位业绩与收入的相对统一,建立起技术与管理并重的多种发展通道,有效地激励了不同层次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进一步完善了激励机制,推出了“八项奖励制度”,同时在奖金分配上向一线和高技能人才倾斜,提高艰苦岗位、关键岗位的上岗津贴标准,对上岗人员实行等级评定、等级晋升的动态管理模式,不断拓宽岗位成才道路,营造出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推动人才队伍建设科学化、程序化的管理轨道。此外,哈石化建立了完善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突出绩效管理,使员工目标对齐公司目标,将绩效考核结果与员工升迁、薪酬变动挂钩,使员工的收入和贡献相匹配,实现企业内部员工收入分配公平性。通过岗位竞聘、岗位轮换、增加员工培训和鼓励继续教育,一方面,让员工正确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突破并重塑自我、认识自身价值、增强职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使员工个人目标和公司目标的统一,员工与企业形成“企业发展我受益、我为企业增效益”的共识。企业的工资改革使员工的收入进一步得到提高,几年来员工年人均收入比上一年均有较大幅度提高。
近年来,在党政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企业生产、经营、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绩取得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员工队伍。特别是通过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把“创争”活动与夯实企业“基层建设、基础工作、基本功训练”工作相结合,系统思考,建立目标体系,创新学习载体,完善保障机制,增强了职工学习力和企业创新力,推进了学习型企业的创建步伐,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2007年,公司被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等单位授予“学习型企业先进单位”称号。
一、把人才培养提高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全面提升员工队伍素质。
对于一个现代化石化企业来说,人才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十一五”以来,企业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面临着新的挑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适应发展的需要,持续抓好员工队伍素质的提高。
企业坚持把培训工作摆在生产经营管理中突出的位置,积极探索科学培训方式,不断创新教育培训内容,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制定了“十一五”人才规划,强化“三支”人才(操作人才,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夯实基础,全面推进人力资源的管理开发,确保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特别是贯彻“安全第一、环保优先”各项目标的实现。
1、注重企业战略管理培训,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综合管理素质。根据企业战略管理的要求和持续发展的需要,企业把培养一批政治素养好、业务能力强、具有全局思维的“一把手”放在首要位置,在抓好政治理论培训的基础上,加强了以提高创新能力为重点,以胜任本职工作为目标的知识更新培训和相关能力的培养,采取脱产和在职培训相结合的形式,举办中层干部、后备干部培训班,98%以上管理人员和后备干部参加培训。企业不惜重金邀请杜邦中国公司、壳牌全球公司、炼化技术中心、华南理工大学的领导、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促进了领导干部战略决策、安全管理和科技信息管理水平的提高。
2、重视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工艺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针对一些专业技术人员知识老化、技术攻关、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的现状,企业围绕培训一支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能够加快企业科技进步的专业技术骨干人才队伍,注重加强了两级技术专家和学术技术带头以及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训,2006年在公司技术管理岗位评选出公司一级技术专家4人,二级技术专家7人。公司以举行年度科技大会为契机,邀请国内一批优秀的专家学者对新理论、新技术和新工艺进行培训,不断拓展科技人员的视野。开展炼油化工技术和设备技术培训,通过培训互动、地区资源共享、开展拓展训练等提高科技人员技术水平,使他们在职业精神、团队建设、技术技能方面得到相应提升。在创新模式上以对新技术、新工艺的消化吸收后的再创新为主,推动“四新”技术的应用。2005年公司被评为股份公司重组以来的首批“科技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90#欧Ⅲ标准汽油生产等3个项目获股份公司优秀项目奖,重油催化裂化汽油MSCP脱臭新技术开发获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科技进步三等奖。2006年荣获中油股份公司科技工作先进单位和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光荣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标志着公司在科技创新、技术研发、生产攻关能力方面的进步,体现了高层次技术人才对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
3、加强现场操作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操作技能人才队伍的技术水平。公司注重操作技能人员的技能培训和高学历人员进入操作技能人才队伍的吸收选拔。企业每年都引进大专学历以上技术人才,使操作服务人员大中专以上学历占了17%;突出了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及技术拔尖人才的培训,通过组织对新版操作规程的培训,强化员工的基本操作技能;组织开展了技术比武、员工操作技术运动会和星级操作员评定,鼓励员工一专多能,培养系统化操作员,操作技能人才的职业素质和技术水平稳步提高,。
二、夯实基础,规范管理,从班组长培训抓起,从养成教育入手,锤炼一支懂规矩、守规矩的员工队伍。
几年来,公司每年都举办脱产的班组长培训班。培训内容丰富,授课采取内请外聘相结合的方式。授课老师分别从如何加强班组长自身建设、班组受控管理、班组安全生产管理、班组培训管理、班组沟通、单装置核算等多个方面进行系统的讲解。在培训过程中,授课教师引用了大量鲜活的事例,贴近生产、贴近工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指导性,深受学员好评。同时,班前班后会演练、仿宋字比赛,让班组的细节管理贯穿到日常管理的每个环节。一些形式新颖的拓展训练使学员们体会到,在工作上要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发挥团队优势、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工作、去生活,关爱他人、共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企业。
从2005年以来,公司还连续三年进行百日强化培训活动,使培训面基本达到了百分之百。公司组织有关部门人员编写题库,全公司人员分岗位进行理论和实际课目的复习。人人接受培训,考试合格上岗。通过严格培训考试程序,使广大员工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企业的各项工作取得显著的成绩,2006年,公司原油加工量290.50万吨,销售收入112.43亿元,创历史新高。
三、完善企业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科学的培训等考核体系和相对应的薪酬机制。
为激发广大员工努力学习,勇于实践的积极性,动员专业技术人员攻克生产过程中的“瓶颈”和难关,企业制定了《技术进步奖励办法》等有关规定,对科技成果、管理成果、技术攻关、技术改进、技术创新成果以及合理化建议进行表彰奖励。这些都推动了企业综合实力的进一步增强。
公司还变革传统薪酬体系,突出了绩效管理。2003年底,公司引入劳动力市场价位理念,进行基本工资制度改革。对公司需要的紧缺人才或新增员工,参照劳动力市场价位,实行协议工资制;其他员工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按员工岗位性质和特点分为管理、专业技术、操作服务岗位三个职能宽带,针对每个职能宽带区设置晋升通道,鼓励不同专业人员专精所长,以岗定薪,易岗易薪,实现岗位责任、岗位业绩与收入的相对统一,建立起技术与管理并重的多种发展通道,有效地激励了不同层次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进一步完善了激励机制,推出了“八项奖励制度”,同时在奖金分配上向一线和高技能人才倾斜,提高艰苦岗位、关键岗位的上岗津贴标准,对上岗人员实行等级评定、等级晋升的动态管理模式,不断拓宽岗位成才道路,营造出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推动人才队伍建设科学化、程序化的管理轨道。此外,哈石化建立了完善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突出绩效管理,使员工目标对齐公司目标,将绩效考核结果与员工升迁、薪酬变动挂钩,使员工的收入和贡献相匹配,实现企业内部员工收入分配公平性。通过岗位竞聘、岗位轮换、增加员工培训和鼓励继续教育,一方面,让员工正确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突破并重塑自我、认识自身价值、增强职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使员工个人目标和公司目标的统一,员工与企业形成“企业发展我受益、我为企业增效益”的共识。企业的工资改革使员工的收入进一步得到提高,几年来员工年人均收入比上一年均有较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