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授学子建功立业,师承翰墨书写华章

来源 :职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nian31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授于人,建功家国事业;翰墨飘香,书写春秋华章。2021年4月6日,曲靖技师学院正式揭牌。48年前,曲靖地区技工学校创立。1997年,曲靖撤地设市,曲靖地区技工学校改为曲靖市技工学校(以下简称学校)。1998年12月,学校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部)级重点技工学校。2009年4月,学校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确认为国家重点技工学校。2011年12月,学校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确认为高级技工学校。2021年3月5日,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曲靖技师学院。从1973年8月建校至今,学校培养了6万余名品德优良、技术过硬的技能人才,为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了力量。
  艰苦创业 曲靖地区技工学校砥砺前行
  建校初期,全校只有21名教职工,学校校舍建筑面积仅2 448.5平方米,且十分简陋,其中1 889.5平方米为土坯房。1973年至1979年,是学校的艰苦创业时期,学校师生不畏艰苦,砥砺前行。
  1979年,原国家劳动总局颁布了《技工学校工作条例》,第一次规范了技工学校的建设, 1980年10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原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第一次指出必须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的政策导向。在此背景下,曲靖地区技工学校得到了稳步和较快发展。
  在办学模式方面,学校积极总结技工教育规律,探索技工教育改革,在全省技工学校率先走出了一条厂校挂钩联合办学的新路,并先后与曲靖卷烟厂等15家企业建立厂校挂钩联合办学的紧密关系,为企业定向培养了大批专业技能人才。
  在招生就业方面,一是学校严格遵照1983年劳动人事部出台的《关于改革技工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问题的意见》,对毕业生按照“三结合”就业方针进行择优分配。二是技工学校招生改由国家劳动人事部统一命题、全国统一组织考试录取,由春季入学改为秋季入学,学校的招生与教学工作走上正常轨道。三是与地区就业服务中心、地区商业干部学校等4所学校实行联合办学,开设校外班,与联办学校培养了一批三产专业人才。学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至1995年学校累计办学专业达23个,在校生1 200人。
  在办学条件方面,教学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师资力量得到加强。到1993年底,学校占地达40.2亩,新建宿舍、食堂、教学用房等共计11 352.2平方米。1996年,又建设学生实习工厂1 610平方米。学校在册教职工总数达103人。
  1980年至1996年,是学校的稳步较快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办学成绩得到相关部门和社会认可。1990年12月,学校被云南省劳动厅授予“办学有特色,取得显著成绩”先进集体称号;1994年3月,被云南省劳动厅批准为“合格技工学校”;1995年3月,被曲靖地区行署教育委员会评为“职业教育先进学校”。
  艰难转型 曲靖市技工学校驶入快车道
  1997年,曲靖撤地设市,曲靖地区技工学校改为曲靖市技工学校。学校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办学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办学,经历了一个艰难转型期。
  转换办学机制,主动适应市场需求
  学校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信心,厘清思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发展,转型应对挑战。1998年12月,学校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部)级重点技工学校。学校提出了“抓住机遇、适应市场、内强素质、外顺关系”的工作思路。在转型期主动适应市场需求,转换办学机制。
  在专业建设方面,学校在办好传统骨干专业的基础上,增设计算机应用、机电、旅游与宾馆服务等10个专业,专业设置首次向第三产业延伸。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突出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增加实训课时,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时间由2∶1调整为1∶1。同时加大設备投入,改善实训条件,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有了显著提高。
  在办学模式方面,学校提出做大做强培训和鉴定工作,并使两者有机结合,为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服务,增加学校收入。2002年,学校增设“培训中心”这一职能科室,面向社会开展了下岗职工再就业、机关事业单位技术工人、企业在岗职工等类别的培训和鉴定工作。同时,面向中等专业技术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毕业生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此阶段,累计培训和鉴定人数达9 827人。
  在招生就业方面,1999年学校单独成立招生就业科,同时成立职业介绍站,使学校招生与毕业生推荐就业工作从组织上得到了保证。学校与省属大中型企业建立定向招生和学生实习基地。校内实行招生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扭转了招生下滑的局面。同时,建立昆明理工大学函授(培训)站,实行联合办学,为曲靖工业发展培养较高层次人才,毕业生也得到了较好的就业安置。
  以改革为动力,激活内在办学活力
  2002年,为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学校制订了《曲靖市技工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曲靖市技工学校内设机构、定岗定责、专业技术人员设置方案》《曲靖市技工学校活动工资岗位津贴分配方案》以及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办法、各类人员岗位职责和竞聘条件等人事制度改革的规范性文件。通过改革,学校教职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明显增强,有效推动了学校转型期各项工作的开展。
  一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立足培养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能力较强的专业人才,学校优化专业设置,调整和改造传统的骨干专业,使之向复合型方向组合,拓展了电工与自动控制、钳工与机加工、钳工与冷作铆焊等专业,新开设发电、冶炼与机电、送配电线路等新专业。同时实行“模块化”“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二是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激活内在办学活力。继2002年人事制度改革之后,2005年,学校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除校领导外,全员进行了第二轮竞争上岗。在岗位绩效工资分配上秉持责权利一致和同工同酬、按劳分配、合理拉开差距以及向教学一线倾斜原则。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破除了长期以来干部使用中的任命制和事实上的“终身制”,激发了学校潜在办学活力。   以新校区为重点,夯实发展坚实基础
  闯过了艰难转型时期的曲靖市技工学校,改革和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办学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学校被曲靖市委、市政府评选为市级文明单位。2009年4月,学校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确认为国家重点技工学校。2010年学校在校生人数达到3 896人,是1998年云南省劳动厅批办规模1 000人的3倍多;培训鉴定人数也大幅度攀升。这些成绩的取得,标志着学校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此阶段,学校更注重“两条腿走路”,把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摆上同等重要位置,职业技能培训重心向提高农民工专业技能转移,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服务,累计培训农民工3 884人,开展各类培训鉴定25 987人。设在学校的第十四职业技能鉴定所,被云南省职业技能鉴定协会评为“双十佳”会员单位。同时,以招生为突破口,努力扩大办学规模,加强与省市知名企业的合作,先后与云维集团等11家企业签订定向委培协议。
  随着曲靖职教园区的兴建,学校新校区选址于曲靖职教园区。2008年5月新校区开工建设,批办规模为在校生8 000人。2010年,新校区教学楼、宿舍楼等主体工程和道路、绿化、美化等附属工程竣工。学校占地面积232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实习实验场所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体育场地面积2.4万平方米。2011年1月,学校顺利搬迁到环境优美的新校区,这为学校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励精图治 曲靖高级技工学校实现新跨越
  2011年12月,学校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确认为高级技工学校。十年来,学校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中共曲靖市委、曲靖市人民政府的领导和省市人社部门的指导下,牢记“技能强国”历史使命,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各项工作快速、稳定、健康发展,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逐步增强,美誉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实现了跨越发展。
  深化内部改革,加强内涵建设
  健全内部管理体系。学校领导班子下设多个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或委员会,内设11个科室和工会、团委2个群团组织,建立法律顾问保障体系和高效运行的质量管理体系,结合国家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和省市相关要求,持续改进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各项工作有制度、有计划、有分工、有落实、有监督。以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实现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坚持按需设岗、双向选择、择优聘任、目标考核、合同管理原则,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调动和激励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持续推进教学改革。一体化教学、分层教学、课程改革日趋成熟,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先“成人”再“成才”。结合曲靖经济社會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动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开设了机械类、电工电子类、交通类、教育类、服务类、信息类等11大类38个中、高级工专业,其中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幼儿教育、汽车维修、机床切削加工、焊接加工、计算机应用与维修、化工工艺、钳工8个专业为市级骨干专业。建设了一批预备役军事班、艺术传媒班、计算机游戏制作班、专职消防员班等特色定向专业。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加大教师学习、进修、培训力度,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水平。目前,学校有教职工445人,其中专兼职教师379人,云南省“万人计划”首席技师2人、云岭技能大师2人、云岭技能工匠1人、珠源技能大师2人,曲靖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能人才2人,各级学科带头人29人,形成了一支以省市级学科带头人、“大师”“工匠”为核心、一体化教师为主体、外聘兼职教师为补充的师资队伍。教师主持或参与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7项,主编或参编出版教材8本、校本教材10本,发表或获奖论文162篇;支持教师积极开展技术革新,发明实用新型专利15项,并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优化办学条件,提升育人环境
  推进智慧校园、平安校园建设。结合曲靖市智慧校园建设整体要求和学校实际,近年来累计投入近700万元,建成人脸识别系统52个、校园视频监控720余个,新建一键报警装置17个,完成了公共数据平台(大数据)建设、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三级建设、综合安防建设和教学信息化建设工作。校园警务室配备专职警员,实现了全天候、全时段、全方位的安全教育模式,使校园安全保障能力得到提升。
  建设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近年来,学校建设实训基地、实训车间80余间,其中国家级技能培训实训基地3个、省级培训实训基地1个,拥有教学仪器设备2 600余台(套),总值约4 000万元。校内正在建设的曲靖市公共实训基地总投资7 655万元,建成后能满足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工业机器人、电梯工程技术等13个工种的实训需求,并将进一步提升实习实训水平。
  提升文化校园育人环境。将工匠文化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新建了鲁班文化广场及“精益求精”“琢玉成器”等校园景观。改扩建了校园图书室、阅览室,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实践热情。组建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学雷锋志愿服务、“劳动美”等社会实践活动,引领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充分发挥学生会及学生社团作用,组建了演讲社、舞蹈社、篮球社、足球社等10余个学生社团,调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
  强化对外合作,提升办学水平
  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联合成立了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制定完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深入开展学校发展规划、高技能人才培养、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教研教改等研究,深化校企协同育人,不断探索“订单合作”“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并与珠海格力电器、红云红河集团曲靖卷烟厂、比亚迪汽车、上海和记餐饮、云南坐标教育、云南奋达教育等10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稳定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共同开展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协同育人工作,形成长效机制,合作成效明显。   主动开展校校合作。发挥学校办学资源优势,与师宗、陆良等5地中职学校开展合作办学。加强与高校合作,打通学生学历晋升通道。多年来,学校幼儿教育、电气自动化、汽车维修等多个专业与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合作培养自考专科学生,已有近2 000名学生参加学习,学制期满这些学生可同时取得大专学历。
  开展社会服务,助力脱贫攻坚
  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学校作为云南省第十四职业技能鉴定所和云南省培训定点机构,开展了62个工种的培训和9个工种的鉴定工作。学校还取得了中国焊接协会授权,挂牌成立了中国焊接协会机器人焊接(曲靖)培训基地,成为云南省第一家可面向全国各院校和企业培训取证的基地。持续做好技能培训工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企事业机关单位职工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规模不断扩大,近三年完成各类培训鉴定1.6万余人次。学校作为云南省安全生产考试点、曲靖市人事考试中心考试点、会计专业考试点,每年承担6 000人次以上的各类社会考试任务。
  深入开展技能扶贫。牢记使命担当,发挥技工院校优势,认真开展定点技能帮扶培训,用足用好政策,帮助接受培训的贫困劳动者积极创业、就业;面向家庭贫困学生组建定向委培班,由企业承担其在校期间的杂费,学生完成学业后到合作企业参加实习、工作,有效解决了贫困家庭孩子上不起学的难题。近年来,学校累计招收培养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2千余人,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1.7万余人次,做到“教育培训一人、就业创业一人、脱贫致富一户”,为曲靖市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力量。
  华丽转身 曲靖技师学院启航新征程
  2021年3月5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同意设立曲靖技师学院。学院目前在校生达11 200人,首次超过万人;年培训鉴定超过6 000人次,每年毕业生3 000余人。
  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就业质量高。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每年都在98%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在92%以上。学校师生在省、市级技能大赛上频频获奖,共获省市级以上奖项120余项,其中省级以上一等奖25项。2019年,学校学生代表云南省参加全国技能大赛,获机电一体化组装与调试、电气安装与维修两个项目的三等奖;2020年12月,学校师生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获云南省第一名、全国第八名,参加全国机器人焊接职业技能竞赛获团体二等奖,学生个人获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2021年学校师生参加云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荣获一等奖15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0项的好成绩,其中6名师生在一等奖中排名第一;2021年8月学校师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电气安装与维修项目全国三等奖。学校办学层次不断提升,办学成果显著,得到各级党委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的肯定。学校多次被评为省级技工教育先进单位、培训鉴定“双十佳”单位、市级文明单位、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成功创建市级文明校园、卫生校园、健康校园。
  站上新的历史起点,曲靖技师学院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产业发展目标,以及曲靖市建设世界“光伏之都”、区域先进制造业中心、全国性綜合交通物流枢纽、西南地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中心城市的重大举措,坚持教育培训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技工教育和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论述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强化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不断优化调整专业结构,稳步扩大办学规模,扎实提升育人质量,结合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把学院建设成为“立足曲靖、服务云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技师学院,培养更多高素质优秀技能人才,为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其他文献
摘 要:为适应广西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广西工业技师学院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组建了工业分析与检验等专业群。本文以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群为例,就笔者学院专业群对区域产业链发展的适应性进行分析,提出了中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与发展的策略与路径。  关键词:专业群建设 产业链发展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群  课 题:本文系广西职业教育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发展研究基地研究成果。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
目前,就业市场比较繁荣,但是还有很多技校学生找不到工作。这是为什么呢?作为一名招办老师,笔者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并通过一场校园招聘会找到了答案。  笔者所在学校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把用工单位请到了学校,组织了一场小型校园招聘会。    一、学生存在的问题  1. 持观望态度和向老师求助的多,与用人单位面对面交流的少  在招聘会上,有很多学生不敢与用人单位面对面地交
摘 要:杭州萧山技师学院自2017年引入德国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至今,已顺利完成了三届中德合作教学,教学经验与成果显著。本文将详细介绍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双元制教学模式——AHK考试体系与德国职业资格体系,并探讨了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对杭州萧山技师学院中德合作办学模式的启示。  关键词:中德合作办学 职业教育 实践  一、项目简介  杭州萧山技师学院在2017年与德国IB(International Bu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 明确任务 分析任务 任务实施 任务评价  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课程是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熟练操作会计信息系统软件进行数据传递和业务操作,具有很强的实操性。因此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加充分地表现出学生“做中学”的自主式学习的特点,即由学习主体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对职业意识的深化过程、对专业知识的领悟过程和对专业技能的熟练过程。笔者在实践教学中采用任务
关键词:中职学校 “一二一”教学模式 多元化评价 体质健康  近年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教育教学改革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其中也包括了体育课选项教学改革。笔者学校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结合中职学校的校企结合特点,已开展了选项教学多年。居于专业设置和学校体育教学设施情况,笔者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选择了 “一二一”模式,并初步开设了篮球、足球、乒乓
李万君是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普通焊接工人。他通过28年的不懈努力,从职业高中的一名普通毕业生,逐步成长为被总理盛赞的“高铁焊接大师”、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党的十九大代表、“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焊工的工作环境  1987年,长春客车厂大门前,工人陆续来上班。这是李万君第一次走入客车厂,这也是李万君第一次接触到他的工作环境。  在焊接车间里的水箱工段,李万君和几个同事披着厚重
关键词:教学现状 模拟教学法 多元评价 核心素养  中职语文教学,尤其是古典诗词教学尤为重要。它既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实践,又决定着学生职业素养的高低,也决定着其职业竞争力的强弱。尤其在中职旅游专业,其实用性不言而喻。但对于旅游专业学生来说,现状却不容乐观。笔者发现在实习过程中,古诗词能脱口而出的学生凤毛麟角,被游客问得张口结舌的却比比皆是,旅游公司招聘后也常常抱怨:这儿的学生积淀不够。在中职旅游专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纪朋,是全国最大校园服务平台“58校园网”——徐州元芳商务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公司主要从事网站建设、企业发展策划,以及B/S结构网络软件开发等服务。在纪朋心中,母校的创业教育是他创业成功的基石,并让他成为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成功的标杆。  在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像纪朋这样的大学生创业者还有很多。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祝木伟告诉记者,该校学生在大学创业园自主创业企
尊敬的老师:  您好!  我是金融学硕士,2008年取得学位后进入一家第三方投资咨询公司,在证券研究部门从事基金研究分析工作。在这三年的时间里,我通过了五门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并取得了执业资格,自我评价做到了认真踏实并努力工作,工作成果得到了上级及客户的好评;人脉建设方面虽然不是我的特长,但个人性格开朗、乐于合作,同事关系较好。  在过去的三年中,我在原公司学到了很多,因此心存感激,同时也很喜欢团队内
常常,我们在观摩于永正、支玉恒、窦桂梅等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时,会被他们与学生之间“鱼水相融”的教学状态所感动,所震撼……被他们的“教学艺术”所折服,除了感叹自身不足的同时,也只有“望洋兴叹”了!但学完归来,还是要象征性地与同事们交流学习心得,再将一些所谓的“教学艺术”搬上了课堂,开始凭借各人不同程度的“演绎”水平,或大刀阔斧或小心翼翼地实践着这些“学习心得”。为此,在应运而生的红红火火的新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