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段人群乳糖酶缺乏的临床研究

来源 :中华内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guoxun37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乳糖是奶类中特有的碳水化合物,食入的乳糖必须经小肠的乳糖酶水解才能被吸收。人类在先天此酶并不缺乏,断乳后此酶活性降低。随着年龄增长,许多原因可造成此酶缺乏,导致食入含乳糖的奶制品不能被消化吸收。未消化的乳糖到达末段回肠和结肠时,一部分被肠内细菌发酵为乳酸、丙酸、丁酸、氢气、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有机酸可使渗透作用加强,促进腹泻发生。临床上可表现为肠鸣、腹痛、恶心、呕吐和酸性含气水样泻等症状,称之为乳糖不耐受(LI)。若临床无症状,只引起乳糖吸收障碍,则称之为乳糖吸收不良(LM)。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饮用乳制品。临床以腹胀、腹泻、腹鸣等症状就诊的病人越来越多,其中绝大部分考虑为乳糖酶缺乏。因缺乏有效检测手段,不能明确诊断,延误了治疗。目前乳糖酶缺乏的诊断方法主要有:(1)症状评分;(2)空肠活检与酶测定;(3)乳糖耐量试验,如血葡萄糖测定法、血半乳糖测定法、尿半乳糖测定法、氢呼气试验、甲烷呼气试验等。本研究采用氢呼气试验方法(HBT)。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