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学者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多年来,我们对这方面探索甚感不足。学习传统文化,不仅使语文教育丰富多彩,还能增进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加剧,众多的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许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正在逐步消失。当今的语文教学也渐驱迷失了最基本的支撑点和落脚点,我们迫切地需要回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熏陶的道路上,从先贤那里汲取智慧。
一、语文教育的缺失与不足
1.语文教育中存在着功利主义
第一,教学内容局限于考试范围。考试题型出现“看拼音写词语”,于是不再纠正学生的“汉字书写的规范”中的笔顺和运笔方法问题;考试题型中“文学作品阅读”只考理解,于是不再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陶冶情操也变成了如何答题的纯技术训练了。
第二,学习目的完全世俗化。很多家长或者老师仅鼓励学生考出好分数,取进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学习目的完全被物质欲望所代替,语文学科也仅仅是谋求机会的工具而已,传统的优秀道德品质进一步丢失。
第三,教学过程机械化。目前,语文教学重认知轻情意,重智力轻非智力,将学生视作学习的机器,通过大量机械的训练代替学生的生活,纯粹以知识传授代替学生的发展,原本极具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的教学活动演绎成了枯燥的活动,这样的现状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2.语文教育缺乏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黑格尔曾说过:“人类精神的提升离不开教育活动,人类通过教育把社会文化很好地传承下去。”因此,语文教学无论如何要把祖先创造的优秀文化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但可惜的是,韩国、日本和台湾都远比我们做得出色。
第一,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几乎缺失。我们注重学生分数的提高,却在他们人生最美好的阅读时光丢掉了应该有的语文学习兴趣,丢掉了语文教育承载的道德教育根基,丢掉了民族文化传承的根本任务。传统的中华文化正在断层,甚至民族个性也呈颓丧之势。
第二,语文教育缺乏民族文化性格的培植。现在的课堂很少要求学生读《论语》《孟子》《老子》《诗经》、唐诗宋词汉赋等经典。如果一个学生不懂“天下为公”的理念;不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不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不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法则。试想一下,一个人的人生境界会有多高?精神动力会有多大?民族性格会有多强?答案不言而喻。
二、国学经典是语文教育的生命沃土
习近平主席曾談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文化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中最具权威性的著作,它在民族文化的历史传承中起至关重要的奠基和引导作用,它是民族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国学经典在人的生命成长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1.在国学经典中激发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推荐以下几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一,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展示一些与古诗文有关的图片,或者声情并茂地讲述经典故事……这些都留在了孩子们的脑海中,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诵读的兴趣。
第二,对于《孝经》《论语》《朱子治家格言》等这样的古文。可以按照台湾的王财贵教授所讲“小朋友,跟我念”的方法,带领学生读,用活泼愉快、唱儿歌或背广告词的方式,自然地诵读。而后从中取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使他们乐读、想读。
第三,结合经典诗文的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诵读形式,如:《弟子规》和《三字经》语言清新明快、声律精严,就采取节奏诵读法;如《孝经》情景和谐,意境浑融就采取文意结合法;如《笠翁对韵》行文畅达、句式多变就采取速读法等。诵读的形式方面采取吟诵、演讲,分组读、个别读、接龙读、默读等学习游戏活动。
2. 在国学经典中积累语言材料
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优秀诗词歌赋,浓缩了汉语韵律、词章之美,主旨上寄寓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追求和审美理想。诵读这些经典,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材料,而且保证了材料的质量,会在学生的言语活动中焕发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3.在国学经典中收获知识技能
学生可以将国学经典的主旨﹑内容和表达特点,进行学习借鉴。如一堂国学赏析课中的写作的手法学习,学生的发言颇为精彩: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运用关联词,是因果关系法。”——《孝经·诸侯章第三》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运用了排比修辞,使句子富有气势。”——《孝经·卿大夫章第四》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是举例说明法。”——《三字经》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是借物喻人法。”——《三字经》
4.在经典国学中浸润美好心灵
例如,《弟子规》中的进行道德教育不是脱离其他知识而进行的单纯说教,而是与文化知识与其他知识教育融合,按照一定的道德理想塑造儿童心灵,达到敦人伦、美教化、淳风俗的教育目的。它特别注重别尊卑、序长幼的伦常关系教育,劝孝、向善是其主旨,这与儒家的传统美德是一脉相承的。
三、语文教育有效融合国学经典的策略
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熟读背诵这个既简单便捷学法,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环境中,接受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熏陶。
1.遵循“诵读为本,自悟自得”的基本原则 俗话说,“经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就是让学生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神韵。在反复吟诵中自悟自得,受到熏陶感染,让一篇篇优秀的诗文在心灵中不断地反刍、发酵,使之成为学生一生高远见识、完美人格的源头活水。
2.采取“持之以恒,增强积淀”的诵读方法
经典诵读,贵在坚持。吟诵必须保证时间,要时时诵,天天记,让学生形成天天诵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结合学校、班级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进行诵读。预备铃声响起,就由课代表带领全班齐读,读几遍之后试着背诵。为方便读背,提前把读背的内容写在黑板上。
第二,利用早读时间,以及语文课的课前5分钟,适当的介绍所诵读的诗文的相关背景,适当的教给学生初步的理解记忆方法,以助于学生诵读记忆。
第三,精心上好每周一中午的“经典阅读课”。根據诵读情况,带领学生走进经典的古诗文品评、诵读、鉴赏,或者梳理一周以来所诵读的内容,加深记忆。
3.营造“家校结合,环境熏陶”的育人氛围
第一,利用黑板报、班刊、手抄报等多种媒体,展示经典佳句,营造诵读的氛围,使学生走进经典,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
第二,课内外结合,家校间结合,使国学诵读活动的范围逐步延伸。首先号召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利用“家庭背诵星级登记表”,开展家庭背诵比赛,让家长与自己的孩子共同参与,共同学习,从而对学生起到监督、促进作用。
4.搭建“多种活动,取长补短”的交流平台
第一,引导学生将诵读过的诗文进行归类,并举行小组对诵赛:如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等;诵读了《论语》就进行关于学习方面的篇章对诵赛;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可以进行以学习小学组为单位的轮流背诵;诵读《千字文》可以进行“汉字听写大赛”等活动。
第二,定期进行一次国学经典方面的竞赛,出一定数量的经典诗文方面的题目,以竞赛促使学生扩大国学经典的诵读量。
第三,每周进行背诵的过关挑战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到老师这里来接受不同等级的背诵挑战。
第四,指导学生撰写诵经读典的心得体会和感受。并鼓励学生在平时的日记和作文中能适当运用所背诵的经典诗文。
如在学习《爱之链》一文后,学生引温习“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责人之心责己,爱己之心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等所背的警句来拓展本文的中心。又如在习作《我最敬爱的一个人中》中,有学生引用“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懼”等语句来表达自己要孝敬父母的情感。
第五,学唱赞颂,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学唱歌曲,欣赏音乐美的同时来陶冶学生的情感。如:《觅幽兰》《白莲花》《鲜花谷》等
通过大量的反复的吟诵,使学生感悟到了国学经典的“温柔敦厚”的语言特色,并逐渐内化为高尚的审美情趣、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的人生态度。相信,随着学生思想认识的逐步加深,他们自然会把思想认识转化落实到行动上,最终养成良好的习惯,创造出美好的人生。可见,读经对于儿童的成长和文化的传承等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江溪小学(214026)
一、语文教育的缺失与不足
1.语文教育中存在着功利主义
第一,教学内容局限于考试范围。考试题型出现“看拼音写词语”,于是不再纠正学生的“汉字书写的规范”中的笔顺和运笔方法问题;考试题型中“文学作品阅读”只考理解,于是不再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陶冶情操也变成了如何答题的纯技术训练了。
第二,学习目的完全世俗化。很多家长或者老师仅鼓励学生考出好分数,取进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学习目的完全被物质欲望所代替,语文学科也仅仅是谋求机会的工具而已,传统的优秀道德品质进一步丢失。
第三,教学过程机械化。目前,语文教学重认知轻情意,重智力轻非智力,将学生视作学习的机器,通过大量机械的训练代替学生的生活,纯粹以知识传授代替学生的发展,原本极具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的教学活动演绎成了枯燥的活动,这样的现状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2.语文教育缺乏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黑格尔曾说过:“人类精神的提升离不开教育活动,人类通过教育把社会文化很好地传承下去。”因此,语文教学无论如何要把祖先创造的优秀文化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但可惜的是,韩国、日本和台湾都远比我们做得出色。
第一,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几乎缺失。我们注重学生分数的提高,却在他们人生最美好的阅读时光丢掉了应该有的语文学习兴趣,丢掉了语文教育承载的道德教育根基,丢掉了民族文化传承的根本任务。传统的中华文化正在断层,甚至民族个性也呈颓丧之势。
第二,语文教育缺乏民族文化性格的培植。现在的课堂很少要求学生读《论语》《孟子》《老子》《诗经》、唐诗宋词汉赋等经典。如果一个学生不懂“天下为公”的理念;不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不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不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法则。试想一下,一个人的人生境界会有多高?精神动力会有多大?民族性格会有多强?答案不言而喻。
二、国学经典是语文教育的生命沃土
习近平主席曾談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文化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中最具权威性的著作,它在民族文化的历史传承中起至关重要的奠基和引导作用,它是民族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国学经典在人的生命成长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1.在国学经典中激发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推荐以下几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一,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展示一些与古诗文有关的图片,或者声情并茂地讲述经典故事……这些都留在了孩子们的脑海中,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诵读的兴趣。
第二,对于《孝经》《论语》《朱子治家格言》等这样的古文。可以按照台湾的王财贵教授所讲“小朋友,跟我念”的方法,带领学生读,用活泼愉快、唱儿歌或背广告词的方式,自然地诵读。而后从中取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使他们乐读、想读。
第三,结合经典诗文的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诵读形式,如:《弟子规》和《三字经》语言清新明快、声律精严,就采取节奏诵读法;如《孝经》情景和谐,意境浑融就采取文意结合法;如《笠翁对韵》行文畅达、句式多变就采取速读法等。诵读的形式方面采取吟诵、演讲,分组读、个别读、接龙读、默读等学习游戏活动。
2. 在国学经典中积累语言材料
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优秀诗词歌赋,浓缩了汉语韵律、词章之美,主旨上寄寓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追求和审美理想。诵读这些经典,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材料,而且保证了材料的质量,会在学生的言语活动中焕发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3.在国学经典中收获知识技能
学生可以将国学经典的主旨﹑内容和表达特点,进行学习借鉴。如一堂国学赏析课中的写作的手法学习,学生的发言颇为精彩: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运用关联词,是因果关系法。”——《孝经·诸侯章第三》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运用了排比修辞,使句子富有气势。”——《孝经·卿大夫章第四》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是举例说明法。”——《三字经》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是借物喻人法。”——《三字经》
4.在经典国学中浸润美好心灵
例如,《弟子规》中的进行道德教育不是脱离其他知识而进行的单纯说教,而是与文化知识与其他知识教育融合,按照一定的道德理想塑造儿童心灵,达到敦人伦、美教化、淳风俗的教育目的。它特别注重别尊卑、序长幼的伦常关系教育,劝孝、向善是其主旨,这与儒家的传统美德是一脉相承的。
三、语文教育有效融合国学经典的策略
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熟读背诵这个既简单便捷学法,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环境中,接受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熏陶。
1.遵循“诵读为本,自悟自得”的基本原则 俗话说,“经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就是让学生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神韵。在反复吟诵中自悟自得,受到熏陶感染,让一篇篇优秀的诗文在心灵中不断地反刍、发酵,使之成为学生一生高远见识、完美人格的源头活水。
2.采取“持之以恒,增强积淀”的诵读方法
经典诵读,贵在坚持。吟诵必须保证时间,要时时诵,天天记,让学生形成天天诵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结合学校、班级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进行诵读。预备铃声响起,就由课代表带领全班齐读,读几遍之后试着背诵。为方便读背,提前把读背的内容写在黑板上。
第二,利用早读时间,以及语文课的课前5分钟,适当的介绍所诵读的诗文的相关背景,适当的教给学生初步的理解记忆方法,以助于学生诵读记忆。
第三,精心上好每周一中午的“经典阅读课”。根據诵读情况,带领学生走进经典的古诗文品评、诵读、鉴赏,或者梳理一周以来所诵读的内容,加深记忆。
3.营造“家校结合,环境熏陶”的育人氛围
第一,利用黑板报、班刊、手抄报等多种媒体,展示经典佳句,营造诵读的氛围,使学生走进经典,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
第二,课内外结合,家校间结合,使国学诵读活动的范围逐步延伸。首先号召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利用“家庭背诵星级登记表”,开展家庭背诵比赛,让家长与自己的孩子共同参与,共同学习,从而对学生起到监督、促进作用。
4.搭建“多种活动,取长补短”的交流平台
第一,引导学生将诵读过的诗文进行归类,并举行小组对诵赛:如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等;诵读了《论语》就进行关于学习方面的篇章对诵赛;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可以进行以学习小学组为单位的轮流背诵;诵读《千字文》可以进行“汉字听写大赛”等活动。
第二,定期进行一次国学经典方面的竞赛,出一定数量的经典诗文方面的题目,以竞赛促使学生扩大国学经典的诵读量。
第三,每周进行背诵的过关挑战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到老师这里来接受不同等级的背诵挑战。
第四,指导学生撰写诵经读典的心得体会和感受。并鼓励学生在平时的日记和作文中能适当运用所背诵的经典诗文。
如在学习《爱之链》一文后,学生引温习“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责人之心责己,爱己之心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等所背的警句来拓展本文的中心。又如在习作《我最敬爱的一个人中》中,有学生引用“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懼”等语句来表达自己要孝敬父母的情感。
第五,学唱赞颂,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学唱歌曲,欣赏音乐美的同时来陶冶学生的情感。如:《觅幽兰》《白莲花》《鲜花谷》等
通过大量的反复的吟诵,使学生感悟到了国学经典的“温柔敦厚”的语言特色,并逐渐内化为高尚的审美情趣、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的人生态度。相信,随着学生思想认识的逐步加深,他们自然会把思想认识转化落实到行动上,最终养成良好的习惯,创造出美好的人生。可见,读经对于儿童的成长和文化的传承等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江溪小学(214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