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珊瑚藻对赤潮异弯藻的化感效应

来源 :应用生态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sq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小珊瑚藻组织4种不同极性有机溶剂(甲醇、丙酮、乙醚、氯仿)提取物对赤潮异弯藻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小珊瑚藻组织甲醇提取物对赤潮异弯藻的生长抑制活性最强,并且在较高浓度下能使赤潮异弯藻完全死亡,其他3种有机溶剂提取物对赤潮异弯藻的生长无明显影响.表明小珊瑚藻组织中含有的对赤潮异弯藻有抑制作用的活性物质具有较高的极性.对小珊瑚藻的甲醇提取物进行液液萃取,将其分离为石油醚相、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和蒸馏水相, 并对赤潮异弯藻进行生物活性检测.结果发现石油醚相和乙酸乙酯相具有较强的杀藻活性,表明
其他文献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四川盆地紫色水稻土耕层团聚体组成和有机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显著影响耕层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含量.油菜免耕、厢作免耕、绿肥免耕、垄作翻耕和厢作翻耕0~10 cm土壤大团聚体分别比对照(12%)增加23%、69%、9%、36%和28%,而10~20 cm土壤大团聚体比对照低9%~38%.冬水免耕、油菜免耕和绿肥免耕0~10 cm土壤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
2003年9月—2004年9月隔月在胶州湾西部的5个站位进行了7个航次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取样.利用Brey经验公式对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
利用4个时段遥感图像、转移概率方法和优势转移过程空间分布图,定量研究了深圳经济特区1979—2003年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驱动力和原因.结果表明:深圳经济特区城市化过程迅速,且主要发生在1979—1990年间.3个研究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景观类型动态大相径庭.1979—1990年主要表现为植被退化和转移为人工景观类型阶段,优势景观类型转化的空间位置主要发生在福田区、罗湖区和盐田区,优势景观类型转移
以番茄品种“L402”为试材,研究了土壤水分对不同季节番茄光合及蒸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生育期内春番茄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均以土壤相对含水量80%处理最高,65%处理次之,50%处
土壤酸性是阻碍苜蓿根瘤菌与其宿主紫花苜蓿之间高效共生固氮的重要环境因子.本文研究了Ca^2+对紫花苜蓿及苜蓿根瘤菌耐酸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一定浓度的Ca^2+(5和10mmol&#183
为揭示枣粮间作系统中枣园和农田两个亚系统节肢动物群落的关系,将枣粮间作系统区分为枣园亚系统和农田亚系统进行节肢动物生态调查并分析时序动态.调查共发现节肢动物14936头,
采用不同品牌、不同浓度的氧化乐果杀虫剂对不结球白菜进行叶面喷洒处理,利用植物效率仪(PEA)测试不结球白菜叶片的快速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并根据JIP-test参数分析光系统Ⅱ(PS
对毛乌素沙地5个不同生态条件下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根围土壤0—50cm土层AM真菌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样地和采样深度下AM真菌孢子密度和定殖率存在显著差异,最
运用甘肃省天水、西峰两地1951—2005年的气温资料及天水、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1981—2003年冬小麦物候观测资料,分析探讨了甘肃冬小麦种植区50多年的冬季气温变暖趋势及冬小
分别于2004年5月和11月对雅砻江锦屏段及其主要支流25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采样.研究发现,5月和11月整个采样区域的最优势类群为四节蜉稚虫1种(Baetis sp.)(Baetidae,Ep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