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把若干物体平均分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教学重点:认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掌握计算方法。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让学生摆一摆。用8根小棒正方形,可以摆几个正方形?2、说说你是怎样摆的?(指名回答)8根小棒,每4根一摆,可以摆2个正方形;3、列式计算:摆两个正方形:8÷2=4(个)8表示什么?2呢?
(1)师:儿童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在班级联欢会上摆一些果盘,他们买了一些草莓,准备每2颗草莓放一盘,现在有6颗草莓,请同学们拿出水果学具,用6个学具表示6颗草莓来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师: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师:这是平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并让学生说出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怎么列式呢?6÷2= 3(盘) 被除数 除数 商
(2)如果不是6颗草莓,是7颗呢?再动手摆一摆,看看能摆几盘,有没有剩余。(学生动手操作后,反馈结果:可以摆3盘,还剩1个)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不能,只剩一个不够分。)师:平均分后还有剩余怎么办?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吗?如果可以,怎么表示呢?(小组内思考、讨论) 列式 :7÷ 2=3(盘)……1(个)
被除数 除数 商 余数
说明:7里面最多有3个2,这余下的1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在数学上叫做余数。
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的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3观察比较这两道算式(略)
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让学生说说你怎样想的?你是怎样分的?师: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數表示什么?
1.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2.你知道余数表示什么吗?
余数表示剩下的,余下的数。
巩固练习。做一做
(1)学生独立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题。(略)说说这两道算式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2)完成第2小题。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说说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
1、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这是一道开放题,三种装法,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结果,根据自己的选择,圈一圈,然后填空,教师指名回答;2、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2题。出示题目:17个红果,平均分给3只刺猬,每只刺猬分几个?还剩几个?学生独立思考,用小棒代替红果分一分,看看每份能分多少?是否有剩余?全班交流,集体订正。首先老师就学习内容提供背景,创设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和求知欲望,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情景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老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文中重难点进行知识的梳理,最终把教学目标问题化。教师课前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设计自主学习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学,初步感悟新知,找出困难、质疑之处。在自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思考,培养学生的良好批注习惯和自学习惯。
这一环节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交流各自的自学成果,或解决自学过程中的生成的个性问题,困惑和质疑。在这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达到先学后教的目的。展示提升环节是把课堂交给孩子们,为他们提供展示的平台,让学生把自主探究和小组解疑的自学成果进行汇报,老师在这个环节中对重、难点知识进行点拨和提升。
此环节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对重点知识进行归纳梳理,并让学生对本节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说出自己的感受,升华思想感情。教师根据本节课学生要求掌握的重点知识和技能,设计出适量的有层次感的自测题目,并进行当堂检测,现场检查,及时掌握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单位:广东省封开县江口镇中心小学)
教学重点:认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掌握计算方法。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让学生摆一摆。用8根小棒正方形,可以摆几个正方形?2、说说你是怎样摆的?(指名回答)8根小棒,每4根一摆,可以摆2个正方形;3、列式计算:摆两个正方形:8÷2=4(个)8表示什么?2呢?
(1)师:儿童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在班级联欢会上摆一些果盘,他们买了一些草莓,准备每2颗草莓放一盘,现在有6颗草莓,请同学们拿出水果学具,用6个学具表示6颗草莓来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师: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师:这是平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并让学生说出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怎么列式呢?6÷2= 3(盘) 被除数 除数 商
(2)如果不是6颗草莓,是7颗呢?再动手摆一摆,看看能摆几盘,有没有剩余。(学生动手操作后,反馈结果:可以摆3盘,还剩1个)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不能,只剩一个不够分。)师:平均分后还有剩余怎么办?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吗?如果可以,怎么表示呢?(小组内思考、讨论) 列式 :7÷ 2=3(盘)……1(个)
被除数 除数 商 余数
说明:7里面最多有3个2,这余下的1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在数学上叫做余数。
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的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3观察比较这两道算式(略)
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让学生说说你怎样想的?你是怎样分的?师: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數表示什么?
1.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2.你知道余数表示什么吗?
余数表示剩下的,余下的数。
巩固练习。做一做
(1)学生独立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题。(略)说说这两道算式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2)完成第2小题。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说说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
1、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这是一道开放题,三种装法,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结果,根据自己的选择,圈一圈,然后填空,教师指名回答;2、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2题。出示题目:17个红果,平均分给3只刺猬,每只刺猬分几个?还剩几个?学生独立思考,用小棒代替红果分一分,看看每份能分多少?是否有剩余?全班交流,集体订正。首先老师就学习内容提供背景,创设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和求知欲望,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情景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老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文中重难点进行知识的梳理,最终把教学目标问题化。教师课前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设计自主学习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学,初步感悟新知,找出困难、质疑之处。在自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思考,培养学生的良好批注习惯和自学习惯。
这一环节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交流各自的自学成果,或解决自学过程中的生成的个性问题,困惑和质疑。在这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达到先学后教的目的。展示提升环节是把课堂交给孩子们,为他们提供展示的平台,让学生把自主探究和小组解疑的自学成果进行汇报,老师在这个环节中对重、难点知识进行点拨和提升。
此环节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对重点知识进行归纳梳理,并让学生对本节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说出自己的感受,升华思想感情。教师根据本节课学生要求掌握的重点知识和技能,设计出适量的有层次感的自测题目,并进行当堂检测,现场检查,及时掌握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单位:广东省封开县江口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