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三化学错题现象及教学策略的调整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tianyi1990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高中化学学习情况调查
  
  在教学中,经常听到很多学生反映,其实化学并不好学,不像物理、数学的逻辑性那么强,上课虽然能听懂,但还是不会做题,知识繁杂,题目的规律性也小。特别是随着年级升高,学习的深入,高三题目难度的加大,对能力要求的提高,学生越来越感觉到化学难学。头脑中的知识与题目之间建立不上联系,掌握的知识点不会应用到题目当中。化学学习中存在着严重的思维障碍,因此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错题,甚至一错再错。
  升入高三后,我对所教的两个班72名同学进行调查,得出如下数据:
  


  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发现,学生感觉问题比较多的,如“方程式书写、无机推断、化学实验、及相关的计算题”其实都和元素化合物知识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我们这一届高三学生是北京市进入新课程的第一批学生,在高一第一学期学习必修Ⅰ的元素化合物时,由于课时所限,造成知识掌握极不扎实,而且在以后的学习中也不再涉及元素化合物的内容,因此在高三复习时学生对无机推断、方程式书写,感到无从下手也就很正常了。在课后和学生的交流中有的学生就说:以前觉得有机化学比较难,可是进入高三复习后,发现无机化学的推断题也有困难。对所给物质的特点不熟悉,不能迅速找到感觉,遇到没学过的化学方程式,书写也有问题。再有就是无机实验,不能从题目信息中获取有效的提示,答题经常答不到点上。
  
  二、教学策略的调整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也感到元素化合物的复习课不好上,往往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教师在复习元素化合物时,一般是带着学生梳理知识点,使元素化合物的复习成为简单的重复,学生往往感到枯燥无味,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二,教师注重了新授课中学生的探究活动,认为元素化合物复习课中无法进行探究,也没有实验可做,因此,复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明显,但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弱。
  第三,教师在复习过程中,只复习了表面的知识,没能引起学生深入的思考,所以学生头脑中迷惑不清的疑难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能力没能得到提升。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尝试在元素化合物复习中使用问题教学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强化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之一。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质疑求异精神是当今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个切入点。
  (一)问题教学模式的特点
  从学习的心理学角度:问题教学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培养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和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习责任。
  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理论角度:问题教学是创造性教学的一种开始,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人创造能力培养的核心。
  (二)问题教学模式的过程
  问题教学模式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教师将化学问题或事实镶嵌在一种模仿或真实的环境中,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这是整个教学的起点和成败的关键。
  其次,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及不能解决的化学现象,主动感知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深入分析,去表及里,发现事物的本质。
  其三,提出假设。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学生提出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假设。
  最后,解决问题或验证假设。从亲身体验知识和规律的获得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成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者。
  (三)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巧设问题
  能否使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关键是问题的设置。有趣的问题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能够很快的引起学生的兴趣;一个具有挑战性、鼓舞性的问题能马上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并迅速将其带入愿意学习的思维境地。下面谈谈如何巧设问题。
  1.对知识本身设问
  在元素化合物复习中,首先要使学生掌握基本反应、基本性质。但基本知识点的学习会让学生觉得枯燥,因此,教师可以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设置成一系列问题,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
  例如,在学习卤素时,设置了这些问题:
  (1)新制氯水是什么颜色?为什么?氯水为什么不易久置?若久置,成分有何变化?
  (2)次氯酸有哪些性质?
  (3)氯气遇到干燥和湿润的有色布条现象有何不同?
  (4)新制氯水中滴入紫色石蕊溶液,有什么现象?
  这些问题,简单明了,学生可以通过看书直观回答。带着问题看书,容易使学生抓住重点,这些问题也是对学生看书效果的一种检查。
  2.运用对比的方法设问
  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有联系的知识点、易混淆的知识点,可以充分利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设问。例如:
  (1)如何设计实验鉴别CO2与SO2?
  学生讨论出的方法很多,有:
  ①分别通入品红溶液;②分别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③分别通入氯水;④分别通入溴水;⑤分别通入氯化铁溶液。
  (2)为了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训练和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提高发散性思维能力,我选择以多种方法分别鉴别浓H2SO4与稀H2SO4溶液等物质,在复习与应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同时,训练和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鉴别浓H2SO4与稀H2SO4,如果仅用一种方法解决问题是很简单化的事,但用更多更好的方法解决则非易事。由于通常学习中较多的使用化学方法来鉴别,学生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一般容易想到的方法是:
  ①加入铜片,能与铜反应的是浓硫酸(浓硫酸的氧化性);②加入铁有气泡产生的是稀硫酸(铁在浓硫酸中钝化);③各蘸取少量液体在纸上,有炭化现象的是浓硫酸(浓硫酸的脱水性)。
  仅从浓硫酸的化学特性难以产生更多的方法,此时我引导学生观察两种溶液,讨论浓硫酸和稀硫酸的物理性质,帮助克服其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了解鉴别浓H2SO4与稀H2SO4的方法。只要是能产生不同现象的方法都是可行的,除上述方法以外肯定还有其它方法,引发学生求异思维。并让学生上讲台做实验:
  ①少量液体滴入水中,观察现象;②各取少量无水硫酸铜加入两种溶液中,观察现象。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发散思维,学生可继续得出“新”的鉴别方法:
  ①观察粘度;②测定密度。
  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就要运用这些物质的性质,而且,要去思考它们性质上的差异,才能去鉴别。通过对比,学生不但熟悉了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还弄清了浓、稀硫酸的区别,CO2与SO2性质的相同与不同。知识只有在用的过程中才能得以巩固和深化。通过巧设问题达到了巩固基本知识和提高能力的目的。
  3.换角度进行设问
  有些知识的学习,可以变换一下角度进行设问,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在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中复习氢氧化铝时,我采取的方式是设计一个问题:学生讨论可采用哪些含铝元素的物质生成氢氧化铝?
  问题提出后,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讨论非常热烈。学生讨论出的方法有:
  (1)向氯化铝溶液中加适量氢氧化钠
  (2)向氯化铝溶液中加过量氨水
  (3)向偏铝酸钠溶液中加适量盐酸
  (4)向偏铝酸钠溶液中通过量CO2
  4.联系实际设问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自然学科,教师在备课中应该收集和参考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生动材料,创设课堂教学的活泼情景,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
  如关于原电池的复习时,我把2mol/LNaOH溶液分装在两个试管中,然后分别投入纯铝片和表面沉积有铜的铝片各一片,观察所发生的现象。后者产生气泡速率比前前者快,在这基础上向学生提出下列问题:“能否设计出比较活泼的金属作正极、不活泼的金属作负极的原电池?”原电池中活泼金属作负极、较不活泼金属作正极,这是学生熟知的。所以问题一提出,马上有学生认为不可能设计出这样的原电池,但也有学生联系教材中的实验展开了联想,提出了以下设计方案:
  (a)镁、铝作电极,浸入NaOH溶液中,镁的金属活泼性虽比铝强,但镁不跟NaOH溶液反应,所以铝作负极、镁作正极。
  还有学生联想到铝遇冷浓HNO3钝化,又设计出另一种方案:
  (b)铝、铜作电极,浸入浓HNO3溶液中,铝的金属活泼性虽比铜强,但铝被浓HNO3钝化作正极,铜作负极。
  在复习“燃料电池”时,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着手,用背景材料与学生实验产生的反差来创设问题情景,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如何充分燃烧燃料和充分利用热能,让学生从生活、生产的实际中去归纳,既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让学生通过几种燃料的比较,找出优质燃料,从而引发出开发新能源的新课题,在能源需求量日益增长和矿物资源日渐枯竭间的矛盾冲突中架设探求桥梁,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了思考的空间。最后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思考与交流: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系列飞船的燃料会是什么燃料电池?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这样一来学生思维再起波澜,巧妙地为学生创造了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才能。
  5.对重点难点设问
  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的知识,更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通过学生的思考、探究,在复习过程中把这些难点真正的突破。
  在复习铁及其化合物时,Fe2+,I_,Br_的还原性强弱、Fe3+和Cu2+的氧化性强弱对学生来讲是个难点,于是我设计了下面两个问题,来突破难点。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来分析两个问题。而后汇报实验结果及所得出的结论。
  (1)比较Fe2+、I_、Br_的还原性强弱。
  (2)比较Fe3+和Cu2+的氧化性强弱。
  这两个问题是学生混淆不清的问题,这样设计问题第一是让学生利用实验手段解决问题,突破难点,以问题促进复习课中的探究活动。第二是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设计实验能力,以及利用实验手段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化学素养。
  学生设计的方案以及所做的实验有:
  


  学生通过设计实验,不但认识了氧化性还原性强弱,而且达到了提高能力的复习目的。
  
  三、调整后的反思与体会
  
  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主体性能否实现取决于老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
  主体性发挥得如何,不在于问的很多,也不在于课堂教学气氛如何。从本质上讲,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投入程度;从形式上讲,主体性的表现不仅是师生互动,而且还包括生生互动及学生独立活动。
  在开展问题教学模式过程中,我体会到学生最大的困难是自主设计方案。
  对学生来说,能够有意识的提出问题,并为解决问题而设计方案,必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能大胆假设并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实验能力,才能设计出一个较好的方案。因此,必须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训练,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开展问题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一定的调控性,体现课堂教学对教学内容的目的性、专题性、综合性的要求,同时具有主体性、开放性、实践性、创造性的学习特点,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有益探索。
   (作者单位:北京昌平二中)
  (责任编校:扬子)
其他文献
程序性细胞死亡是由基因决定的、进化上保守的、以选择性去除机体多余细胞为目的的多细胞生物重要生命过程。因其发生机制不同,可分为细胞凋亡、自我吞噬、程序性坏死三种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