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电影“第二个浪潮”的杰作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苏联解体后,文学艺术在经历了社会及经济转型的沉痛之后,获得了新的发展,电影《窃贼》即是电影艺术复苏的标志,它讲述了新一代成长的故事,意味深长,寓意深刻。
  关键词:“第二个浪潮” 极权的幻灭 一代的成长
  俄罗斯电影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特别是十月革命之后,苏维埃政府为繁荣革命的文学艺术,在建政初期就颁布了有关加强电影艺术发展的法令,从而产生了不少有影响的影片,为世界影坛瞩目。第二次大战虽然对苏联时期的经济、文化有严重的破坏,但战争结束后,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批判了极“左”的教条主义等错误倾向后,电影艺术事业有了突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震动世界影坛的作品,如《第四十一》《雁南飞》《静静的顿河》《战争与和平》等,夺得了众多世界影展的奖项,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典范。但是,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电影也随之走入低谷,众多电影制片厂和电影公司纷纷倒闭,大批电影工作者失业或者改行,电影院也纷纷关门歇业;与此同时,大量西方廉价劣质影片充斥市场,也极大地影响和排斥了俄罗斯电影业的发展。
  然而,俄罗斯电影人并未因此而消沉下去,他们还一直竭力为民族电影走出低谷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他们千方百计地学习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如何引入外资的投入,又怎样争得国家的支持,特别是1996年8月,俄罗斯通过了《国家电影法》,将国家支持电影的措施、国家对电影的投资等以法律形式加以确立,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族电影的生产与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俄罗斯电影逐渐有了发展,有了可喜的复苏。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俄罗斯电影逐渐走出低谷并走向复苏,是和产生一些得到国际认可并具有标志性的导演和作品分不开的。其中除了个别有标志性的俄罗斯电影老将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和索科洛夫之外,还出现了更为年轻的一代,他们三十多岁,多是20世纪60年代那代电影人的后代,他们子承父业。他们电影的特点是,既有对社会、生活艺术的独特见解,又有对父辈的借鉴,因而,他们的创作活动被称为继五六十年代苏联的“新浪潮”之后的“第二个浪潮”。
  其中巴维尔·丘赫莱依编导的影片《窃贼》就是最典型的范例,而这个巴维尔·丘赫莱依正是那个作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新浪潮”电影创导者、为苏联电影创造出《第四十一》《士兵之歌》《晴朗的天空》等优秀影片的世界级导演格里高利·丘赫莱依的儿子。父亲格里高利在三部影片中塑造了苏联时代不朽的军人形象,是电影史上不朽的英雄人物;而小丘赫莱依则向人们展现了一个披着军人外衣的窃贼,一个冒牌的父亲形象。两代人所表现的主人公是对立的人物,他们对现实的认知、揭示和思考也有着时代的根本差异。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小丘赫莱依吧:巴维尔·丘赫莱依生于1946年;中学毕业后,于1964年考入国立电影学院摄影系;五年学业结束后,作为摄影师参与了多部电影的摄制,如《五面墙的房子》(1971年)等;1972年又入导演系学习;结业后导演了《有时要回忆起》(1977)、《海洋中的人们》(1980)、《金丝雀笼子》(1983)、《吉娜姑娘》(1986)等多部影片,其中有的影片参加了戛纳国际影展,有的参与了布拉格及东京国际影展,而且获得了不少奖项。苏联解体前后,由于国内政治动荡、经济衰退,巴维尔也不得不去拍摄广告,借以维持生活。但是在1997年编导了电影《窃贼》,该片在美国、法国等国举办的国际影展上获得多种奖项,并获得1998年奥斯卡金像奖的提名,他一跃而为国际驰名导演。随后,巴维尔·丘赫莱依又执导了《维拉的司机》(2004)、《俄罗斯赌徒》(2007)等多部影片,先后获得国内外的多种奖项。小丘赫莱依不仅是摄影师,而且还当编剧、担任节目主持人,同时还兼任俄罗斯艺术研究院、莫斯科电影制片厂以及欧洲电影电视艺术研究院的领导成员。小丘赫莱依今天的成就绝不亚于当年其父亲的成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巴维尔·丘赫莱依编導的优秀影片《窃贼》曾获得1997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意大利国会议长奖及1998年奥斯卡最佳外国影片奖的提名,在国内的塔夫尔电影节及尼卡奖的评选中也连连获奖,成为当年最为出色的影片之一。
  影片《窃贼》的故事很简单:桑尼亚是一个军人的遗腹子,他的母亲在探亲路上的沼泽地艰难地生下了他。1952年,他正好六岁,“二战”后的苏俄一片萧条。母亲卡嘉带着他四处漂泊,一次在火车上认识了军官托良,并且喜欢上了他,从此找到了依靠;不曾想托良是个窃贼,每到一个地方,总是骗取邻居的信任,然后窃财而逃。卡嘉知道真相后痛苦万分,却又无可奈何,生活的需要压过了良心的感知,况且托良给予了他们母子最需要的保护。爱恨交集的卡嘉只能一次次无奈地希望这是最后一次。桑尼亚一开始也排斥这个“叔叔”,但在现实中,每当桑尼亚受别人欺负时,威武有力的“叔叔”总是保护他,教他怎样成为强者,直到最后,托良因偷窃被捕,桑尼亚追着囚车,喊出了第一声“爸爸”。母亲因堕胎而死后,桑尼亚进了孤儿院,他珍藏着托良留下的一把手枪,期待着与“爸爸”的重逢。
  六年后的一天,桑尼亚又见到了心目中的“爸爸”,但重操旧业的托良无意重拾旧梦,桑尼亚的幻想再次破灭。当托良又窃物逃跑时,桑尼亚举起托良当年留下的信物——手枪,将托良从背后击毙。
  小丘赫莱依在影片《窃贼》里不仅继承并充分体现了父辈电影艺术那深厚的俄罗斯艺术作品中的现实主义风格:写实、细腻、底蕴幽深、耐人寻味等特点,而且满怀激情地对一个历史时期的国家的过去和未来倾诉着深深的反思。明确地说,这是一部较为深刻的反思电影,影片中的寓意是极为明显的。
  影片讲述了一个人成长的故事,从一个人的成长去体现一个国家的成长,从一个人的命运去观察一个国家的命运,从一个简单的故事可以看出对一个历史时期的影射以及对它的过去以及未来深深的反思。《窃贼》作为一部反思电影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它具有苏联解体后的一代电影人对俄罗斯的极权统治历史及国家命运的全新审视。
其他文献
摘 要: 蹇先艾是杰出的乡土文学作家,通过对贵州风俗、地理、经济和下层劳动人民的描摹,他的作品传达了启迪民智和反军阀反封建的进步思想。受时代环境和人生历练的影响,作家的创作思想会随之发生改变。《水葬》是其成名作,通过对1927年初版本和1981年选集本的比较可以看出,两个版本都体现了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但又有所不同:前者从启蒙视角批判落后的封建习俗和乡民的愚昧麻木;后者从阶级视角表现农民的觉醒和反
摘要:王安忆的长篇小说《考工记》自发表以来便被认为是小说《长恨歌》的姊妹篇,是另一部低回慢转的上海别传。抛开这些标签化的评述,这本小说采用了极其克制的叙述方式,从语言和情境入手,采用反讽的手法,表达了对自我写作立场的坚守。  关键词:王安忆 《考工记》 反讽 克制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考工记》的封面上赫然写着:“一唱三叹,《长恨歌》后又一部低回慢转的上海别传。”很显然,这部小说被非常明确地界定为“
摘 要:清人张子梁,生平不详,所著《评订红楼梦》卷帙浩繁,评点形式借鉴了双清仙馆评本。除却对红楼叙事的精评细批,张子梁还注意到《水浒传》之于《红楼梦》的艺术影响。明确提到《水浒传》的批语虽然仅有四条,却涉及《红楼梦》的语言特点、叙述模式、情节设计、情感表达、叙事技巧等,肯定了《红楼梦》对《水浒传》小说艺术的一些借鉴。而其“才子书”说,明显受到金圣叹评点的启发。在清代诸家《红楼梦》评点的相关论述中,
摘要:张耒《岁暮福昌怀古四首-李贺宅》是凭吊李贺的杰作。这首怀古诗所论涉及李贺生平、诗作特色、诗坛影响、传说轶闻等。张耒将李贺一生用一首诗加以概括,容量极大,笔力深厚。品读这首诗,对于了解李贺及其诗作是有意义的。  关键词:《岁暮福昌怀古·李贺宅》李贺 生平 诗风  少年词笔动时人,末俗文章久失真。独爱诗篇超物象,只应山水与精神。  清溪水拱荒凉宅,幽谷花开寂寞春。天上玉楼终恍惚,人间遗事已埃尘。
摘 要:《古诗十九首》与诗三百篇和楚辞齐名。西引“文学史”观念入中国固有文学之后,因为“文学史”自身的时代使命,它对“十九首”评述的过程,不仅是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国家认同,也是探索展开固有文学的尝试。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 文学史 固有文学  20世纪中叶,《古诗十九首》研究可分为两派,一是继承《文选》李善注的诠释型传统,该派研究比较切实、谨慎,强调对诗歌字、词、句、义及用事用典的解释,基本上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精神匮乏”的时代,精神或者精神的知识并不缺少,反而精神的躬行是缺乏的。小说《四季录》试图在这种阻滞和暖昧的复杂情况里把握、建设某种“记忆伦理”,在“关爱”当中重构战胜时代无力感的精神。  关键词:《四季录》 无力感 时间重构 关爱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面对时代越来越感到“商业化带来的道德混乱,旧的体制仍在影响或干预着生活,主流意识形态与现代享乐主义在功利主义中
摘 要: 孙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绣楼里的女人》通过写一个家族四代女性的命运来探讨人性的本质。她热衷于苦难叙事,将生活中的痛苦与黑暗揭露得淋漓尽致,却又饱含着一颗悲悯之心,她同情底层人民,看到了人性中的爱与善。将山西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学坐标与小说文本相结合,通过对作品中的物象进行分析,我们能够看出人物的悲剧性命运与小说的救赎意味,也对人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女性 山西 物象 救赎  孙频把自
摘要:潍坊作家马永安,在长篇黑色幽默小说《杂碎》之后,又推出了一部以“中国画都”山东潍坊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作品在挖掘画根、理清画脉、弘扬画魂的过程中,贯穿着诸多人物的爱恨情仇,在历史和现实的穿梭中折射出人们在理想的追求和金钱的诱惑之间的挣扎。作品诗意的构思、悲情的叙事,带给人们更多的思考。  关键词:《画都》历史意蕴 哲学意蕴 审美意蕴  青岛出版社出版的潍坊作家马永安的长篇小说《画都》,以被誉为
摘 要: 《生死场》 是萧红真正走入大众视野的开端,是她的成名作。在《生死场》 中,她将整个东北农村假定为一个场域,在这个场域里,她讲述了一群女性的悲剧,女性永远逃脱不了这个场域,只能选择在里面坚强地生、绝望地死;“生” 和“死” 的故事不断在这个“场” 里上演。在书中,对女性压迫最严苛的,其实是女性自身,然而女性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她们没能够觉醒,没能够团结一致奋起反抗,而是站在道德制高点嘲笑比自
摘 要:黄碧云小说语言凝练、沉静,极少长句,氲着冷寂的观感。她冰冷笔触下所着意书写的是让人不能冷静的暴烈的生死爱恨。作家悉心编造了一张网,将整个世界尽数兜入这铺天盖地又硕大无朋的痛苦之中。她所写的尽是自己,是自己内心一再追索没有结果之后的迷乱与慌张。  关键词:黄碧云 血腥 迷乱 绝望  热衷将世界写出别样惨烈的作家通常以男性为主。而女人一旦走上这路子,那份残暴血腥往往更胜一筹。女性除了做母亲,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