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子不语》中“龙”的形象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yuan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子不语》一书,近二十篇涉及与“龙”有关的内容。该书不仅从外形特征、本领能力、性格特点三方面塑造了作为图腾动物的龙兽形象,而且记载了龙女归宁、龙人报恩等龙仙故事,极具文学意义和文化价值。
  关键词:《子不语》;龙形象;文学意义;文化价值
  作者简介:李爽(1994.8-),女,江苏南通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01
  《子不语》是清人袁枚撰写的一部笔记小品,又名《新齐谐》,得名于《论语·述而》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1]。这本书远承《山海经》,近效蒲松龄,提供了丰富的龙形象。
  1、作为图腾动物的龙兽
  龙是华夏民族最古老的图腾之一,是伟力和神异的象征。袁枚笔下的龙兽极具生命张力。笔者将结合具体篇目从外形特征、能力本领、性格特点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1外形特征
  宋人罗愿的《尔雅翼》中,有“释龙”一节,交代了龙兽的外貌:“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2]这个说法将龙兽身体的各个部分和寻常可见的动物联系起来,使龙变得具体可感。
  首先,龙与蛇极具相似性。《摸龙阿泰》中,有“滑软有涎,旋即蠕蠕而动”、慌乱之中“惊以为蛇”的描写。由此可以看出龙和蛇软滑、蠕动的共同点。而在《王莽时蛇冤》里,蛇“修炼有年”成龙,又一次验证了龙和蛇的密切联系。其次,书中也交代了龙有别于凡物的外形特征。诸如“两目如灯,照见头有须角;委地上,腾空去,始知乃龙也”的描写,显然抹上了“龙”才独有的神异色彩。
  1.2能力本领
  龙兽作为依据典籍和传说衍生出来的虚拟动物,承载了先民对于安宁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他们渴望得到庇佑的心理。
  首先,龙善于变化。据《指上栖龙》所载,萃里民王兴的左手大指“著红纹,形纡曲,仅寸许,可五六折”,小小一处指尖竟为应龙所栖。雷雨之时,龙应声遁入云端。可见龙兽的体型可大可小。其次,操纵天气。《左传·桓公五年》便有向龙“雩祭而求雨”[3]的记载。王充《论衡·龙虚篇》有“云雨感龙,龙亦起云而升天”[4]一说。《子不语》肯定了龙呼风唤雨的能力。《秃尾龙》中,乡人但凡“祈睛祷雨”,就会无所不应。最后,少数篇章里龙有治病辟邪的本领。得精气所化的“烟龙”有着“疗怯”之效,足使“一切毒虫皆不敢近”。
  1.3性格特点
  通过品读《子不语》所记载的龙兽的行为习惯,可以分析得出龙的普遍个性。
  其一,暴躁易怒。《霹雳脯》一文里,火龙“腾空而至,奋鬣舒爪”,从汹汹而来的动作中就可以看出其狂暴的个性。其二,爱憎分明。《秃尾龙》里,龙对生身之母和“父亲”的态度大相径庭。由此可见,龙有德报德,有怨报怨,颇有些快意恩仇的味道,从中也可窥见袁枚清疏狂放的行事作风。
  2、作为人类形象的龙仙
  龙化人形,广泛见于佛教典籍和各类志怪小说,为袁枚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从而塑造了样貌、个性各异的龙仙形象。
  2.1龙女归宁
  龙女形象伴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出现,是善良、美丽的代名词。袁枚在《白龙潭》一篇中用寥寥数语记载了龙女归宁的情景。“飞鱼大小成对,如摆队伍,有绛衣女子持扇挥之,偕至潭中,随即不见”。飞鱼秩序井然,女子衣着华美且充满了神秘色彩。
  2.2龙人报恩
  在佛教典籍中,龙是奇珍异宝的守护者。《子不语》里的龙人不仅富有,而且慷慨大方。《白龙潭》中,白龙化身为人投宿,临走前留下一水缸的黃金作为回报。这类题材里,龙人温文尔雅、言而有信,大有君子之风。
  此外,《子不语》里还记载了应龙幻化为美男子前来托梦的故事。龙在梦境而非现实里以人的形象出现,可谓是由袁枚独创。
  3、《子不语》中龙的文学意义和文化价值
  3.1文学意义
  《子不语》对我国古代文学中的龙形象进行了一次汇总。大部分龙充当了守护神的角色,反映了民众渴求庇护的心态。而恶龙和毒龙的肆意作祟则带有隐喻的成分,是官吏暴虐、民生多艰的体现。
  3.2文化价值
  《子不语》可以说是对我国龙文化进行了整理。第一,出于对龙呼风唤雨神力的膜拜,官员在干旱时节主持建修“太白山龙王祠”用以求雨。第二,龙的勇猛威武之气深入人心。杭州恶少在背上文小青龙,号称“青龙党”横行闾里;第三,龙高贵典雅的形象影响了民间俗语,如“天龙肉”一词,表示高不可攀之物。可以说,龙文化渗透到普通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综上所述,《子不语》中有关龙的作品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不仅篇目众多,而且形象生动,集中体现了龙的文学意义和文化价值。袁枚“广采游心骇耳之事,妄言妄听,记而存之”,历经几十年方才成书,亦可称作是“集腋成裘”之作。这些关乎龙的故事虽然简短、零碎,却大有探寻的意趣。
  注释:
  [1]李泽厚:《论语精读》,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04页。
  [2]罗愿:《尔雅翼·释龙》,合肥:黄山书社,1991年版,第283页。
  [3]左丘明:《左传》,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18页。
  [4]王充:《论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32页。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49.
  [2]刘淑萍.《太平广记》狐类龙类虎类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3.
  [3]吴生道.浅谈龙的起源[J].中原文物,2000,(3):24-32.
  [4]杨倩.袁枚《子不语》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8.
其他文献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网络自制剧文化输出策略研究”研究成果;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媒介融合下江苏影视人才的教育培养模式研究”研究成果。  摘 要:中国网络文学成功走向国际,在海外大放异彩,令世界瞩目。本文关注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从结构主义叙事学“故事”范畴下环境、人物、情节三个维度出发,以最受欢迎的修真仙侠类作品为例,着重分析其以讲述故事为第一要務,以读者为绝对
摘 要:《普里斯特利散文选》是英国著名作家J.B.普里斯特利的第一本散文中译本。他的散文继承了英国散文所具有的特点,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风趣幽默,笔调辛辣的味道。本文尝试从该散文选的语言风格角度入手,浅析其语言风格。  关键词:普里斯特利;散文选;社会问题;语言风格  作者简介:陈龙(1989-),男,汉,湖南祁东人,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文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
摘 要:在高度现代化的时代,“自我认同”的缺失成为了现代人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影片《深夜前的五分钟》讲述了现代化社会中,两个孪生姐妹陷入自我认同偏差的纠葛故事。用社会学中的自我认同理论对该影片进行分析,通过剖析女主人公的自我认同从缺失到偏差。  关键词:深夜前的五分钟;自我认同;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1  电影《
摘 要:余华,一个特立独行的作家,用朴实的语言,反映中国社会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他的作品先后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在多国出版并获得多项国际大奖,蜚声国际。作为陌生的读者,余华对我们而言是铺满封面的各种荣誉,而当我们成为余华的忠实读者后,这些华丽的外包装里藏着的,是最易懂的汉语普通话。而正是这些没有煽情又显得粗砺的文字,让我们在阅读中经历了一次角色的转换,从一名纯粹的读者成为故事的旁观者——好像是那
摘 要:潘金莲虽然对外表现的是飞扬跋扈、心狠手辣的一面,但是内心并非如此。笔者将其与林黛玉对比,并非认为她和林黛玉一样柔弱,柔弱其实也是林黛玉对外表现得最为明显的性格特征,而是要从她们家庭、生存环境和自我认知的角度着手,来分析其内在性格的相似处。  关键词:潘金莲;林黛玉;内在性格  作者简介:朱熙钰(1994.8-),女,汉族,江西吉安人,扬州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在读硕士。  [中图分类号]:
作者简介:李冉(1990.8-),女,汉族,内蒙古人,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现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中国画人物方向。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1  在当今画坛的女画家中,魏恕教授始终静心追寻着自己的绘画风格,不追潮流,不求怪异,只为表达内心的澎湃与波澜。正所谓画如其人,在与魏恕教授的接触中,让我感受到她的温柔、
作者简介:岳林修斯,原名高方圆,皖籍合肥人,最是诗词曲大家的仰慕者,自由创作者,诗人;擅长古体诗,尤其七古,从事十年的创作,特别专注于诗词曲的研究,成诗已达千余篇。  锦瑟华年如梦里,谁自弦歌笑答迟?  不明方寸先已乱,独暗忆对阳关辞。  寸寸柔肠知谁谓?声声犹记是何事?  暖日蓝田玉生起,却化尘烟难寻时。  冷月花魂堪断后,还泪漫言情也死;  如此潇湘妃子何?秋窗风雨只谁诗?  蕙些兰骚成会意,
摘 要:美国小说《冷山》和中国戏曲《五典坡》中所塑造的都是为了爱而苦守等候的独立女性形象——艾达与王宝钏。通过《冷山》与《五典坡》多方面的对比,揭示出中西文化差异的复杂性与多元性,两部作品所呈现两性之爱的坚贞、忠诚的普世价值观,是超越了民族、种族与国界的全人类共同拥有的价值观。  关键词:爱情;艾达;王宝钏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
摘 要:中国有名的园林很多,艺术特色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而游览各地名胜,仍为小说构建的“大观园”倾倒。《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一个现实中难以复制,曹雪芹记忆中再创造的,文人心灵休憩的梦中园林。笔者以《红楼梦》第十七回宝玉初探大观园的游览顺序为线索,浅析园林风格与主人公性格的相互映照。  关键词:大观园;园林艺术;宝玉  作者简介:孔雨瑶,女,汉族,新疆籍,新疆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符号学视角下陶瓷文化景观汉英翻译研究”(编号:14WX210)的研究成果之一。  摘 要:符号学视角下的陶瓷文化景观翻译要求译者从陶瓷文化传播的翻译目的出发,解读陶瓷文化景观中的文化符号,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信息,然后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和策略,生产出符合西方读者接受能力和语言习惯的译文。  关键词:符号学;陶瓷文化景观;文化;翻译;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