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之蓝》译后记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vwen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开始接触巴塔耶的作品与理论是在2016年初。那时,我在巴黎的留学生活才刚开始不久,在学术研究方面还处于摸索的阶段。说起留学法国,似乎每个留学生的心中都怀着某种憧憬:或是对于文学的热爱,或是对于艺术与电影的痴迷,抑或是对“法国理论”的狂热崇拜:巴特、福柯、德勒兹、德里达……不过,与那些在国内如雷贯耳的法国大作家与理论家相比,巴塔耶在中国知名度并不算高,对他的译介也少之又少,而我个人对他的作品开始产生兴趣,也完全是源于一次偶然。田嘉伟是我留学巴黎的好友,也是我之前的北大校友,有一次他与我谈天说地时聊起了巴塔耶,提到了他在其生前最后一本出版物《爱神的眼泪》(Les Larme d’ ·ros)中,解读过一张被凌迟处死的中国犯人的照片。这不经意的一次闲聊,却激起了我的兴趣。我还记得自己兴冲冲地跑到了索邦大学的图书馆,专门借来了这本书的精装插图版,饶有兴致地翻阅起来。虽然当时读得一头雾水,但没承想这一读就是整整一年。
  初读巴塔耶,我只是抱着一种好奇之心,尝试着去接触一个完全陌生的作家罢了。但是,巴塔耶的作品与理论却魅力超常、“传染性”极强,会让人产生一种无法克制的探索欲望;并且,他创作的大量文本之间又有着强烈的互文性,是一个整体,令人不止满足于某一部作品、某一个概念。这样一来,我对巴塔耶的阅读遂逐渐深入,并进而以他对凌迟酷刑的解读为题,完成了我在索邦大学的硕士论文。目前我在南特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巴塔耶也依然是我的主要研究对象与理论来源之一。而就在我接触巴塔耶的这两年,国内学界似乎也开始重视其人其作了——其译介逐年增多,其行情连续看涨。我自己虽才疏学浅,但仍希望能汇入这股译介之潮中,为巴塔耶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尽绵薄之力。
  我是在2016年夏天接受《天空之蓝》的翻译一事的。不过,我虽动笔很早,却一直处于“碎片化”的状态,直到2017年的夏天,我才开始集中时间,进入到这部小说的翻译之中。之所以经常停工,是因为作为留学生,学业上与生活上的种种压力往往扑面而来,我必须应对。但另一个原因也不得不提:我时常审视自己的能力,总觉得自己对巴塔耶的研读远远不够,担心对他理论与作品的粗浅理解还不足以支撑自己的翻译工作。这本小说译自伽利马出版社“七星文库”为巴塔耶出版的《小说与叙述全集》,我在翻译时参考了编者卢埃特教授为作品所做的大量注释,也查阅了许多外部研究资料。正是通过阅读这些资料,我才得以写成了开篇对本作的解读文章。此外,在前文中我提到过,巴塔耶在1957年小说出版前对其手稿进行了一次修改,使文风变得干涩、生硬,而这也让对原文的阅读与理解变得更加困难。因此,为了保证对原文理解与翻译的准确,我不仅参考了小说1935年的手稿(该手稿同样收录在巴塔耶《小说与叙述全集》之中),还参阅了《天空之蓝》的英文译本。该译本英文名为Blue of Noon,译者是美国当代作家哈利·马修斯(Harry Mathews),我所參考的是帕拉丁出版社(Paladin Grafton Books)在1988年发行的版本。在小说原文里,巴塔耶只在前言中做过一个注释。在此译本中,作者的唯一一个原注用“*”号表示,其他以数字编号的注释均为我的译注。
  我在北大法语系读书时,曾上过一年王东亮老师教授的法语笔译课程,而在索邦大学学习时,也参加过让-伊夫·马松教授(Jean-Yves Masson)的翻译理论课。我深知,翻译是一件艰深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在翻译《天空之蓝》时,我也一直保持着谦卑之心,只求能准确地将巴塔耶的思想用中文传递出来。记得王老师曾讲过,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翻译风格与立场,他个人的风格则是尽量在译本中保持隐身。王老师的课程对我影响很大,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学子,我也希望自己在这个译本中做到了隐身。如我在前文中所言,这部小说的写作风格比较独特,巴塔耶特意在行文之中追求一种笨拙、生涩的感觉。他大量使用简单句式,句子之间缺乏逻辑关联;用词经常重复,或将许多近义词并列在一起;有时他甚至打破约定俗成的法语语言习惯,将句子的语法破坏,造成一种陌生化的感觉。这样的写作手法给翻译带来了很多麻烦,尤其因为法语与中文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想要将这种风格翻译到中文,而同时又确保中文的可读性,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乎,译者便需要做出自己的选择。我在翻译时尽量保持了原文的文风,除了个别句子实在难以直译,我才做了符合中文习惯的适当修改外,全文基本保持了作者的风格。通过隐去自己,我希望能尽可能地将巴塔耶所追求的那种“稚拙感”传递给国内读者。当然,隐去的是译者的痕迹,绝不是译者的责任。我深知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有限,更不敢以此作为自己的挡箭牌。
  在巴黎留学这几年,我常常在塞纳河畔的法国国家图书馆学习,《天空之蓝》也基本是在这里翻译完成的。图书管理员是巴塔耶一生中做得最长久的职业,而图书馆也是他汲取知识、思考哲学问题的重要场所。行文至此,抬头望望没有尽头的书架,浩如烟海的书籍,愈发感到自己的渺小。但环顾四周,却也看到身边形形色色的、与我一样同在奋斗的青年学人们,便似乎不再孤单。于是长舒一口气,翻开书页,抖擞精神,投入到了新的旅程之中。
  (作者系北京大学法语学士,巴黎第四大学比较文学硕士,现在巴黎第十大学攻读美学博士。本文系《天空之蓝》一书译后记。)
其他文献
缺乏“说”,就缺乏师生、生生的交流和互动,容易造成课堂上信息交流不畅,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通过“说”,可以展示学生运用技术解决问题时的思考角度和深度。教师应在课堂上多搭建“说”的平台,将问的权利、说的机会交给学生,有“说”的课堂,往往会有思维火花的闪现,会有精彩的动态生成,会比预设的教学过程更生动、活泼、丰富。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非常重视操作技能的训练,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较低。有些
最近,美国著名教育网站“教育世界”访问了教育技术专家玛丽安·沃尔夫博士。访谈的主题是教育工作者如何面对前所未有的个性化教学方式。文章有一定的哲理性,而且有些政策指引的意味,对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有一定的启发。  每个教师都应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但学生太多,要全部实现个性化学习谈何容易。对此,玛丽安·沃尔夫说,她也对学生进行了分组,并试图分批指导,但实际上,这些努力只能够为少数学生的个性化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2012年会将于2012年10月30日至11月3日在美国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维尔市(Louisville)召开。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会议的主题被确定为:迎接3.0设计·学习·分享。Web2.0技术变革如此迅猛,已经将通讯和交互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AECT学界认为他们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去做出相关的回应。在2011年,美国AECT探寻了致力于教育变革的转型潜力,并分
如果将一堂课喻为一台精彩纷呈的文艺晚会,那么结尾就是一出令人拍案称奇的压轴戏;如果将一堂课喻为一首乐曲,那么结尾就像高超琴师的演奏,一曲虽终而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聪慧的信息技术教师在授课中应注意课堂小结的设计,做到“其兴也勃,其收也赢”。笔者针对杭州市萧山区开展的2011年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视频课)评比活动,对几位参评教师的课堂小结环节进行观察分析,开始了课堂小结“探索之旅”……  镜头一:平平
Q1: 历年地平线报告采用何种研究组织方法和工作流程?  A: 地平线项目的研究过程经过严谨设计,主要包括团队组建、文献综述、形成共识和成果应用四个阶段,通过网络在线协作的方式完成。  地平线项目在每年夏天经遴选成立专家委员会,正式启动本年度的研究工作。专家委员会通常有30至40位成员,都是来自全球的教育、研究、技术等领域享有声誉的专家。  专家委员会首先将围绕新兴技术或实践进行系统的文献综述,形
路遥是人民的作家,他以现实主义写法描写社会生活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他的那句“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已经成为每一位奋斗者的格言。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发展最为被关注的是城乡交叉地带。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在困难的日子里》《黄叶在秋风中飘落》正是城乡交叉地带的现实反映。路遥的小说描写的是改革开放史中的发展图景,来自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现实生活,所塑造的更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人物。作家路遥的
编者按:梳理2009年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关键词,“电子白板”会首先跃入眼帘。各种基于电子白板的课题、大赛和交流活动在全国各地相继开展,电子白板的应用可谓遍地开花。实际上,近几年基础教育电子白板市场一直保持着相当高的热度,并且这种热度还在升温。有市场调研机构预测,2010年,我国电子白板的年增长率仍将超过100%。教室里的黑板正在逐渐变“白”,并且变革的步伐越来越快。  当2005年前后第一块电子白板
日升晴偏好,风正自扬帆。青年朋友们大都喜欢颂咏仲夏之夜的梦幻浪漫,作为过来者,我想对同学们说,夏日灼烈的阳光才是丰硕金秋的关键奠基,也许,这也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把毕业季设定在仲夏季节的首要理由。把日上中天的时刻留给你们,而作为老师的我们,更喜欢在西山漫天晚霞的时候,等待你们丰收的消息。  今年毕业的同学是幸运的,因为这是复建后的清华人文学院第一次举行正式的毕业典礼,以往,我们学院只举行新生的
教育的基础目标除了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能力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们的游戏化学习正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国家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教师希望将自己的游戏理念融入教学中,家长希望孩子能够真正轻松地学习……这些都为游戏化学习发展提供了宏观条件。  教师在应用教育游戏的过程中要讲究教学策略,要不断反思在学习中怎样给学生完整的游戏体验。    尚俊杰  1996年
看到书名,我首先想到了拿破仑的“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这句名言。该名言说出了拿破仑的理想与追求,也成了他一生自强不息的写照。那么,作为教师,一生的追求应该是什么呢?特别是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应该把谁作为自己的崇拜偶像?教师要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他们的思维品质又应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在一天内看完了《像教育家一样思考》一书,享受了一次丰厚的精神大餐,真是心旷神怡。  作者在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