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是人文性学科。微课的出现,不仅将书本枯燥的知识生活化、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加灵活地理解和运用;而且还能满足学生按需学习的愿望,既可促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又可课后查缺补漏、强化巩固知识。因此,利用微课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时效性,越来越成为一线教师的共识。本文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从微课教学这一角度出发,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微课的运用展开论述。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微课;教学设计
一、“微课”的内涵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它是在传统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笔者认为:微课,是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流媒体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学科教学知识点或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内容进行选题、设计、拍摄和制作,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让学生能够花最少的时间学到关键内容。
二、思想品德课“微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引导学生展开预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既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取,又关注学生方法的掌握,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性学习,全程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微课将一个复杂抽象的大知识点分解成几个简单具体的小知识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这样更加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与思维,更加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如引导学生利用微课来展开预习,这样的学习更加贴近学生的学情,更能实现学生富有个性化的学习。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对同一知识有着不同的理解水平,而运用微课学习则可以实现自主化、个性化学习。学生可以基于自身实际学情来确定学习的侧重点,对于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学生可以自己来控制微课视频的播放次数、进度的快慢,并可以有选择性地进行回放等。从而使得微课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更加利于学生展开富有个性化的自主性学习。
(二)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认知理解水平
教学重点的突出与难点的突破一直是制约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因素。重点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这是客观存在的,而难点则是基于学生学情难以理解,这因学生不同而有所不同。如果只是一味照本宣科,机械讲解,学生只能是死记硬背,并不能达到对重难点的深刻理解与灵活掌握,只能是膚浮的记忆层次。而采用微课,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更能将学生的思维与注意力集中于重难点上,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与思维,进而达到对抽象知识的本质属性的理解。
如在教学《假如我是你》一课时,教师首先要清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知道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学会换位思考,同时还要让学生感悟相互宽容,养成乐于助人的品德。在设计这个课件时,笔者围绕教材主题,通过身份贵贱、财富状况、人种差异等方面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呈现法律未健全之前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以及随着人类的发展和法律的健全,人类渐渐变得平等的发展历程。制作课件时,主要通过图片、视频来呈现主题,如通过黑人曾经遭受贩卖和奴役等老照片反映人与人的不平等,再用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的视频说明随着人类的发展,任何人都是平等的。这样的课件主题鲜明,而且围绕教材的内容展开,同时有一定的条理性。通过各种图片和视频,学生一下就能理解人的平等是怎样的概念以及人在哪些方面是平等的。
由于微课具有内容聚焦、主题明显等特点,所以教师在制作微课课件时,要围绕教材内容展开,还可以将相关的内容设计成一系列的微课资源包,将教材中的学习重点用形象而真实的素材在课件中展现出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三)加强课外空间拓展,提高学生综合水平
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思想品德课本身就是一门植根于生活的学科,生活是学科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为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要将生活这股活水引入以发展教学,要将学科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宽广的现实生活空间,引导学生在生活这个大课堂中来学习思想品德课。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促进学生道德水平、思想情感等的全面提高。微课正是连接课内与课外的重要手段,可以将学生带入全新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中去思考,提取学科素材,概括抽象成学科问题,并利用所学来解决现实生活问题。
在教学《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一课后,笔者让学生在课后观看与这篇课文相关的课件,并参考课件中的内容思考:还有哪些例子能够展现中国的风采,体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笔者让学生分小组探究这个问题,通过自主学习来扩展学习。有的学生从《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微课中关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的图表出发,分别找到中国在1952年、1978年、2001年、2009年、2012年的经济数据,很好地验证了表格中所写的内容。还有的学生从课件中有关世界500强的内容得到启迪,上网查找了中国的世界500强企业,分析了这些企业的经营项目、在国际上的地位等,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还有的学生在网络上找到了一些外国知名人士对中国的看法和评价,并与课件中的“印象中国”相呼应,收集了相关的素材。微课让传统教学中封闭的课堂走向开放和高效,同时也让学生发现课堂学习原来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促使他们在课后利用微课进行扩展学习。
三、总结
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或教育资源,微课借助了新的技术和新的理论,展现了其强大的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而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对微课教学的一些要点进行深入的了解,结合科目特点和个人的教学风格,设计独到的微课,实现高效、多元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刘锡邦.基于“微课程”思想品德教学的思考与探究[J].山东教育,2015(26)
[2]姚晔晋.思想品德“翻转课堂”小议[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29)
[3]孙邑.初中思想品德“微课”设计的“三性”[J].中学教学参考,2015(30)
[4]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微课;教学设计
一、“微课”的内涵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它是在传统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笔者认为:微课,是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流媒体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学科教学知识点或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内容进行选题、设计、拍摄和制作,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让学生能够花最少的时间学到关键内容。
二、思想品德课“微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引导学生展开预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既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取,又关注学生方法的掌握,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性学习,全程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微课将一个复杂抽象的大知识点分解成几个简单具体的小知识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这样更加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与思维,更加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如引导学生利用微课来展开预习,这样的学习更加贴近学生的学情,更能实现学生富有个性化的学习。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对同一知识有着不同的理解水平,而运用微课学习则可以实现自主化、个性化学习。学生可以基于自身实际学情来确定学习的侧重点,对于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学生可以自己来控制微课视频的播放次数、进度的快慢,并可以有选择性地进行回放等。从而使得微课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更加利于学生展开富有个性化的自主性学习。
(二)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认知理解水平
教学重点的突出与难点的突破一直是制约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因素。重点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这是客观存在的,而难点则是基于学生学情难以理解,这因学生不同而有所不同。如果只是一味照本宣科,机械讲解,学生只能是死记硬背,并不能达到对重难点的深刻理解与灵活掌握,只能是膚浮的记忆层次。而采用微课,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更能将学生的思维与注意力集中于重难点上,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与思维,进而达到对抽象知识的本质属性的理解。
如在教学《假如我是你》一课时,教师首先要清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知道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学会换位思考,同时还要让学生感悟相互宽容,养成乐于助人的品德。在设计这个课件时,笔者围绕教材主题,通过身份贵贱、财富状况、人种差异等方面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呈现法律未健全之前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以及随着人类的发展和法律的健全,人类渐渐变得平等的发展历程。制作课件时,主要通过图片、视频来呈现主题,如通过黑人曾经遭受贩卖和奴役等老照片反映人与人的不平等,再用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的视频说明随着人类的发展,任何人都是平等的。这样的课件主题鲜明,而且围绕教材的内容展开,同时有一定的条理性。通过各种图片和视频,学生一下就能理解人的平等是怎样的概念以及人在哪些方面是平等的。
由于微课具有内容聚焦、主题明显等特点,所以教师在制作微课课件时,要围绕教材内容展开,还可以将相关的内容设计成一系列的微课资源包,将教材中的学习重点用形象而真实的素材在课件中展现出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三)加强课外空间拓展,提高学生综合水平
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思想品德课本身就是一门植根于生活的学科,生活是学科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为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要将生活这股活水引入以发展教学,要将学科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宽广的现实生活空间,引导学生在生活这个大课堂中来学习思想品德课。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促进学生道德水平、思想情感等的全面提高。微课正是连接课内与课外的重要手段,可以将学生带入全新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中去思考,提取学科素材,概括抽象成学科问题,并利用所学来解决现实生活问题。
在教学《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一课后,笔者让学生在课后观看与这篇课文相关的课件,并参考课件中的内容思考:还有哪些例子能够展现中国的风采,体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笔者让学生分小组探究这个问题,通过自主学习来扩展学习。有的学生从《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微课中关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的图表出发,分别找到中国在1952年、1978年、2001年、2009年、2012年的经济数据,很好地验证了表格中所写的内容。还有的学生从课件中有关世界500强的内容得到启迪,上网查找了中国的世界500强企业,分析了这些企业的经营项目、在国际上的地位等,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还有的学生在网络上找到了一些外国知名人士对中国的看法和评价,并与课件中的“印象中国”相呼应,收集了相关的素材。微课让传统教学中封闭的课堂走向开放和高效,同时也让学生发现课堂学习原来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促使他们在课后利用微课进行扩展学习。
三、总结
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或教育资源,微课借助了新的技术和新的理论,展现了其强大的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而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对微课教学的一些要点进行深入的了解,结合科目特点和个人的教学风格,设计独到的微课,实现高效、多元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刘锡邦.基于“微课程”思想品德教学的思考与探究[J].山东教育,2015(26)
[2]姚晔晋.思想品德“翻转课堂”小议[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29)
[3]孙邑.初中思想品德“微课”设计的“三性”[J].中学教学参考,2015(30)
[4]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