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Cl分离皮肤为底物的IIF法鉴别诊断表皮下大疱病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uism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1989~1991年间,在本所就诊的100例表皮下大疱病,通过临床、组织病理、直接免疫荧光(DIF)、间接免疫荧光(IIF)法以及1M NaCl分离皮肤为底物的IIF法进行了诊断和评价.结果发现DIF检查的100例中有76例皮肤BMZ有免疫反应物沉积,另24例为阴性,但有典型的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的临床表现;根据临床、DIF和分离皮IIF法修正诊断出大疱性类天疱疮(BP)54例、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A)8例、线状IgA大疱性皮病(LABD)7例(成人4、儿童3),瘢痕性类天疱疮(CP)7例、水疱性红斑狼疮(BSLE)3例、迟发性皮肤卟啉症(PCT)2例、BP和寻常型天疱疮(PV)并发1例,BP和疱疹样皮炎(DH)并发1例,有17例未定.研究结果发现分离皮IIF法对提高表皮下大疱病的诊断水平有较重要的应用价值.但由于CP的抗BMZ抗体可分别出现在表皮侧或真皮侧,所以分离皮IIF法不能单独鉴别CP和BP、CP和EBA.应该结合临床、免疫印迹和免疫电镜等方法进一步诊断,从而也表明分离皮IIF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其他文献

患者女,21岁,1990年2月19日就诊.自述5天前将银屑病的鳞屑剥掉,外用砷化物(红矾、雄黄)粉剂涂于患处,治疗银屑病.次日出现恶心、呕吐、黑便、全身无力、症状逐渐加重.未用任何药物治疗,继而出现全身浮肿、心慌、气短、头晕、少尿,持续5天.

报告2例儿童瘢痕性类天疱疮并进行了临床、病理、免疫病理及免疫电镜的研究.儿童瘢痕性类天疱疮非常少见、病程慢、粘膜受累严重,损害愈后形成萎缩性瘢痕.直接免疫荧光(DIF)检查未见IgA类免疫反应物沉积在基底膜带(BMZ).分离皮肤为底物的间接免疫荧光(IIF)检查发现IgG免疫反应物沉积在真皮侧1例,另1例沉积在表皮侧.直接免疫电镜检查发现抗BMZ IgG抗体沉积在BMZ的透明板下方,致密板下来见沉
患者男,76岁,因皮肤色素沉着2年余并进行性吞咽困难半年,于1989年5月21日入院.开始面部皮肤色素沉着,曾诊断为阿狄森病以后颈部、两腋窝、乳晕、外生殖器及双肘关节伸侧等处皮肤出现粗糙和色素沉着.
期刊

患者男,34岁,因龟头红斑、丘疹2年,术后复发1个月于1990年10月8日再次入院.

期刊
1984年Alain等报道白癜风的郎格罕细胞(LC)数量无改变[1].同年Kano等报道LC数量减少[2].1986年Westerhof[3]报道LC数量增加.尽管各家报道结果不一,但都倾向于认为LC参与了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色素脱失过程.本文目的是通过对白癜风患者的LC密度及形态研究来探讨LC与白癜风发病的关系.
项部瘢痕疙瘩性毛囊炎是一种累及后颈部毛走的慢性炎症过程,反复发作,皮损扩大,最终导致瘢痕疙瘩性硬结或硬斑的形成,既有病痛又有损外观.
期刊
患者女,24岁.因胸腹部起皮疹、增多4年就诊.患者17岁发现双下眼睑起数个米粒大小皮色丘疹,无不适.
期刊

我们对58例淋病病人做菌株鉴定时,发现4株嗜乳糖奈瑟菌.这4例病人有性接触史,症状和体征与淋病完全一致.细菌形态、染色、菌落特征与淋球菌一样,所不同的是它可以分解乳精、麦芽糖、还原亚硝酸盐,现报告如下.

患者女,34岁.于1986年16月,无明显诱因,先于面部出现多数紫红色带有光亮丘疹,无自觉症状.

期刊
皮肤再生不良又名先天性皮肤缺陷.我们采用小方块皮片移植(邮票植皮),使缺损创面很快修复,短期痊愈.特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