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显示了我国的国力和体育实力。奥运旋风吹遍了举国上下,全民健身的热潮席卷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吹响了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号角,这就要求作为主力大军的高校体育从指导思想、职能和课程设置上发生转变,以适应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步伐。文章以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后,高校体育的转型为主线,论述了北京奥运会对高校体育转型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北京奥运会 高校体育 转型
[作者简介]左斌(1970- )男,陕西咸阳人,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研室,讲师,主要从事体育教学研究。(陕西 咸阳 712000)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7-0191-02
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后,在全国上下掀起的奥运热潮迟迟未降温,这充分说明全民健身的意识增强了。回顾北京奥运会的申办、举办过程,不由自主地使人想到奥林匹克理念在神州大地上落地生根,给高校体育的改革带来了更为深刻的影响,也为高校体育的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更为高校体育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和强大的动力。运用奥林匹克的宗旨、精神和原则,促进中国高校体育和谐发展,是北京奥运会留给中国教育的宝贵遗产之一。
一、高校体育指导思想的转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第一条定义了高校体育课程的性质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来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所以,高校体育指导思想从“增强体质”向“健康第一”的转变,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促使人们对高校体育概念的认识更深入,理解更全面。“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指从人的生理、心理及社会三个维度去塑造完整的人,把体育与人的发展结合起来,不仅注重增强人的体质,更要通过体育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健康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处于基础地位。人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同时又是社会存在物。人体内蕴藏着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潜能,只有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都健康,其蕴藏着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潜能才能更好发挥,而体育与健康的密切关系,已逐渐被人们认识到。
二、高校体育职能的转变
1.高校体育的传统职能被注入了“健康第一”的内涵。深入研究奥林匹克思想,将体育作为塑造“完整的人”的手段,成为高校体育的新职能之一。“健康第一”的体育观是:健康是基础,学校的体育工作第一是为了健康,为了学生的健康,高校体育应从学生主体和社会的需求出发,激发学生主动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通过创设一系列和谐、民主、宽松的体育教学环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创性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和满足学生内在的体育需求;培养学生体育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使他们具有良好的体育创新思维和较强的体育实践能力,敢于在体育实践中推陈出新,解决自我体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养成良好的体育学习和锻炼习惯,为拥有健康的体魄奠定基础。
2.高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研究将进一步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北京奥运会给高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深入研究、探索和实践提供和创造了很多有利的条件。我国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已走过了二十多年的风雨历程,也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建立了一批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高校,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形成了学校的特色品牌,促进了大、中、小学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同其他新生事物一样,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也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摸索前进。于芬曾指出:“我们希望培养的是学生运动员,这是双目标双结果的,这样的运动员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从技能上看是世界冠军、奥运新秀,也是能自食其力的人。”这说明,竞技体育由经验型向科技型转变,由低文化层次向高文化层次转移,也预示着体育人才的知识结构向高学历转化。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除合理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源外,可尝试着与国家体育科研机构联姻,利用专业的科研团队来指导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通过整合文化资源和科技资源,就会在世界冠军、奥运冠军的培养过程中少走弯路,缩短世界冠军、奥运冠军的培养周期,提高世界冠军、奥运冠军的含金量,使这些在竞技圈内靠吃青春饭的拼搏者,在度过黄金期后,在其他领域也有用武之地。这一培养模式与体育强国——美国的培养模式是相吻合的。当然,我国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时,对运动员的培养模式除了可以借鉴西方体育强国的成功经验外,还应因地制宜,形成一套科学化、合理化、符合我国国情的培养模式,不能盲从,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不必要的浪費,使我国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步子走得更快、更稳,迈向更高的台阶。
3.体育活动将突破学校范围的局限,逐渐转向服务社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申办进程以及申办成功,深刻地影响着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深度和广度,人们对全民健身活动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健身活动设施的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提升了全民健身活动的质量,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政府在筹建北京奥运会竞赛场馆时,本着人文奥运的宗旨,放眼未来,把很多竞赛场馆建在北京的高校内,这样的布局既对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为体育突破学校范围的局限,转向服务社会创造了有利条件。高校是胸怀大志、有作为的年轻人聚集的地方,这些人思想新潮,易接受新鲜事物,在高校有组织地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尤其是在有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可利用自身的资源,将运动队的成员作为骨干,对其他学生进行科学健身的指导,以点带面,把本校的健身活动开展起来。在此过程中,高校逐渐积累经验,等到时机成熟时,可面向社会不同群体开办各类健身辅导班,这样既可锻炼自身,又可服务社会。具有现代化设备场馆的高校可与地方各界不定期地举办一些体育比赛,由政府和学校承办,由地方企业进行商业赞助。比赛以企业的名称而冠名,政府搭台企业和学校唱戏。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企业职工健身活动的全面开展,提高了职工的身体素质,大大削减了企业对职工的医疗开支,企业的生产效率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也改变了高校体育场馆利用率不高的局面,以馆养馆,削减了高校对体育场馆的开支。这种局面的形成是更加开阔的体育视野,是突破校园局限,转向服务社会的必然产物。
三、高校体育课程的转变
1.高校体育课定位与选择的转变。转型时期的高校体育课程,需大力弘扬“人文奥运”的精神,以推进高校体育和谐发展。高校体育课程理念上要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使学生不仅要掌握某项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要深入理解体育运动背后的人文价值,使学生建立自信、自尊、自强的精神。帮助学生精神品质成长、成熟、健全是高校体育课的内在要求。所以,高校体育课的内容要与学生的需求相一致,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一项或几项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为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生活质量、建立和平而美好的社会打下基础。
2.高校体育课教学方式向多样化发展。随着科学的发展,观念的更新,新的理念、新的思想不断出现,教学模式也应不断丰富和完善。目前的体育教学模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格局,如技能掌握模式、快乐体育模式、情景教学模式等。虽然这些诸多体育教学模式给体育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和活力,但由于种类繁多,非常有必要对其进行整理、优化,使之具有更好的操作性和灵活性。由于21世纪人对健康的要求不仅是生理的要求,更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要求,所以,高校体育教学更应注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着眼点应从教师的传授上转移到学生的自主学习上。另外,为了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更应注重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特别是心理学、社会学、系统学、控制论、人工智能和电子技术的应用,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点,突出教学的发展性。现代体育教学给予学生的不只是知识,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赋予学生接受体育的兴趣、动机和能力,懂得体育的价值,形成体育意识,使之朝着“快乐化、生活化、终身化”的方向发展。
北京奥运会已成功落幕了,它对我国高校体育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体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力量。许多高校成立了奥运文化研究机构,建立了体育相关专业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它的成功申办,也对高校体育职能的多元化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明确了高校体育课程要本着“人文奥运”的精神,合理设置,多方位教学,实施更人性化的教育。由此可见,北京奥运会对我国高校体育转型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樊勇.用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理念构建21世纪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的思考[J].四川体育科学,2001(4).
[2]周晓明.面向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健康第一”[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0(4).
[3]陈少坚.转型期中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构建研究[J].东南学术,2006(4).
[4]谭兆风.新时代背景特征与体育教学的现代化探讨[J].体育与科学,2001(1).
[关键词]北京奥运会 高校体育 转型
[作者简介]左斌(1970- )男,陕西咸阳人,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研室,讲师,主要从事体育教学研究。(陕西 咸阳 712000)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7-0191-02
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后,在全国上下掀起的奥运热潮迟迟未降温,这充分说明全民健身的意识增强了。回顾北京奥运会的申办、举办过程,不由自主地使人想到奥林匹克理念在神州大地上落地生根,给高校体育的改革带来了更为深刻的影响,也为高校体育的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更为高校体育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和强大的动力。运用奥林匹克的宗旨、精神和原则,促进中国高校体育和谐发展,是北京奥运会留给中国教育的宝贵遗产之一。
一、高校体育指导思想的转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第一条定义了高校体育课程的性质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来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所以,高校体育指导思想从“增强体质”向“健康第一”的转变,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促使人们对高校体育概念的认识更深入,理解更全面。“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指从人的生理、心理及社会三个维度去塑造完整的人,把体育与人的发展结合起来,不仅注重增强人的体质,更要通过体育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健康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处于基础地位。人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同时又是社会存在物。人体内蕴藏着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潜能,只有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都健康,其蕴藏着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潜能才能更好发挥,而体育与健康的密切关系,已逐渐被人们认识到。
二、高校体育职能的转变
1.高校体育的传统职能被注入了“健康第一”的内涵。深入研究奥林匹克思想,将体育作为塑造“完整的人”的手段,成为高校体育的新职能之一。“健康第一”的体育观是:健康是基础,学校的体育工作第一是为了健康,为了学生的健康,高校体育应从学生主体和社会的需求出发,激发学生主动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通过创设一系列和谐、民主、宽松的体育教学环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创性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和满足学生内在的体育需求;培养学生体育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使他们具有良好的体育创新思维和较强的体育实践能力,敢于在体育实践中推陈出新,解决自我体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养成良好的体育学习和锻炼习惯,为拥有健康的体魄奠定基础。
2.高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研究将进一步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北京奥运会给高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深入研究、探索和实践提供和创造了很多有利的条件。我国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已走过了二十多年的风雨历程,也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建立了一批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高校,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形成了学校的特色品牌,促进了大、中、小学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同其他新生事物一样,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也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摸索前进。于芬曾指出:“我们希望培养的是学生运动员,这是双目标双结果的,这样的运动员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从技能上看是世界冠军、奥运新秀,也是能自食其力的人。”这说明,竞技体育由经验型向科技型转变,由低文化层次向高文化层次转移,也预示着体育人才的知识结构向高学历转化。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除合理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源外,可尝试着与国家体育科研机构联姻,利用专业的科研团队来指导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通过整合文化资源和科技资源,就会在世界冠军、奥运冠军的培养过程中少走弯路,缩短世界冠军、奥运冠军的培养周期,提高世界冠军、奥运冠军的含金量,使这些在竞技圈内靠吃青春饭的拼搏者,在度过黄金期后,在其他领域也有用武之地。这一培养模式与体育强国——美国的培养模式是相吻合的。当然,我国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时,对运动员的培养模式除了可以借鉴西方体育强国的成功经验外,还应因地制宜,形成一套科学化、合理化、符合我国国情的培养模式,不能盲从,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不必要的浪費,使我国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步子走得更快、更稳,迈向更高的台阶。
3.体育活动将突破学校范围的局限,逐渐转向服务社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申办进程以及申办成功,深刻地影响着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深度和广度,人们对全民健身活动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健身活动设施的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提升了全民健身活动的质量,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政府在筹建北京奥运会竞赛场馆时,本着人文奥运的宗旨,放眼未来,把很多竞赛场馆建在北京的高校内,这样的布局既对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为体育突破学校范围的局限,转向服务社会创造了有利条件。高校是胸怀大志、有作为的年轻人聚集的地方,这些人思想新潮,易接受新鲜事物,在高校有组织地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尤其是在有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可利用自身的资源,将运动队的成员作为骨干,对其他学生进行科学健身的指导,以点带面,把本校的健身活动开展起来。在此过程中,高校逐渐积累经验,等到时机成熟时,可面向社会不同群体开办各类健身辅导班,这样既可锻炼自身,又可服务社会。具有现代化设备场馆的高校可与地方各界不定期地举办一些体育比赛,由政府和学校承办,由地方企业进行商业赞助。比赛以企业的名称而冠名,政府搭台企业和学校唱戏。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企业职工健身活动的全面开展,提高了职工的身体素质,大大削减了企业对职工的医疗开支,企业的生产效率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也改变了高校体育场馆利用率不高的局面,以馆养馆,削减了高校对体育场馆的开支。这种局面的形成是更加开阔的体育视野,是突破校园局限,转向服务社会的必然产物。
三、高校体育课程的转变
1.高校体育课定位与选择的转变。转型时期的高校体育课程,需大力弘扬“人文奥运”的精神,以推进高校体育和谐发展。高校体育课程理念上要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使学生不仅要掌握某项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要深入理解体育运动背后的人文价值,使学生建立自信、自尊、自强的精神。帮助学生精神品质成长、成熟、健全是高校体育课的内在要求。所以,高校体育课的内容要与学生的需求相一致,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一项或几项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为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生活质量、建立和平而美好的社会打下基础。
2.高校体育课教学方式向多样化发展。随着科学的发展,观念的更新,新的理念、新的思想不断出现,教学模式也应不断丰富和完善。目前的体育教学模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格局,如技能掌握模式、快乐体育模式、情景教学模式等。虽然这些诸多体育教学模式给体育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和活力,但由于种类繁多,非常有必要对其进行整理、优化,使之具有更好的操作性和灵活性。由于21世纪人对健康的要求不仅是生理的要求,更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要求,所以,高校体育教学更应注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着眼点应从教师的传授上转移到学生的自主学习上。另外,为了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更应注重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特别是心理学、社会学、系统学、控制论、人工智能和电子技术的应用,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点,突出教学的发展性。现代体育教学给予学生的不只是知识,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赋予学生接受体育的兴趣、动机和能力,懂得体育的价值,形成体育意识,使之朝着“快乐化、生活化、终身化”的方向发展。
北京奥运会已成功落幕了,它对我国高校体育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体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力量。许多高校成立了奥运文化研究机构,建立了体育相关专业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它的成功申办,也对高校体育职能的多元化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明确了高校体育课程要本着“人文奥运”的精神,合理设置,多方位教学,实施更人性化的教育。由此可见,北京奥运会对我国高校体育转型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樊勇.用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理念构建21世纪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的思考[J].四川体育科学,2001(4).
[2]周晓明.面向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健康第一”[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0(4).
[3]陈少坚.转型期中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构建研究[J].东南学术,2006(4).
[4]谭兆风.新时代背景特征与体育教学的现代化探讨[J].体育与科学,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