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观念移植与文化背景置换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h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对文学经典进行电影改编基本遵循了三种方式:直接在银幕上再现原著的“移植式”;对原著某些方面加以改动,改变重点或重新结构的“注释式”;仅仅把原著作为出发点,而构成了另一部作品的“近似式”。根据奥斯丁小说改编的影片《曼斯菲尔德庄园》和《独领风骚》可以说是对原著承载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内涵的颠覆性重写,是后两种改编方式的成功范例。
  关键词 电影改编 《曼斯菲尔德庄园》 《独领风骚》
  
  从文字到影像,从纸张到银幕,媒介的巨大差异制造了对小说进行电影改编的重大课题。对大多数致力于忠实再现文学经典的改编影片而言。观念和文化的改写也并非绝然不存在,只是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细枝末节处的潜移默化,不像重要情节或角色的更动那样引起观众的敏感。由于从古典小说到当下生活的共同的历史隔离,改编者和观众具备着更相近的理解背景和思维惯势,所以影片深层的改写反而不易察觉。不过那些高张着“故事新编”的旗帜,旨在以现代性的观念阐释经典,或者以流行的文化样式开掘经典的改编影片就另当别论了。杰·瓦格纳归纳了三种电影改编方式:直接在银幕上再现原著的“移植式”:对原著某些方面加以改动,改变重点或重新结构的“注释式”:仅仅把原著作为出发点,而构成了另一部作品的“近似式”。根据奥斯丁小说改编的影片大多属于第一种,而近年来也出现了引人瞩目的“注释式”和“近似式”的电影改编范例,即1999年的《曼斯菲尔德庄园》和1995年的《独领风骚》(英文名Clueless,改编自《爱玛》),可以说是对原著承载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内涵的颠覆性的重写。
  1999年,米拉麦克斯公司(Miramax)出品了根据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改编的同名影片。该片的导演兼编剧帕特丽夏·罗兹玛(Patricia Rozema)是一位以前卫著称的加拿大女导演。她以“现代感、充满活力、自然而真实”为表现要求,拍出了一部与以往的奥斯丁改编影片迥然不同的作品。影片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原著的主体情节,并保留了大部分角色,然而她别致的镜头和剪辑、明快的节奏和色调都给人以迎面而来的时尚感觉,更重要的是,全新的思想观念的注入赋予了这部古典名著现代性的内涵。
  首先,影片通过对女主人公的重新塑造体现了鲜明的女权意识。小说中的芬妮·普莱斯内省自制、敏感怯懦而弱不禁风,极少发出自己的声音和光亮,她无瑕的品行和纯正的趣味还要归功于表哥埃德蒙的教导。表哥埃德蒙和哥哥威廉是她最爱的两个人,是她生命的重心,而姨夫托马斯爵士则是她畏惧和服从的权威。她是一个甘心情愿的没有自我的附属品。可以说是一位宗教和男权的虔诚的崇拜者。而影片中的芬妮则与原著中的天差地远,她变得健康活泼、坚强倔犟、才华横溢,内心充满了不羁的激情和野性。她与埃德蒙追逐嬉闹。交流争论。是彼此的伙伴和安慰。她的爱不再含有依赖和仰慕,而是平等独立的。作为芬妮精神寄托的哥哥威廉在改编中被删掉了,妹妹苏珊取代他成为牵系芬妮与家庭的纽带。托马斯爵士则成为芬妮质疑和反抗的主要对象。小说里芬妮和埃德蒙的一段谈话中芬妮透露喜欢听托马斯讲西印度的故事,而埃德蒙提起托马斯对芬妮的美丽的称赞,芬妮因为埃德蒙不了解的感情而感到尴尬苦恼。[2]影片将这一情节做了如此改写:从西印度归来的托马斯与家人和客人谈论黑奴的问题,芬妮大胆发表见解,引起托马斯的注意:埃德蒙向托马斯解释她才智的增长。而托马斯却只关心她美丽成熟的容貌和身材,并宣布将为她进入社交举办舞会:芬妮重视的价值被忽视。她的尊严遭到了侮辱,她气恼地离开,在夜雨中纵马狂奔,发泄着对自己的性别和命运的愤懑不平。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芬妮年幼时被送往曼斯菲尔德庄园及多年后因反抗托马斯的逼婚而被遣回家(原著中芬妮陪伴哥哥欣然返乡)。途中都增添了一个宁静的港湾,那里停泊着贩运黑奴的货船,传出空远寂寥的女奴的歌声。影片有意把女主人公和奴隶一再并举,造成鲜明的类比,隐喻女主人公的命运。而芬妮却是个超越了时代的女性,她内心对个体情感和价值的追求构成了丰富的世界。与那个时代女性的生存环境难以相容。值得一提的是。帕特丽夏·罗兹玛还创造性地在芬妮身上揉入了奥斯丁的影子,让芬妮热爱文学,在写作和阅读中实现自我,满足自我。影片采用了奥斯丁早期的信件和书稿来充实芬妮的创作,从而将奥斯丁的智慧和才华赋予了她。芬妮阅读书信的声音穿插在整部影片中,这个声音洞悉一切。辛辣讽刺。引导着观众的观察和理解,是影片真正的灵魂。
  奥斯丁的小说原著也渗透着女性意识,主要体现在她的小说以女性为中心,关注女性的生活和命运,赞美女性的品德和智慧。然而她伸张女权的声音是谨小慎微的。正如玛里琳·巴特勒所发现的,奥斯丁不讨论政治,其实是“对士绅阶层关于淑女不应介入男性事物观点的认可”,而且“她的情节的独特发展斥责个人主义的女性主动性,并暗示女人最大的人生满足在于嫁给一个凌驾于她之上的男人”。影片《曼斯菲尔德庄园》突破了这种种禁忌,女权的高调到达了现代的尺度。
  影片还将作品中偶尔涉及的殖民背景拿出来大做文章,宣扬了现代的民族观念。托马斯在安提瓜拥有土地和奴隶,他维护并美化殖民统治:而年轻的一代,他的两个儿子汤姆、埃德蒙和外甥女芬妮则成为殖民统治的质疑者和谴责者。埃德蒙不满奴隶制度,却无力改变现实,感到无奈和忧虑。原著中长子汤姆是个不折不扣的浪子,而在影片中他被塑造成因怀疑人性、不满现实而叛逆颓废的艺术青年。芬妮在他的病榻前发现的素描画册记录了他的梦魇,即他在安提瓜目睹的殖民者,包括他的父亲,迫害奴隶的暴行。画面上是潦草扭曲的惨不忍睹的血腥和暴力,画外传来叫人心惊的凄厉的哀嚎。优雅文明的上流社会露出了裙底最肮脏、最丧心病狂的一面。到这里。影片已经与原著的世界相去甚远了。奥斯丁不谈政治,她的视野仅限于优雅和文明的室内生活,铁与血的世界更是超出她的理解和想象。当她的人物偶尔提到“西印度”“安提瓜”时心平气和。显示的兴趣是中立的。影片则拥有“知”和“史”的高度优势,它重新审视那段历史,揭示淑女绅士们风雅优越的生活其实建立在最野蛮残暴的殖民压榨之上,以朴素的良知发出对人类罪行的控诉。
  影片流露的对世界人生的感受也与原著有所出入。在奥斯丁的小说里,世界是黑白分明的,而且人人都有一套万能的处世法则,不论德才兼备的还是人品智力有缺陷的,都信念坚定,行事果决。然而在这部影片中价值是抵触的、含糊的,压力却实在而沉重,叫人陷入“选择”困惑,进退维谷。芬妮、埃德蒙、汤姆、亨利、玛利亚,都陷入了这样的困境。在所有人看来,亨利·克劳福德的求婚是芬妮一生命运的转机,即出身贫寒的她有了富足体面的归宿。小说中的芬妮一心爱着埃德蒙,而且不齿亨利为人的轻浮,丝毫不为他的殷勤和甜言蜜语所 动。电影中芬妮的爱情同样纯洁,目光同样敏锐,而且性格强烈的多,但她却在多重压力面前一度动摇了。埃德蒙的爱情离她远去,亨利的诚恳和体贴给了她安慰,家庭的穷困提醒她现实的残酷,疲惫的母亲以自身为鉴劝诫她。“Just remember Fanny,I married fOr love,”终于,芬妮答应了亨利的求婚,却又无法压制内心的声音而在第二天反悔。这一情节搬用了奥斯丁传记中隔夜悔婚的记载,大大加强了情节的戏剧性,又有益于人物的真实感,更重要的是突出了影片“选择”的主题,而这一课题的强调在奥斯丁那里是不必要的。此外,一些在原著中被否定的角色。比如亨利和玛利亚,在影片中得到同情。玛利亚为利益驱使,选择了无爱的婚姻。然而她对亨利的爱情又让她背叛婚姻,放弃了名利和声誉。小说中,她的趋利遭到奥斯丁的讽刺,她的背叛更为奥斯丁严苛的道德尺度所不容。而影片中的道德空间就宽松多了:现实无奈而爱情无罪,玛利亚只是个不幸被命运戏弄的普通女人。现代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渗透改变了原著道德高标之下沉静自制的内涵,却拉近了故事与现代生活的距离。
  电影《曼斯菲尔德庄园》带着后时代的先入之见重讲了一个二百年前的故事,处处见着奇妙的古今交错。帕特丽夏·罗兹玛所要求的“自然而真实”绝不是严谨的历史真实。而是能引起现代观众共鸣的艺术真实。影片照例保留了“明亮的尾巴”,正义声张。罪恶忏悔,愚蠢得到教训,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是古往今来共同的愿望。
  比观念的移植更加彻底的改编是文化背景的置换。1995年,派拉蒙电影公司(Paramount)推出了影片Clueless(中文名《独领风骚》或《无影无踪》),若不是该片自称改编自奥斯丁的名著《爱玛》,观众很难想到把这两者相连。说它是把《爱玛》的故事背景推到了当代美国仍然是不确切的。这其实是一部反映当代美国贵族学校的学生生活的影片。影片换了名称,其中的全班人马也都适应时代改头换面,只有大致的框架和几处相似的情节依稀可辨,有几个主要角色能够参照原著对号入座。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完全不同的作品,在影片和原著的两相比照中,两种对比分明的异类文化尤其耐人寻味。
  首先,传统的英国家族被改造成典型的现代美国家庭。在奥斯丁的小说里,主人公居住在祖辈相传的巨大宅邸中。深深扎根于乡土,作为一地的“首屈一指”的乡绅拥有领导的地位和威望,关照着周围的人家,并与临近的望族交好。爱玛和奈特利便是其中的代表,他们的结合必然延续这样的家族传统。这种家族文化的“超稳定”的特质被带入了奥斯丁的作品。在影片中,以爱玛为原型的切尔(Cher)同样是公主一般的人物,而她家的财富是由当大律师的父亲赚来的。此外,男主人公的身份从姐夫的哥哥变成“异父异母”的哥哥(父亲的前妻和她再前一任丈夫的儿子)。家庭外部的社会地位和声望因个人的奋斗而改变:家庭内部的亲属关系由于一次次的结合和离异造成变动和混乱。个人与家庭的联系松弛了,家庭对个人的制约也削弱了。小说主要基于对家庭关系和家庭生活的考察,而影片则把视点更多地投向家庭之外的广大世界。
  其次,传统家庭教育与现代学校教育构成了鲜明地对比。在小说中,我们只是看到贵族女子的教育。小姐们的知识和才艺来自于专有的半主半仆的家庭教师,品行也接受她的指导。教育的目的不在于造就社会可用之材,而是培养高雅的淑女,即未来高雅的夫人。这种教育没有定法。也比较宽松。爱玛的家庭教师泰勒小姐就被指责给了她太多的自由,“要做什么尽可听便”。奥斯丁并不强调家庭教师的重要,女主人公的超群的“见识”和“风度”更像是与生俱来的。相对应的。影片中的现代贵族学校开设了系统全面的课程,而影片却嘲弄了这种教育的失败。学生们在各种课堂上插科打诨,千方百计地对付老师,逃避作业。连连失利的学期考试之后。切尔却能经过多方斡旋,让成绩单全面改观。男主人公卓史(Josh)是个好学生,而影片显示的却只是他在继父的律师事务所实习的情景。现代学校表面上的完善和实际上的重重危机作为全新的课题在影片中被突出强调。
  最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交际和休闲文化。在奥斯丁的小说里,交际是不承担社会职能的贵族妇女们主要的事务。已婚的太太以交际作为消遣,而未婚的小姐踏入交际就是开始了寻找丈夫的事业。社交中流行着高雅的休闲娱乐,比如音乐、舞蹈、郊游。还有纸牌、射箭等各种游戏,是绅士和淑女显示才华和魅力来吸引彼此的最佳方式。在影片中。十六七岁的中学生们以追求时髦和交友约会为乐趣。让人眼花缭乱的时尚装扮和煞有介事的爱情游戏是这部影片的两大看点。他们的聚会疯狂嘈杂。聚集着同性恋和瘾君子。娱乐只是为了放松,男女交往与婚姻并无必然联系。虽然影片旗帜鲜明地倡导健康的传统的文化生活。但其相对的一面却被大肆渲染而更加生动鲜活。
  这部影片其实开掘了好莱坞商业影片中的一种已经成型的类型或模式,即“青春喜剧片”。它在风格、主旨等许多重要方面都彻底抛弃了原著,而其票房的成功表明了现代观众对名著改编中不受任何羁绊的创造力的首肯。在这里,歪曲原著的指责已经不再成立:保留什么,舍弃什么,主要取决于改编者的兴趣和意愿:重要的是。他(她)能提供一部圆满的影片。
  小说文本是封闭而自足的。如果说忠实的改编由于电影技巧的成熟、手段的丰富而有一个无限接近的理想终点。而创造性改编却走向更多的可能。所以忠实的改编一定意义上说是一条越走越窄的路,而创造性改编却拥有开放的视野和广阔的天地。
其他文献
作为艺术殿堂的后起之秀。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电影在诞生之初曾毫无顾忌的吮吸了姊妹艺术的营养,其中又以对文学的借鉴最多,文学的叙事方式、人物塑造、主题表达、情节结构、细节描写都为电影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正如有人所言“影视对文学的借鉴和汲取最多。也是最关键的。影视从文学那儿学习了诗的抒情。散文的纪实,小说的叙事和戏剧文学的冲突。文学构成了影视最坚实的基础,是影视古老的艺术母亲。”而曾经获得2006年第7
摘要 一部电视剧如若能掀起一股收视热潮,必有其吸引人之处。作为一部军旅题材的电视剧,《士兵突击》能够赢得各个文化层次和年龄段的观众的追捧,主要原因在于它反映了当代中国军人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其真实感人、非功利的情感打动了观众,并为许多精神迷茫的人注入一剂清醒剂。  关键词 《士兵突击》 观众 情感    2007年,有一部军旅题材的电视剧火遍大江南北。上至饕餮老人、下至稚龄少年,都为剧情所深深吸引
[摘要]线条是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摄影构图的视觉语言,通过精心安排组织线条,可以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被摄物体,把画面中不同的景物联系在一起,或由它们来表现纵深和动感。  [关键词] 摄影构图 视觉语言 线条    线条是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线条是形状的边缘。线条明显与否取决于形状与其背景之间的对比。线条不仅确定形状,还能将观赏者的视线从画面的一处引向另一处。人们的视线往往会随着线条移动,无论它们是
受众在观看电视节目中产生“共鸣的原因除了心理、生理的条件外,更重要的原因还应当从社会历史方面去寻找。”[1]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审美文化心理,而这种独特的审美意识影响到我国广大受众对艺术作品的选择和喜好,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爸爸去哪儿》恰恰是符合了这种民族审美理想的艺术作品。  一、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亲情伦理与人文关怀  “在世界各大民族和文化传统中,中华民族是最重视伦理道
A:她从小就受到艺术的熏陶,对表演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  佟丽娅,锡伯族人,1984年8月8日出生在新疆伊犁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金泉镇。小时候,她就是一个野孩子,她家住在农村,家里有好几亩地,有个小庭院,在院子里种些蔬菜,从小就到田地里去玩儿,小时候喝的牛奶,是她亲手从牛身上挤出来的奶,烧开加热后就可以饮用,牛奶特别纯净,也非常好喝。母亲给她买了一个特别大的洋娃娃,让她拿着玩,但她不是特别喜欢,她喜
[摘要]随着电影《色戒》、《苹果》的热播,人们满脑子充满了饮食男女的食色表演,2007年的电影似乎进入了肉欲的漩涡,非色不能引起观众的看欲,可以说目前的电影进入了媚俗的时代,人们从影视作品中感觉不到愉悦的快感。但是冯小刚导演推出的《集结号》一洗今年电影市场的色欲风暴,采用全新的视角,引发人们进行深刻的思考。  [关键词]谷子地 悲剧英雄 人的价值 现实意义    《集结号》采用了叙事性的结构模式,
[摘要] 宣传推广是保证栏目收视率和观众知晓度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开播初期的收视率,还是栏目最终的寿命都与初期的营销宣传息息相关。在新的科学技术的支撑体系下,一系列新的媒体形态逐渐出现在公众视野,它们因为其互动性,共享性,及时性和个性化等特点,成为了宣传手段的新宠儿。  [关键词] 电视栏目宣传 新媒体 《中国好声音》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1
[摘要] 以同性恋为题材的电影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华语电影的主要阵地之一的台湾电影也不甘落后,几乎以一年一部的速度来加快本地同性恋为题材的电影的发展,自新世纪以来,甚至形成了一种具有其本土特色的电影新类型和自己独特的观念范式,如青春加偶像的非常态恋爱的常态叙事表现形式,MTV般的影像风格,视听结合方面的新探索等等。  [关键词] 新世纪 台湾同性恋电影 青春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
[摘要]本文通过《夜宴》与哈姆雷特的分析,表明《夜宴》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对《哈姆雷特》的丰富与发展,体现出对人类共同面临的命题的思索。冯小刚通过无鸾之口,通过《夜宴》完成了对哈姆雷特的困惑“生存还是毁灭”这一伟大命题的阐释,这也是《夜宴》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哈姆雷特 《夜宴》 生存 毁灭    2006年注定是中国电影不同寻常的一年。上映之前的热炒成为电影业一大景观。其直接后果就是吊足了观众
作品名称:《被宠坏的孩子》(1765年画)  画家:让·巴蒂斯特·格勒兹  作品规格:66.5厘米×56厘米(布面油彩)  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  爱画市民家庭的画家  格勒兹是法国18世纪后半期最重要的风俗画家之一,他的作品大都以平民、小资产阶级和农民为描述对象。1725年8月21日格勒兹生于图尔尼,1805年3月21日卒于巴黎。他先进入里昂,后进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又曾在朋友的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