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内涵看英汉植物比喻的语用意义

来源 :疯狂英语·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98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英汉两种语言都有植物设喻的习语,但不同的思维模式、风俗和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都影响着人们对植物的好恶与褒贬。人们常常借植物来寄托和表达情感,中英两种语言赋予植物词汇以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对比法探讨了英汉语言中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词在运用上的文化差异,对中外文化交流及翻译实践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植物比喻;文化差异;语用意义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9)10-0111-4
  
  Abstract: There are idioms of plant-based metaphor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 and people tends to express their feelings and emotions with plants, but different mode of thinking, customs and religious beliefs and aesthetic taste affect people’s likes and dislikes to the plants, so vocabularies of plants are given special cultural connotations both in Chinese and English. This article discusses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plant words with symbolic meanings by comparing their usag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o be aware of such differences will be helpful f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ranslation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Key words: plant-based metaphor, cultural difference, pragmatic significance
  
  1. 引言
  
  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词语,有成语、谚语等,其中不乏植物比喻的习语。人们往往把他们所熟悉的一些植物的特征加以引申并运用到语言实践中。自然界里的植物千姿百态,是人类的朋友。在长期接触的过程中,植物的独特形态特点和习性唤起了人们无限的美感,使人们产生了种种联想,并借植物来表达思想、寄托感情和抒发理想。在中国,绚丽多彩的花草树木一直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汉语中的许多花木也因而具有了极丰富的联想意义和文化内涵。英语国家受西方古典神话和历史文化的影响,花木情结悠久而强烈。由于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等的不同,汉英民族对同一植物所引起的联想意义往往不一致,形成了汉英植物词汇的文化差异,了解这些差异有利于了解跨文化交际。
  在跨文化交流中,植物词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在汉英两种语言里具有不同的用途及文化价值、文化意蕴,这就要求人们要了解使用该语言国家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风土人情,并把握和细究植物词语的意义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从而有效地进行跨文化的言语交际。文化渗透于语言的各个层面,不同的文化习俗、历史背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都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不同文化对同一词语赋予的意义有时相同,有时迥异。词语的语用意义便是词语在实际运用时所蕴含的意义(文莉,2003:180)。如汉语中用榆木疙瘩比喻脑瓜不灵活的人,常青树喻友谊,用并蒂莲形容恩爱夫妻,樱桃小口描述美人,红豆比喻相思等。英语中“onion(洋葱)”形容令人讨厌的人,黄水仙象征着春天和欢乐(黄建滨,2000:209)。植物类习语受文化传统的影响,在英汉语言中具有各自固定的蕴含意义和象征意义,具有极鲜明的民族特色。本文拟从文化内涵的角度分析英汉习语中植物词语的语用意义的异同。
  
  2. 植物词语的语用意义的异同
  
  2.1 英汉植物词语语用意义的相互对等反映了中西文化部分重合现象。
  尽管英汉两个民族在地域和社会文化背景上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但在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在生活经历和思想认识上有共性,都有喜、怒、好、恶等相同的情感反应,表现在语言上,其本质就有了某些共同特征,使得词汇语用意义相同或相近。不同植物表达相同的语用意义,体现了英汉语言文化的异曲同工之妙。英汉习语中涉及的植物形象千姿百态,有些习语中虽然使用了不同的植物类词语,但它们却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象征意义。
  比如,“玫瑰”在中西文化中都用来比喻美好和爱情。玫瑰花是美国、英国和爱尔兰的国花。在英语中,玫瑰象征着幸福、成功,如“as fair as a rose”。玫瑰花在英美人心目中非同一般,是美丽、圣洁和爱情的象征,也是他们拜访长辈、造访朋友、向人表示祝贺或爱慕时的常见之礼,如“She is a rose of loveliness.(她是位可爱的美人)”(卞于靖,2005:80)。中国人也喜欢送爱人玫瑰,有一首流行歌曲:“送你一朵玫瑰花”表达爱意,还用“带刺的玫瑰”来形容难以接近的年青姑娘。再如“narcissus”和“水仙”,两者从植物学上含义一致。在中国文化中,水仙比喻着清雅,高洁。在英语中,“narcissus”一词来源于古希腊神话:美男子那喀索斯爱恋河中自己影子,最终化身为水仙,比喻自恋。桃、梨等因着其艳丽的色彩和芳香,在汉英两种语言中都使人联想到可爱、纤细、女孩子,汉语中有“面若桃花”,指漂亮女孩,“桃腮”指女孩的漂亮脸蛋(He & Zhang, 2006: 78)。在英语中,“peach”也象征着可爱优雅的女孩,喻指美好的事物。如:“I must say his latest girlfriend is a peach.(我得说他新交的女朋友十分漂亮)”(郑琳,2006:65)。“He is a peach to work with.(他是个合作的好伙伴)”(黄建滨,2000:210)。桂花树由于四季常青而深受人们的喜爱,被用来喻指荣誉(李茜,2004:132)。在英语和汉语中,人们都将它和卓越联想起来,代表着幸运、辉煌、出类拔萃。汉语中用摘得桂冠来形容获得某种荣誉,英语中也有许多和桂树相关的词语如“gail/reap laurel(得到荣誉)”、“look to one’s laurels(小心翼翼地保持已得的荣誉)”、“rest on one’s laurels(满足于已有的成就或吃老本)”。又如“lily(百合花)”在英语中象征纯洁,漂亮白皙的姑娘被称为“white lily”。因为百合花纯洁无暇,不需要任何修饰,如果要给它上色,纯粹是“paint the lily(画蛇添足)”。“She is a virgin, a most unspotted lily.(她是个纯洁的少女,像一朵洁白无瑕的百合花)”(黄建滨,2000:212)。“lily”在英语中是纯洁的象征,也是美丽的标志,所以有“as fair as a lily(美极了)”的说法。
  2.2 指称意义相同的植物语用意义的差异体现了英汉文化理念差异。
  每个民族既有自己的语言,又有自己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像一面镜子反映着民族文化,又像窗口显示着该文化的内容。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语言既是文化的反映,又是掌握一种文化的有效工具。汉语和英语词语的所指常常相同,反映客观世界的同一物体或同一现象,体现相同的语言功能。然而人类历史源远流长,各民族文化五彩斑斓且变化纷呈,不同文化环境的人对大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深浅程度不一,角度也不一样。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必定有着丰富的文化深蕴。承载文化非常强的植物词一旦用于社会,在人们心中就产生了特定的意义,能引起特殊的联想,激发特别的感情。英汉语言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渊源使英汉习语在植物词语的蕴含意义和联想意义上无法对应,甚至相去甚远。通过各自民族的植物形象,这种语用意义的差别被充分体现出来。许多习语只有在挖掘出它所蕴含的文化内容后,才能得到完满的诠释(文莉,2003:186)。
  如:“梨”和“分离”联想,在汉语中有相同的涵义,英语中却无这样的联想。“red bean (红豆)”在汉语中又称相思豆,是爱情和相思的化身。王维有“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诗句。但在英文中,“red bean”却令人想起成语“sell one’s birthright for red bean stew”,比喻“为了眼前的微小利益而出卖原则;见利忘义”,语出《圣经》中Essau为了一碗红豆汤而出卖长子的故事。英语中有些词语独特的联想意义是汉语中所没有的。中国人常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到“梅兰竹菊”等一些植物上并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英语则不然。如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作者赞扬松柏的耐寒,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形象鲜明,意境高远,启迪了后世文人。英语中则用“oak”来形容人的坚忍:“a heart of oak(坚强勇敢的人,果断的人)”;“olive branch(橄榄枝)”象征和平;“clover(苜蓿)”是一种可以给人带来好运的植物。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中,各民族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传统,它们会自然地反映在语言中。柳树早春发芽,在汉文化中常用柳树喻指春天的来临和春光明媚,《诗经》有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柳枝还是朋友分离时候的信物,一种离别之情的寄托。王维在《渭城曲》里面写到;“渭城朝雨邑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了柳枝的依托,朋友相见依依不舍之情跃然纸上。而在西方文化中,英语“willow(柳)”比喻失落、死亡,有戴柳叶花圈以悼死者的习俗, 所以“to wear the willow”为“痛哭心爱的人,思念亲人”之意。莎士比亚在悲剧《奥塞罗》中写到戴丝德蒙娜唱过一首《柳树歌》,预示着戴丝德娜将遇到和芭芭拉一样的死亡结局。在中国文化中,菊花表达了坚毅、顽强、淡泊的联想含义。在民间,菊花还有长寿的意义。“daffodil(黄水仙)”在英语文化中象征着春天和欢乐。华兹华斯在一首《咏水仙》写道:“And then my heart with pleasure fills/And dance with the daffodils”。莎士比亚也在《冬之歌》中用其来描写春天以及春天带来的欢乐心情。
  思维视角和文化差异使英汉习语中有些植物具有不同的借用意义(文莉,2003:181)。事实上,地理环境的不同制约着人们对客观世界和物质世界的理解,这导致了不同语言对同一个词有不同的理解,英汉两种语言中相同的植物词可能会有相同部分或相同的涵义,但使用的词不同。在汉文化中,竹子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关系。历史上文人墨客赏竹咏竹,汉语用“雨后春笋”来形容事物的迅速发展和大量涌现。英语则用“just like mushroom”来形容同样的意思。因为竹子在中国南方是非常普遍的植物,不是英国土生土长的植物,“bamboo”是外来词,英国人不可能用此来比喻。“palm(棕榈树)”在英语中象征着荣誉、胜利和优势,“bear(或carry off)the palm”意思是“得胜,获奖,得到莫大的荣誉”。而“棕榈”在汉语中就没有这样的含义。再看下列例句:“There were far more girls than boys at the dance so there were obviously several wall flowers.(来参加舞会的女孩比男孩多得多,很显然有的女孩只能当壁花了)”(黄建滨,2000:208)。“wall flower”译为“壁花”,是很传神的描述:女孩如花,却没人请跳舞,只好坐在墙边,静静地开放,倒也不失为一种风景。“I’ll leave you two young people alone; I’m sure you don’t want me to play gooseberry.(你们两个年轻人单独在一起吧,我敢肯定你们不希望我夹在你们中间)”(黄建滨,2000:212)。“gooseberry(醋栗)”意为“陪妇,源自青年男女相聚时须有老妇陪伴的古老习俗”,译成“当电灯泡”也是很形象的表达。“Every weekend my husband goes off golfing; I’m tired ‘being a grass widow’.(每个周末我的丈夫要去打高尔夫球,我实在厌倦做‘草地寡妇’)”。此句意思是丈夫去打高尔夫球,妻子被撂在一边的草地上孤独地无所适从,像个寡妇,只有草地陪伴。“She was stuck with a lemon on the dance floor.(她在舞场上被个讨厌的舞伴缠上了)”(黄建滨,2000:210)。“lemon”指次品,如次品车。在消费市场上,“lemon”的概念已经扩展到了“次品电脑”。“I asked him to speak at the meeting, but he did not even attend; what a broken reed!(我让他在会上发言,他居然没来参加。真是个不可信赖的人)”。“broken reed”源自圣经以塞雅书,神把埃及比作“a broken reed”,人一旦依赖它,就会刺痛皮肉。“He was the No.1 seed in the table-tennis championship.(他是这届乒乓球锦标赛头号种子选手)”(种子——种子选手)(黄建滨,2000:212)。“A man of learning is supposed to be some pumpkins.(学问高深的人常被认为是重要人物)”(南瓜——很重要的人物)。“He is a real daisy.(他是个顶呱呱的人物)”(雏菊——第一流的人物)。“The country lost the flower of its youth in the war.(那个国家在战争中失去了许多优秀青年)”(花——精华)。
  
  3. 结语
  
  英汉植物类词语被广泛运用于语言文化中,它们的表达凝炼精妙,妙趣横生,寓意深刻,韵味隽永,闪耀着语言艺术的光彩。对于习语中涉及的植物,英汉两种语言爱憎、褒贬不一。由于任何两个社会都有文化重叠现象,加之人类理性思维的共性,有些习语中的植物形象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语用意义。但植物比喻是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英汉习语中的植物形象千姿百态,背后是两种文化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语用上的差异。英汉习语与英汉文化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的差异性直接作用于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折射出一个民族的语用心理和文化思想。故此,研究习语可以分析英汉文化的特定社会背景、文化发展轨迹以及某些习语的语义引申(文莉,2003:182)。
  
  参考文献
  He Qiliang & ZhangYe. A Talk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The Language Despective[M]. 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 press, 2006: 78.
  卞于靖. 论英汉植物词联想意义的异同[J]. 语文学刊(外语教研版),2005(3):80.
  黄建滨. 英语植物比喻及其翻译[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208,209,210,212.
  李茜. 论英汉植物词语文化内涵[J]. 怀化学院学报,2004(12):132.
  文莉. 从文化内涵看英汉动物比喻的语用意义[J]. 西部外语教学研究,2003(10):180,181,182.
  郑琳. 与瓜果蔬菜相关的英语词汇喻义及其翻译[J]. 漳州职业大学学报,2006(3):65.
其他文献
自从Sinclair在语料库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搭配的定义以来,很多语言学研究者都开始使用语料库进行词汇研究。本研究选取与汉语“相当地”相对应的4个近义词“quite、rather、pret
谚语是语言的精华和人类智慧和经验的总结。在表达过程中恰当使用谚语能增强表达效果。而创新使用谚语不仅体现使用者的创新思维,赋予原有谚语新的信息和生命,从而达到意想不
目的: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regulatory T cells,CD4+CD25+Tr)的发育及其与胸腺CD4-CD25+细胞的关系.方法:以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从出生至发育成熟过程中,胸腺、
非限定小句在国内通常被理解为现在分词、过去分词和不定式。本文总结了一些国外名家对于非限定性小句的定义、特点及句法作用的研究成果,旨在使学习者对于非限定小句的认识更
目的:探讨选择性环氧合酶抑制剂依托度酸(etodolac)诱导肝癌SMMC7721细胞凋亡的分子机理. 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测定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
摘 要:“高原期现象”指英语专业学生在经过初级基础学习和训练,进入二年级后在语言运用能力方面出现的停滞不前的徘徊现象。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原期现象;反思;对策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8)04-0029-3  Abstract: “Grade-two phenomena” re
《北京市安全生产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作为北京市安全生产管理的地方性法规,于2004年9月起正式施行。《条例》实施以来,在加强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防 The “Beijin
目的:探讨铁离子在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方法:建立小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实验分为同系移植组(C57BL/6→C57B/6)和同种异体移植组(BALB/c→C57BL/6),普鲁士蓝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