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在中国已经探索了十几年。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大学在推进国际化、向世界一流大学学习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绩: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和教师到国外一流大学访学、攻读学位,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和教师进入到中国大学中学习、任教、讲学,越来越多的课程和培养计划在中外一流大学中得到互认,越来越多的国外一流大学的管理制度和措施被引进到中国的大学中来……尽管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并没有刚性的统一标准,但对照诸多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探索有意义的发展模式这一过程本身,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因为通过这些努力和探索,中国大学确实在缩短着与世界一流大学之间的差距。
2012年3月22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突出强调要推进高等教育从外延式发展为主到内涵式发展为主的转变,从注重硬指标显性增长向注重软实力内在提升的转变,实现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但是近些年,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忽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在面向世界的同时,如何将一流大学的建设根植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之中。我认为,在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中,面向世界和根植于国家与民族同等重要,它们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两翼。现代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经验充分表明,世界一流大学既要在传承及发展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样也要在振兴国家与民族发展中彰显自己的价值。
一、大学的国际性和民族性特征
一方面,大学在产生之日就体现了很强的国际性特征:学生和教师来自世界各地,使用统一的语言,学习同样的知识等。英语中“大学”(university)一词与“宇宙”(universe)的词根同源,说明人们赋予了大学超越国界的宏大使命。这些特征作为大学的文化和传统被传承下来,成为大学国际性的基础。今天,伴随着全球化的浪潮,大学的国际性特征进一步显现,同时它在推进全球化进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16世纪开始兴起的西方民族国家赋予了大学越来越多的民族性特征。早期的国际性大学在民族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逐渐分化,并结合自身国家和民族的教育传统,形成了不同的模式和特色,比如英国模式、德国模式、法国模式就是影响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三种基本模式。因此,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格局实际上是大学的国际性和民族性共同塑造的结果。
(一)世界高等教育中心更替的历史回顾
从中世纪大学产生到20世纪,世界高等教育的格局主要体现为高等教育中心的更替和转移,同时世界的科技中心、经济中心的更替与高等教育中心的更替相伴共生,体现了紧密的内在一致性。
中世纪时期,意大利是当时欧洲最重要的商贸中心,经济十分繁荣。11世纪,世界第一所近代大学——博洛尼亚大学率先诞生,使得意大利成为当时世界高等教育中心。16、17世纪,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并得到发展,同时,新航路的开辟使得英国成为世界贸易强国之一。随着英国经济地位的提升,老牌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重新焕发活力,吸引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大批留学生和学者,英国也因此成为当时的世界高等教育中心。18世纪,法国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思想上经历了启蒙运动的洗礼,政治上爆发了大革命。应新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批以开展工程技术教育为主的法国“大学校”应运而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有用人才,其模式为其他各国所纷纷效仿,高等教育中心也从英国转移到法国。19世纪,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思想文化,德国的发展领先于欧洲其他国家,也催生了19世纪的柏林大学。柏林大学提出的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学术自由等思想,至今仍是经典大学理念的核心,德国因此成为当时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19世纪末,美国的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尽管美国大学依据英国和德国模式建立,但到了20世纪尤其是二战以后,美国大学自身的特色开始形成并显现出来,诸多大学跻身世界一流,美国成为20世纪以来的世界高等教育中心。
高等教育中心、科技中心、经济中心的相伴共生,说明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发展关系密切:一方面,大学的发展能够为科技、经济发展提供人才贮备和创新动力;另一方面,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又为大学提供坚实基础和有效保障。历史经验表明,许多国家和民族从大学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受益,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大学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并因此从社会的边缘走入社会的中心。
(二)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多极化发展态势
进入21世纪,这种以高等教育中心更替和转移为主要形式的世界高等教育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世界政治的多元化、经济的多极化以及信息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促使高等教育朝向多极化格局发展:美国大学模式历经一个世纪仍在盛行;欧洲共同体国家重新振作并逐渐探索出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亚洲的很多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印度、新加坡、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其高等教育迅速崛起之势为世界所瞩目与惊叹。2009年各种全球大学排名显示,亚洲进入世界百强的大学数量有所增加:在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亚洲的大学从5所增至6所;在《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的排名中,亚洲的大学从14所增至16所。可以预见,未来亚洲大学在世界高等教育多极化发展态势之下,将迎来一个蓬勃发展的历史机遇期。
世界高等教育的多极化发展态势将进一步彰显大学在国家、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美国要想持续保持在世界政治经济关系中的大国地位,必须进一步保持和加强国家的竞争力,大学在其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因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竞争集中体现为科技竞争,而科技竞争力的提升有赖于大学。欧洲在一体化的进程中,也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大学的作用,他们在推进大学教育计划和课程互认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其目的是促进整个欧洲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市场的一体化,从而为欧洲实现真正的一体化融合奠定基础。亚洲国家在近年来迅速崛起,其政治、经济地位均有明显提升,但其发展后劲则需要依赖科技创新,因此近年来,亚洲国家都将提升大学水平和质量放在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
不能否认,当今大学的国际化特征愈加明显,跨国和跨文化的交流日益普遍,大学水平和质量的高低需要得到国际认可。但与此同时,大学也更深深扎根于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在发展中体现出民族教育传统和国家现实需要,在国家和地区竞争中彰显自己的价值。多极化的基础是国际化,但国际化的背后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大学各不相同的诉求,大学的国际化水准与其现实作用在今天高等教育的发展格局中越来越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2012年3月22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突出强调要推进高等教育从外延式发展为主到内涵式发展为主的转变,从注重硬指标显性增长向注重软实力内在提升的转变,实现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但是近些年,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忽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在面向世界的同时,如何将一流大学的建设根植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之中。我认为,在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中,面向世界和根植于国家与民族同等重要,它们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两翼。现代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经验充分表明,世界一流大学既要在传承及发展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样也要在振兴国家与民族发展中彰显自己的价值。
一、大学的国际性和民族性特征
一方面,大学在产生之日就体现了很强的国际性特征:学生和教师来自世界各地,使用统一的语言,学习同样的知识等。英语中“大学”(university)一词与“宇宙”(universe)的词根同源,说明人们赋予了大学超越国界的宏大使命。这些特征作为大学的文化和传统被传承下来,成为大学国际性的基础。今天,伴随着全球化的浪潮,大学的国际性特征进一步显现,同时它在推进全球化进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16世纪开始兴起的西方民族国家赋予了大学越来越多的民族性特征。早期的国际性大学在民族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逐渐分化,并结合自身国家和民族的教育传统,形成了不同的模式和特色,比如英国模式、德国模式、法国模式就是影响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三种基本模式。因此,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格局实际上是大学的国际性和民族性共同塑造的结果。
(一)世界高等教育中心更替的历史回顾
从中世纪大学产生到20世纪,世界高等教育的格局主要体现为高等教育中心的更替和转移,同时世界的科技中心、经济中心的更替与高等教育中心的更替相伴共生,体现了紧密的内在一致性。
中世纪时期,意大利是当时欧洲最重要的商贸中心,经济十分繁荣。11世纪,世界第一所近代大学——博洛尼亚大学率先诞生,使得意大利成为当时世界高等教育中心。16、17世纪,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并得到发展,同时,新航路的开辟使得英国成为世界贸易强国之一。随着英国经济地位的提升,老牌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重新焕发活力,吸引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大批留学生和学者,英国也因此成为当时的世界高等教育中心。18世纪,法国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思想上经历了启蒙运动的洗礼,政治上爆发了大革命。应新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批以开展工程技术教育为主的法国“大学校”应运而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有用人才,其模式为其他各国所纷纷效仿,高等教育中心也从英国转移到法国。19世纪,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思想文化,德国的发展领先于欧洲其他国家,也催生了19世纪的柏林大学。柏林大学提出的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学术自由等思想,至今仍是经典大学理念的核心,德国因此成为当时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19世纪末,美国的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尽管美国大学依据英国和德国模式建立,但到了20世纪尤其是二战以后,美国大学自身的特色开始形成并显现出来,诸多大学跻身世界一流,美国成为20世纪以来的世界高等教育中心。
高等教育中心、科技中心、经济中心的相伴共生,说明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发展关系密切:一方面,大学的发展能够为科技、经济发展提供人才贮备和创新动力;另一方面,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又为大学提供坚实基础和有效保障。历史经验表明,许多国家和民族从大学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受益,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大学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并因此从社会的边缘走入社会的中心。
(二)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多极化发展态势
进入21世纪,这种以高等教育中心更替和转移为主要形式的世界高等教育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世界政治的多元化、经济的多极化以及信息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促使高等教育朝向多极化格局发展:美国大学模式历经一个世纪仍在盛行;欧洲共同体国家重新振作并逐渐探索出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亚洲的很多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印度、新加坡、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其高等教育迅速崛起之势为世界所瞩目与惊叹。2009年各种全球大学排名显示,亚洲进入世界百强的大学数量有所增加:在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亚洲的大学从5所增至6所;在《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的排名中,亚洲的大学从14所增至16所。可以预见,未来亚洲大学在世界高等教育多极化发展态势之下,将迎来一个蓬勃发展的历史机遇期。
世界高等教育的多极化发展态势将进一步彰显大学在国家、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美国要想持续保持在世界政治经济关系中的大国地位,必须进一步保持和加强国家的竞争力,大学在其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因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竞争集中体现为科技竞争,而科技竞争力的提升有赖于大学。欧洲在一体化的进程中,也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大学的作用,他们在推进大学教育计划和课程互认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其目的是促进整个欧洲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市场的一体化,从而为欧洲实现真正的一体化融合奠定基础。亚洲国家在近年来迅速崛起,其政治、经济地位均有明显提升,但其发展后劲则需要依赖科技创新,因此近年来,亚洲国家都将提升大学水平和质量放在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
不能否认,当今大学的国际化特征愈加明显,跨国和跨文化的交流日益普遍,大学水平和质量的高低需要得到国际认可。但与此同时,大学也更深深扎根于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在发展中体现出民族教育传统和国家现实需要,在国家和地区竞争中彰显自己的价值。多极化的基础是国际化,但国际化的背后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大学各不相同的诉求,大学的国际化水准与其现实作用在今天高等教育的发展格局中越来越有机地统一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