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项目成本控制就是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在施工阶段搞好成本控制,达到增收节支是项目经营活动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减少支出,增加收入,以保证降低成本目标的实现,切实提高对工程项目成本的管理水平,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关键词:建筑工程 施工项目 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8(c)-0186-01
常用的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有预算控制、定额控制、施工期间的过程控制等基本方式,以及质量控制、进度控制、责任成本控制、施工方案控制等辅助方式。
1 预算和定额成本控制
成本预算是一项制定项目成本控制标准的项目管理工作,是一种项目成本控制机制。合同价款确定后,项目部接到施工任务,由项目经理部根据会审后的施工图、施工定额以及确定的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施工预算。施工预算包括按施工定额口径计算的分项、分段、分层的工作量,用工用料及施工机械需要量的分析,整个工程的工料分析汇总表以及其所需要的机械机种数量施工预算与施工图预算对比表。在确定成本预算总额时,将目标成本管理与项目成本过程控制管理相结合,即在项目成本管理中采用目标成本管理的方法设置目标成本,并以此作为成本预算。
2 过程成本控制
2.1 成本的事前控制
事前控制是指工程开工前,对影响施工成本的各项活动所进行的事前规划、审核与监督,事前控制是成本控制的开端,在这一时期的工作重点是投标报价和做开工准备,主要包括成本预测和决策,制定成本计划,规定消耗定额,建立和健全原始记录、计量手段和经济责任制,实行成本分级归口管理等内容。
在投标阶段成本控制的主要任务是编制适合项目部施工管理水平、施工能力的报价。在这一时期,根据设计图纸和有关技术资料,对施工方法、施工顺序、作业组织形式、机械设备类型、技术组织措施等进行认真地研究分析,制定科学先进、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以分部分项工程实际工程量为基础,根据劳动定额、材料消耗定额和技术组织措施计划,在优化施工方案的指导下编制明细而具体的成本计划,为今后的成本控制做好准备。
2.2 成本的事中控制
施工成本的事中控制是对施工成本形成全过程的控制,属于成本控制的第二阶段。成本的事中控制是实施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工作的最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成本管理措施和制度的跟进执行,了解实际成本的发生情况,如果发现偏差就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把成本控制在预定的范围内。成本管理人员需要严格地按照费用计划和各项消耗定额,对一切施工费用进行经常审核,把可能导致损失或浪费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随时运用成本核算信息进行分析研究,把偏离目标的差异及时反馈给责任单位和个人,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偏差,将成本控制在预定的目标之内。
施工成本的事中控制,主要包括:费用开支、人工耗费、劳动资料、材料耗费等几方面的控制。对费用开支的控制,一方面要按计划开支,从金额上严格控制,不得随意突破,另一方面要检查各项费用是否按规定开支;对人工耗费的控制,主要是控制定员、定额、出勤率、工时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等方面的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停工、窝工等问题;对劳动资料主要控制施工机械、生产设备和运输工具的合理利用,提高利用率,严格执行维修、保养和保全制度;对材料的耗费要着重从材料采购、验收入库、领用、退料等方面进行控制,严格手续制度,实行定额领料,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采购不合理、领发无手续、用料不节约、现场混乱、丢失浪费等问题。
2.3 成本的事后控制
很多工程一到扫尾阶段,施工力量抽调到其他在建工程上,机械、设备无法转移,成本费用照常发生,使在建阶段取得的经济效益逐步流失。所以项目部要重视竣工验收工作,精心安排,把竣工扫尾时间缩短到最低限度。验收以前,准备好验收所需要的各种书面资料,送建设单位备查,对验收中建设单位提出的意见,根据设计要求和合同内容认真处理,如果涉及费用,应请建设单位签证,列入工程结算。最后,要及时办理工程结算。但在施工过程中,有些按实结算的经济业务,是由财务部门直接支付的,项目预算员不掌握资料,往往在工程结算时遗漏。因此,在办理工程结算以前,要求项目预算员和成本员进行一次认真全面的核对。
事后控制是在施工任务完成时,对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分析。它是成本控制的第三阶段,目的在于对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偏差分析,查明差异的原因,确定经济责任的归属;对薄弱环节及可能发生的偏差,提出改进措施;通过调整下一阶段的工程成本计划指标进行反馈控制,进一步降低成本。
3 其他成本控制方式
3.1 质量与进度控制
为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而发生的一切必要费用,以及因未达到质量标准而蒙受的经济损失,是项目的质量成本。保证质量往往会引起成本的变化,但不能因此把质量成本独立起来。质量和成本之间存在辩证统一关系。而现实情况是,技术人员强调工程质量,但对工程成本关心不够,造成工程质量虽然有了较大提高,但增加了提高工程质量所付出的质量成本,使经济效益不理想;另一方面,项目经理部更多地追求经济效益,虽然就单项工程而言,有时利润指数较高,但是因总体质量上不去,又增加了因未达到质量标准而付出的额外质量成本。由此可见,不论是工程质量超过应有标准造成的质量过剩,还是因工程质量未达到标准而造成的质量不足,都会引起成本支出的加大。
为实现工期目标或合同工期而采取相应措施所发生的一切费用,是项目的工期成本。工期目标是工程项目管理三大主要目标之一,项目部能否实现合同工期是取得信誉的重要条件。工程项目都有其特定的工期要求,保证了工期往往会引起成本的变化。工期延长,会加大人工费、管理费等支出;缩短工期也不一定能降低成本。由此可知,控制了质量,就控制了成本;控制了进度,也控制了成本。所以说,质量、进度是成本控制的另一种方式。
3.2 责任成本控制
责任成本是按成本划分责任,以成本的责任单位为核算对象,根据谁负责、谁承担的原则归集和分配的可控成本。控制方法是:原材料及主要材料通过消耗定额进行控制:辅助材料能制定消耗定额的按消耗定额控制,不能制定消耗定额的按消耗总额进行控制;对于工资成本,主要控制劳动定额或定员以及劳动时间的合理支配;对于费用成本,通过编制的费用预算进行控制。在控制过程中,如果发现实际成本超过责任成本,应立即采取措施加以纠正。
3.3 施工方案控制
在施工项目开工以前,根据施工图纸和工程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施工方案,包括人力物资需要计划、机具配置方案等,以此作为指导和控制的依据。项目部有步骤、有条理地按施工方案组织施工,合理配置人力和机械,有计划地组织物资进场,从而做到均衡施工,避免资源闲置或积压造成浪费。所以,按优化的施工方案施工,也就控制了成本。
4 结语
企业的成本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树立全面成本观念,用系统的观点,从整体成本最低的基点出发,把企业全体人员、各层次、各部门严密组织起来,围绕项目的施工和成本形成的整个过程,建立起成本控制保证体系。以实现成本目标的优化,达到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关键词:建筑工程 施工项目 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8(c)-0186-01
常用的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有预算控制、定额控制、施工期间的过程控制等基本方式,以及质量控制、进度控制、责任成本控制、施工方案控制等辅助方式。
1 预算和定额成本控制
成本预算是一项制定项目成本控制标准的项目管理工作,是一种项目成本控制机制。合同价款确定后,项目部接到施工任务,由项目经理部根据会审后的施工图、施工定额以及确定的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施工预算。施工预算包括按施工定额口径计算的分项、分段、分层的工作量,用工用料及施工机械需要量的分析,整个工程的工料分析汇总表以及其所需要的机械机种数量施工预算与施工图预算对比表。在确定成本预算总额时,将目标成本管理与项目成本过程控制管理相结合,即在项目成本管理中采用目标成本管理的方法设置目标成本,并以此作为成本预算。
2 过程成本控制
2.1 成本的事前控制
事前控制是指工程开工前,对影响施工成本的各项活动所进行的事前规划、审核与监督,事前控制是成本控制的开端,在这一时期的工作重点是投标报价和做开工准备,主要包括成本预测和决策,制定成本计划,规定消耗定额,建立和健全原始记录、计量手段和经济责任制,实行成本分级归口管理等内容。
在投标阶段成本控制的主要任务是编制适合项目部施工管理水平、施工能力的报价。在这一时期,根据设计图纸和有关技术资料,对施工方法、施工顺序、作业组织形式、机械设备类型、技术组织措施等进行认真地研究分析,制定科学先进、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以分部分项工程实际工程量为基础,根据劳动定额、材料消耗定额和技术组织措施计划,在优化施工方案的指导下编制明细而具体的成本计划,为今后的成本控制做好准备。
2.2 成本的事中控制
施工成本的事中控制是对施工成本形成全过程的控制,属于成本控制的第二阶段。成本的事中控制是实施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工作的最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成本管理措施和制度的跟进执行,了解实际成本的发生情况,如果发现偏差就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把成本控制在预定的范围内。成本管理人员需要严格地按照费用计划和各项消耗定额,对一切施工费用进行经常审核,把可能导致损失或浪费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随时运用成本核算信息进行分析研究,把偏离目标的差异及时反馈给责任单位和个人,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偏差,将成本控制在预定的目标之内。
施工成本的事中控制,主要包括:费用开支、人工耗费、劳动资料、材料耗费等几方面的控制。对费用开支的控制,一方面要按计划开支,从金额上严格控制,不得随意突破,另一方面要检查各项费用是否按规定开支;对人工耗费的控制,主要是控制定员、定额、出勤率、工时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等方面的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停工、窝工等问题;对劳动资料主要控制施工机械、生产设备和运输工具的合理利用,提高利用率,严格执行维修、保养和保全制度;对材料的耗费要着重从材料采购、验收入库、领用、退料等方面进行控制,严格手续制度,实行定额领料,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采购不合理、领发无手续、用料不节约、现场混乱、丢失浪费等问题。
2.3 成本的事后控制
很多工程一到扫尾阶段,施工力量抽调到其他在建工程上,机械、设备无法转移,成本费用照常发生,使在建阶段取得的经济效益逐步流失。所以项目部要重视竣工验收工作,精心安排,把竣工扫尾时间缩短到最低限度。验收以前,准备好验收所需要的各种书面资料,送建设单位备查,对验收中建设单位提出的意见,根据设计要求和合同内容认真处理,如果涉及费用,应请建设单位签证,列入工程结算。最后,要及时办理工程结算。但在施工过程中,有些按实结算的经济业务,是由财务部门直接支付的,项目预算员不掌握资料,往往在工程结算时遗漏。因此,在办理工程结算以前,要求项目预算员和成本员进行一次认真全面的核对。
事后控制是在施工任务完成时,对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分析。它是成本控制的第三阶段,目的在于对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偏差分析,查明差异的原因,确定经济责任的归属;对薄弱环节及可能发生的偏差,提出改进措施;通过调整下一阶段的工程成本计划指标进行反馈控制,进一步降低成本。
3 其他成本控制方式
3.1 质量与进度控制
为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而发生的一切必要费用,以及因未达到质量标准而蒙受的经济损失,是项目的质量成本。保证质量往往会引起成本的变化,但不能因此把质量成本独立起来。质量和成本之间存在辩证统一关系。而现实情况是,技术人员强调工程质量,但对工程成本关心不够,造成工程质量虽然有了较大提高,但增加了提高工程质量所付出的质量成本,使经济效益不理想;另一方面,项目经理部更多地追求经济效益,虽然就单项工程而言,有时利润指数较高,但是因总体质量上不去,又增加了因未达到质量标准而付出的额外质量成本。由此可见,不论是工程质量超过应有标准造成的质量过剩,还是因工程质量未达到标准而造成的质量不足,都会引起成本支出的加大。
为实现工期目标或合同工期而采取相应措施所发生的一切费用,是项目的工期成本。工期目标是工程项目管理三大主要目标之一,项目部能否实现合同工期是取得信誉的重要条件。工程项目都有其特定的工期要求,保证了工期往往会引起成本的变化。工期延长,会加大人工费、管理费等支出;缩短工期也不一定能降低成本。由此可知,控制了质量,就控制了成本;控制了进度,也控制了成本。所以说,质量、进度是成本控制的另一种方式。
3.2 责任成本控制
责任成本是按成本划分责任,以成本的责任单位为核算对象,根据谁负责、谁承担的原则归集和分配的可控成本。控制方法是:原材料及主要材料通过消耗定额进行控制:辅助材料能制定消耗定额的按消耗定额控制,不能制定消耗定额的按消耗总额进行控制;对于工资成本,主要控制劳动定额或定员以及劳动时间的合理支配;对于费用成本,通过编制的费用预算进行控制。在控制过程中,如果发现实际成本超过责任成本,应立即采取措施加以纠正。
3.3 施工方案控制
在施工项目开工以前,根据施工图纸和工程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施工方案,包括人力物资需要计划、机具配置方案等,以此作为指导和控制的依据。项目部有步骤、有条理地按施工方案组织施工,合理配置人力和机械,有计划地组织物资进场,从而做到均衡施工,避免资源闲置或积压造成浪费。所以,按优化的施工方案施工,也就控制了成本。
4 结语
企业的成本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树立全面成本观念,用系统的观点,从整体成本最低的基点出发,把企业全体人员、各层次、各部门严密组织起来,围绕项目的施工和成本形成的整个过程,建立起成本控制保证体系。以实现成本目标的优化,达到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